我的父亲叫彩炎

2024-09-20 00:00:00彩鹰
铁军 2024年9期

彩炎在新四军留影

我的父亲彩炎(曾用名彩云祥、彩维新、彩有信、彩夫、彩衡、彩鲜等),1918年12月29日生于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相国寺西角门县马号街52号一座四合院。1933年3月上学期间接受中共开封地下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并开始做地下工作。1937年1月至1938年3月期间,在河南省青年干训班担任政治教官,其间曾接到章凤悟的信推荐他去陕北上抗大,因地下工作需要没能去成。1938年4月至6月,受中共地下党组织指派,前往当时地处白区的河南省方城县做党的地下工作。

1938年6月14日父亲经地下党组织介绍到西华新四军干部培训班学习并任政治队班长,当天接待他的是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当晚同桌吃饭的有沈东平、王树声两位同志。

7月初,父亲被从政治班里抽出来参加了西华人民自卫队的东征,8月16日在睢县参加了同日军的战斗,这场战斗包括沈东平在内共17人牺牲。8月20日父亲所在的政治部又被一支日军骑兵包围,突围后仅剩7人。这场战斗中我父亲的鞋子弄丢了,衬衫和短裤褂又给了一位渡河后一丝不挂的同志。为了锻炼自己的战斗意志,自1938年8月21日至1941年7月15日父亲一直打赤脚,直到因脚受伤经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卫生部长宫乃泉同志手术后才开始穿鞋。

这次突围后7人回到太康县四柳树,与肖望东率领的只有88人的新四军东进支队游击先遣队会合,领导决定他们7人仍回西华新四军干训班学习。父亲于1938年9月5日加入共产党。

9月底,干训班结束,父亲被分配到逍遥镇联保任政治指导员,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因工作出色,他11月被调回西华自卫团任政治部宣传干事和政治教员兼大众报社记者,自此开启了他利用摄影、木刻进行抗战宣传之路。

1939年3月父亲到刚成立的竹沟党校学习,7月26日从河南确山竹沟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出发(省委党校当时对外的名字叫新四军新兵训练队),8月14日到达庐江东汤池江北指挥部。10月初,江北指挥部报训班十几位小伙子跟随郑位三到达安徽定远安子集新四军江北办事处。1940年1月,刘少奇约谈刘彬,计划成立新四军江北办事处抗敌新闻社,刘彬就安排我父亲到刚成立的抗敌新闻社(后改为抗敌报社)任电讯编辑负责人、译电室负责人、译电股股长。父亲在当时的《抗敌生活》《抗敌画报(江北版)》等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摄影和木刻作品。

1940年3月半塔保卫战后,父亲跟随刘少奇自淮南路西安子集,越过津浦路,到达淮南路东半塔集;4月转移到大田营。9月日军向我淮南路东解放区“扫荡”前,每周六下午,父亲作为江北办事处干部,都要参加刘少奇的专题报告会,认真记录,传达讲话精神。他领导的译电室、译电股在工作中数次获奖,父亲本人曾破译了皖南事变第一封密电,受到刘少奇、陈毅等首长的表扬。

1945年初,我父亲和戴季英接到组织指示,前往开封两个月,为筹建临时省政府做前期准备。开封特别市军管会(临时省政府)成立后,我父亲是开封特别市军管会委员,他的军管会袖标被保留了下来,于1964年捐到开封市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抗战期间,父亲历任《大众报》发行、抗敌新闻社(后改为抗敌报社)电讯编辑负责人、前卫报社编辑、建军画报社随军记者、淮南日报社特派记者、新华社豫皖苏分社社长、拂晓报社编辑记者、先锋报社社长。在这些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新闻、文章、诗歌、摄影作品、木刻作品和抗战歌曲。父亲是歌词作家,他与贺绿汀、胡世平、洛辛、晓河等作曲家合作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其中一首《我们的歌声》是收复南京六合时第一支青年合唱团的团歌。他的摄影、木刻等艺术成就是在炮火声中用血汗凝成的,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魅力。著名作曲家晓河曾在回忆录中提到我父亲的木刻有自画像,已捐赠给抗日战争纪念馆。父亲抗战时留下了12页的摄影工作笔记手稿和工作笔记手稿。他使用的照相机和三脚架等文物已捐赠给安徽庐江东汤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

父亲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出版的木刻习作《纪利子》这本书是他早期木刻连环画的精品,稿费全部捐献创办了开封市文化馆。

父亲在1933年走上革命道路后学会了摄影和木刻技艺,逐步成长为一名战地摄影家、木刻家,在抗战时期用摄影和木刻作品宣传抗日救国,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父亲多才多艺,又是一位养蜂专家。1938年他在方城蜂场以养蜂人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54年,他在《中国养蜂》杂志上发表了诱蜂论文,独创的养蜂技术获得了广大养蜂爱好者的称赞。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曾在开封市军管会,河南省农林厅,河南省人民出版文化教育委员会,河南省人民出版社,河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工作。1965年因病退休,后改为离休。他离休后任市、区人大代表,中小学校外辅导员;坚持读书、看报、养蜂、作画、写革命回忆录。父亲通过摄影、木刻、写诗、作文,赞扬劳动人民。1981年他带着我到市委老干部局把新分配给他的干休所的一套住房退了,并对负责人说:“等人民群众都住上好房子了我再住。”

父亲于1982年11月2日不幸因病去世。10年游击战中,他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斗,如抗日战争中的睢县马路口伏击战、半塔保卫战、百里突围、淮海战役等。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腹部、腿部和脚部负有枪伤,两次在无麻药的情况下做手术。因腹部负伤后落下的后遗症,导致在河南省委工作时经常晕倒。

父亲去世前开始准备写回忆录,他整理了革命经历、回忆刘少奇、回忆沈东平的资料,收集了诗歌歌词手稿、书信、字画及重要的工作笔记和摄影工作笔记手稿等,可惜尚未完成回忆录写作就去世了。父亲一生虽然经历坎坷,但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用那个时代特有的方式去记录岁月历程,这让他成为了抗战中留下时代印记的观察者、记录者。他的抗战时期摄影、木刻、歌词等作品是抗战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

附彩炎抗战歌词

桂子山前

桂子山前摆下战场,

四处布下天罗地网。

鬼子进军打从山下过,

伏兵人马动刀枪。

动刀枪,溅血光,

两不相让夺山岗。

往返数次迫敌下河塘,

残生敌人亡命逃,

遗下尸骨染风霜。

桂子山前一场战,

只杀得皇军胆战又惊慌。

(1942)

劳军

小板凳,矮蹲蹲,

姐出线来妹出针,

做双布鞋去慰劳,

慰劳那抗日的新四军。

同志们,真辛苦!

冰天雪地杀敌人,

救国家呀救人民。

保卫新政权,泥腿二哥翻了身,

泥腿二哥翻了身!

(1940)

(责任编辑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