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大伯张慎修在反“清乡”斗争中英勇牺牲已81年了。他用生命践行了忠诚为党的铮铮誓言,被誉为“财税英豪”。
大伯出生于1908年3月19日,8岁入南通县刘桥小学读书,15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南通师范学校。但由于家庭贫穷,1929年,在他离毕业只剩半年时,进入了唐闸大生一厂做工。
1938年3月,日军占领南通唐闸等地后,以唐闸大生一厂职员宋祖望为首的秘密抗日组织,经常在工厂开展抗日活动。受宋祖望的影响,大伯思想进步很快,不久就成了这个组织的骨干。
1939年3月,大生一厂被日军军管。当时厂里许多进步职员和工人在“不替日本人做工”的呼声中离开了工厂。大伯也团结了一些同事转移到上海,先后在上海统益、保丰等纺织染厂工作两年多时间。由于大伯工作能力很强,被称为“铁算盘”。在保丰时,就当了考工主任,收入颇丰。
大伯虽然人在上海,心却牵挂着革命老区。1941年4月,当大伯在沪惊悉刘桥区工委书记兼区长宋祖望等英勇牺牲时,思想上受到极大的震撼,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海优裕的生活待遇,回到当时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斗争环境非常残酷的通西地区投身革命,并提出入党申请。当时的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钟民毫不犹豫地表态:“慎修同志在大生一厂及上海的情况,组织上一清二楚,他早已具备了入党条件,组织上同意吸收他入党,无需候补期。”
1941年初,日军开始大举向苏中、苏北地区进犯,企图占领所有城镇,抢夺棉花、粮食、食盐等战略物资,为发动太平洋战争作准备。当时抗日民主政府不仅经费严重不足,而且财税人员也奇缺。大伯的到来,让党组织喜出望外,他们很快便将抗日民主政府的财、粮、税工作的重担交给了大伯。1942年1月,通西工委、通西行署成立,大伯先后任通西行署财政科科长,财粮支局、财经支局局长。1942年底通西的机构撤销后,大伯仍然坚持原地斗争,任南通县财经局通西督导处主任,分管唐闸、刘桥、四安3个区的财经工作。
大伯认识到,要打开通西地区征粮收税的局面,必须要建立一支过硬的队伍。由于财税工作专业性较强,而财经支局人员又少,虽然区政府也选拔了一些工农群众,但他们文化程度低,工作起来比较困难。而少数同志宁可拿枪杆子去打仗,也不愿意搞财税工作。大伯就经常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要坚持抗日,就得吃饱穿暖,没有钱粮不行;前方后方都是革命工作。”大伯不仅帮助区、乡财粮新干部提高对财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鼓励他们大胆工作,还向他们传授业务知识,使他们安下心来。
另外,大伯还善于挖掘潜力,团结、教育并大胆使用原乡保长,对边沿地区的“两面派”乡保长也争取利用,充分运用旧有的田赋账册。大伯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业务能力,从乡保长的账册中发现了漏洞。同时,他又通过调查走访,发现了更多问题。在摸清情况后,大伯在区乡武装的支持下,多次对“两面派”乡保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乡保长按实际数字补报田亩,并对少数屡教不改的顽固派进行了处罚。通过大伯和大家有理有节的斗争,使得通西的财粮税收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不仅保障了通西地区党、政、军、群等人员的财粮供给,还将超额完成的钱粮上交给了上级部门。
为了进一步搞好财税工作,根据上级指示,大伯团结带领其他财粮干部,经常深入基层,发动贫苦农民实行减租减息,建立农抗会、民兵等群众组织,先后在刘桥、四安、丁涧店、秦灶、阚家庵、西亭、兴东、城闸等地建立了税务所,并在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使部分基层建立了党支部。通过减租减息,广大农民直接受益,他们感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他们自觉缴纳公粮,踊跃报名参军,既保证了地方财政的来源,又使得抗日力量逐步壮大。
1943年春,日军在南通地区开始了“清乡”。由于敌人加强了封锁,财税任务也就更重了。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大伯干脆带着警卫员,住到了贫雇农家里。情况紧急时,就住到篷船上。白天,他们两人一组,向私人经营的花行、粮行、油坊、槽坊以及过境商船的货物征收销售税;晚上,他们统计账目、收藏钱粮。为了确保财粮安全,大伯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据与大伯一起工作的同志回忆:那时,驻地经常变动,又没有保险箱和金库,身边带走的现金不宜太多,遇到征收的现金较多时,就设法“打埋伏”,也就是找一些政治上可靠的群众,把钞票或粮食用坛子装好埋在地下。由于当时干部群众觉悟较高,又是两人一组,互相之间有个制约,所以,用这种方法埋了很多笔钱款和粮食,从未出现过任何失误。到反“清乡”斗争最紧张的时候,大伯就穿着农民的衣服,冬天戴个吕宋帽,身着围裙,手抄篮子(篮子里放着公章、账册、算盘、纸笔等),一有敌情,便与群众一起跑。走了一段路后,发现没有问题了,他再继续工作。由于大伯以身作则,秉公办事,为人和善,举止文雅,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群众都积极交粮,支持抗战。经过大家的努力,在反“清乡”斗争中,通西财粮税收任务不仅完成得很好,还能支援其他地区。
敌人的“政治清乡”“军事清乡”接连失败后,又开始了“延期清乡”。1944年2月5日,大伯与刘桥区委的同志正在刘桥万愿楼西侧王姓私塾家里召开区委扩大会议。由于内奸告密,会场突遭刘桥据点日伪特务机动队的袭击。当时大伯正在外面小解,发现敌情后,没有先行转移,而是立即冲进屋里,急促地说道:“敌人来了,大家赶快转移。”区委领导江庆曾、程俊贤等3位同志突围脱险,方立人等6位同志在突围途中不幸被捕,大伯由于要收藏党的机密文件和财粮账册等,最后一个离开会场,此时已来不及突围了。敌人为了得到会议文件和财粮账册等,高喊着:“抓活的。”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大伯毅然决然地跳入了冰冷的河中。日伪军在开会地搜查后一无所获,便围着河岸喊话:“快上岸,上岸不杀!”大伯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努力将头露出水面,高呼:“共产党万岁!”尽管他不会水,还是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将财务公章等插入了河底淤泥中,壮烈牺牲,年仅36岁。
敌伪为了显示他们的“胜利”,逼迫当地群众抬着大伯的遗体“游乡”,并去刘桥据点邀功领赏。日军由于没有找到党的机密文件和财粮账册等,对大伯恨之入骨,他们丧心病狂地让老百姓在据点旁边的高家窑挖了一个坑,将大伯的尸体扔进了石灰水里,幸好被日军抓去做苦工的农民在埋葬大伯张慎修的坑旁边悄悄做了个记号。直到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当地党组织以及我的爷爷奶奶等亲朋好友,才从石灰坑里将大伯张慎修的遗骸带回家乡安葬了。
为了纪念大伯张慎修,1947年,我们老家宋桥乡经南通县政府批准改称慎修乡。乡改镇后,慎修乡相应改名为慎修村。长期以来,通州和南通市烈士陵园都陈列着大伯张慎修的遗像和事迹介绍,供人们瞻仰,以教育后代。
(责任编辑孙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