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天诚关于“和平、民主、团结”的亲笔信

2024-09-20 00:00:00陈东方
铁军 2024年9期

1947年5月6日洪天诚留给解定瑾等人的亲笔信第1页

洪天诚,1921年生于江苏句容东昌乡,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新四军青年工作队。与其兄洪天寿发起组织地方抗日游击活动,“风餐露宿睡石板”,部队成为一支活跃在茅山抗日根据地镇、句边境的抗日有生力量。1945年7月起,洪天诚先后任镇句县委书记、茅山工委副书记等职。1949年4月句容解放后,洪天诚被任命为首任句容县委书记和第一任县长。1951年9月,他调任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部副部长,1958年至1965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后任浙江农业大学、浙江美术学院、浙江中医学院党委书记。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北撤。1年后的1947年5月6日傍晚,洪天诚奉命率8人小分队渡江南下,各持短枪1支,来到句容县空青乡东道村。这里山峦起伏,树木丛生,地形险要。日军入侵时,洪天诚等曾利用这里的地形抗击日军,在这一带影响很大。

这次洪天诚等重返故地,首先来到副乡长余翼霄家,因余翼霄赴城未返,未见到本人,便将4月30日写好的一封信留在了余翼霄的家中,旨在宣传我党“和平、民主、团结”的政策。

翌日,余翼霄将此信交到乡公所,乡长解定瑾细阅之后,一面立即派自卫队严密搜剿洪天诚等人,一面呈文句容县县长祝再扬,并将此信交到了县政府。该信被国民党句容县政府作为“匪情通报”留存。

1947年5月9日解定瑾向国民党当局举报洪天诚的呈文

洪天诚为什么要给余翼霄等人写这封信,这还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抗战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建国,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命令南方8个抗日根据地(包括茅山)的新四军,除留少量武装隐蔽坚持外,全部开赴苏北待命。然而,1946年春,国民党开始采取军事、政治相互配合的“清剿”行动,妄图就地消灭共产党。军事上采取军政特统一指挥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清剿”;政治上运用党政特各种组织,配合军队进行“清剿”;经济上征粮、征钱、征草,支持“清剿”。国民党的“清剿”给茅山地区留守人员的活动带来重重困难,也给留守的党组织造成致命打击。留守的茅山工委班子成员全部牺牲,如茅山工委书记兼留守部队政委徐明(1946年4月17日牺牲)、留守处主任薛斌(1947年1月战斗负伤,就医时被叛徒出卖牺牲)、工委委员张仲英(1946年2月牺牲)、候补委员余慎(1946年12月15日牺牲)。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纷纷叛变投敌,如江句武工队队长朱年坤、原句容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凌康等变节。洪天诚就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临危受命,为了让革命有生力量再次壮大,同时分化敌对势力,想尽办法团结一切有可能团结的力量,于是便有了这封信。

这封信的抬头并列书写着解定瑾、余翼霄、朱绍扬3人的姓名。此信采用七张红色线条竖排版信纸,毛笔书写,至今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可见。

信的开始部分,作了简短的说明。“别后年余,渴念良深。弟等此次南来,本拟造府拜访,奈因诸多不便,未克如愿,故特走函请安,藉此并作以下一谈。”

随即向余翼霄等人宣传当前国际国内呼吁和平统一的形势,以及我党为了和平统一的实现,而选择的北撤。然而“北撤至今,屈指年余,和平民主不仅未获成果,而国民党中一部分反动的内战主持者,竟不惜一切的来制造内战资本,破坏人民公意。”“至去年七月,国民党反动派竟不顾一切向解放区不宣而战,先行向中原、华中等解放区进攻,战争发展到目前,内战已普遍到全国。”

洪天诚接着在信中向余翼霄等人尖锐地指出,国民党破坏和平,是非不分,“另自我军政北撤后,镇句地区为黑暗政治所笼罩,在小群内战狂者主持下,将人民在八年艰苦奋斗、血肉头颅换来之民主生活,一变而为独裁统治者来维持少数特权阶级的利益,民情不得声诉,有口难分好歹,抗战有功人民列入自首,投降附敌民族败类,反而法外逍遥,此实为中国政治奇闻,尤有甚焉者。”

针对这种黑暗的统治,洪天诚也旗帜鲜明地表明这次来到东昌的目的和立场,“我们必须说明,除一部分坚决反动、反和平民主者外,余则完全既往不究(咎),一视同仁,予以为友,共肩和平建国重任。”

同时诚恳而又耐心地提出,“希先生转告不明我们来此态度的己友,揭穿反动派的欺骗宣传,并不致使部分人士为他欺骗而无谓牺牲。”“以往八年抗战中,先生曾与民主政府并肩作战,领导人民保卫祖国之行动,于国家民族有过不少功绩。”这既是对持有反动立场,与人民为敌的少数人的警告,又是对凡是为抗日作出过贡献的人士的褒扬与鼓励,旗帜鲜明,不卑不亢。

最后真诚地对余翼霄等人提出希望:“尚祈先生一本过去热心抗战与拥护真理的精神,来共同继续争取和平民主的实现,并希帮助在贵乡以及己友中加以说明我们来此主张,则人民幸甚,地方幸甚。”

1947年5月6日洪天诚留给解定瑾等人的亲笔信第7页

这封信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坦荡胸襟,体现了我党为了和平民主统一大业,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真诚态度,展现了坚定不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政治立场,对分化、瓦解国民党反动派的阵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余翼霄等人可能迫于某种压力,选择将信上交,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党武装勇敢进入其家门的大无畏精神,印证了这封信的统战效果和威慑作用。

这封信为研究新四军坚持苏南武装斗争,为青少年革命斗争史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责任编辑孙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