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名背后的故事

2024-09-20 00:00:00汪华红张怀旗
铁军 2024年9期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安徽黄山屯溪老街69号(原“合记春号”药店),一处承载厚重红色基因的党史遗址显得格外耀眼。老屋正门上悬挂的“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馆名牌匾在鲜艳的党旗下熠熠生辉。其馆名题写背后叙说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共皖南特区委员会(简称“皖南特委”)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共闽浙赣省委在屯溪秘密建立的皖南及皖浙赣边区党组织最高领导机关,革命烽火从这里燃遍皖浙赣边区。

屯溪作为皖南重镇,扼皖浙赣三省要冲,历来是皖南政治中心和军事战略要地。抗战时期,凭借山川阻隔,置身敌后,成为当时东南战区的大后方。1931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提出在屯溪建立中心县委。同年11月,建立中共徽州工委,统一领导皖南、赣东北14个县党组织。在与赣东北省委发生横向关系后,次年10月正式划归其领导。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屯溪既是赣东北苏区通往上海临时中央局的秘密交通线,又是南京国民政府进攻苏区的基地和后方。这里赤白交错,斗争非常激烈。中共临时中央局、赣东北省委和闽浙赣省委先后派多人到皖南,组建和重建中共皖南特委,加强皖南党的工作和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特别是1933年冬在屯溪(中山正街“合记春号”药店)重建的皖南特委,一度成为皖南和皖浙赣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扩大了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

在闽浙赣省委和方志敏书记的直接领导下,皖南特委组织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策应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军事行动,牵制和打击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有力地配合了闽浙赣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开始,屯溪是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和国民党皖南党政机关驻地。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过程中,1938年4月初,新四军军部由南昌迁至岩寺,陈毅先期到屯溪活动。军部移驻岩寺后,在潜口召开会议决定撤销皖赣特委,成立中共皖南特委,统一领导皖南地区的党组织活动。屯溪及皖南地区中共党组织由此得到恢复和发展,屯溪成为皖南乃至东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心。

1937年12月初,陈毅来到安徽祁门的舍会山,当晚就召开皖赣特委会,传达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第二天,他还作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

陈毅离开后,皖赣特委立即派人联络各地游击队,不久350多名指战员先后集中到舍会山地区进行学习,后开赴瑶里改编,合编为江西抗日义勇队第二支队。

1938年2月春节期间,陈毅专程到江西瑶里看望下山改编的红军游击队,召开大会传达党中央关于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的指示,同时陈毅还在瑶里程家祠堂约见当地保长、地主、资本家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向他们宣传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道理。当月,皖浙赣边区红军游击队在瑶里召开抗日誓师大会,告别乡亲,开赴安徽歙县岩寺集中。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中共屯溪区委于2017年底决定对皖南特委旧址进行修缮和布展。原皖南特委委员刘毓标的后人刘华苏、刘华建,原红十军团二十师参谋长乔信明的后人乔晓阳、乔泰阳对展陈相关内容进行审阅和修改,并亲临现场进行指导。通过1年多努力,成功完成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的布展。陈毅元帅的长子陈昊苏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责任编辑李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