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前放鞭炮,空中响军号

2024-09-20 00:00:00李根萍
铁军 2024年9期

最爱江南小满天,樱桃烂熟海鱼鲜。小满时节,我驱车探访茅山。

茅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因茅氏兄弟曾在此传道,成为中国道教名山,故名曰茅山。中国道教上清派在这里发祥;吴越争雄、宋金交战、太平天国与清军曾在此发生过激战,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茅山,山不高,海拔仅372.5米;山也不大,方圆仅50多平方公里;山上也没有传说中的仙,真正让茅山声名鹊起的是新四军曾在此燃起了熊熊抗日烽火。

茅山,曾是新四军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茅山,当年山上的道士不甘落后全都参加了抗击日军的战斗,血洒道山净土。

茅山,曾被毛泽东列为全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

时光之针拨回到86年前的2月15日,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里,毛泽东久久伫立在地图前,反复打量分析苏南的一座山——茅山。伟人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去电交待项英和陈毅,“力争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他还明确指出:“目前最有利于发展的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

同年4月28日,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苏南,饮马长江,揭开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

毛泽东又于5月4日发出指示:“在侦察部队出去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可准备跟行。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建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是完全有希望的。”

陈毅、傅秋涛闻令而动,率第一支队于5月从歙县岩寺出发,途经南陵、高淳、溧阳,6月14日抵达苏南茅山地区,布兵于镇江、句容、金坛、丹阳等诸县。

接着,司令部和第三团在参谋长罗忠毅等率领下从皖南出发东进。不久,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率第四团团部和第三营从南陵出发,与第二支队司令部在塘南阁会合,相继展开于宁芜铁路和宁杭国道间的江宁、当涂、溧水、高淳等县。

新四军进至茅山地区,当地的群众对这支刚组建的抗日队伍较陌生,加上敌伪顽百般诬蔑和丑化新四军,不让群众接近。

当地的老人至今还记得,新四军为了尽早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陈毅不仅对部队要求严格,做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自己也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部队夜间行军,往往半夜或凌晨进村,陈毅不准部队打扰百姓,不准半夜叫门投宿,自己常和战士们一起露宿村边。部队住宿在老百姓家,战士们就忙着帮助群众挑水扫地,烧水煮饭,教唱抗日歌曲,宣传我军宗旨和抗日的道理。部队一离开村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或民运部门的人还要挨家挨户检查部队执行纪律的情况。陈毅等领导有时还要亲自上门查问。

在苏南一些新四军旧址的墙上,依然还能见到新四军当年留下的漫画、标语。尽管字迹有些模糊,但依然能让我们直观体会到当年抗战之决心。

当年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和先遣支队在茅山地区摆兵布阵,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苏南茅山抗日根据地是当年全国开辟最早、坚持最久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在日伪军长期夹击下,苏南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日军“以华治华、以战养战”的阴谋。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先后抗击和牵制日伪军10万多兵力,在5000多次的作战中,新四军毙、伤、俘敌4万多人。“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苏南人民的5万优秀儿女先后参加新四军,7000多人为国捐躯,其光辉业绩彪炳史册。

为保存历史记忆,缅怀革命英烈,教育激励后人,1985年9月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建成开放。全馆占地245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展览面积1.1万平方米;由主馆陈列区、国防教育区、纪念瞻仰区和茅山爱国主义活动中心4个部分组成。

在初夏阳光的映衬下,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显得更加庄重威严。我迈进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借助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再现了当年新四军奋不顾身、英勇顽强抗击日军的战斗场景。讲解员声情并茂的陈述,将我带进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仿佛徐徐展开了一幅新四军官兵为了民族独立解放、浴血奋战的壮丽画卷。

听讲解员介绍,29年前当地政府在毗邻茅山主峰望母山之巅,即当年陈毅打游击之地,兴建了一座高36米,碑身宽6米,厚5米的纪念碑——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碑名由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题写,以此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悼念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两年后的除夕夜,家住洪庙村的村民李冬贵,到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前的一块空地上放爆竹,当爆竹响起来时,上空竟然传来了清晰嘹亮的军号声。李冬贵怕是幻觉,又接连放了几个爆竹,吃惊地发现只要爆竹声一停,军号声就停,爆竹声一响,军号声也随之响起。他听后感到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啊?当时他想会不会是小孩子在上面吹小号。便四处张望,并没有发现有人影。

村民们得知这一奇怪现象后,都争相来此燃放爆竹,结果都听到了“哒哒哒嘟嘟哒”这6个音符,真的极像军号的声音。

这一奇怪现象很快在当地一传十,十传百,天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前来放爆竹,原本在夜晚才能听到的军号声,如今白天也能听到了。后来,这个神奇的现象被广为传颂,并且来茅山听军号声的人一拨又一拨,成为茅山一景。许多游客因此慕名来听军号声,旅游旺季,一天就能迎来两三万游客,山下小店的鞭炮更是供不应求。

“碑前放鞭炮,空中响军号。”我也特意实地探个究竟,身临其境看看这个神奇的现象。从旁边的店里买来一大盒烟花,搬至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前。眺望高大的纪念碑,气势雄伟,直插云霄,令人激情澎湃,生出无限的敬意。我用打火机点燃烟花引线后,随着火球升空炸响,奇妙的现象真的发生了:伴随着鞭炮响声,迅即在四面环山的空中响起了一阵阵连续不断的嘹亮军号声,持续时间长达数十秒。

震惊,好奇,疑问……

驻足纪念碑下,放眼四周,树木葱茏,田野泛绿,村庄恬静,远处青山如黛,与天际切割出优美的弧线,凹凸有致,是不是新四军号手为老区取得巨大变化而欣慰吹响军号?

凭着军人职业关系及以往我对军号的熟悉,一听还真像是真正的来自金属乐器吹奏出的声音,其旋律节奏与鞭炮声响迥然相异。仔细辨听,还有更奇妙的事情,伴随着嘹亮军号声,竟然还夹杂有类似战场的冲锋呐喊声。这一切,构成了一种近似原生态的战场交响曲,听起来如同军事题材影视剧的同期声。如果是山谷或是峭壁的回声,人喊什么就会回什么音,放鞭炮就会回响鞭炮声,这军号声真的令人百思不解。

2006年4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也派专家组前来茅山调研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空中响军号”之谜,最终将其确定为“世界上单次脉冲声击发产生音符最多的建筑”,还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听当地的人说,抗日战争进入最关键的时期,新四军一支小分队在茅山被日军包围。情急之下,16岁的小司号员为掩护部队和战友,毅然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引着敌人向反方向走,部队得以安全转移,可小司号员因掩护战友而壮烈牺牲。战后,老百姓收殓小司号员遗体时,他的手依然紧握着军号,保持着吹号的战斗姿态,而他的英灵一直坚守着茅山不离不弃。如今每当鞭炮炸响,小战士的英灵就会像听到战斗打响的枪声,便不失时机地吹响军号,鼓励战友奋勇冲锋,顽强杀敌。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领导告诉我,“空中响军号”可能是一种物理回声现象,鞭炮声在峡谷里随着纪念碑层层上升的台阶声声远传,遇到阻隔,声音又反向回传,形成一种奇特的回声现象。他们曾请上海、南京等高校的建筑、声学、地质专家前来考察,最后地形、碑结构导致军号声等说法都被否定了,始终没有得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

不过,当地村民坚持认为,就是那个牺牲在此的“小号手显灵”。每当响起鞭炮,小号手以为这是战斗打响的枪声,就会奋不顾身地面对群山吹响军号……

军号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在战争中,唯一能够把军队集结起来统一行动的工具就是军号。号声一响,全员行动。上千人、数万人的进攻、后撤、冲锋等等,都被一把军号所指引。

拿破仑曾说,如果说军号是战争的灵魂,那么,当灵魂沸腾的时候,号兵就是战争之魂的守护神。

登高一啸,撼人心魄,令敌胆寒,要的就是这种气场。人和号一体,同生共死,要的就是这种豪情,这种气魄!这种不可战胜之力量和勇气!

伫立在纪念碑前,我不禁陷入沉思。承平日久,有的人早忘了历史,忘记了战争,忘记了苦难,忘记了侵略者曾在这里犯下的滔天罪行,甚至忘记了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

这小号手啊,其实是在唤醒我们麻木的神经,唤醒我们坚贞不屈的斗志,警醒每个国人千万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历史的伤痛,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冲锋的姿态!

一支军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不能倦怠,都需要吹响勇猛奋进的军号!

(责任编辑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