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与粤方言词语词义比较分析

2024-09-20 00:00李斯玲
今古文创 2024年36期

【摘要】共同语与方言长期发展产生语言接触,词汇相互借鉴融合,但仍会保留各自独特的词汇。比较普通话与粤方言之间的词汇,存在普通话中相同词汇在粤方言中表不同词义,或同形词具有不同词义,或同词义但选用不同词表达等情况,本文分析普通话和粤方言词汇词义的差异,以及词义差异的特点,从社会文化和词语本身探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对词汇词义的比较分析,能进一步了解方言地区人们的认知方式、当地文化习俗等。

【关键词】普通话;粤方言;词义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6-012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6.037

词义的界定一直是语言学界讨论不定的问题,不同时代、学界、学者等会产生不同的表述。曹炜先生《现代汉语词义学》中对历史上关于词义的解说作出概括总结,列举了国外对词义解说的三种观点。其一是英国语言学家加德纳发展了柏拉图的学说认为“词的意义就是该词所联系、指称的对象”[1],其二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的表述,把词义看作是说话人发出语言所处的情景和听话人引起的反应;其三是当代英国伦敦语言学派罗宾斯在《普通语言学概论》中“把词义看作是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使用方式”[2]。国内学者对词义的解说有高明凯、石安石、张永言、符淮青、葛本仪、詹人凤等人的观点,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张永言和石安石的观点,两位学者的观点有异同之处,也有互相补充。本文在比较分析普通话和粤方言词的词义中,采用张永言先生对词义提出的观点。

张永言先生在《词汇学简论》一书中对词义下了定义,认为“词的词汇意义就是概念通过某种语言的手段而得到的体现,同时带有反映某些伴随观念的补充特点以及某种感情色彩和风格特征”[3],对比分析“概念”与“词义”的关系,总结出词义的特征:词义具有民族特征;词义可以带感情色彩。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人类相互交流才得以产生和延续,词汇作为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最能体现语言变化发展的部分,更能反映人类的主观思想。普通话作为共同语,通行于一个国家中,为更规范使用达到交流沟通效果,注重普遍意义,削弱容易产生歧义的词义。但是方言仅通行于某些地区,是为了更好表达和交流情感,在达到信息有效沟通外,同时需要情感表达,词语表达上会带有不同程度的语义色彩。运用张永言先生关于词义的理论分析方言的词义,能更好地解读方言词汇带有的民族特点和感情色彩。整理归纳粤方言和普通话常用词汇,二者存在同词不同义、同义不同词、同形不同义的情况,本文将分析三种情况的词义差异特点、词义差异来源及其背景。

一、粤方言与普通话同词不同义

粤方言流行范围广泛,不同地区的粤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与普通话词汇比较词义分析时,选用粤方言代表方言广州话和笔者自身方言化州上江话为比较对象。广州话与化州上江话同为粤方言,在语音词汇上存在差别,但能进行无障碍沟通交流,词汇相似多,列举化州上江话词汇和广州话词汇词义与共同语普通话进行分析,整理广州话词汇和化州上江话词汇,有大量方言词汇用词在普通话中可寻得,但是表达的意义不同,非粤方言使用者,容易产生误解。词义差异有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词义差异相似特点。粤方言中有部分词在普通话中能找到对应的存在,但是用词相同,表达的意义不同,词义之间存在相似的特点。

第二,词义间有相关特点。

普通话中的“头骨”与粤方言所表示的词义有相关性,指向头,但词义范围泛化,表示头部,代表普通话中的词“头”在方言中广泛使用,词义上未涉及“骨”义,“骨”在词中起音节作用。此外粤方言中用“头骨心”表示头顶。相似的粤方言词汇还有“手骨”表示整个手臂;“脚骨”指大腿和小腿;“腰骨”指整个腰部,常泛用。

第三,词义范围变化。

粤方言“大刀”的词义比较普通话词义范围存在转移或缩小,运用普通话中泛用词义,粤方言中表的词义属于种属关系。相似有用“薄刀”表示菜刀,此外还有粤方言中用“凳”泛指有靠背或无靠背的坐具,在普通话中需要分别用凳子和椅子表示。

第四,词义存在借代关系。

火炉本是厨房内的用具之一,在粤方言中部分地区用来表示厨房,以部分代整体。类似的词汇表达还有用“碗柜”表示厨柜,用“车路”表示公路,用“衫裤”表示衣服。

粤方言与普通话相同的词汇表达不同的词义,词义之间有相似、相关、范围变化和借代特点。粤方言的此类词在释义中,词义并非是语素义与语素义相加,语素义相加更接近普通话表达的意义,但词义与词本身又不完全没有联系,由于这一特点,粤方言在理解此类词时容易产生误解。

普通话作为共同语,不断规范,减少歧义,用词上词义明确指向,方言相较而言,通行于部分地区,使用要求上不严格,只要能达到便利沟通即可,因此,方言造词上,更为形象通俗。此外,方言地区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存在差异,侧重点不同,影响词语的形成,例如车路和公路,公路一词囊括了车路,但是在方言中车路一词等同公路使用,以路上出现的车为关注点,由此造词“车路”。

二、粤方言与普通话同形不同义

粤方言中存在部分词形与普通话词形完全相同,但在日常使用中,词义存在差异,有些词义选择使用不同。例如得意、老大、书房、乌龙、凉水、吃白饭等。

粤方言与普通话中同形的词,在方言日常使用中,选择使用普通话中该词的古语词词义,而该词义在普通话中使用频率较低,古语词词义在方言中很好地保留在日常生活中。粤方言中很好地保留古语词的情况还有颈(脖子)、翼(翅膀)、行(走)、面(脸)、今朝(今天)、夜晚(晚上)、企(站)、旧时(从前)等。此外,部分同形词如“凉水”的词义是本方言地区赋予的意义,通行方言地区,“凉水”表示中药是与广东人注重寓意和忌讳有关,中药与身体疾病相关不吉利,用“凉”代替药,“凉”同时含有降火的隐含义,对于湿热的广东地区更适用,此外“药”有时用“茶”代替,买药称“执药”,药方叫“单”,生病叫“抵力”。还有像“吃白饭”这类词,由释义角度不同,产生词义的差异,在粤方言中将“白饭”直白解读为白米饭,在普通话中增加了一层负面感情色彩,两者词义比较上,粤方言属于字面解释,普通话增加了附加义。类似的粤方言词语还有孤寒(小气)、得意(高兴)、乌龙等。

此外,在粤方言中常存在一组词,方言词和普通话词语恰好调换词序,词义上相近。例如有欢喜(喜欢)、紧要(要紧)、齐整(整齐)、挤拥(拥挤)、宵夜(夜宵)、人客(客人)、细胆(胆小)、气力(力气)、千秋(秋千)、菜干(干菜)、数尾(尾数)、为因(因为)、合符(符合)、片糖(糖片)、鸡公(公鸡)、妒忌(忌妒)、米碎(碎米)、晨早(早晨)、背脊(脊背)、劳烦(烦劳)。

曹炜先生在《现代汉语词义学》中分析现代汉语词义是否受语素序影响,选择同素逆序词作为考察对象分析,曹炜先生在筛选同素逆序词时,排除了词中多义语素、同音语素的干扰。根据曹先生的观点,筛选了以上所列举的粤方言同素异序词,排除数尾(尾数)、细胆(胆小)、菜干(干菜)、合符(符合),对剩余的词进行词义分析。分析以上同素异序词,有两种情况,一是调换前后词义相同,一是调换前后词义出现差异,词义受到语序的影响。调换语素前后词义相同的有齐整(整齐)、挤拥(拥挤)、宵夜(夜宵)、人客(客人)、气力(力气)、千秋(秋千)、鸡公(公鸡)、妒忌(忌妒),这些词的构词方式都是联合词,词义不受语序的影响。另一类是语素序转换后词义产生差异。例如欢喜(喜欢),都具有开心和喜爱两个义项,但是在搭配上,“喜欢”后可接喜欢的对象,但是“欢喜”仅在方言中使用,使用中后面不接对象,仅表示人的状态。如片糖(糖片),“片糖”是粤方言词汇,是一种食物专有名称,指甘蔗炼制的成片黄糖,糖的品类之一;“糖片”泛指成片的糖,外延要比“片糖”范围大。以上粤方言与普通话词序变换的词义分析,进一步印证曹炜先生的观点,“素序会给不同类型的词意义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6]。

粤方言与普通话相比较中存在着同形不同义、同形倒序相近义两种词语,分析其中词义,同形不同词义的词之间词义有联系,保留古义,词义没有联系的,是方言本身赋予,与普通话的词义相差甚远。对普通话与粤方言词序调换词形相同的词,分析调换前后词义差异,排除多义与同音因素干扰,发现词序的变化会给不同类型的词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三、粤方言与普通话同义不同词

粤方言与普通话在表达相同事物时,选用了不同词汇表达,除了核心意义的表达,方言中常常附加其他词义。根据选词差异总结其选用类型,并解释其背后形成的原因。

第一,选用词义相近的词替换。例如银耳(雪耳)、头发(头毛)、去年(旧年)、除夕(年晚)、下棋(走棋、捉棋)、订婚(下订)、指甲(手甲)、趾甲(脚甲)、单身汉(寡佬)、娘家(外家)、塑料袋(胶袋)、年初(年头)、年终(年尾)等等。粤方言中替换的词与普通话词的词义有关联,词义接近可解释。例如银耳和雪耳,“银”和“雪”的颜色相近,均能形容好银耳这一食物;年初和年头,“初”和“头”都有一切重新开始的内涵,词义相近;下棋和走棋,“下棋”是从落子角度选用动词“下”,“走棋”从举棋到落棋间选择动词“走”,都表示下棋。选用词义相近的词替换表达同一对象,往往因为着重点和观察的视角不同,对事物认知角度不同,产生了选词上的差异。

第二,替换的词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天晴(天好)、天阴(天丑)、晴天(好天)、害羞(怕丑)等。许多本土方言词,带有浓烈的人为主观感情色彩,表达人的情感期望和输出。天晴和天好的替换,表达人感情色彩的“好”替换了客观描述天气的“晴”,词义上增加了人们对晴天的期盼和晴天带来的心情愉悦。相对的天阴与天丑替换。普通话“害羞”是一种比较委婉的表达,但粤方言中使用了“怕丑”更通俗和直观地表达人们处于羞于外露情绪的情况。方言词相较于共同语而言,更能直接表现地区人们的生活气息,由于语言交际和情感表达的伴随,方言词语上,往往附加方言特有的感情色彩。

第三,因忌讳或寓意而替换用词。南瓜(金瓜)、苦瓜(凉瓜)、猪血(猪红)、韭菜(久菜、快菜)、猪舌(猪脷)、伞(遮)、丝瓜(胜瓜)、干杯(饮胜)、中药(凉水、凉茶)、扫墓(拜山)。广东地区的人们非常注重寓意,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喜欢说和听吉利的话,而忌讳不吉利的词语出现,因此,在粤方言词语中存在一些为寓意和避讳选择有好寓意的同音词替换不吉利的词。例如猪舌(猪脷)、丝瓜(胜瓜)、干杯(饮胜)、中药(凉水、凉茶)。还有一类通过选用原词相关的词来达到忌讳和好寓意的目的,例如南瓜的颜色是黄色,趋向金色,选用更好寓意的“金”,形成“金瓜”;猪血,选择猪的颜色“红”替换需忌讳的“血”。

第四,选用形象的表达。晚上(晚黑)、太阳(热头)、长胖(生肉)、瘦(落肉)、回家(回归)、星星(天星)、茄子(矮瓜)、开水(滚水)、屋顶(瓦顶)、煤油(火水)、孕妇(大肚婆)、天亮(天光)。这一类词并非是对普通话对应词语的简单替换,而是融入了方言地区使用者对事物的认知,带有主观性。例如太阳用热头替换,头顶的太阳造成天气炎热,这对于在地里干活的人而言,体会更深切,“热头”一词比“太阳”的表达更为形象。例如长胖和瘦两个相对的词,在粤方言中分别用“生肉”和“落肉”更形象地表达胖和瘦的过程和表现,更为生动。这一类词从普通话中不能轻易地从字面上联想到对应的事物,但在粤方言中却能在词面上理解事物,在粤方言中,这类词更为形象地突出事物的特点。选用形象的表达方式造词,是人们为便于沟通,更快速轻易地交际,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角度的不同。

第五,古语词保留使用。中午(晏昼)、下午(下晏、下昼)、项链(颈链)、脖子(颈)、鸡翅(鸡翼)、午饭(晏昼饭)、上衣(衫)、围巾(颈巾、颈褛)、洗脸(洗面)、倔强(硬颈)、双胞胎(孖仔)、口渴(颈渴)等。粤方言中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语词的词义,并且活跃在日常交际中。古汉语中单音词,在方言中运用古汉语词造词,产生更多的方言词,例如颈,以“脖子”的释义造词产生项链(颈链)、倔强(硬颈)、口渴(颈渴)、围巾(颈巾、颈褛)等,而这一词义在普通话中极少使用。由于古语词的保留,使得方言词汇中掺杂古语造词的词汇,能在方言区顺畅交流,但在普通话中却不好理解。

粤方言选择词义相近的词、带主观感情色彩的词、为避忌讳和趋好寓意改词、表达形象的词、保留古语词,以上五种情形,替换普通话对应的词来表达同一事物,在替换的词中,词义之间的差异,凸显了粤方言地区的文化趋势和感情色彩。

四、产生词义差异的原因

普通话词汇以北京方言为基础,通过对其他方言的借鉴、外来语吸收、古语词沿用、新词创造等途径形成词汇系统,普通话作为共同语,在不同方言间无障碍沟通,更多考虑词语使用上的通行性,减少歧义。粤方言具有浓烈的地域性,词汇上除了以上共同语词汇来源外,还有大量具有方言特色的词汇。下文将从社会历史发展和词语本身对普通话和粤方言中同词不同义、同义不同词、同形不同义三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上词义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受社会历史文化影响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以人的认知为前提,社会的发展、当地风俗文化和历史发展,都能影响当地人的思维方式。词语创造者的兴趣点、生活态度、命名取向、认知特点、心理机制等不同,都会造成不同形式的词语,并在词义的理解上产生差异。粤方言使用者受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影响,创造出大量独特的地域方言词。反映广东人务实、勤劳生活态度的词有“搵工”“搵食”“搵钱”等词中的“搵”表混、挣等义,是方言独特义,不同于普通话中表浸没、按、贴住、擦拭等义;还有“有料”“实在”“着数”等词义不同于普通话对应的词。广东人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幽默、隐晦的语言特色的词汇有“为食猫”“扯猫尾”“车大炮”等。此外,广东地区讲究忌讳文化,在语言上表现得尤其显著,因避讳而换用不同词表达与普通话相同事物,例如猪舌(猪脷)、伞(遮)、丝瓜(胜瓜)、干杯(饮胜)等。

广东有着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方言中产生了大量与当地饮食文化有关的、并且大部分未被普通话吸收的词。例如“饮胜”“散纸巾”“煲仔饭”“打边炉”“烧腊”“肠粉”“沙茶面”“啫啫煲”“艇仔粥”“鸡公榄”“猪肠粉”。与当地社会活动等有关的词有“执位”“拜山”“舞狮”“醒狮”“年廿八,洗邋遢”“打醮”等。这些词是从当地特有的饮食文化和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构成这些词的语素在普通话中都可寻得,但是以上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的词义,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词义相较于普通话具有深厚的地域特色。

(二)词语本身理解

造词受创造者的认知和生活背景影响,粤方言词的词义构成与理解没有普通话清晰明确,用理解普通话词汇词义的方式,去理解粤方言词汇,容易产生误解。方言词汇的词义差异从词语本身分析,除了语素义的差异外,更多源于造词者的造词思维和词语隐含的附加义。下文将通过分析词义非语素义与语素义简单相加的词,探究词义差异的原因。

以某些语素为词的全部理性意义,若以语素义相加理解,容易产生误解。例如粤方言中的“头骨”指头部,“手骨”表示整个手臂;“脚骨”指大腿和小腿;“腰骨”指整个腰部等,这类词取词某个组成语素的语素义为整个词的词义。

单纯词的语素义与入词后的语素义不对等,会使词义理解产生差异。入词产生色彩义,例如“凉水”除了指凉的开水外,在粤方言中还表示中药,其中“凉”在词中表示“降火”的义在单纯词中不存在,类似词还有“饮胜”“落水”“吃白饭”“凉瓜”“凉茶”等。

比喻造词,选取相似物和相似点的兴趣和习惯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名称,其中蕴含了造词者的主观臆想。词以喻体形式出现,取比喻词外的事物为本体造词,例如“猪肠粉”,指形状如猪肠的粉;“偷鸡”指占小便宜;“豉油捞饭”形容生活朴实等等。或从词本身无法与词义产生联系,导致误解的有“啫啫煲”,从语素义上理解,可能误以为是某一类煲,实则“啫啫煲”是广东地区的一道特色美食,以食物在瓦煲中高温煎、焗焖煮时,发出“啫啫”声来命名。以上这些词是当地人通过生活经验创造的,这类词的构词语素在普通话中都存在,但是在词义理解上存在差异,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民俗、历史等进行理解。通过比较粤方言与普通话的词义差异,能从词语的创造和使用上反映当地人的生活态度和地域文化。

五、结语

粤方言与普通话存在同词不同义、同义不同词、同形不同义三类情况。通过分别对词义进行分析,整理词义间的差异,粤方言和普通话的词义差异相差不大。受方言使用者、当地文化和历史等影响,方言在词语选择和表达上更形象、有特点。通过分析二者词义的差异,能发现粤方言的地方特色,了解当地文化和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

[2]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3.

[3]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43.

[4]李健.化州粤语概说[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250.

[5]李新魁著,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编,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合编.广东的方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219.

[6]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77.

[7]周无忌,欧阳觉亚,饶秉才编著.普通话、广州话词汇用法对比词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8]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方言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9]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0]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11]王艾录,司富珍.汉语的榆次理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许结玲.粤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阐释[J].广西社会科学,2017,(06):189-193.

[14]甘于恩,刘若书.基于文化视角考察粤方言的词汇差异[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0,38(04):80-86.

作者简介:

李斯玲,女,贵州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