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水浒传》“赛译本” 和“沙译本” 的翻译对比研究

2024-09-20 00:00郭璐璐
今古文创 2024年36期

【摘要】文学翻译既是不同语言间的转换活动,又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同时也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译者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语言信息,还要再现原作风格,传递出原作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象。因此,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将《水浒传》的“赛译本”和“沙译本”这两个译本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目的论;《水浒传》;赛译本;沙译本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6-01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6.032

基金项目:2021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接受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文学典籍英译研究”(项目编号:L21CYY007)。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由施耐庵和罗贯中在收集、整理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传说的基础上编著而成,是继《三国演义》之后的又一部白话文章回体长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了北宋年间,朝廷施以暴政,欺压百姓,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名“好汉”揭竿而起,在梁山泊聚义的故事。全书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塑造了李逵、鲁智深、林冲、武松等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语言生动贴切,在民间深受欢迎。

《水浒传》蕴含着深厚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本百科全书。18世纪开始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全世界。德国功能主义学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打破了传统的翻译“对等”理论的束缚,突出了译者的翻译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翻译目的论,对《水浒传》两个权威英译本“赛译本”和“沙译本”展开对比研究。

一、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于1978由德国学者汉斯·威密尔(Hans J·Vermeer)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后由他的学生诺德(Nord)进一步发展完善。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过程中的所有决策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均以翻译行为的目的为导向。

翻译目的论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翻译目的大体包括: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基本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及使用某种翻译手段所达到的目的。该理论涵盖了三个核心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其中目的性原则占据首要地位。连贯性是指译文的语内连贯性,即译文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对读者来说具有可读性。忠实性强调的是译文和原文之间保持的语际连贯性,即,译者在翻译时应考虑到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期待,以确保译文能够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二、目的论视域下的《水浒传》英译研究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的身份、文化立场、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对译本的最终形成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水浒传》 的四个权威英译本中,赛珍珠的70回译本All Men Are Brothers和沙博理的100回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这两个译本的影响最大。因此,本研究选取这两个译本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从译者、译文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展开对比分析。为了方便起见,下文简称“赛译本”和“沙译本”。

(一)译者身份与翻译目的

翻译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语码转换,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原文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有效沟通。译者是沟通原文与译文读者之间的纽带。译者在对源语文本选择、理解、阐释及转换的过程中,深受自身立场、文化价值取向与翻译目的的影响。

赛珍珠(1892.10—1973.03)是一位努力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作家、翻译家。1933年,她翻译并在英美出版了《水浒传》的七十回英译本All Men Are Brothers,把《水浒传》这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推向世界。赛珍珠出生于美国,不到半岁就跟随身为传教士的父母亲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工作了近40年。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以描写中国农民生活为主题,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自幼身在中国,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身为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父母的影响,长大后又在美国接受西式大学教育。赛珍珠以中文和英文为其双母语,文化层面也是兼受中西文化的共同影响,形成了其“杂糅”性的文化身份。

沙博理(1915.12—2014.10)原名Sidney Shapiro,出生于美国纽约,著名翻译家,于1963年加入中国国籍。沙博理译有多部中国经典作品,例如《新儿女英雄传》《水浒传》《家》《春蚕》《林海雪原》等。2010年,他获得了“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从沙博理的个人经历来看,他自幼接受的是“西方教育”,成年后来到中国,从事翻译工作。他在中国生活、工作了60多年,主动吸收、融入中国文化,并加入了中国国籍。此外,他的中国妻子对他影响也非常大。2011年,沙博理在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时讲道:“我热爱中国。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在中国。”[1]由此可见,沙博理也是一位具有中国本土文化身份和西方文化身份,促进中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从《水浒传》译本的翻译目的来看,“赛译本”和“沙译本”都以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为目的。赛珍珠和沙博理两位译者都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赛珍珠是前半生在中国生活工作,沙博理是后半生都一直在中国,两位译者都精通汉语,热爱中国,了解中国文化。译作的受众也都是面向普通读者。然而,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却大不相同。赛珍珠翻译《水浒传》是在“西学东渐”的社会语境下,为了抵制当时西方的文化霸权,向西方社会展现一个立体、真实的中国,自发进行的一种对外翻译行为。“赛译本”最终成书于1933年,赛珍珠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文本的“异质性”和“陌生化”,尽可能将《水浒传》“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译语读者,该译本凸显了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满足了当时西方民众对东方文化的好奇与期待。

与之相比,沙博理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改革和巨变,他是从1967年开始翻译《水浒传》,全译本则成书于1980年。“沙译本”顺应了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英文小说的叙事规约,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2]

(二)翻译策略对比研究

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文学作品的“再创作”,是译者对原文的“艺术加工”。翻译策略是基于特定的翻译目的、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学范式及文本类型等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

归化翻译策略旨在以目标语为归宿,尽可能地“让作者去接近读者”。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归化翻译倾向于使用目标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和词汇,将译文本土化,减少源语文化的陌生感,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文化价值观和表达习惯。采取归化翻译策略的译文虽读起来流畅自然,但牺牲掉了源语的文化特色,削弱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有时还会给目标语读者带来一种文化“错位”的感觉。

异化翻译策略是“以原语为归宿,刻意突出源语文化的各个方面有别于目的语文化的特异之处,尽量移用源语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在译文中突出源语的异国情调”[3]。为了让目标语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源语的文化背景。异化翻译策略强调要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文体风格及语言习惯等特征。异化翻译的目的是保持源语言文化的独特性和异质性,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体验,不仅有助于源语文化的传播,也丰富了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但也可能会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

本文从文化特色、语言特征及文体风格三个方面来对《水浒传》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展开对比研究。

1.文化特征

《水浒传》中蕴含了很多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也给译者带来了巨大挑战。沙博里在其译者序中也提道:“书中许多官名、官署、武器、服装、家用器具,仪式、宗教事务、双关语、玩笑及文学的暗喻在英文里都找不到同等的词。”[4]下面以《水浒传》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来分析两译本的翻译策略。

中国的亲属称谓词十分丰富,门类繁多,称谓语中直接体现出双方的血缘关系、姻亲关系、长幼尊卑关系等。然而,在英文中,亲属称谓词汇较少,显示的是通用的语义特征,不再区分父系与母系的区别。例如,在英文中“cousin”一词包含的语义非常广泛,“堂表兄弟姐妹”都用的是这一个词,然而在汉语中却对应着多个具体的称谓词,例如:“堂兄、堂姐、堂弟、堂妹、表兄、表姐、表弟、表妹”,从具体的称谓语中可以推断出他们之间的亲属关系。中国封建社会等级观念强烈,称谓词又包括敬语和谦语。然而,在英美文化中,称谓并无明显差异性,仅有少量敬语,如:“Your Honor”“Your Majesty”。

在称谓语的翻译方面,赛译本和沙译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沙译本多采用人称代词来直接代替,译文中丢失了原文语义中所包含的尊卑关系;赛译本大多数都将其一一译出,译文虽看起来稍显冗长,但保留了源语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使译文读者能直接感受到中西方在称谓方面的差异性。例如,“小人”一词在《水浒传》中多次出现,作为古时候的自谦语,暗含了贬抑自我以实现恭维对方的交际目的,然而在英语中并没有与其完全对应一致的词,赛译本中将其译为“this humble one”“this small one”等;沙译本多数情况则直接用人称代词“I”来代替,缺失了源语中蕴含的自贬成分。“令尊”“令堂”作为对别人父亲、母亲的一种尊称,在翻译的过程中,赛珍珠译为“your honorable old father”“your honored mother”,沙译本中则直接译为“your father”“your mother”,失去了原文称谓中带有尊敬的人际功能。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到称谓词的指称意义,还要考虑到源语文化中尊称、谦称所包含的语用意义。

2.语言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从语言结构来看呈竹节式,重意合,而英语是拼音文字,是树式结构语言,重形合。因此,我们从词汇、句子及语篇三个方面来分析。学者董琇在其博士论文中,以美国国家语料库为参照,通过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赛译本和沙译本进行了全文对比。通过高频词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从词汇层面来看,“赛译本”用词重复率更高,更倾向于口语化,词语种类上也少于“沙译本”。从句子层面来看,“赛译本”更倾向于保留源语中汉语的句型结构,而 “沙译本”则遵循了英文的句式结构和表达习惯,以原文和译文的“意义对等”为目标。[5]从整体的语言风格来看,“赛译本”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译文的语言结构和风格更贴近原文。赛珍珠在其译文序言中提到,为了保留原文风格,她尽可能将原文中的所有信息都在译文中逐字翻译出来。她希望不懂汉语的英语读者在读其译著时能产生一种读原作的感觉。若我们结合译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目的来考虑,就不难理解译者选择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的初衷。

沙博理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结合起来,灵活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尽一切可能忠实于原文,实现了原文和译文的“功能对等”。整体上,从语篇层面来看,“沙译本”可谓是“字面上归化,而内容上异化”[6]。

3.文体风格

《水浒传》作为古典白话文章回体小说,共有108回,各章节都有独立的标题,且章节之间存在明显的划分。每一回都有各自的主题和情节,各回之间层层递进,形成了完整的叙事结构。《水浒传》中的每个回目都包括了两个小句,结构一致,对仗工整。针对回目的翻译,“赛译本”采取直译的方式,和原文形成了物理对应。然而,“沙译本”虽也是以直译为主,但较好地保留了原文形式上的对仗,意义也传达到位。[7]

章回体小说在长期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说书体语汇,这些语汇既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力,使得小说更加贴近当时的口语和说书传统,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章回体小说中常用的说书体语汇,例如“话说”“且说”“却说”“再说”“且听下回分解”等,两译本也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在沙博理看来,“话说”“且说”只是句子的附加成分,不影响后面所指话语的真正含义,因此,他进行了省略。然而,在“赛译本”中都悉数译出,常译为“It is said”“let it be told further (of)...”“let us now speak of...”“now it must be told...”等。“沙译本”还删除了《水浒传》原文中简介每章内容的诗歌,以及一些译者认为烦琐累赘的细节描写。尽管“沙译本”的可读性比“赛译本”更强,但他对原文所做的这些删减也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原文的说书体风格。

三、结语

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艺术性,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也是译者在新的文化语境和时代背景下,对原文的一种再创造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受到译者的翻译目的、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程度、时代背景、文学范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由于人类认知的共通性和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绝对归化或异化的译本是不存在的,大多数译本都是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融合。就翻译策略的选择而言,译文会受到源语和目标语在社会文化、文学形式、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影响,任何译作都很难做到原文和译文的完全对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断地在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性”和译文对目标语读者的“可读性”之间进行调和。从整体性来看,“赛译本”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更加忠实于原文,译文虽篇幅较长,但用词简单,不难理解;“沙译本”将异化与归化相结合,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语言更符合现代英语的表达习惯,并和原文实现了意义对等。

对任何译本的评判和研究,都应该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置身于译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和社会环境下探讨,“赛译本”和“沙译本”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水浒传》在国外的接受和传播。

参考文献:

[1]施歌.从译者的文化身份及翻译行为解读《水浒传》英译本[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6):90-94.

[2]王宏.基于“大中华文库”的中国典籍英译翻译策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273-283.

[3]方梦之.翻译学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606.

[4]沙博里,李士钊,妙龄.《水浒》新英译本前言及翻译前后[J].水浒争鸣,1985,(00):404-414.

[5]董琇.《译者风格形成的立体多元辩证观——赛珍珠翻译风格探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53-55.

[6]张海燕,黄伟,王成峰.《水浒传》英译本的语篇风格再现——以赛珍珠、沙博理两译本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8):97-103.

[7]刘克强.《水浒传》四英译本翻译特征多维度对比研究——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29.

作者简介:

郭璐璐,硕士,讲师,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