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中国传统戏剧如何破局

2024-09-20 00:00:00吴一柳胡德盼
今古文创 2024年36期

【摘要】中国传统戏剧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璀璨明珠,是经过几百年不断传承和创新而形成的,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戏剧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结合时代主题,解决当前中国传统戏剧发展所面对的一系列难题,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下,抓住新媒体时代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中国传统戏剧破局,书写有效答案。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中国传统戏剧;开发

【中图分类号】J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6-009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6.027

基金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新媒体视域下戏剧的传播”(S202310879616)。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传统戏剧应该如何用新媒体的特点推动自身发展,谱写中国传统戏剧的新华章,是值得探究的主题,本文以期探究传统文化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当前中国传统戏剧所面临的传播困境

中国传统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播面临诸多挑战。

(一)中国传统戏剧对传承要求较高,不利于扩大影响

我国传统戏剧包含的文化知识和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涉及文学、知识、音乐、艺术、说唱文化,还包括杂技艺术、舞蹈文化等,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1]中国传统戏剧包含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比如川剧中的变脸,作为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被用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情感,是在川剧中广泛被运用的一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但它的难度却非常高,首先粘脸谱的黏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甚至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其次对于演出者的动作也有着明确的要求,假动作要足够巧妙,能掩观众眼目。凡此种种,没有三五载的刻苦训练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此长的学习周期,如此高的成本和门槛,加之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承大多仍旧是局限于一定范围的传统师徒制,这对于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承和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凡此种种无不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中国传统戏剧难以跟进时代,传播渠道较为狭窄

现代化社会的日新月异,高楼大厦的林立,戏台、剧院,这些属于老一辈人的童年记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文化记忆,仅存的少数线下舞台和传统戏剧类电视节目成了中国传统戏剧最后的固有传播渠道。然而,这两种传播渠道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电视节目是难以为个人所控制的,控制这一体系的是电视节目背后数目众多的制作人员和庞大的管理机构。它们与报刊、广播一样,都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在这一传播活动中,受众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严重削弱了受众对于中国传统戏剧节目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线下舞台和电视节目往往演出时间都较长,随着当前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如此慢节奏和长时间的娱乐方式,这都对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播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传统戏剧市场易受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

作为一门相对小众的文化艺术,传统戏剧的受众面较窄,易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一旦社会传播环境变得恶劣,传统戏剧的传播也会遭受冲击,如近年来线下场地成本升高就大大阻碍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播。

一方面,中国传统戏剧受众数量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弱,因而近年来线下场地成本升高使其所受到的冲击就更为猛烈。例如:以传统昆曲表演为主的南京兰苑剧场2021年1月份“周周演”的昆剧表演被迫全部取消;无独有偶,昆山当代昆剧院也取消了2020年1月27日至2月28日的全部演出活动,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应该明晰,中国传统戏剧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线下演出收入。而在线下场地成本升高的当下,大量线下演出的取消或推迟,导致中国传统戏剧的业绩愈显惨淡,剧院和从业者收入大幅减少,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戏剧人才的流失。

另一方面,线下场地成本的升高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戏剧演出市场的复苏,出于对抗风险能力的考虑,演出市场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受众群体更为广泛的娱乐表演,以期尽可能降低演出市场的不稳定性,保证盈利,这也使得中国传统戏剧陷于停滞乃至倒退的不利局面。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戏剧的新机遇

在新媒体时代下,中国传统戏剧的危机与机遇并存,网络为中国传统戏剧演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知识付费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传统戏剧所面临的经济窘境;更为重要的是在新媒体时代,时空界限的打破让中国传统戏剧可以争夺潜力无限的线上市场。

(一)全民参与,社会关注,新媒体或将为传统戏剧发展提振原生动力

一方面,在以往传统媒体主导信息传播的时代,戏剧内容生产主要靠相关的戏剧工作者进行生产与传播,观众只能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被赋予广泛性与多元性的特点,传播限制被彻底打破,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人们通过有线、无线的方式,通过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便携式移动数据处理工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录数字网络,进行信息的接收与传送操作。新媒体时代的这些特点为全民参与新媒体内容创作提供了可能,也为新戏剧的创作提供动力与灵感。加之这种戏剧创作方式更贴近于现实与时代,往往更能够激发受众的共鸣,更易获得社会关注、获取社会资金支持,可能是其摆脱困境、寻求良性发展不可或缺的助力。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迭变和普及,新媒体艺术的分支越来越多样化,如虚拟艺术、互动艺术、装置艺术、声音艺术、数字动画等,并以众多分支的形式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传统艺术领域中渗透。戏剧作为一种“集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从自然光到数字化电脑灯的使用、从人工绘景到虚拟影像、从传统镜框式舞台到如今互动自由的多维度观演模式,无不反映出新技术对传统戏剧演出带来的巨大变革[2],这巨大变革无疑对于中国传统戏剧的舞台表演带来了极大的机遇。

(二)自媒体时代已到来,隔空互动或将成为戏剧传播新途径

自媒体的互动性正在切实地改变着中国传统戏剧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因而在新媒体时代,被动的信息传递方法已经过时,由受众提出要求,并以此为基础获取信息的交流模式产生。人们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接收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深入品鉴变为了浅度了解,更加注重信息的传达,而非深入理解。例如当前许多传播戏剧的抖音号和戏剧节目广受欢迎,如《梨园春》账号,其已成为抖音平台上最大的戏剧类官方账号,自2018年9月4日正式开通以来,截至2023年7月,其抖音号显示共发布作品2.2万个,总点赞量达6455.2万,共有515.6万粉丝。除此之外,快手、小红书等各类软件中也纷纷出现了大量戏剧博主账号,吸引了大量受众,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反响。

随着交互方式和各式各样的新产品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层出不穷,在改变传统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享受这种交互式的体验,这种交互式的体验对于中国传统戏剧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于传统语境,新媒体语境下创作者往往可以对观众、用户自发的行为特征、需求爱好、态度意见和上网时长等日常行为,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全样本分析,真实反映观众用户的需求痛点与潜在欲望,解决传统抽样调查所带来的调查对象的有限性和调查结果的失真性等问题。[3]进而可以对自己的戏剧作品进行有的放矢地加工和改进,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作品,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受欢迎的程度。

(三)新媒体时代极大降低系统传承成本,有效助力中国传统戏剧新发展

首先,新媒体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资源具有可复制性和共享性,中国传统戏剧文化资源数据库的科学化编排、合理化管理、便捷性获取等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资源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新媒体视域下各种数字化、信息化传播媒介如互联网、微博、微信、微视、移动客户端等形成的传播矩阵,克服了时空条件的限制,以及传统媒介单项传播、交互性差的弊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传统戏剧文化资源传播的快捷性、广泛性和交互性,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意设备感受中国传统戏剧魅力,学习中国传统戏剧优秀成果成为可能[7],使中国传统戏剧文化资源传播呈现出了显著的泛在性,而且还能增强参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互动性。凡此种种,不但有利于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而且也极大地降低了中国传统戏剧传承的成本,这在中国传统戏剧日渐式微的今天,无疑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三、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戏剧的突围之路

面对困境,需要我们立足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多渠道宣传中国传统戏剧

打破传统思维,多渠道宣传中国传统戏剧,鼓励优秀中国传统戏剧演员积极跟进时代浪潮,跟进直播、视频录制等新型传播方式。中国传统戏剧优秀演员同观众可以在直播间进行交流,两者之间亲密性和互动性都能够得到显著增强,有利于产生明星效应,扩大中国传统戏剧的影响力。如在抖音自制戏剧栏目《名角DOU来了》第6期节目中,梅兰芳京剧团领衔主演、国家一级演员,作为著名梅派青衣第三代传承人的胡文阁登台亮相,为广大戏迷带来《贵妃醉酒》《洛神》《梨花颂》等经典京剧唱段,并和京剧谭派嫡系传人谭孝曾、谭正岩等圈中老友畅聊戏剧往事,当晚两个小时的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638.2万,极大地扩大了京剧的影响力,许多人正是通过胡文阁先生的抖音视频第一次真正接触和了解到京剧。除此之外,对于跨行业直播的探索也应当加以重视。消费场景成为近些年商业发展关键词,戏剧和文旅直播、电商直播的结合也成为剧场关闭后戏剧行业的一次新的探索,是借由新媒体等技术平台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一次全新探索。这一方面有助于加强中国传统戏剧的影响力,使更多受众了解到其独特魅力之所在,另一方面也能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与精力成本之外,通过与企业机构合作,借助外脑实现市场化探索的华丽转身。[4]

(二)促进内容生产模式革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应用技术的进步,信息受众通过多种平台发布原创图片、视频、音频和文字的单一或者混合形式,从消息最终的“消费型用户”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生产型用户”。[5]人们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接收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深入品鉴变为了浅阅读,更加注重信息的传达,而非深入理解。为了适应这一深刻变革,中国传统戏剧生产者必须改变其原有内容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壁垒的优势。一方面,让中国传统戏剧爱好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戏剧的制作和表演中来,这可以帮助戏剧爱好者与其他戏剧爱好者乃至戏剧创作者和表演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中国传统戏剧的魅力所在。这无疑能够有效地改善在传统的观戏方式中,受众通常只能被动地接受戏剧创作者和表演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感的弊端。另一方面,这种交互式的观戏方式也能帮助中国传统戏剧创作者和表演者作者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反馈。在传统的观戏中,他们通常难以得知受众的反馈和需求,因而难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进和优化。而在互动式观戏中,他们可以与受众进行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反馈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作品,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受欢迎程度。

(三)运用新媒体动态技术丰富舞台戏剧的表现力

首先,戏剧作为一门艺术,是对生活、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典型事件的反映。但如果没有舞台背景作为辅助,戏剧情节就会变得呆板、无味。新媒体技术能通过声音、画面将这些背景进行复合,给观众以历史的沧桑感或生活的现代感等。[6]如在新编现代戏剧《白蛇传》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新媒体技术,在舞美设计中展现出白蛇精神和人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运用互动技术和多层次图像处理,使舞台显现出充满魔幻色彩和神秘感的世界。其次新媒体艺术也可以将电影蒙太奇的方法融入舞台戏剧中。由于中国传统戏剧在舞台背景和道具之间转换的间断性的存在,加之受舞台空间大小的限制,难以容纳更多的内容,不足以满足当前受众的需要。而新媒体能够将音乐、声音、文字、图像、音响及虚拟现实等完美结合,满足当前受众的观看心理和习惯,这同时也能够拓展舞台空间,增加戏剧容量,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最后,新媒体艺术也可以让声乐融入戏剧舞台,从而对于戏剧舞台的纵深空间和立体感进行了极大的加强。例如新编古装剧《抓阄养父》,全曲采用乐队录音和电子音乐相结合,在剧场演出时,用制作好的电子音响,加上现场敲击的几种“特色”打击乐,演出效果非常好,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结语

总之,重视和推进新媒体视域下中国传统戏剧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重要工程,意义十分重大,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动中国传统戏剧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段晓羚.新媒体背景下戏剧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戏剧之家,2023,(30):34-36.

[2]杨忠钰.新媒体语境下广西传统戏剧传播创新路径[J].新闻潮,2023,(09):13-15.

[3]张兴年.跨界与共生:新媒体艺术在戏剧舞台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4]沈慧.戏剧线上传播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5]王婷,刘晓静.古典与现代的贯通:中国传统戏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可为发展[J].齐鲁艺苑,2015,(06):4-9.

[6]代晓蓉.新媒体技术与舞台戏剧艺术的融合[J].大舞台,2014,(01):21-22.

[7]谢沁.新媒体时代表达方式的改变[D].南京艺术学院,2013.

作者简介:

吴一柳,通讯作者,男,安徽蚌埠人,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要从事新媒体文化研究。

胡德盼,女,安徽亳州人,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要从事新媒体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