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道统思想探究

2024-09-20 00:00:00黄洪志
今古文创 2024年36期

【摘要】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明代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统论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内容,其道统思想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人性观为核心,他自称是对于孔孟之仁学的真正继承者,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及儒家的道德传统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王阳明道统观念最重要的是辨异端,以弘其正学,并且主张以“精一”为原则,反对朱熹的辞章之学。王阳明道统论的传承谱系从尧舜禹的十六字心法入手,经过孔子和孟子仁学、周敦颐和二程道学,最后终于被王阳明的心学所传承。

【关键词】王阳明;道统;良知;仁;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6-006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6.018

王阳明的道统思想是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反对儒家传统中“心外有物”的观点,强调人的内心自我认知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王阳明道统思想的核心主张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万物一体之仁”,这些观点是对于孔孟之学的推陈出新。

一、“道统”的来源及解释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被称为阳明心学。在王阳明的思想中,道统是一个核心范畴,他对道统的认识和论述对后世影响深远。一般认为,道统首先是由韩愈提出的,在其中阐述了道统的传承谱系和内容。不过,在余时英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中,他认为朱子才是道统的“正式建立者和道学的集大成者” ①。

“道统”的解释也各有不同。首先,道统从词源上讲,“道”字有着一种历史的传续和统一的意思;其次,朱熹把道统解释为一种神圣境界。最后,明清学者则把道统解释为道的统一,以陆桴亭和熊赐履为代表。陆桴亭说:“道统云者,道在己而天下宗之,己因得为道统而统天下之道,以归于一也。” ②他主要是认为道统可以把天下之道归于一,使天下宗之;熊赐履认为:“斯道之在天壤,终古如是也。而率由之,则存乎其人。人之至者,继天立极以充其量,斯道统攸属焉。统者,即正宗之谓,亦犹所为真谛之说也。要之,不过天理二字而已矣。” ③这里,熊赐履也认为道来自天,自古就有,他把道统解释为天下之道的归一,只有归于统一才能获得道的真正意义。

道的传承具有历史继承的特点。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统之为言,合而并之之谓也,因而续之之谓也。而天下之不合与不续者多矣!” ④他把道统理解为统一和延续两种意义。

如今,“道统”的理解主要从道统和道学来解释。比如陈来认为:“如果说‘道统’和‘道学’在概念上有什么区别的话,可以说道统是‘道’的传承谱系,道学是‘道’的传承内容。” ⑤这种划分其实和前人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只是后期的划分更加细致,对于学者来说更加容易理解。

二、王阳明道统思想的历史渊源

王阳明道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的先秦儒家思想,特别是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论语》,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儒家道统传承的开端。其次是《孟子》,其中的核心观点“性善论”也是王阳明道统继承的重点,孟子认为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是人先天具有。这也是王阳明良知思想的直接来源。

唐代韩愈在《原道》表述了一个以“仁”为中心的道统体系。他总结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传递道的传统。他认为道统在“轲之死不得其传”,后面直到他自己才得到儒家道统的真正传承。

王阳明在其道统思想中深受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孟子的“性善论”中良知思想的影响,王阳明在孟子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一道统思想。但是,王阳明对于道统还有一种看法,他认为“颜子殁而圣学亡” ⑥。王阳明认为对于圣人之学理解最全面的只有颜回,所以王阳明也认为“颜子没而圣学之正派遂不尽传矣” ⑦。在颜子死后,道统就没了。其次,王阳明认为道统论的传承谱系始于尧舜禹的十六字心法,经孔孟之仁学、周程的道学,最后被王阳明的心学所继承。“洙、泗之传,至孟氏而息。千五百余年,濂溪、明道始复追寻其绪” ⑧。同时,王阳明还追寻道统日益支离破碎的原因,他认为是因为“大抵皆世儒之多言有以乱之” ⑨。因此,王阳明道统的来源可以说是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内心的自省和修炼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三、王阳明道统思想的重要观点

王阳明的道统思想最重要的是辨异端,弘其正学。王阳明认为他接续了孔孟之道的正统,根本在于良知,即孔孟教人为学治心,而不是后世辞章泛滥之学。在王阳明生活的时代,辞章之学泛滥,他认为这些辞章之学对人没有帮助,所以他提出了“身心之学”,王阳明的道统就是身心之学。他的道统思想具体内涵是由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万物一体之仁三个方面为中心思想而展开的。

(一)知行合一

知行并不是由王阳明首先提出的,对于知和行,中国自古就有。知行也是经过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才有了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这符合道统思想。最早的知行关系可以追溯到《尚书》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⑩和《左传》的“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 ⑪这些质朴的观点。

先秦的知行观主要还在萌芽阶段,对于具体的知行关系也是从生活实践中得来,还未形成一个具体的体系。但这是中国知行观的开端,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影响。

到了宋明时期,知行关系变得非常重要,上升到了工夫论的地步。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学派的理学家主张“知先行后”的观点,他们都是在解释《大学》的“格物致知”中得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朱熹把“格物”中的“格”解释为“至”“尽”和穷尽该事物本然之“理”。“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三两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到十分,方是格物。” ⑫朱熹没有用“行”来规定“格物”,他的观点大致和程颐的一致,他说:“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如程子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分明自作两脚说,但只要分先后轻重。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 ⑬他认为知行是一样重要的,只是把知和行分成两件事去做。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在朱熹知和行分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反对朱熹把知和行分别为二的观点,以此建立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他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⑭“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⑮王阳明认为知和行始终是统一在一起的,不能把知和行分开来理解,知行分开就会导致知而不行,行而不知,所以王阳明要求知行合一。

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中,“知”是指人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认识。王阳明继承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心中包含着仁、义、理、智、信,所以“知孝”“知悌”是每个人都有的天赋本能。“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⑯所以“知”指的是“良知”,而不是一些所见所闻的知,因为他认为“良知不因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⑰。

“知行合一”中的“行”,首先指人心里的意念活动。即王阳明说的“一念发动处就是行”。其次指“致良知”的工夫。他说:“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辩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 ⑱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行”是在说行之前的,在做学问这个“知”的过程中已经包含“行”,所以他说知行不能分作两件事去做。“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⑲知在行中,行在知中,知行本来就是一体,而且王阳明更加重视“行”的工夫。

综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点是通过儒家学者不断地继承和发展而来的,道统论最主要的是强调儒家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谱系。知行关系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从孔子以来,就非常受到重视,经过了一代代儒者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到了宋明时期,已把知行上升为工夫论。

(二)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千古之密、圣学之宗。良知学说是在当时社会支离破碎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一种比较纯粹的心学。王阳明在当时也称良知学为精一之学,为圣之学。它是一种向内求自省的学说。王阳明作为一个儒者,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不仅仅只是强调向内之学,也重视向外的致良知之学。因为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也就要内外统一。他把良知之学运用到实践中,建立了很多显赫的事功。

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其实根源于孟子的四端之心,王阳明把孟子的表述进行了整合,得到了:“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⑳认为良知来源于自己的本性,也就是道德观念,也是最高本体。并且“致良知”的落脚点放在“致”上,其实这里有行动的意思了。良知早就在人人心中,实实在在地用功便为致,践行良知,就是致良知。

致良知最重要是由博返约,在遵循本心、探寻本心的情况下,完成人与自己,人与世界的和谐。“是故致良知之外无学矣。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百年。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㉑王阳明多次提到良知之学是圣学之传,“若今日所讲良知之学,乃真是圣学之的传” ㉒“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㉓“‘致知’二字是千古圣学之秘,此是孔门正法眼藏,从前儒者多不曾体悟到” ㉔。这里的“正法眼藏”即是指儒家道统的传承。可见,致良知是王阳明道统思想的中心思想之一。

(三)万物一体之仁

对于万物一体,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来源:一种是认为万物一体是从诸子时代开始的。这些以孟子、庄子和惠施为代表,比如孟子在《尽心上》中说“万物皆备于我”,在《庄子·齐物论》中有“万物与我为一”,还有惠施在《庄子·天下》中说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这些都是对万物一体的表述。还有一种是在宋明理学中体现的万物一体之仁。它以二程为代表,比如《二程集》中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以及“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程颢为代表的万物一体论,强调从先认识仁出发来实现仁境界,这就是万物一体。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是以良知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王阳明对于万物一体的理解来自程颢。在《阳明先生墓志铭》中说:“遂相与定交讲学,一字程氏‘仁者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之指”,从这里可看出王阳明是在听了二程的仁学之后才有所悟,才得出万物一体的思想。

对于仁学,陈来说:“自孔子以后,仁学都是儒学的标志,历代儒者对于仁学的理解与诠释各不相同。但基本而言,仁学的指向是修己安人、内外兼顾的和谐安定,注重外在的、‘他人’的伦理实践性,而不仅仅是道德主体个人的。” ㉕王阳明对仁学的理解除了孔孟的基本经典以外,还有宋代二程的《识仁篇》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㉖两段著名表述。这表明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之仁是对于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非常符合儒家之道统的。

四、结语

王阳明的道统思想以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万物一体之仁为核心观点。他建立道统是为了彰显其学是真正的孔孟之学,他的道统论的思想都可以从孔孟那里找到来源。王阳明的道统论的传承谱系始于尧舜禹的十六字心法,经孔孟仁学、周程道学,最后被王阳明的心学所继承,他明确把朱熹排除在道统之外,并借此反对朱熹的辞章之学来建立自己的身心之学。

其实,道统就是一种儒家之道的传递谱系。儒家从孔子后,就非常重视儒学之正统,不管是张载,还是朱熹,他们都建立了自己的道统,以展现儒家之学的正统地位。到了王阳明,受他们的影响,自然也要建立道统,以彰显其学之正统。可以看出,他的道统的建立是成功的,在儒家之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心学道统,为中国儒家之道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注释:

①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7页。

②陆桴亭:《思辨录辑要·卷二十九诸儒类》,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熊赐履:《学统·自序》,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④王夫之:《读通鉴论》(下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49页。

⑤陈来:《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学思想》,《中华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第1-11页。

⑥⑦⑧⑨⑭⑮⑲㉓陆永胜译注:《传习录》,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132页,第132页,第574页,第574页,第22页,第24页,第71页,第414页。

⑩顾迁译注:《尚书·说命中》,中华书局2016年版。

⑪左丘明著,郭丹译注:《左传·昭公十年》,中华书局2016年版。

⑫朱熹著,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十五》,中华书局2020年版。

⑬朱熹著,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九》,中华书局2020年版。

⑯⑰⑱王守仁著,王晓昕、赵平略点校:《王阳明集》,中华书局2016年版。

⑳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续篇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264页。

㉑㉒㉔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八文录五》,中国书店出版社2015年版,第765页,第637页,第584页。

㉕陈来:《仁学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67页。

㉖程颐、程颢:《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5页。

参考文献:

[1]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上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陆桴亭.思辨录辑要[O].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熊赐履.学统·自序[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4]王夫之.读通鉴论·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陈来.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学思想[J].中华文化研究,2007,(2).

[6]陈来.仁学本体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7]程颐,程颢.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5.

[9]王守仁著,王晓昕,赵平略点校.王阳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0]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1]陆永胜译注.传习录[M].北京:中华书局,2021.

[12]朱熹著,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2020.

作者简介:

黄洪志,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研究方向: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