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舜钦作为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锋之一,其政治诗的价值被广泛开掘,而其记游诗在诗歌总量中占比不小,研究者却甚少。本文着眼于他的记游诗,从记游诗的内容与艺术特色两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其记游诗内容大致由关注时政、游陵访寺、山川风光、亭林静游四个板块组成;艺术特色又集中表现为壮奇豪放,诗歌散文化、议论化,用语俗新、直白袒露等几大方面,颇具艺术性,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苏舜钦;记游诗;内容;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6-005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6.016
苏舜钦是开创宋代诗风的重要作家之一,在北宋前期的诗文革新运动中有较大的贡献。短暂的四十一年生涯中(公元1008—1048年) ①,他漂泊于不同的城市,如杭州、开封、长安、苏州等地,记录了所到之处的山川风光,游历了当地的名胜古迹,抒发了他对自然的赞叹、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生死的思考。创作诗篇是文人记录生活的方式之一,而记游诗也映射着诗人的思想以及诗歌创作理论的实践,并且苏诗中记游诗的占比较大,或状景、或议论、或怀古、或抒志。此前,学界关注较多的是苏舜钦的政治抒怀诗,对其记游诗只是顺带提及,相关的研究较少,故本文拟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分析苏舜钦的记游诗。
一、苏舜钦记游诗的内容
出身于官宦世家的苏舜钦,少时常随其父出游各地,步入仕途后调配辗转多地,他将沿途观赏的山水风光、访寺游陵的题咏等体验述于笔尖,不论是携友出行,还是独自观赏,都能从中体悟到生活中的哲理意蕴。苏舜钦的记游诗体现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对待生死的态度。他的记游诗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切时政,批判现实
苏舜钦的政治思想毋庸置疑是其作品中最为瞩目的部分,他的慷慨激昂、愤懑抒志之气由内而生,外露于诗作中,在记游诗中也少不了这一主题。诗人虽出身世宦,却与百姓亲近,亲近农民,所以对百姓的疾苦了解颇深。正因如此,他能创作出抨击朝政、抒发心中忧愤的作品,如《吴越大旱》:
吴越龙蛇年,大旱千里赤……炎暑发厉气,死者道路积,城市接田野,恸哭去如织。是时西羌贼,凶焰日炽剧……三丁二丁死,存者亦乏食。冤怼结不宣,冲迫气候逆……胡为泥滓中,视此久戚戚,长风卷云阴,倚柂泪横臆。②
庆历元年(1041)夏,诗人赴会稽,奔丧经吴越之地,目睹东南大旱,百姓流亡载道,满目疮痍,又听闻战事告急,百姓征而为兵,还承受着沉重的赋税,民不聊生,因此他将这些诉诸笔尖。开头十句“吴越龙蛇年……恸哭去如织”,真实记录现实惨状,千里赤地、河道干枯、路积死者、恸哭者如织如梭,一个“发”字,将暑气来势之猛展现了出来,搭配“厉气”二字使得感情色彩鲜明。“是时西羌贼……存者亦乏食”,这十四句交代的是西北战事频发,朝廷不仅从东南征兵对抗外敌,还从这里暴敛军需,严重剥削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导致“冤怼结不宣,冲迫气候逆”,前半部分倾注了诗人对入侵者的愤恨、对当权者的不满;后半部分诗人开始议论抒情,他仰面发问何时能得甘霖降地,念罢良久不能释怀,只能倚柂流泪。最后十二句表达了诗人对人民所受苦难的同情和求雨之心的真诚。可见,苏舜钦是一个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诗人。
(二)游陵访寺,怀古抒志
苏舜钦每至一处,登山游陵访寺是他必不可少的出行活动,秦陵、下马陵、含元殿基、华严寺、云门寺、大禹寺、花山寺等地皆有诗人游历的身影。诗人每游览一处古迹,就不禁生发出对当时民生利弊的感慨,也抒发着对当时朝政民风的反思。长安守制期间,苏舜钦游秦陵作诗评价秦始皇:“雄心虽盖世,竟亦弃群臣。役重倾天下,时危启圣人。石麟空举首,银海留罢春。陇阙今无复,应深行路尘。”(《望秦陵》) ③秦始皇征收过重的徭役去修建阿房宫、筑骊山陵、修长城等,最终刘邦乘势而起,而他那引以为傲的秦陵墓门大抵是深埋于尘土中了。他不仅对朝廷进行批判,同时也对乡野民间耽于享乐之人进行否定,“下马陵头草色春,我来怀古一沾巾。陵边又有累累冢,应是当年取酒人。”(《过下马陵》) ④此地在唐代遍布酒肆,句意由来可追溯至白居易的《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⑤由此苏舜钦猜想,陵墓中人是否是当年来此喝酒寻欢之徒,意味深长,令人回味。
游陵之作多转为咏史怀古,思想感情较为单一,再细看同时期的访寺寄宿之作,则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诗人的思想内涵。如《宿华严寺与友生会话》:
危构岧峣出太虚,坐看斜日堕平芜。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⑥
这首诗也是苏舜钦守制长安期间所作,描绘了一个放下心中戒备,展现内心脆弱柔软一面的诗人形象。前两联描绘落日余晖的悲壮雄放、明月照地开阔清澈的景象。“出”与“堕”相对,前者写出了寺院位于高险处耸立云端之感,后者写出了日落之壮观,两句中上下延伸的反差感增强了画面的冲击感。颔联色彩青白相配,巧用比喻:白烟覆地阔如澄江,皎月当天孤如尺璧,不仅扩展了画面的广度,还为此景增添了清冷感。加之颈联诗句描绘寺庙中的空寂境界,将诗人的无奈哀叹衬托得淋漓尽致。
(三)描绘山河,寄情山水
祖国的山川湖海在苏舜钦的笔下衍生出无穷的魅力与意趣。如《太行道》:
行行太行道,一步三太息,念厥造化初,夫何险此极……高者欲作天朋党,深者疑断地血脉。夜中岩下埋斗杓,日午阴壁风雪号,攀缘有路到绝仞,四望群峰合沓如波涛,忽至逼侧处,咫尺颠坠恐莫逃……丧坠不收宜尔然。⑦
明道元年(1032)冬,苏舜钦随其父前往河东(今山西省),路经太行山而作此诗。开篇以“一步三太息”营造紧张氛围,再以“夫何险此极”直接点明太行山的奇险地貌。其后“高者”句与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⑧角度相似,想象奇特夸张。“夜中”六句同样运用夸张奇特的想象,从山势的高险陡峭,写至山形的狭长连密,字句的描绘让人身临其境,不禁屏息凝神。
苏舜钦笔下江河广阔、场面恢宏。《新开湖晚霁》:“霁霞飞尽失西东,水中天光浩气中。藉藉轻帆一鸟逝,似乘风力上虚空。” ⑨此诗作于庆历元年(1041),苏舜钦南下奔母丧。这首诗写出了湖海景象的宽阔,气势磅礴,在湖泊面前,船帆显得无比渺小,自然面前人类也总是如此,与孤帆碧空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不仅记录平静的湖面,还实录了波涛汹涌的长江大浪,《扬子江观风浪》中:“凭陵积石岸,吐吞天外山,霹雳左右作,血洒六月寒。” ⑩平日柔美的江上烟波一改往日的娇柔,变身成为吞噬山河的洪水猛兽,自然的力量让诗人“杖藜空盘桓”,久久不能平复。
苏舜钦在进奏院事件发生后,创作了44首记游诗,其中《天平山》代表着他后期记游诗的风格:“吴会括众山,戢戢不可数,其间号天平,突兀为之主……伟石如长人,聚立欲言语……庶得耳目清,终甘死于虎!” ⑪诗中想象奇特,赞美山势高险、溪水湍急、石泉高洁等雄奇景观,看似旷达,实则末尾处笔锋一转抒发自身“终甘死于虎”的志向。表面寄情山水,实则抒愤成为其后期记游诗的主导风格。
(四)亭林静游,关注人生
苏舜钦诗中有不少关于亭阁静思题材之作,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如《宿钱塘安济亭观潮》《关都官孤山四照阁》《吴江亭》《杭州巽亭》《扬州城南延宾亭》等,最值得一提的是,苏舜钦被贬后寓居苏州,花四万钱置办了著名的沧浪亭,此亭作为他的得意之作,必然少不了他的身影,他的诗作中也多次提及此亭。《沧浪亭》(《苏舜钦文集》,第83页)作于庆历五年(1045)秋亭成之后,颔联“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表达了诗人对此优美亭台的喜爱之情,同时表明了诗人“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的归隐之心,诗中最后说道“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彰显了诗人被政治权谋伤透了心,憎恶官场险恶的心境。诗人相信艰难过后必定能迎来新生,如此乐观的心态也被他融入创作。《初晴游沧浪亭》:“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⑫诗风平淡恬静,治愈人心,其中“春水生”“娇云弄晴”“花竹静”“乳鸠鸣”,色调亮丽静谧,充满生机,所谓景由情控,情由心生,诗人虽遇困境,却仍旧积极相待,此等心境让人敬佩。
二、苏舜钦记游诗的艺术特色
(一)壮奇豪放
苏舜钦本人性格豪爽,放浪不羁。他在青年时代就与欧阳修、梅尧臣、石曼卿等人开启诗风革新运动,与友谈及创作主张发出“风雅久零落,江山多寂寥”(《诗僧则晖求诗》) ⑬的慨叹,因此他极力推崇建安诗风、汉魏风骨,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也逐渐创作出“低头抢朔风,两眼不敢开,时时偷看问南北,但见白羽之箭纷纷来”(《城南归值大风雪》) ⑭这类以羽箭喻雪花、以风雪之凌厉喻前路之艰辛的豪壮之语,但不羁的诗人在结尾发出“应时降雪故大好,慎勿改易吾形骸”的反抗,一位鲜活的疾恶如仇的刚毅诗人形象被树立了起来。
浪潮的汹涌似乎要将世间吞噬,作为观潮的看客,苏舜钦笔下的风浪极其险恶,似是邪气入侵般的盛气凌人,如《淮中风浪》:“春风如怒虎,掀浪沃斜晖。天阔云相乱,汀遥鹭共飞。冥冥走阴气,凛凛挫阳威。难息人间险,临流涕一挥。” ⑮运用比兴手法,借助写淮河风浪来临时风嚎浪掀、天昏云乱的阴沉环境,给人重现了一幅色调阴冷的春日行舟遇雨图。颈联极工,古时阴阳相对,通贯宇宙,而此时阴暗之气横行霸道,竟将阳气压倒,阻碍正义,此等现状也是暗喻自身正遭迫害的处境,这般描写不可不谓之壮奇也。
(二)诗歌散文化、议论化
苏舜钦的诗歌常融情景事理于一体。如“曙光东向欲胧明,渔艇纵横映远汀。涛面白烟昏落月,岭头残烧混疏星。鸣桹莫触蛟龙睡,举网时闻鱼鳖腥。我实宦游无况者,拟来随尔带笭箵”(《松江长桥未明观渔》) ⑯。首联颔联皆为写景,把天将破晓的朦胧感贴切地表现出来,同时逼真地描绘出渔夫的工作环境,使人身临其境,“残”“昏”所映射的感情基调是低沉压抑的。颈联描写的是渔夫工作的场景,“鸣桹”“举网”。尾联抒发议论,点明自己来此的缘由,同时加以自嘲,典型的情景事理融为一体。
苏舜钦倡导以理趣入诗、去浮艳之风,将诗歌引向了散文化和议论化的道路。其《天平山》《太行道》《顶破二山诗》《吴越大旱》《扬子江观风浪》等诗都是此类诗风。以《太行道》部分诗句为例:“行行太行道,一步三太息,念阙造化初,夫何险此极!左右无底壑,前后至顽石,高者欲作天朋党,深者疑断地血脉……嗟乎古昔未开时,隔绝往来人不思……世上安涂故有焉,孰使汝行此道驱高轩,丧坠不收宜尔然。”本诗多处语气词、代词的运用,如“者”“夫”“何”“然”等皆是散文中常见的用法,苏氏以文入诗,承韩愈之风,最后九句抒发天险实乃人为的议论,整首诗构思之深,发论之精确,与李白的《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用语俗新,情感直白
苏舜钦继承韩孟诗派诗重语句奇险的传统,在造新语、去华艳的功劳簿上添了一笔。如《晚泊龟山》的颔联“石势向人森剑戟,滩光和月泻琼魂” ⑰中“森剑戟”和“泻琼魂”这一新奇的搭配,让人眼前一亮,使得夜里泊船的阴森冷寂穿透纸背直刺心间,个中哀伤,点化传神,是为佳句。再如庆历四年(1044年)所作的《城南感怀呈永叔》:“……我今饥伶俜,悯此复自思:自济既不暇,将复奈尔为!愁愤徒满胸,嵘峵不能齐。” ⑱最后这六句,悲愤之情力透纸背,最后两句钱钟书先生注为:“心里的愁愤不平,仿佛高山峻岭。咏愁思常以水作比,以山为喻的较少。” ⑲由此可见,苏舜钦造语用喻之求新。然凡事过犹不及,过于猎奇叛逆会显得行文粗糙生硬⑳,略显俗气,如《和解生中秋月》是天圣六年(1028)苏舜钦随其父归京经秀州与解生饮别之作,本文也归为记游诗。颔联写“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这其中的“银塘”“金饼”属实新奇,鲜少有诗人称洁白的池塘、金色的圆月为此名,一般用金轮等更为雅致的词语入诗,但苏舜钦坚持以此俗词入诗。
苏舜钦的部分记游诗思想情感较为直白袒露。如《西轩垂钓偶作》:“曾以文章上石渠,忽因谗言出储胥。致君事业堆胸臆,却伴溪童学钓鱼。”这首七绝看似平淡旷达,实则充盈着愤懑之气。前两句娓娓道来,似是平常的言语交谈,不加雕琢,一个“忽”字将内心的委屈展现出来,第三句化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十分自然,丝毫不见痕迹,个中功夫可见一斑。最后一句写明现状,“却”字则直白地袒露内心之愤然。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苏舜钦的记游诗内容丰富,包含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对所见百姓生活的同情、对当朝政治的批判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等多方面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手法多样,不仅气壮句奇、想象奇特,还以文入诗、讲究理趣、造语俗新、风格清新。如此看来,苏舜钦的记游诗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注释:
①⑲钱钟书:《宋诗选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4页,第36页,
②③⑥⑦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⑳沈uWZWL7XvNCQBDx2xTZl9FQ==文倬校点:《苏舜钦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页,第65页,第66页,第6页,第74页,第13页,第32页,第87页,第91页,第18页,第77页,第73页,第88页,第15页,第34页。
④⑤⑧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64页,第221页,第75页。
参考文献:
[1]沈文倬校点.苏舜钦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李德身.欧梅诗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杨重华注释.苏舜钦诗诠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5]傅平骧,胡问涛.苏舜钦集编年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1.
[6]杨许波.苏舜钦诗歌研究[D].兰州大学,2007.
[7]孙淑.苏舜钦诗歌探论[D].四川师范大学,2001.
[8]杨松冀.苏舜钦诗歌研究[D].四川大学,2004.
[9]崔金英.论苏舜钦的后期诗歌创作[D].宁夏大学,2004.
[10]吴伯雄.苏舜钦及其诗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11]高崎.苏舜钦研究评述[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2(06):49-56.
[12]胡问涛,罗琴.论苏舜钦诗歌的艺术特色[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2):75-80.
[13]杨许波.论苏舜钦诗歌创作的分期[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13(02):67-70.
[14]李戬.论苏舜钦诗歌对杜诗的发现与继承[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7):201.
[15]葛晓音.杜甫五律的“独造”和“胜场” [J].文学遗产,2015,(04):69-82.
[16]段永强.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06):82-86.
[17]蒋寅.与中文系学生谈唐诗的专业读法[J].名作欣赏,2021,(01):25-31.
[18]韩少春.苏舜钦家世生平与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
蔡雨欣,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各体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