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倅杭词的思想意蕴

2024-09-20 00:00王茜王井辉
今古文创 2024年36期

【摘要】倅杭词即苏轼在熙宁四年十一月至熙宁七年十月于杭州通判任上的词作,这其中还包括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因事离开杭州,前往湖州巡视堤坝以及前往常州、润州、苏州赈济灾民时的作品。苏轼的倅杭词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有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怀念,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仕宦漂泊羁旅行役的无奈等。苏轼倅杭这一特殊时期的创作,在苏轼的词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苏轼倅杭词的思想意蕴,对把握苏轼从婉约到豪放的词风变化,以及研究苏轼贬谪前后的心路历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苏轼;倅杭词;思想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6-003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6.011

苏轼因与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政见不和,认为新法不便百姓,对新法加以抨击议论,进而遭到了新党谏官谢景温的诬奏,苏轼为远离政治漩涡,自请外放,离开京师,担任杭州通判。他在这期间创作的词被称为倅杭词,倅杭词属于苏轼早期的作品,词风以婉约清丽为主。杭州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聚会宴饮之所,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闻名,苏轼也沉醉于杭州秀美的湖光山色之中,创作了一些表达对自然风光热爱与欣赏的词作,同时在与友人交游唱和、酬唱赠答的过程中,写下了许多表达对朋友离别不舍与怀念的送别词与别情词。不仅如此,苏轼远离家乡不远千里来京做官,又面临政治失意不得不自请外放,仕途的坎坷自然加强了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羁旅行役的无奈。苏轼的倅杭词在思想意蕴上多表达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对朋友离别的不舍与怀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羁旅行役的无奈,以及对自身身世的感慨等,其中承载着真挚的感情和旷达的精神,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穿越千古依然带给人心灵的慰藉。

一、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苏轼本来就是热爱山水风光的人,到了风景如画的杭州,更是沉醉于美好的自然风光之中,时常与友人相约游赏,流连于山水之间,陶醉于风景之中,忘却世俗烦恼,写出了许多传唱千古的绝妙好词。如苏轼初到杭州时所作的《浪淘沙·探春》,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初春,苏轼来到杭州城东郊探春,被眼前的美景深深打动,“墙头红杏暗如倾”一句化用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也与后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暗”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红杏的茂密与繁盛,仿佛要从墙头倾下来。栏杆内侧的各种花还没有发芽,但栏杆外的春天已然来到了。大雪初霁后的田间小径如绮罗一般纤尘不染,词人想着,春光先到的地方,柔风一定会吹开梅花吧?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盼春来到的喜悦情怀,表达出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到了熙宁六年,苏轼巡行属县,路过严州府的七里濑,被眼前的美景打动,写下了《行香子·过七里濑》这首著名的词作,他用自然流畅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七里濑的优美清丽的自然风光,一叶扁舟轻快地掠过水面,双桨击水惊起了滩上的飞鸿,水面清澈如镜,可以看见鱼在水藻中自由地翻转,游来游去,白鹭在水边沙洲上时飞时停,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江南烟水图,再用“急”“冷”“明”三个字分别从动态、温度和色调点染出沙溪、霜溪和月溪独特的景色,着墨简洁,富有新意,动静结合,自然真切,营造出一种清寒秀美的意境,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再如熙宁七年所作的《蝶恋花》 (雨过春容清更丽),词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展现出春雨过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之后又具体描绘出北固山清丽的景色,“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北固山三面被长江环绕,苍翠高耸的山峰如同碧玉的梳子插在美人的发髻上。写水如碧琼梳,山似青螺髻,经过雨水滋润后更加清丽,词人想象奇特,比喻贴切,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欣赏之情溢于言表。杭州及其周边秀美的风景带给苏轼无穷的创作情思,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期间,在公务之余,经常流连于杭州的湖光山色之中,创作出许多清新隽永又富有诗情画意的作品,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怀念

苏轼是一个喜欢交朋友之人,他的社交群体较为广泛,他在杭州担任通判期间也结交了不少的朋友,像陈述古、杨元素、陈令举、柳子玉等便是其中代表。朋友多,迎来送往的作品也多,主要体现在赠别词和别情词之中,这类词占了苏轼倅杭词的大部分。赠别词是词人送别友人时所作,表达对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别情词是词人离别后怀念友人所作,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重逢的期盼。

如《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这首赠别词,此词作于熙宁七年,苏轼在金山送别柳子玉,二人既是亲戚又是朋友,故分别时格外情深义重。上片写词人在睡梦中被忽然传来的悠扬笛声惊醒,暗用桓伊三弄的典故,含蓄蕴藉,暗示了自己与柳子玉知音般深厚的友情,再造境传情,借一轮新月以及满江的烟雾营造出一种朦胧凄迷的意境,以此来烘托离愁别绪。下片设想渡口送别的情景,以落花飞絮送行舟,表现深厚情意,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思念不绝,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此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融迷蒙之景与凄迷之情为一体,字里行间渗透着浓厚的离愁别绪,哀婉缠绵,感人至深。以长调的手法写小令,将离愁别绪表达得含蓄隽永又韵味无穷。

苏轼倅杭期间,与杭州太守陈述古交好,熙宁七年(1074)八月陈述古任满调离,苏轼写了许多赠别之作,感情真挚动人。《虞美人》 (湖山信是东南美)中:“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直抒胸臆,语言豪放,将对友人一别千里,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聚的不舍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伤感中透着粗犷。而《江城子》 (翠蛾羞黛怯人看)则借歌女伤心落泪、歌声哀婉,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和知音伤别之感,而“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巧妙地化用了司马绍“举目则见日,不见长安”的典故,词人与友人一别千里,咫尺天涯,不知何时才能重逢,典故的运用使离愁别绪更加浓厚,语调柔婉,感情细腻,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了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蕴含着无限的惜别之感。像《菩萨蛮》 (秋风湖上潇潇雨)则是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景物、佳人和路人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先是秋雨萧萧,秋风阵阵,写上天留人,营造出凄清肃杀的意境,但纵然风雨今日留住了友人,明日友人终将离去。词人不直接抒发自己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无奈之情,笔锋一转,从佳人和路人着笔,写佳人垂泪,突出了使君的风流蕴藉,才情超绝;写路人哭送,凸显了使君的政绩斐然,深得民心。以第三人称着笔,通过秋雨留人,佳人落泪,百姓哭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送别友人的伤感场面。语言清新流畅,自然质朴,感情真挚,凄凉深婉,惜别之情溢于言表。这些词作的风格或婉约或豪放,艺术手法也不尽相同,但其中表达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感和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思念之情却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还有像《行香子》 (携手江村)这样的别情词,表达别后对友人陈述古的无限思念之情。上片通过回忆在梅花似雪的初春时节与友人携手共游江村的场景,营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梅雪飘裙”即梅花似雪,飘落沾衣,化用了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的典故,用似雪的梅花衬托出两人真挚纯洁的友情,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体现了与陈述古的深厚情谊。“处处销魂”暗用了江淹《别赋》中的典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对友人离别后的深深思念之情。词人独自一人听到了旧时的曲子,而陈述古已然赴新任,去年同游的故人不在眼前了,也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物是人非之感不免萦绕心间。词人独自徘徊在杭州西湖与友人曾经留题的地方——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回忆起之前和友人饮酒题诗的时光,对友人的思念倍增。结尾又巧妙地使用设问句,“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以问作答,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转化为自然景物对他的思念,因为陈述古曾担任杭州太守,可以说是这一带湖山的主人,词人巧妙地使用了移情的手法,融情于景,不说自己思念友人,而将自己的情感移植到充满生命力的自然物上,说湖月、江柳、陇头云思念友人,召唤他归来,构思巧妙,将对友人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自然贴切,意味深长。

三、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

苏轼到杭州担任地方官。虽是自请外放,但也是苏轼人生中第一次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无奈之叹,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羁旅行役的漂泊之感在苏轼的倅杭词中都有所体现。而且词人为官在杭州,故乡在四川,“吴蜀风流自古同”,家乡的景物与杭州相似,睹物生情,心中不免产生“归去应须早”之意,对故乡及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时常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这种思乡怀人之情在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如《蝶恋花》 (春事阑珊芳草歇)一词是暮春时节苏轼在润州一带赈饥所作,词人羁旅行役在外,已近半年未能回家,又到了清明时节,按照习俗,本是应该祭扫先人茔墓的,但是他作客他乡,行役在外,羁旅漂泊,先人的茔墓不在此地,无从祭扫,不禁伤感,悲从中来,思念起故乡和亲人。“落红处处闻啼鴂”化用屈原《离骚》“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暮花落的画面,情景交融。词人与亲人的所处之地虽然只有咫尺江山之隔,但即便极目远眺,望断秋水,仍然鱼雁不通,音信断绝。无奈的词人只好寄托于在梦中和亲人相遇,但在五更却被梅花落的角声惊醒,连在梦中相遇也成了奢望,如何不让词人心折骨寒呢?“角声吹落梅花月”一语双关,既指吹奏落梅花的号角声,也指洁白如梅的月色。而月意象自古以来都蕴含着思乡怀人的意味,倍增作者的思乡之情。

而《蝶恋花·京口得乡书》一词中思乡之情表达得则更为直白晓畅,“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行役漂泊与思乡怀亲的痛苦无奈之情。苏轼在镇江赈饥期间因得乡书而生强烈的思乡怀归之情,自己无时无刻不思念着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也在盼着自己回家,寄家书来问什么时候才能真的归去。然而人在宦途,身不由己,公务繁忙,即便思念着故乡和亲人,也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赈饥安民,不可能独自回乡探亲,只好面对着雨后清丽的春色,怀着绵绵春雨也洗不去的愁绪,无奈地以酒送春,面对东风,拚却一醉,留下千行思乡的泪水,流露出欲归而不得归的无奈之情和强烈的思乡愁绪。直抒胸臆,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给人强烈的感染力。还有《少年游》 (去年相送)是苏轼在润州赈济灾民时思念家乡亲人所作,却假托妻子在杭州思念自己,全词采用对写法,以思妇的口吻表达对远人的怀念,构思巧妙。“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去年冬天送别亲人时,飞雪似杨花般漫天飞舞,今年春暮,杨花如雪,依然不见亲人还家。雪似杨花,杨花似雪,比喻新奇,营造出了《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强烈的行役思归之情。下片“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离人行役未归,思妇如嫦娥般孤单寂寞,独自举杯邀月同饮,月光照在画梁上的双燕,正如沈佺期在《独不见》中所云:“海燕双栖玳瑁梁”,燕子尚且双宿双飞,而人却形单影只。词人通过设想思妇对月思念亲人的惆怅和孤寂,表达了自己有家难归的失望与落寞,以及对亲人的悠长思念。

而《临江仙》 (忘却成都来十载)表达了词人对故乡成都和亡妻王弗的深切怀念之情,上片“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气哀婉深挚,表达了对亡妻彻骨的思念追忆和故乡山河的无限怀念之情。“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据牟巘《陵阳先生集·跋东坡帖》记载:“‘故山应好在,孤客自悲凉’之语,诵之凄然,使人益重故乡之思也。”在结尾又发出了“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的感慨,感情含蓄蕴藉又绵延悠长,字里行间渗透着羁旅漂泊之感和浓郁的乡愁故思,情感苍凉悲苦而发自肺腑,言有尽而意无穷,读之令人肝肠寸断。

四、对羁旅行役的无奈

苏轼的倅杭词中也时常流露出羁旅行役的无奈之情,据孔凡礼《苏轼年谱》,熙宁五年(1072)苏轼奉转运使之命巡查堤坝,“奉转运使檄‘相度捍堤’事,十二月至湖州”。熙宁六年(1073)十月“转运使檄,往常、润、苏、秀赈济饥民”,苏轼离开杭州,前往常州、润州、苏州等地赈济灾民,安抚百姓。在这期间,苏轼的词作中不免流露出仕宦漂泊的愁绪和羁旅行役的无奈之感。

如《醉落魄》 (轻云微月)采用逆挽的手法,先是描写了词人夜半在舟中酒醒后惆怅迷茫的心境,轻云环绕,月色微明,船已出发,回望孤城,只见苍烟弥漫,回忆送别时的情景,只记得宴会席上的歌声,而不记得自己是何时踏上归程的,融伤感之情于叙事之中。最后直抒胸臆:“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苏轼羁宦千里,思归不得,如浮萍般漂泊,故乡在西南却不得不向东南作别,表达了他对仕宦漂泊的无奈和羁旅行役的厌倦之情。

总之,通过探究苏轼倅杭词的思想意蕴,有助于理解苏轼性格转变的原因,把握苏轼从婉约到豪放的词风变化,体会苏轼旷达的精神,以期对苏轼词作的深度鉴赏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孔凡礼.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唐圭璋编著,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周汝昌,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5](宋)苏轼著,刘石导读.苏轼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呼双虎.苏轼倅杭时期的诗歌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11.

[7]孙海鹏.苏轼仕杭词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作者简介:

王茜,女,齐齐哈尔大学中文系2023级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王井辉,通讯作者,男,齐齐哈尔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