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宦游山水诗艺术特色研究

2024-09-20 00:00张怡轩
今古文创 2024年36期

【摘要】欧阳修是宋代文坛的杰出人物,在文学、史学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歌作为欧阳修文学诗歌创作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承载着欧阳修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内涵。欧阳修的山水诗品类多样,题材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研究欧阳修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不仅仅可以探寻作者本人的思想境界与文学创作理想,更可以洞悉北宋朝士大夫的书斋、行旅生活和文人风骨。

【关键词】欧阳修;山水诗;情感表达;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6-00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6.009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宋代文人生活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452TD013)的阶段成果。

欧阳修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人物,身兼文人、学者和政治家等多重身份。他博学多才,精通古今,不仅仅在文学方面取得了不俗成就,在目录学、金石学、谱牒学、书法、音韵学等方面也颇具造诣。他在思想、文化、文艺等各个领域的开拓更是备受推崇,被《宋史·欧阳修传》赞誉为“以道德文章为一代宗师” ①,对当时的政风、士风、学风、文风乃至整个时代的风气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阳修的作品深受其独特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深刻洞察的影响,他特别强调了内心体验与精神感悟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他看来,作者与笔下人物之间必须有一种灵魂上的共鸣,这种共鸣不仅存在于创作者的心中,也应延伸到被其文字触动的读者的内心深处。因此,他追求的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与对话,通过文字构建起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桥梁,使之能够产生深刻的心灵互动。他在为其好友梅圣俞诗集题序时就直言文人兴于怨刺,擅长将情感与景物相融合,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写作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诗穷而后工。欧阳修也在其诗作中对景物的描写通常采用极尽逼真的手法,这种刻画清晰,入木三分的手法融合欧阳修清醒旷达、超凡脱俗的精神主旨,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他别具一格的诗歌风格的形成。本文将以欧阳修宦游山水诗为例进行艺术特色分析。

宦游一词常用来描述古时官员因官场变迁而在外地旅居的生活。欧阳修自天圣八年步入仕途,直至致仕,历经四十一年官场生涯。在此期间,由于官职调动改变、出使及贬谪等原因,他多次在各地漂泊,赴北方与出任滁州的经历更是他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欧阳修的诗歌中宦游这一主题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他的宦游山水诗则以旅途中的风景、感慨和思乡之情为主要创作题材,尤其是他对山水的描述,深具内涵和韵味。

一、宦游途中个人有感所作山水诗

欧阳修于至和元年(1054)五月结束了丁忧期,至和二年(1055)八月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以吏部郎中的身份出使契丹,直至十二月才返回京城。这次出使历时约四个月,经过的地点包括雄州(今河北雄县)和契丹的松山(今内蒙古赤峰)。契丹不同于中原疏朗开阔的地理风貌和矫健善武的民俗民风也给欧阳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途中,他写下了《奉使契丹初至雄州》一诗,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载。

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②

这首诗展现了欧阳修典型的宦游山水风情,描述了他初到雄州时所见的边疆景象与远离家乡的深情。诗中选用了古老的关隘、孤独的寒鸦、衰败的柳树和斜照的夕阳等景象,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一幅凄凉而又萧瑟的山水画卷。当时的欧阳修已近中年,身处北宋的边疆雄州,即将踏入契丹。这片寂寥的边疆景色不仅深化了他对故乡的怀念,还引发了他对未知异域的忧虑。在异地漂泊,所见的风景,人物都与家乡大相径庭,使他更加深切地思念故土。

在欧阳修被贬谪的岁月里,也不乏大量山水诗描写。欧阳修写了不少吟咏夷陵山水的诗歌,如景祐四年(1037)年,他在《黄溪夜泊》里写道: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非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③

这首诗开篇就提到了在登高远眺时抒发伤感胸怀的古代楚人,但诗作下篇就笔锋陡转,表示和楚人身处同样环境的自己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胸怀。他在贬谪途中目睹了“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的壮美景致。尽管景象苍凉,但广袤的“万树”与“满川”为其增添了壮观气势。在最后,他深情地吟咏了夷陵的山水,这样的创作机会正是因为他的贬谪之行。只有胸怀大志之人,才能有如此深沉的体悟。

欧阳修在诗中对山水的描述展现了独特的风格。他将自己的酒饮之乐、经常乘舟的经验以及喜欢登高望远的情感融入对山水的描绘之中,从多角度展现了山水的魅力。他笔下的山水既亲切又客观,呈现出一种平易近人的诗歌气质。

宝元元年(1038)的《送琴僧知白》也是另一个例证:

二年迁谪寓三峡,江流无底山侵天。登临探赏久不厌,每欲图画存于前。④

三峡高峻入云的山峰和深不可测的河道并没有让欧阳修感受到沉郁与忧伤,反而使他沉醉于这宏伟的景致,并有意将其化为画卷。历代文人在贬谪之中多有以山水诗抒怀,将未得志之情融入山水之中。但欧阳修却能淡定地品味自然美景,这正彰显了他胸襟的广阔与深邃。

欧阳修的宦游山水诗不仅具有抒情性,而且他表达的情感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酝酿,意义深远,能够打动人心。他的情感表达明确而不轻率,超越尘嚣而不空虚,具有情思宕逸、情韵深长、意境绵邈、心灵舒畅的特点。这表明欧阳修的山水诗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随意发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构思后的艺术表达,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欧阳修作为宋朝时期的杰出文学家,在他对山水诗的独特诠释中,突破传统的诗歌教育理念,将个人的郁愤之情、悲哀怨怒、激昂言论、不平之鸣以及文学创作的困境与挣扎熔于一炉。他所描绘的山水风景不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简单展现,而是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肤浅的感伤或单一的情绪宣泄,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群体内心的苦楚和沉痛。他们借助文字,用诗来倾诉自己的心声,用文字去探寻生命的真谛,用文字去刻画心灵的轮廓。这种抒情性的体现不仅是文学的一种表现,更是对人类生命和心灵深处最真挚、最深切的洞察和表达。欧阳修在他的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抒发,更是那个动荡时代所有文人共同的情感共鸣和心灵写照。

二、旅居洛阳时结伴游览所作山水诗

欧阳修在洛阳旅居时有结伴出游,纵情山水的爱好。天圣八年,欧阳修在进士及第后担任西京留守推官一职。第二年(天圣九年)三月,欧阳修游历到西京洛阳,欧阳修在洛阳的时间不短,直至景祐元年任满方才离开。时任西京留守钱惟演出身士族大家,对诗文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幕中的青年文人给予了优待,这使得洛阳的文人群体有着蓬勃的创作热情。欧阳修作为钱惟演的幕僚,在洛阳也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严杰《欧阳修年谱》载:“永叔西京三年,交往较密者有:张汝士、尹洙、杨子聪、梅尧臣、张太素、王顾、张先、谢绛、张谷、尹源、富弼、孙祖德、孙长卿、范仲淹。” ⑤ 可见在洛阳结伴出游是这些文人的经常性活动。

正因为在洛阳时如此频繁的山间生活,欧阳修一生对洛阳多有怀念,程杰在《北宋诗文革新研究》中认为“洛阳时期豪迈欢快的生活成了欧阳修反复回忆并引以自豪的往事”“几乎构成了诗歌吟咏不绝的主题” ⑥。洛阳这座城市在欧阳修的文字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欧阳修诗歌创作中对洛阳宦游岁月的动情描写充满了对往昔的深刻回忆和怀念情感。这些情感的聚合形成了欧阳修对洛阳的独特印象,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独特的情感色彩。以明道元年在洛阳所作的《游龙门分题十五首》和《嵩山十二首》等组诗为例,这些作品生动地记录了欧阳修和陈经、张谷、杨子聪等人在洛阳的龙门和嵩山所体验到的真实感受,勾勒出了他游览时的情景和内心感受,其中的《上山》《下山》《伊川泛舟》《宿广化寺》《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和《晚登菩提上方》等六首,详细描述了他们的游览经历和所感所想,可谓是欧阳修游览体验的生动写照,这些组诗为读者呈现了他眼中的洛阳风景和情感体验。

洛阳宦游山水诗更多地记录了他们的所见所闻,体现了对自然风光的赞叹和对游玩的快乐心情。在他与同府友人共游时,他们的聚会主要是为了放松和娱乐,因此欧阳修的诗歌也透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然而,即便在这些放松的诗篇中,欧阳修也不失其叙事性,他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他们的聚会场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体验其中的欢乐与情感交流。

欧阳修珍视友谊,珍惜美好时光,在西京洛阳度过的守望时光和在嘉祐礼部贡举中体验到的幸福时光,朋友之间的欢歌笑语、纵情畅怀,都让他尽情陶醉其中,这一时期的山水诗描写多记叙游玩时的所感所想,以对沿途景物栩栩如生的描绘而著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激动与渴望。他将个人情感与山水景色紧密相连,笔触细腻,意境深邃,情感沉郁而勃发,情韵深邃而长远,诗作余音绵延袅袅,流连不忍离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期朋友之间的悲欢交集、生离死别,也都引发了欧阳修深刻的思考与感叹。

欧阳修对于自然风光的观察细致入微,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形象特征,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他巧妙地将个人的感情融入景物之中,使得每一首诗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韵味,起到了感染人心、打动人情的效果,展现出十分引人入胜的美感。

欧阳修的山水诗通过虚词的运用、感叹反问等句式,以及简洁而精练的语言风格,更加凸显了诗歌中唱叹生动、委婉跌宕的形貌之美。欧阳修中年后受儒学熏染,儒学经义中所传达的宽厚蔼然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温雅醇厚的纯正中和之风格,这也使得他后期的山水诗与其在年轻阶段英气勃发、议论激切所展现的雄奇劲健的阳刚风格有所区别。欧阳修温和淳雅的精神内核和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让他的诗歌流露出一种淡定从容的气质,内涵丰富而不显张扬,散发着一股深婉而不强求的情致。欧阳修诗中清丽脱俗和别具风采的语言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超凡脱俗的画面。这种表达内涵丰富,蕴藉无穷,却又不显拖沓,飘逸悠远,如行云流水般的优雅与从容,将诗人的风采与情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诗歌,不仅展示了欧阳修独有的综合美学,更彰显了其成熟的艺术风格。

三、旅居洛阳时独自出游所作山水诗

欧阳修在他幼年时曾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孤苦无依和频繁的身体疾病也让他痛苦,这也是欧阳修文学创作带有悲情色彩的原因之一。同时欧阳修的性格中流露着对宁静的深厚喜好,这在他的诗作中反复得以体现。庆历六年,他在《春日独居》中写道:“众喧争去逐春游,独静谁知味最优”,并提及今后更愿意追求宁静:“因此益知为郡趣,乞州仍拟乞山州”。当他在皇祐元年担任颍州知州时,他在《西园石榴盛开》中写下:“乘兴便当携酒去,不须旌旗拥车辕”,表现出对于游山玩水,无需繁冗的旌旗和车马的向往。再到嘉祐四年,他在诗中写道:“少年喜追随,老大厌喧哗”,明确表示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于洛阳时期的热闹场景逐渐失去了兴趣,更向往独处的宁静。

宦海沉浮之后,欧阳修更加强烈地追求内心的宁静。他时常选择独自徜徉于山间,远离尘嚣,沉浸在那片与世隔绝的静谧之中。早在他的诗作中就能窥见他对独处和宁静的钟爱。比如,在洛阳时期创作的《伊川独游》,生动地描绘了他在山林间徜徉的情景。这些作品不仅是他内心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心灵栖息地的向往。对于欧阳修来说,这种追求宁静的生活方式,是对于疲惫的心灵的一种抚慰,也是他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途径。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可以沉思、反思,从纷繁复杂的世俗中解脱出来,寻找到内心深处的安宁与安慰。因此,欧阳修笔下的山水不仅是景色,更是他心灵的寄托,是他追求心灵净土的一种表达。

绿树绕伊川,人行乱石间。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路转香林出,僧归野渡闲。岩阿谁可访,兴尽复空还。⑦

诗篇中描述了独自游山的乐趣,此时的独游意味着与人群的隔绝,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伊川畔的翠绿树影中,人们静静地漫步,而夜幕低垂时,仅有夕阳余晖映照的凉云和归巢的鸟儿的叫声。在山林中,诗人感觉自己仿佛迷失了方向,但很快,香林山的轮廓显现在他的视线中。山下渡口空无一人,静谧的气息中,无须与他人交流,他心满意足地决定回家。整首诗色彩淡雅,体现了诗人从独处中获得的深沉乐趣,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淡然心境。

欧阳修山水诗中情韵的展现既得益于他深厚丰富的情感,也离不开他在叙事方面的长才,以及叙事性特征的鲜明突出。欧阳修的山水诗常常在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或描绘景物时表达情感,展现出强烈的叙事性。欧阳修作为一位同时擅长文学和历史的作家,他在创作中巧妙地将古今的叙事手法、技巧以及语言风格融入散文之中,使文学与历史在他笔下得以完美交融。无论是在表达情感还是展现历史背景时,他都注重叙事的清晰和连贯,善于剪裁细节,使故事的重点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这些叙事性的特征,不仅体现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也贯穿于他的诗歌之中。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中的巧妙构思和精心布局,尤其是独特而精心设计的章法结构,以及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都使其诗歌独特的疏朗特征得以更好地展示。

北宋时期,朝廷对内党争不断,对外军事战争更是频频受挫。种种内外忧患,笼罩在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士大夫阶层。这也激发了他们对社会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政治上的忧虑。在欧阳修独立从事史学著述时,他深感五代社会的战乱不休,纲常混乱、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积重难返,因而他也经常以史为鉴,发表顽疾需革的感叹。这种基于不同因缘的悲思感慨通过文学作品得以表达,成为他对人生、友情、现实和历史深刻思索的一部分。

与此相关的,欧阳修山水诗的思想与情感内涵深刻而具体。在其山水诗的书写中,可以窥见欧阳修对生命的独特意识,他关注生命的起伏、存亡、短暂、不幸和无常等各种状态及其本质特征,使其作品充溢着深刻的悲情色彩。欧阳修强调了对生命永恒意义和诗歌在历史中的传世价值的重视,表达了留名不朽、传承于后人的愿望,这一观念在他的山水诗中得到明显地表达。他对人事物的兴衰兴废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情感,对历史的兴废、现实的不幸、政治的忧虑以及朋友间的聚合和分离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慨叹。

综上所述,欧阳修积极改革科举取士的相关标准,并于嘉祐二年担任主持贡举,提携了诸如苏轼、曾巩、苏辙等后来的文坛巨匠,对北宋文学界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但人们更多地关注了他在古文方面的贡献,而对他在诗歌的山水描写方面的贡献则相对忽略。实际上,他的山水诗开创了宋代诗歌中的新境界,为诗风带来了新的转变,将华贵而繁复的风格逐渐推向历史的舞台,为后来的诗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灵感。

注释:

①《欧阳修传》,载脱脱《宋史·卷三百一十九》,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宋)欧阳修撰,刘德清、顾宝林、欧阳明亮笺注: 《奉使契丹初至雄州》,载《欧阳修诗编年笺注》卷十一,中华书局2012年版。

③(宋)欧阳修撰,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全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页。

④(宋)欧阳修撰,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全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6页。

⑤严杰:《欧阳修年谱》,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⑥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

⑦(宋)欧阳修撰,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全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