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壳山核桃又名长山核桃、碧根果、美国山核桃,为胡桃科山核桃属高大落叶乔木,是世界上重要的干果、食用油料树种,也是重要的木材和庭院绿化树种。安徽省是薄壳山核桃主产区,近年来,安徽各地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薄壳山核桃常见的病虫害有根腐病、黑斑病、天牛等。深入研究薄壳山核桃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对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一、根腐病
1.发病规律及危害特点
核桃苗感染根腐病后,根部变黑腐烂,地上部叶片发黄,叶缘变黑,严重时苗木枯死。病菌先从细毛根侵入,逐渐扩展到侧根和主根,叶片失绿呈黄绿色,放叶延迟,叶形变小,落叶早,果实明显瘦小。地上部分病变是由根系腐烂引起的。
根腐病主要发生在4—7月,初夏多雨,土壤湿润板结,通气不良,苗木根部窒息,易受根腐病菌的侵染。通气性差的黏土发病重于壤土,壤土发病重于沙壤土。
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择坡度平缓、背风向阳、土层深厚的山坡地或冲积阶地建园。苗圃地应选择地势高、不积水、沙壤土质、土层厚的地方。不与易感病树种混合种植,以防交叉感染。栽植不宜密度过大,定植株行距可控制在5~6米,避免树冠郁闭。在春季萌芽前和秋季落叶前进行修剪,避免伤流。根据不同树势、品种、立地条件和栽植密度采取相应的修剪措施,及时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减少病源。春季发芽前和秋季落叶前可酌情施用有机肥,生长季追施2~3次速效肥。按照核桃的生长发育特点,早春3—4月,花后5—6月,种仁充实至果实成熟的7—8月和秋季落叶前的10—11月为灌溉关键期。梅雨季节或大雨过后及时排水,防止圃地积水。发现病株,及时挖除,集中烧毁,防止病害蔓延。无病苗木可于根际撒草木灰或石灰。
(2)物理防治。从健康无病的核桃树上选种,湿沙储藏。播种前,采用温水浸种催芽,当核果的棱线开裂时即可播种。
(3)化学防治。对发现早的轻病株,先挖开表土,露出病根,浇灌敌克松300倍液,或霉灵600倍液,或0.5%~1.0%的硫酸铜溶液等。施药量根据根系大小确定,全部病根及周围土壤均匀浇透,几小时后覆土。
对已发病死亡的病根,及时挖除并集中烧毁。病株土壤表面撒生石灰1~3公斤/株,浅锄与土壤混合,抑制病菌生长。
二、黑斑病
1.发病规律及危害特点
黑斑病可危害核桃叶片、枝条及果实等,严重影响核桃产量和质量。感病初期,叶片出现黑褐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的小斑,病斑外缘有半透明油浸状晕圈。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中央呈灰色,穿孔,严重时病斑融合,整个叶片发黑、枯焦。枝条春季受害时,形成暗褐色小疮疹样溃疡斑,病斑逐渐变大,严重时出现枯梢;枝条夏季受害时,在嫩枝皮孔中心形成水渍状圆形暗紫色斑点,病斑逐渐扩散至表皮一周,枝条变黑坏死。果实感病后,病斑外围有水浸状晕圈,晕圈迅速扩大变黑,湿度大时表皮裂开,分泌出细菌性溢脓。幼果发病,全果变黑,早期脱落;果实膨大后受害,核仁呈不同程度干瘪,降低出仁率和含油率。
高温多雨季节,展叶期和花期前后,雨水较多时发病较重。当核桃园密度较大、树冠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时,有利于病菌侵染,发病较重。伤口多时也有利于病菌侵染。
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核桃园附近不要栽植李、杏、樱桃等果树,以减少感染源。加强管理,通过深翻改土,中耕除草,增施有机肥,适时追肥,及时灌水与排水,合理修剪等综合措施,增强树势,从而提高核桃抗寒、抗冻、抗病虫能力。生长季节发现病枝、病叶、病果应及时剪除并集中烧毁。采收后结合修剪,将树上树下病枝、病果、病叶集中清理,并运到果园外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冬、夏季节对核桃树干进行涂白,特别是新定植的幼树,防止核桃树发生冻害和日灼。涂白剂配方为生石灰12.00公斤、食盐1.50公斤、植物油0.25公斤、硫黄粉0.50公斤、水50.00公斤。
(2)化学防治。在核桃树发芽前,可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0.8%的波尔多液。5—6月,在病害开始发生时,喷硫酸锌石灰液,配方为硫酸锌0.5公斤、消石灰2.0公斤、水120.0公斤。展叶后全树喷施50%溴氢菊酯+50%甲基硫菌灵1000~1500倍液,兼治核桃举肢蛾等害虫。落花后7~10天为黑斑病侵染果实的关键期,应尽早喷施50%乙霉·多菌灵1200~1500倍液+50毫克/升的链霉素溶液,或50%消菌灵1000倍液等。果实膨大后,进入雨季,需加强防治,可选用50%消菌灵1000倍液+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50毫克/升的链霉素溶液等。同时注意加喷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溶液等,及时补充养分,增强树体的抗病力。
三、天牛
天牛是薄壳山核桃的主要蛀干害虫,包括云斑天牛、桑天牛和星天牛等。下面以云斑天牛为例,介绍其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1.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
云斑天牛成虫取食薄壳山核桃叶片和嫩枝皮,导致新枝枯死;幼虫蛀食枝干皮层和木质部,把皮层蛀成三角形蛀道,木屑和粪便从蛀孔排出,树皮外胀纵裂。
云斑天牛2~3年发生1代,以成虫或幼虫在蛀道中越冬。成虫食叶或新枝嫩皮补充营养,昼夜均能飞翔活动,但以晚间活动为多。卵多产在树干或斜枝下面。初孵幼虫先在韧皮部蛀食,排出木屑,其后蛀入木质部,深达髓心,再转向上蛀。
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果园内及附近最好不要种植桑树。合理施肥,适度修剪,增强树势。5—6月成虫羽化期,进行人工捕捉。在成虫产卵期间,及时刮除树干上的卵粒。钩杀或毒杀幼虫,用铁丝从孔口深入孔道钩杀幼虫,不易钩杀的幼虫,可用药棉蘸药放入洞孔深处,再用湿泥封口熏杀。结合修剪除掉虫枝,并集中处理。
(2)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牛天敌,如啄木鸟和寄生蜂等。利用生物制剂绿僵菌、白僵菌等防治天牛。
(3)化学防治。在成虫羽化初期,对树冠和主干均匀喷施15%吡虫啉微胶囊剂3000倍液。蛀入木质部的幼虫可从新鲜排粪孔注入50%辛硫磷乳油10~20倍液10毫升,然后用湿泥封孔。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涂刷或喷干,10天后再喷药1次。
(摘编自《西北园艺》 安徽省长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李久和 邮编:2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