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是对虾科滨对虾属动物,成体最长达23厘米,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青蓝色或浅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纹,具有可高密度养殖、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海水或淡水高密度养殖,已成为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随着我国白对虾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和养殖池塘的老化,一系列的病害问题也相继出现,严重制约了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其中对养殖危害比较大的是白斑病。
1.白斑病类型及传播途径
南美白对虾白斑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细菌性白斑病和病毒性白斑病。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性白斑病表现为白斑呈不规则形;病毒性白斑病显示出规则分布的白斑,白斑中间有一个黑点。
白斑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一是虾苗自身携带病原体;二是水体受病虾污染或是由于鸟类摄食病虾后,其粪便进入池塘,感染其他健康的对虾;三是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携带病原体,继而传播至虾体。传染方式为水平传播。
2.发病症状
白斑病主要破坏南美白对虾的造血、结缔组织,前后肠的上皮、鳃等器官,导致摄食量骤减。病虾的症状为反应迟钝、空胃、不吃食、弹跳无力,漫游在池边或水面。发病初期,虾须、扇尾发红,虾身变瘦。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虾的头胸甲中央出现放射状、形似雪花的白斑。发病后期,南美白对虾头胸及腹甲出现脱落、剥离现象,并带有黑白相间的不规则斑点。虾体内部肝、胰腺连续呈现肿大状态,虾体外观难以分辨。虾体活动无力,不久便死亡下沉。白斑病急性发病时短则2~3天,最长不超过7天,即可造成全池虾死亡。此病传播速度快,致病性强,无特效药物,死亡率几乎为100%。
3.发病原因
(1)虾苗和饲料
有的苗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降低成本,挑选未经检疫合格的亲虾,或自行选种、近亲繁殖,使苗种质量普遍退化;育苗时采用高温培养,使南美白对虾免疫系统受损。还有的育苗场在育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疾病预防,使苗种产生一定的抗药性,而且免疫能力也普遍下降。在繁育过程中未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饲料,导致虾苗营养不良,抵抗力差,易感染白斑病病原体。另外,放苗密度过大也是虾苗免疫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环境、水体污染
老鼠、苍蝇等接触了病虾的粪便之后,将病原体传播到池塘周边;老鼠等的尸体没有及时被处理,导致池塘周边环境被污染;养殖工具交叉使用,导致健康水体被污染。天气闷热、连续阴天、暴雨、池中浮游藻类大量死亡、水变清、底质恶化均可诱发白斑病。在水源不足、水质恶化的养殖池塘,水温环境、水体消毒等因素成为外部诱因;水中的病原体经鳃腔膜的微孔进入虾体,引起虾全身的病变。
有些养殖户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大白对虾的养殖密度,造成大量有机污染物沉淀积累,水中溶氧量降低,使水质不断恶化,影响白对虾生存环境,导致疾病的发生。
(3)药物使用不合理
部分养殖户在养殖期间盲目使用各种免疫增强剂,白对虾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对细菌和病毒的抵抗力下降,造成难以预测的潜在危险;在使用药物时,不重视对疾病的诊断,没有对症下药,不仅造成药品的浪费,且污染水体,使养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滥用药品使有害菌产生抗药性,最终造成疾病的大面积暴发。对虾感染之后,如仅使用单一西药,且没有配合使用中草药制剂,则往往治疗效果不佳,导致病原体进一步传播。
4.防治措施
(1)选择优质虾苗
挑选规格在0.8~1.2厘米的虾苗,要求体态健壮,大小均匀,体表干净,不挂脏,无纤毛虫寄生,虾体较透明,肌肉不混浊,肠道饱满。虾苗的触须要并在一起,坚挺向前,不发红,尾扇要完全打开,腹节比较长。有条件的,可以将虾苗送到有资质的专业检测部门检测各项疫病,确保虾苗不携带病原。
(2)保护环境,改善育苗方式
在投放虾苗前,应对池塘清淤、晒塘,每亩用50~100公斤生石灰消毒,以杀死残留的有害菌及病毒,再采取投放益生菌、开启增氧机等措施,改善养殖塘的水环境,为虾苗健康生长提供保障。在育苗过程中,可通过培养浮游藻等方式改善水质,提高虾苗的抵抗力;还可通过围栏封闭池塘综合技术,一旦有虾苗出现感染,就能够迅速采取措施,隔断病毒的传播,保护养殖塘其他虾苗的安全。根据养殖塘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放养密度。
(3)合理用药,规范投喂
发现病虾后,要用温和的碘制剂消毒水体,联合使用黄芩、板蓝根、甘草等中草药提取液,全方位消毒养殖池。在饵料中添加0.50%的维生素C和0.02%的维生素E,连用5~7天,增强对虾体质;用0.30%的氟苯尼考和5%的红皮大蒜捣汁交替拌料投喂,连喂3天。
正规厂家的优质饵料,配方相对先进,质量比较稳定,饵料系数有保障。定点、定时投喂,及时清理残饵,以免污染水体。坚持“养大于防,防大于治”的饲养原则,对前期、中后期苗种形成统一的饵料饲养机制,掌握不同时间段的饲养情况,根据虾苗的生长、水质及天气情况等,合理规范投喂饲料。投喂量视对虾摄食情况进行调整,控制在40分钟之内吃完为宜,如果虾苗没吃饱,可以适量增加投喂次数,切忌一次性投喂太多。饲料中可适当添加一些芽孢杆菌和溶藻弧菌,以起到抗病毒的作用,提高虾苗的免疫力。
(摘编自《水产养殖》 广西合浦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黄德生 邮编:53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