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是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重点,是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但部分传统的声乐教育理念较为保守刻板,教学方法较为僵化落后,实践能力经验较为缺乏,严重影响高校声乐教学质量,进而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声乐人才的需求。对此,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应在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教学中,优化设置、更新教学策略等,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胜任声乐和器乐表演等艺术生产、服务与管理一线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技术技能型音乐人才。由刘继平著写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探索》一书,以声乐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的一些新模式,并提出了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设置优化、教学策略更新等提供了有益参考。
循序渐进地阐明“互联网+声乐教育”的价值意蕴。本书从“互联网+”的定义阐释、“互联网+教育”的内涵说明到“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解释、推进机制梳理、教师专业发展论述,再到高校声乐艺术的传统教育观解读、高校声乐艺术互联网教育观的剖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新模式的优势分析,循序渐进地阐明了“互联网+声乐教育”的价值意蕴。一方面,“互联网+声乐教育”的开展可丰富教学资源,如可收集更多、更好的音像、影像、文字的优秀声乐资源作为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更优秀的唱法和风格,开阔视野。另一方面,“互联网+声乐教育”的开展可创新教学形式、方法等。如可推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声乐课程中的应用,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音乐场景中,切实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情感的传达,提高学习效率。这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设置更新或优化提供了大致方向。
结合案例论证“互联网+声乐教育”的可行性。本书为进一步肯定“互联网+声乐教育”的价值意蕴,以及“互联网+声乐教育”的可行性,结合多个具体案例进行了论证,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设置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一方面,本书结合“慕课(MOOC)”的构成分析、“互联网+”声乐慕课“戴你歌唱”教学案例分析与“互联网+”声乐慕课“美声之林”教学案例分析,论述了“互联网+”高校声乐慕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另一方面,在探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步骤、策略和评价,“翻转课堂”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以及“翻转课堂”声乐课程教学设计等内容的基础上,肯定了“互联网+”翻转课堂声乐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此外,从“互联网+”APP声乐教学、“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声乐教学的定义、特点等分析到“互联网+”APP声乐教学、“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声乐教学的应用现状探讨,强调“互联网+”APP、微信公众平台声乐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可行性。
针对性提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本书不仅从理论视角论述了“互联网+声乐教育”的重要性,从实践视角论证了“互联网+声乐教育”的可行性、剖析了“互联网+声乐教育”的具体操作,还针对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运用原则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新模式的优化策略,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设置的持续性优化带来启发。例如,加大对声乐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构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科学利用AI技术辅助学生进行音准、节奏等方面的训练;利用微课、短视频等新型载体不断补充发声教学和唱法教学。
整体而言,该书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究,可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设置及其优化提供思路,为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2jyxm1057)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