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社会已经迈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推动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深度结合是教育改革的应然举措。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现代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驱动力量,也是一个颠覆力量,它可以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充沛资源,开拓多元情境,构建开放平台,驱动思政育人系统转型与升级,助力思政育人效能与质量提升。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能仅将信息技术视为工具、加以应用,而要秉承“互联网+教育”理念,将信息技术视为一种“助融剂”,推动思政资源全面整合、思政课堂全面贯通、思政平台全面开放,以促成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新态势。《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一书由郭奇著,该书包括六大章节,以新媒体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教育信息化内涵、机理、价值及意义等内容,阐释了新媒体与思政课结合之后,对高校育人工作产生的影响、提出的挑战及赋予的机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结合的重要性,明确了高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可行性。
逻辑清晰严谨,展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推进路线。本书通过六章内容,为读者展示了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推进路线。宏观层面,即“章与章”之间,形成了清晰的线性逻辑,第一章“大学生思政教育与新媒体”分别介绍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概念、特点、过程及规律,以及新媒体内涵、特征、状况及价值,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新媒体与思政课的内在联系,为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第二章“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中,将新媒体作为自变量、思政课作为因变量,通过剖析两者的相互影响,揭示了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要素构成。在第三章“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的原则”中,将新媒体应用原则与思政课教学原则进行交叉对比,旨在锚定两者“共性原则”,从而制定出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实施框架。在第四章“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中,分别探讨了内容问题、内容依据、内容要求及内容形式等,为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提供了科学着力点。在第五章“新媒体视角下如何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探索”中,编者充分发掘、发挥了新媒体的信息技术优势,为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实现提供了具体方法。第六章“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探索”强调创新意识,提出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平台、网络思政“新航线”及主题网站等前瞻性观点,描绘了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发展前景。整体上,该书宏观层面的推进路线呈现出“理论基础→现实剖析→问题归因→提供策略(及创新)”的线性逻辑。微观层面,即“章与节”之间,形成了严谨的逻辑架构,如第一章“大学生思政教育与新媒体”内部的“章-节”关系,采取了先分别论述、再一体探讨的方式,各小节内容紧扣“章标题”,确保了内容要素深度聚合。
注重顶层设计,阐明“新媒体+”模式下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应遵循的原则。本书开篇强调,“高等院校必须重视思政教育,加大思政教育成果的显性教育意义,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很显然,高校是实施思政课一体化改革的第一主体,必须立足于高屋建瓴的视域,又鉴于思政育人工作的长期性、全局性及复杂性等特点,注重顶层设计是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有之义。以高校为主导,需要对思政育人全要素、全流程进行统筹与规划,该书系统阐明了思政课一体化实施应遵循的原则。首先,遵循“立德树人”至上原则,引领高校形成思政课一体化意识。结合该书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分析,当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思政课教学过程,能够加快高校各部门及各类教学主体的有机耦合,尤其可以减少专业师资与思政师资的分工对立现象,多元教育主体共同遵循“立德树人”至上原则,有利于汇集思政育人合力,获得“1+1>2”的教学效果。其次,遵循“自上而下”领导原则,打造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机制。顶层设计的主要价值在于统一步调、统一方向,结合该书第三章中关于“思政教育原理”的解读,思政育人起源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宣传工作中,特别强调“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领导,为促成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态势,高校自校领导、党团委、统战部等高层,到各院系、专业、班级等低层,应打造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保障思政育人“不偏航”。再次,遵循“同向同行”深度协同原则,营造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环境。结合该书第四章内容,可知“新媒体+思政课”模式下需要重新配置教学资源,并且,相当一部分思政资源并非源自思政教材、思政师资,而是高校各职能机构、社会各类教育主体,如学校后勤、社区人员、新闻媒体、网络领袖等,基于此,高校应营造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环境,保持充分的开放性与宽容度,确保各维度育人主体保持相同价值指向、相同践行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深度解析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困境及破解之道。本书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思政育人的影响,分别在第二章第二节、第四章第一节探讨了“新媒体对思政教育的挑战”及“新媒体视角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度解析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困境。归纳而言,该书主要将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困境划分为两大类。一方面,智育内容与德育内容的融合度较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渗透,以及当代高校学子对新媒体工具(包括智慧课堂、社交软件、短视频及直播平台等)的熟练运用,个人能够获得的信息总量及知识密度大幅提升,直观上,学生主要吸收的是自身感兴趣的内容,这容易造成智育、德育内容呈现“点状分布”,阻碍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构建进程。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模式及方法单一。尽管现代信息技术成为高校教育的“标配”,但在应用方面仍存在问题,突出表现是将信息技术单纯工具化、载体化。例如,以PPT课件、慕课形式、微课视频等取代传统的思政课内容呈现方式,现实维度下,仍然采用“演说式”“灌输式”教学,并没有实现资源平台联通与育人主体联合。该书第五章第二节“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的主要思路”明确提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要坚持“内容供给与方式创新”,其中“方式创新”的关键,就是将新媒体及其他信息技术作为“助融剂”,将教育主体、客体置于平等的地位,进一步促进“教与学”的融合互动。例如,将思政课教学改进为“翻转课堂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社会实践法、田野调查法等增强思政育人体验,以此化解思政课教学“不出课堂、囿于理论”的困境。
策略务实创新,详绘新媒体赋能中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发展图景。本书专注于高校思政育人的问题解决,秉承“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程深度结合”的观点,一方面提出“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的主要路径选择”,即在第五章部分,针对教师思政素养提升、思政教学方法改进、思政资源发掘与引入等问题,提供了务实建议。另一方面,提出了“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机制与平台”,即在第六章部分,明确了“线上+线下”协同机制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开辟网络思政空间、建设思政教育主题网站等方式,为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延伸时间、空间。该书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定位十分精准,认为它始终要服务于思政育人行为,也就是在思政一体化教学场景中处于辅助地位、不可喧宾夺主,同时,该书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科学,将其作为一个“贯穿性要素”,例如,第六章第一节“构建线上与线下协同育人机制”中,信息技术贯穿了思政理论课程、“四史”课程、社会“第二课堂”等多个维度,有力打通线下思政育人与线上思政育人的隔阂,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创造了必要条件。此外,该书在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策略及创新方面,强调了“校本风格”这一概念。客观上,信息技术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社交化应用软件、大数据工具及影视娱乐平台等,都可以纳入信息技术的范畴,高校在应用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技术维度过度先进或过度落后都不稳妥。所谓“校本风格”,就是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需求为中心,让信息技术配置适当、发挥最大应用作用。书中提出的“主题网站”是一种极为稳妥的方案,从技术角度说,Web2.0网站兼容性好、成本较低,易于在PC平台与智能终端上实现“一站式操作”,从内容上说,围绕“思政主题”可以实现各种思政资源的聚合,易于打造“一体化优质思政资源”供给机制。
通读全书,不难发现,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变量”,当它介入高校思政课体系中,势必对原有的教学主体、客体产生影响。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机制,可以实现教学架构、教学思维、教学形式及教学途径等优化。整体上,该书理念创新、策略实用,可作为高校“互联网+思政”教学指导用书,也适合专业教师、辅导员、党建专干等研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