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素玲的身上,我看到了任何一个平凡女子都具有的娇柔模样,看到了任何一个普通护士不停忙碌的身影,但我更感受到了她白大褂下蕴藏着的那颗素净如玉不染杂尘的心。
——题记
楔子:生抢硬夺
4月的洛阳,正是牡丹绽放、花香漫城的时节。
这天下午已经下班了,阳光虽然已过正午的热辣劲儿,但仍然有着一股无可阻挡的执着,向天地万物喷洒着似乎永远也不知疲倦的热情。
我的手机忽然“叮铃”一声,原来是洛阳职工作家协会副主席马立,发来了一则《邀请函》:“五一劳动节临近,根据市总工会的部署安排,市职工作协拟组织十余名作家统一采写我市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全国和省市级劳模,特邀您参加。”我立即答复:“可中,参加。”
4月23日,马立副主席在特建的“市职工作协作家分包采访劳模工匠”群里公布了采访对象名单,让自行选择一名劳模或工匠进行采访。我从上往下看,当看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河科大一附院)护理部总主任史素玲的名字时,忽然心里一动,我知道,就是她了!一个护理部的总主任,能获得2023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她的身上肯定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我立即在群里回复:“李向前采访史素玲。”回复了之后,才发现市金融作协张长华主席已早我几秒钟先锁定了史素玲主任。由于我和长华主席是好朋友,就开玩笑地说:“老伙计,您是哥嘞,要想好大让小,把史主任让给我吧。”长华主席大气地说:“好说,好说,兄弟开口了,岂有不让之理。”
通过市总工会职工文联办李长峰主任,我要来了河科大一附院工会办主任耿秀娟同志的办公电话,耿秀娟主任又给了我史素玲主任的手机号码。
于是,我揣着这个生抢硬夺来的珍贵机会,怀着一颗对国家级劳模朴素的敬仰之心,轻轻叩响了我的采访之门。
第一章轻敲慢叩
手头并没有关于史素玲主任的资料,也不想刻意去网上查找关于她的信息,可能是出于在法院长时间工作的职业缘由,也可能是我的个性使然,总想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第一时间来感知感受我的采写对象,极力避免一些先入为主的感觉进来。
快到约定的时间,史主任的电话款款而来:“李老师,我就在医院东边的肿瘤大楼门口站着,您别急,直接进来就行,我已给您找好了一个车位等着您。”
这声音如翠玉轻击玎珰脆响,闻声辨龄,感觉她应该在45岁左右。
车子穿过川流不息的开元大道、绿荫如廊的学府街,三拐两转来到了位于关林路636号的河科大一附院的新区医院。
尽管医院的门口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但我还是第一时间就看到了史素玲主任。
一身蓝色的西装裹着蕾丝花边的衬衣,不胖也不显瘦削的身板亭亭玉立,手里掂着一个素净的提包,在暖暖的春阳下微微笑着,如一幅西洋的油画。
虽未谋面,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就是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史素玲主任。
我摇下车窗挥手向她示意了一下,她伸手引导着我,把车停在她已替我找好的车位上。
我握了一下她伸出的手,绵软之中透着一股坚定淳厚的力量。
“史主任,您千万别喊我老师,我没教过书,您喊我李老兄好了。”老师,是我一向对传道授业解惑、内心最尊重的人的称呼。听到有人称呼我老师,我并没有丝毫的受用,反而很是胆寒,因为自忖无以教人。
“实际上我没什么可采访的,做的那些工作都已过去了。我2月中旬已经退休,现在是以护理部首席专家返聘,也协助产前诊断和生殖医学中心的一些工作,生殖医学中心5月国家就要来验收了。”
她的话令我吃惊,难道她已经55岁了?!一般情况下,女同志是55岁退休,但看着不像啊!
“我是1964年2月生的,因为是正高级职称,所以到60岁才退,刚办理的退休手续。”她看我有点儿诧异,进一步解释道。
我为自己感到羞愧,刚才还让人家喊自己老兄哩,这一眨眼就啪啪打脸。
我们并肩前行,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不一会儿,在门诊大楼五楼“体检健康管理中心”的一间会客室坐了下来。
“我真的没什么可说的,要不你还是写写我那些同事吧,其实真正的英雄是他们。”
素心洁面,吐气若兰。有的人就是这样,无论啥时候总把自己看得很低微很渺小。
“或者,我把我授奖时上报的事迹材料给您看看吧,那里面说得很全了。”还是有点儿生疏,距离感仍然没有打破,就像拜访刚启了条门缝,随时都要关闭将我拒之门外的样子。
我可不能让她这么轻易地把门关上,国家级劳模在我们近700万人的大洛阳还是非常稀有的,像极了一个个平常人难以见到的宝藏。打开宝藏需要时间和耐心,而我有充足的准备,且待我慢慢敲开它,一层层把它挖掘出来,让人们看到它本来应有的原始模样,见识它无与伦比的感染能量,惊叹它漫天泼洒的别样芬芳。
“谢谢,材料随后我会看的。您是1964年的,也比我大不了几岁,小时候没少受症吧?”我知道,20世纪60年代生的人,家里大都很艰难,缺吃少穿、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
第二章凌立绝顶
“受症?没有,我几乎从来没有吃过苦受过症。”她摇头道,眼神仿佛一下子回到了50年前。
“我老家在孟津县会盟镇东良村,我父亲有工作,由母亲照顾我们兄弟姊妹,我是老四,上面仨哥,下面一个弟。”说起老家往事,她的话像淙淙溪水流淌个不停。
“家里孩子多,虽然也难,但总体上还过得去。主要有外公外婆一家帮助及在部队工作叔叔的接济。我打小就受到家里父母和哥哥们的呵护和照顾,即便弟弟小,但随着他慢慢长大,也总是抢着干出力活,有什么危险还总挡在前面保护我。”说起哥哥弟弟,她声大气粗,颇有些仗势。
“可以说,我从小就是在蜜蜜罐里长大的,但我们家孝敬老人、尊老爱幼的家风很正,家教也颇严,父母一再教育我女孩子要少说话多干活,不能在外面‘疯’;称赞什么人或东西,不能说‘美’,只能说‘好’;从来不能在外过夜,即便是女同学家也不行;要合群,知道谦让,能搁适人;宁肯吃亏,不准占别人一丝便宜,有情必报……”
我愕然,即便我经常爬格子写文章,对美、好二字也没有进行过仔细的区分。现在听她如此讲来,想必在孟津会盟那一片一定有它的说法和道理,我估摸着,是不是女孩子经常把外在的“美”字挂在嘴边,会助长其贪慕虚荣的习惯,也可能会因羡而不得滋生自卑心理,一般来讲,特别爱美的女孩子是比较容易受到花花世界诱惑的。
“您学习成绩怎么样?”印象中,一些养尊处优的家庭子女学习上并不努力。
她骄傲地一甩头:“我学习一向拔尖儿!年年都是班干部,最多的是学习委员。即便到了高中也是一样名列前茅。高考那时候不懂,全听老师的,我的成绩不错,老师说要确保能被录取,就给我报了洛阳卫校。毕业之后,分配到三院(现在的河科大一附院),那时还在景华路广州市场那儿,这一来就是40多年,再也没有换过单位。”
“后悔吗?对您上的这个学校,洛阳卫校应该是中专吧?”我看出她似乎有点儿心有不甘。
“不后悔!洛阳市卫生学校当时确实是个二年制的中专,我们是1980年入校的第三届学生,学历是低点儿,但那时候也不懂啊,想着十几岁就能出来工作了,很自豪的。我是从小学到中专一级未留,是全班年龄最小的,才18岁就上班拿工资了,所以我也很感谢老师给我的选择。可谁能想到啊,我一个中专生现在都是大学教师、硕导了,教本科生和硕士生。”她笑吟吟地说。
“硕导?!”我眼睛瞪得溜圆儿,把镜片再一次扶正。
“是的,担任河南科技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心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课程教学及硕士生导师,已带了十几个硕士研究生了。”
“河科大以前有护理心理学专业没有?”
“没有,我毕业后一直在学习,获得了大专、本科文凭,河科大最早设有成人护理教育班,我是1995年成人教育护理班开设护理心理学课程的第一任护理老师。”
“哦,可以说,您是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了,当时有教材吗?”
“没有专门的护理教材,当时教材是医学心理学,其中含有护理心理学部分内容,也没有现代化网络设备可查询,我就购买相关书籍学习,根据我的所学所悟和护理实践经验,耗费了大量的业余休息时间和星期天,用手写了厚厚一沓护理心理学的讲义,谁知道经过我精心备课,同学们反映还都挺喜欢的,说既有知识高度还接实际地气。”
刚刚就业的女士小刘,是史素玲带出来的2023年毕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
“我考上研究生后,因为史老师在我的学术领域内具有深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她成为了我学术研究上的导师和职业生涯的指导者。”谈起导师,小刘眉眼都飞起来了。
“我最佩服史老师的,是她的教育理念和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她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更注重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她总是鼓励我们挑战现有的知识边界,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我无法想象史素玲主任如何从一名中专学历的护士,艰难地一步步考取大专、本科学历,如何一边在担任着护理部总主任、管理着2000余名护士队伍重任的同时,一边担任护理教研室主任、河科大护理学院硕士生导师,潜心教学搞研究,把一届届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成为南丁格尔式的时代俊才、社会栋梁。更令人称奇的是,她还兼任着河南省首届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护理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洛阳市第七届护理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许多社会职务,把护理学的影响尽量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史素玲站在人生峰巅,回望来路,那一级一级的台阶都是她由低到高逐级攀登的艰辛历程,所有的苦和累,此时此刻都化作层层的云雾,激荡在胸怀间。
第三章羞于启齿
“对护士这个职业,您满意吗?”
“说实话,刚上班那阵子,亲戚朋友问起来,只说在医院工作,都不敢说是干护士的,因为大家都觉得护士是伺候人的,不像医生诊断病症开处方,拿起刀子做手术那么高大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护理专业的认识逐步加深,对护理岗位更加热爱,我也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相当要强的人,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是往前赶,从来不愿意别人说我什么。我在妇产科新生儿室干护士的时候,因为小孩子头皮穿刺不好做,派我专门到儿科学习,我苦练扎实的基本功,没多久就掌握扎针技术,只要是我上班,小孩儿的头皮针一般都是我来扎,我扎得可好啦。”说到技痒处,她丝毫不谦虚。
“在产房交接班的时候,我都是交清洁班,一定把自己手中活干利索了,把治疗车、治疗盘都处理得清清爽爽,把产房地板拖得干干净净,才一五一十地交给下一班。现在无论谁问起来,我都骄傲地说我是一名护士!”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说真的,干什么如果不爱它,那么于工作,则是不幸的;于自己,则是痛苦的。但如果你深爱这个职业并愿意为之奉献终身,那是多么的幸运和快乐啊。
1983年,史素玲刚在外科上班一年,就很幸运地被挑到妇产科当护士,因为产科护士要求更高一点儿,得更利索、更干练才行。那时助产士还很少,大都是护士在接生。每当在她的手中托起了一个嗷嗷叫着、四肢乱弹的小太阳,她都会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骄傲和快乐:又一个小生命因她的帮助来到了这个世上!
风险当然也是有的,1985年6月的一天晚上,史素玲正在值夜班,从其他医院转来了一名家在农村的危重产妇,这名产妇因妊娠高血压,发生产后大出血,子宫切除,病情非常严重,差点儿要了命,在抢救条件尚不健全、救护能力还远远不够的情况下,史素玲临危不乱,仔细观察和精心护理,经过她们医护团队两天两夜身不离床的不懈努力,终于把产妇从死亡的边缘给救了过来。
“感谢你们,孩子终于又有妈了!”她的丈夫感动得要以下跪这种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对医护团队的敬意。也就是这个事情,对史素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她再也不难为情地觉得护士只是伺候人的角色了,她觉得护士也是白衣天使,同样也是神圣而伟大的。
“那么,就您看来,护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您怎么给它定位?”
“我对护理工作的认知是,如果护理到位,可以说病就好了一大半,不是有句话叫做‘三分病七分养’嘛,其实这个养就包含在护理之内。护理不单单是对病体的护理,更主要的是对病人心情的关心和照顾,病人心情好了,那么就会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病情就会好得快起来。”
2008年汶川地区发生地震,史素玲所在的河科大一附院第一时间建立了抗震救灾的“爱心病区”,有36名伤员从四川转来治疗。史素玲带领护理团队坚持每天早晚深入床边查房,时刻关注着伤员的家庭、心理及病情变化。其中有个小女孩,一直情绪低落,沉浸在震灾发生的恐怖瞬间不能自拔。史素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时常用温暖的话语去细心地疏导,耐心地抚慰,帮她解决很多思想上的疙疙瘩瘩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姑娘痊愈后即将踏上返程的列车时,突然返转身跑向她,扑到她的怀里,刹那间,史素玲心底破防,多少天的疲累堆积而成的墙顿时轰然倒塌。
“护士是对经执业注册取得执业证书,负责照顾患者的安全与康复、卫生教育等相关的护理工作人员的称呼。护士被称作是天使的职业,为什么这么说呢?您想,一个人得了病,那么他的情绪是低落的,甚至思想意识有时是游离于躯体的,怎么样让他的心情由阴转晴,让他的信心重新回归,这个时候,具有无私的爱心、如发的细心、高度的责任心以及超强的耐心的护士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名优秀的护士不仅需要了解诊疗护理常规,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而且要有很强的亲和力、沟通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等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史主任说起她的专业,简直是如数家珍。
“一辈子没换单位,一直在护理岗位工作,你不觉得枯燥吗?”
“没觉得枯燥乏味,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病人,一投入工作,手脚就停不下来,根本没时间思考别的。我觉得护士工作挺适合我的,1982年毕业那年,我刚满18岁,我是学习委员,带着37个风华正茂的同学来到三院,那时是位于景华路的院区。随后有6个同学去了拖厂医院,剩下的我们在医院各自岗位上一干就是40年,再也没离开过医院,我从护理岗位到管理岗位,一直到现在。”
“到管理岗位是不是经常得罪人啊?”义不经商,慈不带兵,是千古不破的道理,不知道善良如她是如何管理这么多护士的。
“有制度就按制度来,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能讲私情。”她毫不客气地说,“我们护士要提高业务水平,得经常组织学习培训,考核的时候,我担任监考,不管年龄大小,我总是认认真真,毫不留情地抓小纸条,特别是我刚到护理部工作那会儿,有些护士不敢去领导那儿反映,就去我公公婆婆那儿说‘您看您那儿媳妇,监考太严了!我年龄这么大了,就不知道照顾一下!’可我从小就认为考试不能作弊啊,何况我现在还是监考,你在培训考核中对她打马虎眼儿了,她就可能在工作上打折扣了,医护工作人命关天,这哪能行啊。”
这时候,有人敲门,头从门缝伸了进来,带着询问的目光。
“来,有事吗?”她温柔地问道。
“我家里是在外科十七楼住院的,需要做心电彩超,我问一下彩超室在哪里?”听口音像是附近哪个县里的人。
“来,我带您去。”她站起身,带着他去找那个科室,自然得就像还是在护士岗位一样,完全没有曾经当过院护理部总主任的威严和架子。
趁着功夫,我看了一下她放在桌子上的一份材料,了解到因护士的工作业务量大,她主导专门设立了“天使减压站”,进一步提升护士的幸福感。通过对全院护士进行幸福感工作测评、邀请知名心理咨询师讲解减压理念实训课程、举办情暖中秋关爱护士月饼DIY活动、组织观看缓压电影、举办陶笛音乐会、设计团体沙盘活动等一系列活动,缓解护士工作压力,使广大护士能够保持健康的情绪,将爱和温暖传递给患者,为患者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她积极开展护理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每两个月对全院100多个护理单元服务效果进行全方位考核评分,在2021年公立医院考评中,住院患者满意度达96.84%。凭着这种对护理工作的不懈追求,她先后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最美职工”“河南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河南省抗击新冠先进个人”、洛阳市“三八红旗手”、洛阳市“首届名护”、“洛阳好人”等诸多荣誉。
几分钟后她回来了,继续说道:“我很感激我的单位、我的同事,是单位培养我,给了我展示自己的舞台,我的职称一级一级从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到主任护师,是领导支持我,一步一步把我由一线护士、护士长推到护理部副主任、护理部主任、护理部总主任管理岗位上;是同事们帮助我,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姑娘逐步成长为护理岗位上得心应手的骨干力量。其实,我获得的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我们整个护理团体的,没有院领导稳定大局指挥若定,没有护士们在一线无私奉献护理患者,没有助手帮我处理那么多事务,我哪里能获得什么荣誉?我在外面风尘仆仆地带着团队四处抗疫‘灭火’,家里的一切就交给袁景茹她们几位主任管理了,她们在后方稳扎稳打,我在前线才安心哪,所以说,我只是代表大家上台领了奖而已,其实真正的英雄是他们。”
她说着话的时候,右侧脸上的酒窝若隐若现,我想她年轻的时候一定很好看,追求她的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但我想肯定有不少小伙子,是深陷在她美丽的酒窝里不愿醒来的。
第四章后盾如山
“您的家庭一定很美吧?”嘿嘿,女孩子不能说‘美’,不代表男孩子也不能说。
鲜花之下必有沃土,我的直觉告诉我,在各方面都如此优秀的女性,肯定有着强大的家庭后盾。
“这次您算说对了!上天真是眷顾我,我有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娘家刚才我已说过了,父母和哥弟都对我很娇惯。我结婚成家后,先生是一个机关里的公务员,公爹是我们医院的医生,公婆是我们医院的护士,可以说我们是医护之家。我和我婆母都是护士,所以配合默契,相处融洽,我们很多生活习惯和细节都相通,比如反着放锅盖这个习惯,我们都是一样的。”
把锅盖的内面朝天反着放,这样锅盖边缘就不会与桌面或其他不卫生的地方接触,避免锅盖感染细菌再污染锅里的饭食,这本就是一个细小的卫生习惯,与放筷子是一样的道理,有的人喜欢把方头朝上、细头朝下,其实是不对的,应该把往嘴里夹菜的那一头朝上放,才是干净卫生的。
细节决定幸福。幸福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细微感觉,说真的,好多家庭闹矛盾,根本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不是夫妻之间的卫生习惯相反,就是婆媳之间的生活理念不通,总会在消毒擦洗、放豆早晚、牙膏挤拧、炒菜放油、孩子帮带等等方面,硬是弄得像麻花一般拧巴,心存芥蒂不堪忍受,直至以性格不合为由而分崩离析。
“她把我当亲闺女看待,我也把婆母当亲妈孝顺,她是去年才过世的。我先生对我支持很大,抗疫期间,我除了经常外出支援外,在家里也是不停地接打电话或参加线上会议,他没有一丝怨言,总是一声不响地守着我,他默默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说起爱人,她的脸上不由泛起洇染的红晕,酒窝又浮现出来。
“您有几个孩子?”我真是八卦到家了,一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做派。
“就一个女孩,从小就乖巧伶俐,讨人喜欢。可叹的是,平时工作还是太忙了,孩子小的时候陪伴太少。2003年4月,‘非典’疫情爆发,我受命带队到宜阳县支援28天,每天率领队员下到18个乡镇卫生院,以及各个县直、驻宜厂矿医院和村诊所进行巡回指导抗疫,那时正是女儿参加中招考试的关键阶段,别的孩子家长唯恐孩子考试出现问题,跑前跑后照顾得无微不至,而我却远在百十里之外,仅仅是忙里偷闲打个几分钟的电话安慰鼓励一下孩子,做家长确实不太称职。好在孩子还是比较自律勤奋,考上了上海的复旦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找的工作,现在也已成家了。”据我所知,2003年6月,史素玲因在抗击“非典”工作中,工作认真,表现优异,被宜阳县卫生局授予“特别贡献奖”。
“哦,那离你们还是比较远的,互相照顾不太方便呢。”
“是呀,可是也没办法,她有她的工作和家庭,我们有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想兼顾也不太现实,但现在能视频,相当于经常见面了。最令我揪心的一次,是2022年3月上海爆发疫情,我们前去支援,我们的驻地离她家不远,几次采样从她家小区门口过,但她在家里封闭着出不来,我们也不能随便进去,硬是那么多天,一面也没有见到。”她有点黯然神伤,采访至今第一次看到她这般柔弱低回。
我默然了,母女情深岂有不想念之理,可在那样的特殊境况下,明明近在咫尺,却只能隔空祝福;明明只有一道墙的距离,却如隔着千山万水。那种撕心裂肺的思念,那种痛彻心扉的无奈,电影《在一起》里小油桃隔着手机屏幕和父母的对话让人同情泪奔,而此时此刻,我想她再次不小心触碰到了内心深处的那片柔软。
“哎呀,跑题了,不说她了,关键是工作忙起来,有那么多的病人需要护理,那么多的事务需要协调,也根本来不及想她。”她快速调整情绪,对时过境迁的感伤不想提及。
有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时间就像一个打磨机,任是谁如何不堪的心境,恐怕也早已被打磨得波澜不惊了。
第五章出生入死
“史主任,刚才说到了抗疫,我知道那时候医护人员的压力特别大,您能否谈一下当时咱们河科大一附院是怎么应对的吗?”
“真的是不堪回首啊!”她一下子沉静了下来,好像在琢磨着该如何描述那一幕幕令人难忘的抗疫场景。
2019年12月1日,武汉首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发病;2020年1月8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确认新冠病毒为疫情病源;1月20日钟南山院士明确表示新冠病毒人传人;1月21日,武汉有15例医护人员感染;1月23日上午10点千万人的大武汉不得已断然封城。疫情发生之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全国乃至全球谈疫色变,一片恐慌,那一天天公布的全国各省各地、全球各国感染的数字、死亡的数字像达摩克里斯之剑盘旋在每个人的头顶,又像一根根黑丝带勒着每个人的脖子喘不上气来。
“湖北武汉是封,我们河南洛阳是堵,严看死守,所有来自疫区的车辆和人员一律禁止进入洛阳,形势非常严峻。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确定为河南省新冠肺炎诊治定点医院,我作为护理部总主任,临危受命,担任医院防控护理组组长,在院党委的领导下,迅速集结全院1800余名护理人员,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随时待命准备参战。”她的脸色凝重起来,眼神也一改之前的温柔娴静,透露着临大事善机断的坚定果敢。
“咱们洛阳第一例患者是什么时候收治的?”
“我记得很清楚,2020年1月20日,也就是钟南山院士明确表示新冠病毒人可以传人的那一天,咱洛阳第一例感染了新冠病毒的男性患者,就是到我院治疗的。当时发现以后,如临大敌,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调配医护人员,用18个小时高效配合完成了被誉为‘洛阳火神山’的洛阳市应急救治中心建设项目,并在一周内完成了全体护士线上防控培训5693人次,人人达到会操作,会保护,被有关省市领导赞为‘一附院的超速度’。”自豪是一个人在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之后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感动,而此刻,她尽管谦虚自抑,但浓浓的自豪感像夜来香的芬芳一般,是怎么也掩饰不住的。
“远不止此,此后2020年我院陆续收治了31例新冠患者,这些新冠患者,我们全部安排进入‘发热病区’隔离护理。2021年12月31日开始,14天转战三地,首先是新安县爆发疫情,我带230人的队伍去支援采样,接着又和中心医院马江帆主任、河科大二附院唐艳红主任带领洛阳800人队伍飞速驰援巩义、郑州采样,然后是跟随医院疫情防控志愿队到商丘、驻马店泌阳、三门峡、汝州等多地支援,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协助建立方舱医院等,全部都是大火燎房般的紧急,比如接到去新安县支援的指令,要求半小时内就要抽30个护理人员出发,然后又接到指令到下午两点前要再抽200个人,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些全部是由我们护理部安排调度,每次出发都是我带队前往,虽然是领导信任我,但作为一个医护团队的管理者,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2022年我外出增援达到143天,简直就像救火队,哪里有灾情就去哪里灭火。”她叙述的时候,脑子像过电影一般,嘴巴也不打任何磕绊儿,“实际上在咱河南的范围内无论怎样奔波辛苦都还应付得了,最考验人的,还是去上海那场惊心动魄的战疫。”
第六章同心守“沪”
公开的资料显示,2022年3月1日,上海新一轮疫情新增了第一例本土确诊病例,3月9日至3月17日校园封控,3月18日至3月27日疫情多点爆发,3月28日至3月31日浦东封控,4月1日至4月5日浦西封控,4月9日全员检测并建成100多个方舱医院16万余床位,4月6日至4月13日持续封控,4月13日新增27719例感染病例达到峰值,此后持续走低,5月17日全市社会面清零,6月1日上海解封。上海封控三个月累计本土感染64.9万人,死亡588人。这就是上海疫情防控的路线图。
上海是和武汉一样有着千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之所以要重新捋一捋上海疫情防控的路线图,是要讲一下当时上海遭遇灭城之灾的巨大危险,重温河南洛阳援沪的艰辛和不易,回顾史素玲等河南医护人员甘冒生命危险、毅然逆行蹈火的英雄壮举。
“这次远赴上海支援抗疫,是国家卫健委的指令,由省卫健委统一调度,这次不比往常,时间长,任务重,关系上海的生死存亡,也关系河南的荣誉和形象,抽调的是各地市的精英骨干,带队的任务还是由你担任起来,务必做到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领导的眼里充满关切和期望,但口气却严肃果决,像抛出去的一支令箭。
“请领导放心!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保证完成任务!”这铿锵的话语怎么听怎么看都像是电影电视剧里的台词,怎么会从这样一位貌似柔弱的女子体内迸发出来?!
“领导是下了死命令的,我也是拼了老命上去的。”她说她现在想想都后怕,来自全省各个不同的医院,汇聚起的那么大的一个队伍,面对看不到摸不着令全世界都闻之丧胆的超级病毒,面对面服务那么多的感染者,有谁敢保证不出意外呢?
“没办法,这是任务!我能打退堂鼓吗?服输后退不是我的性格,当时只有一个念头,置之死地而后生!那真的是生与死的考验,在国家需要、民族需要的危难时刻,那么多不是党员的医护兄弟姊妹都写了血书甚至遗书,毅然逆行勇赴疫区,我一个老党员凭什么退缩?!”她完全可以不去的,没有人会责怪她,毕竟已工作一辈子、五十大几面临退休的人了,如果多少摆一些老资格,往后躲躲,谁也不会为难她的。但这就是选择,一个共产党员关键时刻退与进的选择!
“抗疫期间,史主任也很累的,但是面对繁重的工作和紧急的任务,她就像53岁还挂帅出征的穆桂英,总是迎难而上,毫不犹豫!我对她很是钦佩!她在我的心里既是以身作则的师父,也是情同手足的姐姐。”现任护理部总主任的袁景茹对史素玲崇敬有加。
2022年4月,黄浦江畔,愁云惨淡。封城中的上海,桥上没有车来车往,江中没有舟船穿梭,宽阔的街道除了偶尔救护车、运菜车一闪而过之外,简直就是到了寒武纪一般的寂静。东方明珠塔兀自矗立着,只是灯火不再辉煌,像一把冰冷的铁剑直指苍穹。
史素玲在上海支援期间担任河南援沪护理组组长,带领河南省内7个医疗机构派出的1200名护理人员,进驻上海方舱医院、定点医院,整整工作52天,负责照管护理了方舱医院1万余名新冠肺炎患者及该院所负责定点医院的近300名危重患者,协助核酸采样7万余人次。
“与上海方面的人员对接,安排医护人员吃住;沟通防护物资配备;协调护理人员岗位分配、轮岗换休……哎呀,这个指挥员确实不好当,千头万绪的事情需由我协调,很多急事难事很短时间就要做出决定,一天接打的电话不知道有多少,耳朵里的鼓膜震得生疼,按免提吧,环境太嘈杂,说话得大嗓门,喉咙更适应不了。那些天头是大的,耳朵是蒙的,喉咙是干涩的,睡觉都是半梦半醒的。身体不停地提抗议,头痛、喉疼、心率快、血压高、便秘等等各种小毛病都出现了。好在我身体基础还是不错的,总算挺过来了。”她当时的状态简直和抗疫电影《在一起》里张嘉译演的院长毫无二致。
“怎么样?还能适应吗?有什么需要和我说。”方舱医院内的一线护士忽然看到了同样身着防护服身上写着史素玲名字的“大白”,心情都很激动。按照规定,史素玲是指挥部的指挥员,应待在指挥部,不该出现在这里的。
“我是工作之余偷偷溜进去的,我不进去看看不放心啊,这么多的护理人员,来自医院的不同科室,相互之间不认识、沟通少,并且远离家乡来到这凶险重重的病房一线,患者咳嗽的时候,那带着病毒的飞沫不可遏止地传播,尽管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被感染甚至牺牲的医护人员也有不少先例,恐惧的心理是免不了的。脱穿防护服是很麻烦的,为了减少感染的机会,避免来回脱穿防护服,护士们不敢多喝水,有时也会穿着纸尿裤,穿着防护服闷热异常,出汗也没法擦,只好任由汗水蛰蚀着眼睛、皮肤,脱下防护服的时候,人人都是浑身浸透,头发也像是刚从水里捞出的水草一样,乱糟糟地趴在头皮上。长时间戴口罩,取下来的那一刻,深深的勒痕呈紫红色,像一道道愈合后的伤疤蜿蜒在一张张清秀的脸上。”我不擅写诗,但此刻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这勒痕,更像万里长城,横亘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勒痕,更像黄丝带,盘桓在全国人民的心坎间。”可我怕打断她的思路,没有说出口。
“这种特殊的境况,人的一辈子难得遇上一两回,有的人心理强大,还能勉强应付,更多的人,内心里上会有孤独、害怕、担心、疲累等各种想法和情绪。所以我必须得到一线去,让他们安心放心,知道我就在他们身边。患者需要心理疏导,医护人员同样也需要暖心安抚啊!”不愧是护理心理学的教授,考虑问题当真是心细如发。
就这样,在有10栋楼、6140张开放床位的上海大型楼宇式立体方舱医院内,她既是护理的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是综合协调员还是心理辅导员,每天都会遇到棘手的事情如信息录入、检测结果统计、病人情绪、入厕问题等,深入现场实地查看,制定完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各班流程、应急预案等方舱医院护理管理手册,供护士学习落实;对患者,她是爱心使者,对同事,她是知心大姐,她用多年人文教学的积累,倡导人文关怀,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尽心尽力带着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5月23日,她和同伴凯旋而归,带领的医护人员零感染,服务的患者零死亡,出色完成了援沪的艰巨任务。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在颁给她的荣誉证书中这样表述:“史素玲同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您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同心守‘沪’,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奋战抗疫一线,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特发此证,谨致感谢。”
第七章诲人不倦
如果像大多数的护理部领导一样,把本职工作干得精彩、把急难险重的任务完成得出彩,也算对得起肩上的这份责任,对得起单位的信任和领导的器重了,但对史素玲来说,这只是她人生精彩华章的二分之一。
这另一半的华章,史素玲是在三尺讲台上写就的。
1995年,她第一次走上河科大成教学院的讲台开讲护理心理学,就像一位新娘,慢慢被揭开红盖头一样,羞羞答答的。
因为是成人教育班,下面坐着的是来自洛阳市区及县医院的年轻护士、年资高的护理老师、护士长,甚至还有的是医院的护理部主任。
她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儿紧张的,毕竟这么多年求学路,自己都是坐在下面听课的学生,而今走上讲台,这么多双眼睛盯着她,有鼓励的目光,也有挑剔的眼神,更多的是不以为然满不在乎,以为初出茅庐的她讲不出什么道道来。
她可是做了精心准备的。当接受了讲授护理心理学任务之后,好胜心极强的她,下班后真的是没日没夜,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投入了授课准备上面了。没有现成的护理教材,就去图书馆找相关的书籍;对专业资料不理解的地方,就去请教护理界的前辈;深入临床,挖掘临床心理护理案例,她的教学理念渐渐形成,她的理论功底渐渐深厚,她的授课内容日益丰富,她笑言她的讲师资格不是授予的,也不是评来的,而是硬生生自己把自己逼成的!
第一堂课讲完之后,尽管获得了热烈的掌声,但她心里其实还是惴惴不安的,不知道效果究竟如何。其中有两位熟识的年龄较大的护士对她说:“小史,不瞒你说,课前我们确实没看好你,感觉你无非和我们一样,都是从卫校毕业,都是干护士专业,你的学历、经历和我们差不多,你有多大能耐我们能不清楚?你有肚里有多少墨水,我们也是知根知底的,凭什么我们要听你讲课?可是,今天听你这么一讲,又举了那么多鲜活的例子,感觉生活中确实是这么个道理,讲得真好!”
是啊,改变一个人的根本不是什么权势和威风,能令人刮目相看的永远是知识和能力。千万不要小看沉默了一段时间的那个人,他可能在这段时间潜心读了一部脱胎换骨的书,也可能闷头研学了一门谁也不知道的技艺,当你还在后面喊他的时候,他已不知不觉跑到前面了,而你,再也跟不上他的脚步了。
本就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史素玲,一担任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护理教研室主任,如同猛虎增添了双翼,凤凰加持了神力,承担起了护理心理学、护理人文、妇产科护理学、循证护理、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教学工作重任。教学中,她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践行初心使命,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融入课堂,把护理职业生涯中的经验教训、心得体会悉心传授学生,她的目标是培养大量具有家国情怀、仁爱之心的护理英才。
为全面提高护理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史素玲带领护理部举办了第18届国际护理管理论坛,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50余家单位组织护理人员观看直播,观看量达5万人次,浏览量18万余人次。主办妇产科护理学术会议5次,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百余人到医院讲学,使得本院和周边医院的护理人员都能够接受更多的护理新知识、新理念,并及时运用到工作中去,赢得了护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2020年3月31日晚,史素玲和7名一线抗疫教师线上开播“抗疫英雄与我心连心”课堂,与河南科技大学护理学院学生“面对面”,历时2个多小时,用亲身经历生动讲述抗疫故事,为1500余名师生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思政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线上翻转课堂》也在院校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及推广中,荣获教育信息化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课后,护理系学生小张在笔记中写道:“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即使血雨腥风,也会勇敢向前,用行动向他们致敬!”
第八章携手共进
单个人的优秀不算什么,踽踽独行即便身着华服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但能把一门学科专业撑起来,把一个科研团队带出来,把一支护士队伍打造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铁军,让更多的人因你的努力而受惠,让更多的人因你的付出而获益,让任何一名队员因能在你带领的团队成长成就而自豪,这才是足傲平生的底气和凭藉,史素玲正是这样的人。
目前,她任教的医院专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获批河南省重点学科,护理管理学获批省培育学科,学科的发展带动了医院的影响力,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中,医院护理学科位居全国第10位,近5年在中国医院总科技量值排名第12位。
迄今,史素玲个人在国内核心专业杂志上发表护理学方面的学术论文30余篇,SCI论文5篇,专著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河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2项,科研成果5项,在研项目3项。
她今年虽然退休了,但今后凡是进入这个专业学习的人都将会把她的传奇当做励志的故事代代传下去。
护士不是低人一等的职业,而是和医生一样有着自己的职业骄傲和尊严,这种骄傲和尊严来自于有一个通畅的成长之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史素玲非常注重护理人员的职业规划与个人职业的发展路径,年均招收护理实习生1000余名、规培护士80余人,她都会制定并印发详实的培训、带教手册及岗前培训计划,实行一对一临床带教,并在实习生管理中融入人文意识,让实习生既能实践护理技能,又能培养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对在职护士的素质教育和学习提高,史素玲更是高度重视,严格落实各层级(N0-N4级)护理人员在职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每年举办“三基三严”讲座、分层培训、流动课堂等,累计50余期培训人员1.8万余人次,着力提高新护士的职业成熟度。同时,选派优秀护理骨干到国内著名医院进修学习,鼓励护士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综合素质,拓宽认知视野。
史素玲积极倡导与院校合作联合开展科研讲座,通过逆向文献阅读法、研究生阅读文献分享等带动护士养成查阅文献、关注学科前沿的良好习惯,使更多的护士具有创新意识、逻辑思维判断,能尽早预判患者的潜在风险,及时采取果断的防范措施,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
史素玲坚持以保障临床护理安全为宗旨,以优质护理服务为核心,以护理专业发展为目标,修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创新护理质量反馈方式,近5年应用多维质量管理工具的实践案例获得国家二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5项;开展循证护理,定期举办护士长管理培训班,提升管理技巧,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通过院内护理会诊、网络式管理、集中学习讨论等方式,解决临床中的难题,努力打造精益管理、精准技术、精细服务、精深专业、精准延续的“五精”护理品牌。
史素玲从不放弃任何一个能给全院和护理团队带来荣誉的机会,她连续多年率队参加河南省、洛阳市工会、洛阳市卫健委组织的护理技能竞赛并夺魁,多人荣获省、市技能标兵,目前已有10人荣获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在全院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她沿着前辈的足迹,引领13个河南省专科护士培训基地、12个院内专科护理团队协同发展,创新专科培训模式,让专科护理大放光彩,2014以来为中原西部培养专科护士多达2400名。
“我的战友们都是好样的!轻伤不下火线是常有的事,抗疫后期,社会上阳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护士大部分也都“阳”了,但复工复学复产在即,核酸采样的任务更重了,没办法,我们的护士有的高烧39度多,头痛欲裂,只吃了一片药,继续咬着牙坚守在岗位上,她们的精神让我掉泪,所以我一再说,真正的英雄是她们,我的作用其实微乎其微。”
我终于知道了史素玲为什么会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了。她的劳动有着不一样的价值,她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辛苦劳动,而是带动了整个团队的积极创造,让整个团队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然后这个团队又让更多人的受益。这就是劳模,新时代的劳模,不再是早晨起来捡粪的劳模,不再是机器旁拧好一个螺丝钉的劳模,劳模已变成一种精神,一种奋斗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种为更广大群众谋利益的精神。
后记玲声悠扬
未几,初稿完成了,我承认,这篇报告文学是用了一些文学的写法,但基本没有脱离事实,但史素玲看了初稿之后,还是感觉有些地方用词过虚,一再强调:“还原,再还原,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贪功揽果,更不能居功自傲,令人生厌。”她亲自逐字逐句地修改完善,直到符合真实情况为止。
采访结束了,稿子也草就了,但我没有封笔的那种得意,反而有种愧对史素玲这样的模范人物的感觉,有些地方采访得还不够深入,人物形象还不够丰满,比如她的人生追求是什么,精神世界是怎样的一个状态,她在领导、患者、家人心目中的印象如何,还有那个抢救过来的产妇家庭生活怎么样,返奔她怀中的小女孩现在过得如何等等,我的笔触都还没有写到,但我聊以自慰的是,通过这么一个短短的篇幅,总算如把富矿宝藏揭去了浮土,留待更多的人去深挖细掘;如同红红的盖头掀起了一个角,留待有缘的人继续赏睹她的美丽;又如同温润的玉磬轻轻敲击出了声音,虽然还未成乐调,但那种质朴清脆的玲音是那么的缥缈,那么的空灵,令人虽身处街衢闹市亦沉静愉悦、虽耳旁人声鼎沸亦遐飞天外……
作者简介:
李向前,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洛阳作协理事,洛龙区作协副秘书长,《香港文艺》杂志社签约作家,其作品在《西部散文选刊》《青年文学家》《洛阳日报》《牡丹》《济源日报》等多家报刊刊发。
责任编辑/张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