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群众心中的一道光

2024-09-18 00:00:00侯群华
时代报告 2024年8期

愿为一米阳光,照亮群众心房。

——题记

初识李涛,感觉这不像是一个40多岁的第一书记,腰杆笔直、眉目清秀、朝气十足的他,仿佛仍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大男孩。深入了解,就更为他的理想情怀和无私坦荡、为民担当干事的行迹所感动。在群众眼里,这个心里装着老百姓,说话利落、行走如风、办事靠谱、年轻有为的第一书记,就是党放射到基层的一道光,点燃了东街村文明发展、强村富民的希望和梦想。

一、自愿驻村情怀满满

2022年11月24日,冬月初一。天寒地冻,疫情尚在肆虐,路上鲜见行人车辆。

河南省委外办机关党委副书记李涛,正开车飞驰在前往安阳市内黄县东庄镇东街村的路上,他将赴任该村第一书记。

沉稳老练地开着车,李涛的心中却并不平静。他想到了临行前单位“一把手”同他谈话时的殷殷嘱托,想到了党组织对自己多年来的培养,想到了自己以一封信的形式交给领导的那封“决心书”。

他在“决心书”中这样诚恳地写道——

…………

报名驻村唯愿担当。军旅10年,外办14年,一直深受党的教育,更感恩组织将我从一个农村孩子培养成为一名处级干部。我把最火热精彩的青春献给了部队,也将最精干能为的年华献给了外办。外办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个单位,而是我安身立命之所,是我的家。在组织需要的每一时刻,我理应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力争有所贡献。虽然43岁已不算年轻,但政治上日益成熟的我,应当趁着还有志气、还有激情,主动到相对艰苦的地方接受考验、经受磨砺、锻炼提升。

直接为民情怀深厚。作为农民的儿子,作风务实的我,一直想有机会深入到群众中间,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做点事,以更直接实际的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农村曾是我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做梦都想脱离的苦地方。可近年来每当我回到老家,总是沉浸于那浓浓的乡情,还有淡淡的乡愁。如果此生还有那么几年能够让我回到乡村,以乡村振兴助力者的身份为农民农村做点事,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

家庭困难努力克服。此去内黄,远隔两百多公里,且有“五天四夜”在岗在位的硬性要求。女儿刚上初一,拒绝住校;儿子两岁出头,明年将上幼儿园;家中老人病弱,幸有兄长姐姐照料。妻子对我去驻村大力支持,但作为职场女性,工作也很重要,遇有孩子生病可以想象她的手忙脚乱。但谁家没有困难?人生总有取舍。请领导放心!请组织放心!我会克服一切困难,全身心投入驻村工作的!

…………

一句句充满赤诚的文字,表达着他主动报名驻村,投身乡村振兴战线的初衷和情怀,也说明他对驻村工作经过了深思熟虑。

李涛深知当第一书记对自己是个全新的挑战和考验,在多次向前几任驻村第一书记请教、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心里有了初步的工作打算,相信自己只要“稳着劲儿、提着劲儿、使好劲儿”,付出汗水必定收获果实。

“稳着劲儿”,就是先学习,学透政策,摸清村里工作的规律,维护好省市县之间各种关系,依靠村“两委”班子规规矩矩地开展工作;“提着劲儿”,就是拒绝平庸,履职尽责,着力提升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群众的能力,认真细致落实惠民项目,让老百姓真正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使好劲儿”,就是用好用活党的好政策,重点的事干出成绩,一般的事兼顾完善。同时避免越权错位,与第一书记职责无关的事不乱插手。

他坚信在省委外办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历任第一书记打下的良好基础上,自己一定能为东街村的乡村振兴做更多实事、贡献更多力量。

二、党建引领点燃梦想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初来乍到,正赶上全省上上下下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活动,全县每个村每个支部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东街村“两委”班子的干部们还有些顾虑,感觉东街村的产业发展、村容村貌等各方面都还有些差距,同时也有点怕麻烦。

李涛想,要想踢开头三脚,还得从抓统一思想、提振人心上入手,如果思想统一了,认识上去了,工作自然而然就跟着上来了。他请支书和“两委”干部轮流陪着自己走访入户,见人就介绍自己是新来的第一书记,征询党员群众的意见,问问群众村里还缺啥,还想干点啥,村里创“五星”支部中不中?

群众有提修路的,有提打井的,有提换变压器的,有提优化种植养殖的,有提自家困难的,李涛一笔一笔都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同时,他也不厌其烦地向群众宣传“五星”创建标准,描绘创成“五星”的好处,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在充分了解村情的基础上,李涛决定从抓好党建入手,因为党的思想统领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再强壮的身体缺乏智慧的脑袋也不行。

他牢牢把准第一书记的定位,担责不包办,通过聊天式开会,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原则及时研究决策重大问题,以谦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得到了“两委”班子的配合支持,也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带动“两委”向着创建“五星”支部的目标前进。

班子的思想统一了,李涛想给全村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讲一堂党课,目的就是让全村都知道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新政策,以及下一步东街村要做些什么,具体怎么干。

干过农村工作的人都知道,农村的党课不好讲,首先党员就不好聚,好多人在外打工。李涛和村干部挨个给党员们打电话,实在来不了的也提醒他们在党员群里关注党课信息。

2023年2月2日,东街村党员干部迎来了“新年首课”。第一次给全村党员上党课,台下的党员们听课的时候大多在打量着李涛,想看看他这个第一书记到底“几斤几两”。

幸亏李涛做足了功课,光讲课的稿子就准备了16页。但他转念一想,要是照本宣科念稿子,时间太长,是不是会把群众念瞌睡?不如干脆来个“脱口秀”,用大白话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政策,既通俗易懂,又不落俗套,估计群众也喜欢听。

说讲就讲,李涛脱开稿子,先介绍国家和河南关于乡村振兴的最新会议精神,随后就紧密联系本村实际,探讨性提出“加强基层党建,打牢大棚种植产业基础,促进育苗、甜瓜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引进能落地东街村的中小企业,改造文化广场、活跃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等工作思路和措施。全是捡稠的捞,全都是老百姓爱听的,一件件,一桩桩,与群众息息相关。

果然,党员干部们都听得聚精会神,40分钟的党课,没一个打盹的。讲完,课堂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工作思路确定了,可该咋干?从哪个方向开始干?李涛广泛征求意见,对本村农作物类别、道路、坑塘、水井、污水管网等村情村况进行全面统计了解,多次到先进模范村学习考察,与种植大户、周边农贸市场、电商公司以及华润电力等保持密切联系,努力寻找适合东街村发展的产业项目。

经过多次调研考察,东街村确定了近两年的发展规划:一是翻新文化广场,整修生产路和村内主干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方便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二是立足果蔬种植优势,继续扩大温棚种植规模;三是发展特色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打造东街品牌,实现“一村一品”;四是探索引进适合东街村的中小企业入驻,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想方设法增加村集体收益。

看到公示栏里贴出的《发展规划》,不少群众反映:李书记不愧是省里派下来的干部,有思路,有水平,提出的发展目标不求全不贪大,都是我们最关心的事。哪个村不想越发展越好,哪户人家不想越过越富,只要李书记愿意带着我们干,我们都是“追梦人”。

三、文明先行徙木立信

作为省里重点扶持的脱贫村,东街村经省委外办已派驻四任第一书记帮扶。四任第一书记真蹲实驻、真帮实扶,抓脱贫、助振兴、促发展,以“小实事”守护群众的“大幸福”,以“小能量”绘就百姓的“大蓝图”:光伏发电产业为村集体保证每年20万元上下收益,大棚果蔬产业基础牢固,蚂蚱养殖、鲈鱼养殖等特色产业兴起,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

村民不愁吃穿了,精神文化生活怎样丰富?面对村民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看着脱皮掉砖的文化大舞台和布局不合理的广场设施,李涛决心对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进行升级改造。

在他看来,建设一个群众愿意来活动的文明实践站,是打造党建文明阵地的必要条件。能聚人气、集民心,那就不是形象工程了,而是惠民实事。这个事要是干成,便是新任第一书记的“徙木立信”之举。

想法提出来,村“两委”班子都举双手赞成。“想法”虽通过,关键是“资金”尚无头绪,2023年村集体收益十几万都用在了清理沟渠上,改造文化广场的钱从哪里出呢?

李涛说:“我们先征求群众意见,做预算方案,钱的事我来想办法。请大家放心,咱说话算话,这事我肯定能办成。”

在群众代表大会顺利通过改造文明实践站的意见后,李涛到一些建设比较好的村进行考察,设计了图纸,并将工程预算从10万压缩到5万以内。

通过宣传部门了解到省里当年已经没有支持文化广场建设之类的项目资金,但李涛并没有气馁,转而考虑吸引社会资源加上自力更生来完成改造工程。

作为老文明专干、省直“文明创建专家库”成员,李涛有着丰富的“文明资源”。他电话联系内黄县文明帮扶结对单位——省政府驻京办机关党委,开门见山提出了东街村的现实需要,希望省政府驻京办能将东街村作为联系帮扶内黄县的一个文明实践点,携手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省政府驻京办协调安阳圣瑞建筑有限公司直接为东街村捐赠了价值2万元的建筑材料。当一车车青砖和水泥大沙拉到广场,东街村党员干部群众不禁眼前一亮,这就相当于有了改造工程的“第一桶金”。

李涛说动本村的施工队先干活再说工资,同时带领村干部和志愿者义务劳动搬砖和泥,协调镇电管所免费迁移电线杆、重新铺设电路。东街村文明实践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天天“新”了起来。

广场上原来有一座作为疫情防控值班室的集装箱房,现在没用了,搁哪都碍事,有村干部提议卖掉。李涛说卖掉也不值钱,为啥不废物利用呢?把它挪到舞台旁边,改造得漂亮点,当爱心书屋用,有演出了就是现成的化妆间和后台。

基础工程完成后,省委外办作为第一书记的坚强后盾,帮助联系中原爱心慈善联盟捐资2万元解决了东街村施工队工资问题。还发函协调省体育局为东街村广场新安装了两组篮球架,协调河南省网络文化协会为爱心书屋配置了6组书柜。

后来,李涛又利用第一书记工作经费2万余元购置图书、建设阳光阅读角(阳光棚),安装宣传标识,粉刷围墙并喷绘成文化长廊。

2023年4月底,东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部改造完成,成为了东街村的“新地标”。东街村党支部书记董振甫由衷地说:“李书记敢想敢干,雷厉风行,善做善成,干部服气,群众满意。”

2023年5月25日,省委外办、省政府驻京办、内黄县委宣传部到东街村联合开展文明实践和调研活动,见证了东街村的文明蜕变,也看到了东街村群众欢喜幸福的笑容。

在这个“新地标”上,李涛成功策划了一场场文艺演出,每季度一台戏和“五一”“端午”“七一”“八一”等节日的爱党、拥军、敬老活动影响深远,很多周边群众专程到东街村“打卡”,观看节目,还用抖音平台帮助宣传东街村文明实践的成功经验。

2024年3月7日,由李涛建议策划、省委外办青年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的“文艺志愿者学雷锋进东街”演出活动大受乡亲们的欢迎,专业演员与单位业余演员、村民群众演员一台戏,台上台下融合互动,拉近了省委外办与东街村群众的距离。3月13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基层党建专版以《文艺走基层》为题,报道了这场精彩纷呈的文艺大餐,东街村文化大舞台第一次走进了党报视野,可谓“细雨润民心,和谐促乡风”。

四、产业发展耕种为本

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业。东街村除了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外,全村大棚甜瓜、西红柿、圣女果等果蔬种植面积达到430余亩,辣椒种植200多亩,花生种植100多亩,形成了传统作物和经济作物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趋势。

位于东街村东北角的旭龙种业有限公司育苗基地远近闻名,仅育苗大棚总投资就达200多万元,是李涛心中相当金贵的地方。

他天天往育苗大棚里跑,查看瓜苗菜苗长势,询问市场行情,与间苗的务工群众聊天,看他们要是忙不过来了,还时不时地帮上一把。

他心里有本“小苗”账:一棵瓜苗一元钱,一托盘150棵苗,6个育苗大棚,占地38亩,一茬儿能出300万棵苗,啥成本都除掉,承包商有得赚,还能带动一部分村民就业,村集体经济也有进账。苗紧俏的时候,大年初二,棚里都围满了人,急着栽苗,早点出果上市卖个好价钱。看着致富带头人李绪龙算账数钱,周边的群众不出家门就能务工赚钱,李涛比自己挣到了钱还高兴。

四至六月的东街村,沛雨甘霖,绿意盎然,瓜果飘香,沁人心脾。

李涛把自己的“助力农产品销售专用车”开到田间地头,他要利用周末将东街村的甜瓜和西红柿卖到郑州。

他面对面帮助瓜农、果农解决销路问题,采用三不原则:一不讨价还价,二不挑三拣四,三保证收购价格高于农贸市场收货价。

周五上午,大棚里采摘的1000斤新鲜甜瓜全部装车。这一车瓜,虽然数量、金额有限,却体现了李涛的“娘家”单位——省委外办干部职工对东街村的守望相助之情。

下午,满载而归的“助农专用车”,带着瓜香,开进了省委外办机关停车场。

早已等候多时的干部职工纷纷化身助农“买家”,车刚停稳,场面顿时热闹起来,他们一个个迫不及待地领取自己提前预订的蔬果。

李涛热情地向大家介绍:“咱外办定点帮扶的东街村,以大棚蔬果为主要产业,群众们吃苦耐劳,照料精细,基本不打农药,请大家放心品尝拉回来的西红柿和甜瓜,好吃的话请大家多多宣传,让亲戚朋友也都多买些。”

“这甜瓜真大,西红柿一看直棱棱的蒂儿,就知道很新鲜,价格比郑州菜市场上低了一大截儿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评论着。有的说,李涛客串了一把王婆卖瓜,卖到点儿上了。有的说,收了这一单,又提前下一单,预订下周团购的品种和数量呢。

听着大家满意的评价,想到村里的瓜农、果农因为自己这一趟多赚了“三五斗”,李涛风尘仆仆的脸上满是笑容。一周帮买几百斤、上千斤瓜,事并不大,但却是李涛想方设法调动资源,帮助群众拓展瓜果销路的工作缩影。

丰收赶着季节跑,刚把瓜果销售得差不多,就迎来了麦收季节。

天有不测风云。2023年5月下旬,河南大部分地区遭遇罕见的“烂场雨”,东街村也未幸免于难。

阴雨连绵,刚进入收割季节的东街村小麦,少部分已出现点片倒伏、发霉等受灾状况,小麦成熟丰收在望受到威胁。为最大程度服务群众,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利益不受灾损,李涛带领驻村工作队和“两委”班子,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多渠道通知群众关注天气变化,收集情况,细致汇总,协调联系多台收割机随时待命,一有无雨间隙,立马组织抢收抢种。

李涛和村支书董振甫商量,在麦收关键时段,为防止群众焚烧秸秆,咱们必须得负起责任,规定从6月4日开始,村内党员干部轮流值班,不间断开展禁烧宣传,跟随收割机现场服务,维持秩序,积极展开紧锣密鼓的抢收抢种大会战。

天一放晴,金黄遍野,机器声四处轰隆隆响起,搏击着麦秸向机身后飞扬。

东街村的1400余亩麦田上,一台台收割机穿梭其中,忙碌作业。几亩收完,农机手调整好角度,与收购麦子的运输车紧密配合,轻按卸粮按钮,金灿灿的麦粒倾泻而下,慢慢地堆成了一座“小麦山”。

好在东街村小麦长势喜人,亩产达1100斤左右。“两委”班子多渠道提醒群众卖粮时坚持“一手粮一手钱”,最大程度降低了天灾减产降收,保证了颗粒归仓。

五、特色养殖一村一品

内黄县地处华北平原黄河故道,属于半湿润干旱地区,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然而,这个受黄河水滋养的丰盈之地,原来却是蝗虫重灾区。据《内黄县志》记载,从元泰定三年(1326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内黄境内爆发特大蝗虫灾害达24次之多。有“飞蝗蔽天,蝗蝻食禾尽”的描述。老百姓对这害人的蝗虫蚂蚱,自古以来就谈蝗色变,民瘼成积。

让人欣喜的是,省委外办驻东街村工作队的先后两任第一书记携手村“两委”,独辟蹊径,竟破天荒地让蚂蚱变“害”为“宝”,奇迹般地实现了“飞蝗腾达”的逆转。

站在村头,往东望去,只见80多个蚂蚱养殖大棚如同安营扎寨的连环阵地,一个挨着一个。

走近扒开纱窗帘,便看到里面密密麻麻落满了蚂蚱,有的在低头吃着青草,有的闪动双翅欲飞,一见有人靠近,蚂蚱跳跃腾挪,场景十分热闹壮观。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一顿饭说起——

东街村党支部书记董振甫说,过去,我们村一直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只有光伏产业,比较单一。2022年,我和前任第一书记王磊在一家饭馆吃饭,偶然看到邻桌点的一道菜竟是油炸蚂蚱,我俩顿时震惊了。

饭店老板得意地介绍说:“蚂蚱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经过油炸之后,肉质松软鲜嫩,味道酥脆美味,营养价值丰富,是我们饭店的压轴硬菜哩。”

他俩听老板这么一说,心里直痒痒,不谋而合,立即萌生了带领乡亲们养殖蚂蚱发家致富的念头。工作队和村“两委”商量,决定组织村民到河北省考察学习蚂蚱养殖技术。

说干就干,董振甫带头先在自家8亩地上开启蚂蚱养殖试验。这一试不要紧,许多饭店订单络绎不绝。看到蚂蚱订单如此火爆,董振甫彻底放下心来,开始大力发展蚂蚱养殖。

李涛担任第一书记之初,村里已经发展到32个蚂蚱养殖大棚,他瞅准这一特色产业发展机遇,决定一茬接着一茬干,带领村民在老书记打下的基础上,又扩建50多个养殖大棚,共占地70多亩。这一产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同时,它还吸引了东街村周边村庄也纷纷来取经,还有烧烤店直接到蚂蚱棚进货,说要推广蚂蚱烤串,带动饮食业的创新发展。

对络绎不绝前来村里参观蚂蚱养殖的第一书记同行们,李涛自豪地介绍着他的“蚂蚱经”:

——养蚂蚱技术不复杂,草和粉碎的小麦、玉米秸秆都可以喂养。蚂蚱很少得病,夏季尤其吃得多,长得快,35天就可以出棚。有公司专门以20元左右1斤的价格兜底收购。

——大棚蚂蚱养殖成本低,一年能养4茬,合作社提供大棚材料、牧草种子、蚂蚱卵、技术指导,一个80平方米的大棚,一茬就能收入2000多元,一年下来,一个棚收入万元。

——蚂蚱大棚要建到通风、向阳、干燥的地方。放进蚂蚱苗之后,等待蚂蚱从出土到成虫的三四十天时间里,蚂蚱每五至七天蜕一次皮,共蜕5次,这五个阶段命名为一零到五零,五零以后的蚂蚱逐渐开始交配产卵,之后就可以将这一茬蚂蚱卖出,再等待下一茬的孵化成长。

看得出,李涛对村里的蚂蚱养殖产业充满了信心。

六、携子驻村忠孝立身

在李涛驻村后,就面临着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家中病弱的父母和年幼的两个孩子都无暇照顾,两个孩子上学、入托全由妻子一力承担。

忠孝自古难两全。为减轻父母和妻子的压力,李涛把最难干的家庭责任担起来,用自己多几分辛苦来尽一份孝道。李涛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放弃幼子入托省城幼儿园的优越条件,毅然决然将两岁多的儿子“小开心”接进了东街村。

每天一早,李涛送儿子到镇中心幼儿园上学,而后,他再去村委会上班。到了晚上,他又接回儿子,带着儿子走东家串西家,这已经成为东街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李静慧是村里的女干部。她说,一个男的带着两三岁的孩子驻村,非常不容易,又当爹、又当妈,一边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每天接送去幼儿园,一边忙驻村帮扶,忙得像个陀螺一样。村里的群众都很疼“小开心”,心疼这个妈妈不在身边的孩子。很多村民没事就去爷俩住的小院送点吃的喝的,我看李书记忙不过来了,也经常带“小开心”跟我家孩子一起玩耍。

“你们没见,村委宣传栏里有一张‘小开心’坐在中间与小朋友们的合影照片,要不指认,你们根本认不出,那肤色,与村里的孩子没什么两样,这哪是大城市里孩子该有的样子啊!”李静慧说到这,满含心疼的眼里,已泪花盈盈……

李涛却说,儿子的跟随,为驻村生活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陪伴和温暖。让孩子成长在基层,行走在田间,接接地气,少些娇气,多些志气;让孩子走进农村,也为传承家风,从小懂得乡间冷暖,始终牢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将来长大为哪些人。

有一天,李涛一大早就把儿子从床上拽起来。“小开心”极不情愿地揉着惺忪的睡眼,嘴里嘟囔着:“爸爸,今天怎么起这么早啊,我想多睡一会儿,好不好?”

“不行,爸爸今天有重要的事儿要做。”

“什么是重要的事呀,爸爸?”儿子好奇地问。

“就是帮助兜兜、涵涵、媛媛他们家门前修一条路,这样你下次再去找他们玩儿时就不用走泥巴路了。你要听话啊。”

“小开心”好像听懂了什么,嘟囔了两声,不再追问爸爸了。李涛也不由分说把他往幼儿园里送。

就是这天,李涛盯着村里修一条100多米的胡同路,这条路不长,却是困扰十几家群众多年的一条烂尾路,是用他千方百计争取来的资金帮助群众解决了这个他们反映多年的大难题。为了保证质量,李涛和村干部撒灰线、定方圆,跟着铲车平整路基,盯着混凝土下料……一直忙到太阳滑向彩霞簇拥的西方。

天色墨沉时,他一拍脑门,竟然把接儿子放学的茬儿给忘了。赶忙跑到幼儿园,幼儿园已关门,又往宿舍跑。回到住处,儿子正哭鼻子呢。还是幼儿园的老师把小家伙送到了家,一直守着。等李涛满头大汗出现在小家伙面前时,幼儿园的老师说,哄半天了,都哄不住,一个劲儿地哭着说着:“我不要找兜兜、涵涵、媛媛玩了,我要爸爸,我要爸爸……”

看儿子这么委屈地一哭,李涛的心也是酸溜溜的。

让人想不到的是,儿子经过一年多的乡村生活,竟能说一口地道的内黄话了。

回到家,妈妈见到儿子,听着陌生又稚嫩的内黄乡音,她搂着“小开心”:“我家儿子会说两种语言了,有进步,有进步。”

说着,妻子杨芳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心疼,默默地哭了,任泪水在脸颊上流淌……

七、尊师重教助学育人

六一儿童节到了,东庄镇中心幼儿园里热闹非凡,连这里的每一片云朵,每一片绿叶都显得那么的亲切可爱。

这所幼儿园是镇里唯一一所公立幼儿园,紧邻东街村,村里很多孩子都在此入托入学,当然也包括李涛家的“小开心”。

这天,东街村党支部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集体党日活动——到镇中心幼儿园开展庆“六一”关爱儿童活动。

李涛和党员干部代表带着东街村乡亲们的关心关爱而来,为镇中心幼儿园捐赠了价值2000元的儿童图书绘本和价值1500元的儿童服装,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学前教育。

他们与接受捐赠的儿童代表进行了亲切互动,那时那刻,老爷爷、伯伯和大叔都化身为了“大朋友”,与小朋友们欢坐一堂,感受童趣,空净心灵,认知责任。

李涛祝福小朋友们快乐成长,祝愿幼儿园健康发展。他说,东街村党支部在努力谋求东街村发展的同时,也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引领全村干部群众更加尊师重教,关爱培养下一代。

园长李建立真诚地说:“感谢东街村党支部对幼儿园的关爱!特别是李涛书记,到处为孩子们‘化缘’,倾注了大量心血!算下来,李书记先后联系爱心企业为我们捐赠小型滑梯和共享玩具,还有书包、学前教育图书等,他还多次慰问我们镇小学和幼儿园的一线教师,也不知道给我们办了多少好事。”

“不仅如此,李涛书记还经常到校园义务支教,这里的孩子跟他都很亲近。”李园长说着话,“小开心”和一群孩子跑了进来,纷纷扯着李涛的袖子叫“李老师!李老师!”“小开心”急了,抱着爸爸的腿喊道:“他不是你们的李老师,他是我的爸爸!”一圈人不禁笑了起来。

八、心系群众敬老助困

或许是李涛十几年如一日在党建岗位锻造出来的逸兴遄飞的秉性吧,只要他一有空闲,就喜欢到老乡家串串门,找乡亲们拉拉家常,如到王秀云奶奶家,陪她打会儿扑克牌等。

有时候,李涛买个人生活用品时,会多买一份,到脱贫户家里串门时捎上,权当个小伴手礼。他说,东西不多、事不大,却加深了干群之间的感情,又掌握了民心所向,双赢哩。

说到这,李涛上八年级的女儿李宣凝颇有微词。有一次李涛回家过周末,约上几个好友家宴聚会。席间,姑娘就提了对爸爸的意见:“俺爸给村里人买东西可穷大方,也不见给我买过啥礼物。”

李涛歉意地一笑,轻轻叹了一声:“这些时间,确实是想村里的事多,考虑家里的事少,回头给你补上。”

他看着儿子“小开心”不安分地拽着妈妈闹着出去玩儿,又是歉意又是感激地说:“媳妇也不少支持我,做出不少牺牲。我经常不在家,她只好搬到她娘家住了,带着孩子一起去‘啃老’,我都记在心里呢。等驻村任务完成了,再好好弥补他娘仨吧。”

“不说他娘仨了,还是说回村里的王秀云奶奶吧,我和省委外办派驻的工作队员是她老人家的常客,她也没把我们当外人,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李涛转移了话题。

秀云奶奶是脱贫户,小儿子年纪轻轻就生病去世,儿媳改了嫁;大儿子也有轻微脑中风,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大儿媳打工支撑着。秀云奶奶80多岁,身体还算硬朗,生活上能自理,平常仍坚持独居。

秀云奶奶的丈夫去世早。前些年给儿子治病,家里欠下亲戚朋友很多债。但她省吃俭用,每年都把钱还上一些。亲朋知道她家困难,都说不用还了。但老太太一直坚持还,品格让人钦佩。

李涛说:“没事儿的时候,我会带着孩子过去串串门儿,看一看,说说话。”他说,别小看一起说个话,这里面也大有学问。这种方式,是走进群众心里最直接最容易让群众说真心话、说心里话的最朴素方式。

三月,在学雷锋纪念日即将到来前夕,李涛带领青年志愿者走进了秀云奶奶家中。趁着阳光正好,他们忙前忙后帮助打扫卫生,帮老人把水桶接满,将院子打理得焕然一新。

秀云奶奶也闲不住,早早地为这些上门的孩子们专门准备了饺子馅,一边忙乎着,一边时不时地哼上几句落腔(落腔是内黄县独特剧种,豫剧的一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家的温馨在秀云奶奶的小院里幸福地氤氲着。

志愿者们帮奶奶包饺子、煮饺子、炸红薯点心,他们还买来羊肉汤、炒鸡块等现成食材,凑成一桌丰盛的家宴。

大家边吃边聊,其乐融融。听老人讲讲家长里短,说说生活近况。秀云奶奶对当前的生活保障情况非常知足,不停感念党的好政策,感谢各界人士的帮助,志愿者们也从老人身上看到了东街村群众的善良质朴,受到了教育。

之前,拉家常中说到小儿媳不是改嫁了嘛,但政府以小儿媳名义给的“放贷分红”,却一直由秀云奶奶经管使用。

小儿媳虽另立门户,举家过日子,厨房里一冒烟都得开销,还得供小孙女读书,手头不宽裕。小儿媳想用“放贷分红”这个钱,又不好直接向前婆婆开口,就把这个为难事给李涛说了,看能否帮助调解调解。

李涛趁秀云奶奶在兴头上,把这个事说了一遍。只见秀云奶奶略迟疑了一下,顺口就释然地说:“她也有难处,日子还长着呢,给她就给她吧,我这儿好说,有你们工作队帮扶着,还过得去。”

一桩牵涉利益的家务事儿,在一顿饺子中迎刃而解。李涛长长地舒了口气。

九、争取资源爱心惠民

李涛不管走到哪里,总把“我们东街村”挂在嘴上,把东街村的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放在心上,见到爱心公益组织和资本雄厚的企业家,总想“化点缘”。

2023年4月13日,李涛协调河南省京剧团艺术中心到东街村惠民演出。戏曲表演间隙,他主持了河南省网络文化协会“百村百校·爱心童行”公益捐赠仪式,向东庄镇相关单位捐赠了价值3万元的红色书籍、儿童服装、书包文具、体育用品等。

2023年4月20日,李涛协调中原安心慈善联盟和河南金茂科技有限公司为东庄镇中心幼儿园捐赠小型滑梯一架。

2023年8月24日,协调任丘市京珠光电产品有限公司为东街村捐赠太阳能路灯20套,对村内破损路灯进行更换,亮化美化大街小巷。

2023年11月7日,郑州市铁路局濮阳项目部党支部应李涛邀请,到东街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看望参战老兵和贫困群众。看到村学习室桌椅破旧,该项目部部分党员主动捐资为村学习室购买了十几套桌椅。12月27日,桌椅运到东街村组装,学习室氛围焕然一新。

2024年3月7日,李涛通过河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系到河南云环集团,为东庄镇敬老院、东街村村委会、东庄镇一小和中心幼儿园捐赠了价值1万元的有机食品和护发素、沐浴露等日用品。

李涛还先后协调省荣军医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黄县中医院等医疗机构到村为群众提供治疗和咨询,对农村医疗力量和水平进行有益补充,让村民小病不出村。

十、学习提升推动转型

李涛非常关注蚂蚱养殖大棚的更新迭代和甜瓜种植大棚的转型。他说,别看现在的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产业的规模和利润还很可观,但乡亲们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机。一方面,果蔬种植竞争很大,不发展高温棚,只满足于冷棚,在果蔬上市时间上就不占优势。

另一方面,蚂蚱养殖的时间超过5年,这个棚基本就“废”了。因为,根据自然规律,时间一长,蚂蚱的天敌就会出现,像什么蚱蝉、蜈蚣、线虫、蜘蛛等都以食蚂蚱的卵和幼虫为主,而且没法用杀虫药,一用,连蚂蚱也一块杀灭了。唯一的办法就是“休棚”,改种其他农作物。

面对现实情况,李涛也急啊,这么多养殖大棚一停,乡亲们的收入立马就没了,怎么办?不给大家伙再寻个好法子,往后发展就难说了。

听说洛阳一个村的羊肚菌种植得好,李涛带着村支书董振甫和党支部委员董文英,驱车400多公里,火急火燎地去考察。

考察回来的路上,笔者搭乘他们的车到内黄采风。李涛和董支书负责开车,董文英不会开车,负责聊天,活跃气氛,一路欢声笑语。

董文英在村里是资历比较老的委员了,从20多岁当队长,干到现在,快60岁了,干了整整30多年。

他快言快语,且有句精典的话“宁管一军,不管一村”,意思是说村里的事多、事杂,弄不好,出力不落好。

董文英说:“李涛与我们不一样,敢说敢管,不怕得罪人。要是发现不对的言行,当场就给‘正’过来。他自身做得也正,有客商到村考察发展合作,都是他自掏腰包请客吃饭,从不让村里安排。”

李涛作风民主,到了村里以后,开会比较多,但党员群众都不烦,因为开会都是商量正事的。李涛有句话经常挂在嘴边,“四议两公开”不是摆设,群众没有决策权,但是有知情权。大事必须让村里党员群众都同意,小事也要在会上给乡亲们通个气。

为了村里的发展,李涛操碎了心,现在他有个心病:村里没有啥合适的企业,集体经济收入太单一。

为东街村的长远发展,眼下,李涛又瞅准一个利好项目。省发改委4月刚刚通过了一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李涛计划在村里现有光伏发电产业基础上,与央企合作,在东街村郊外建设两座观光型风电机组,再利用道路两旁建设微风发电电杆,在村公共建筑和村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通过风光发电内网实现全村用电自我保障,通过“隔墙售电”实现村集体增收。与有关企业的投资开发协议都拟好了,正在争取县里的支持。

十一、总结经验谋划未来

由于工作有声有色,接受内黄县融媒体记者采访时,李涛深有感触地给记者讲述他的驻村经验:

——敢想敢干,干好事不出事。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我们坚持自力更生,在没有一分钱启动资金的情况下,实现了文化广场改造的“从无到有”,印证了“有想法才会有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样一个道理。而以捐资方直接购置建筑材料送到现场,直接对农民工发工资的方式提升工作效率,第一书记和村委只居中监工协调,全程不沾钱,更保证了做事的干净稳快。

——聚焦产业,发展经济是硬道理。将争创“五星”支部作为奋斗目标,重视打牢产业基础,多方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加强光伏电站项目的管理,扩展200KVA集体经济光伏发电项目,更新大功率电路板,保证每年收益20万元以上。在全村大棚果蔬种植面积430余亩的基础上,积极鼓励群众发展大棚蚂蚱养殖技术,扩展蚂蚱大棚达80个、占地70余亩,带动全村6户30余人发家致富。充分利用省派第一书记专项资金52万元,在6块耕地间新建道路1500余米(面积5568平方米),尤其是通过多方做工作,打通了两条断头路,解决了过去十年都没有解决的老问题,大型机械下地再也不作难了,农业生产规模得到进一步升级。

——真诚有爱,把群众当亲人。每周我都要去脱贫监测户家中走上一遍,节日里总记着到独居老人家中陪着吃上一顿饭。自掏腰包为脑溢血住院的村民购买药品。集体劳动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干,一身灰尘,满手污垢,从不讲处级干部的“风度”。多次组织外办机关同事团购村民蔬果,想方设法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由于我为镇里小学和幼儿园协调捐赠图书、体育用品、室外滑梯,还多次带领志愿者到校园义务支教,东街村周边的孩子都认识我这个“编外老师”,还有的跟着“小开心”喊爸爸的,身边的工作队员经常拿这个事逗乐我。

——别怕麻烦,不好的事不会自己走掉。村里总有些告状的人,很多干部劝我躲着走,省的沾染麻烦。我却总过不了自己心头这一关:咱来这里是干啥的?见事就躲叫啥共产党员?我耐心倾听群众心声,公道正派帮助村民排解纠纷,较好地解决了两户村民因盖房留窗争执不休的问题。就连村里最顽固的上访户,在我几次三番讲道理、讲感情、讲现实的劝导下也不再闹访。

2024年4月10日,清明节刚过,东街村的乡亲们又在田野里忙碌开来。眼下,正是育苗浇灌的好时机,忙了一大阵儿,差不多浇了一遍。在接下来的时日,人们难得有一两天的农闲时间。

李涛瞅准这一空闲,抢抓时机,也给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们的思想之田“滴灌”一番。

他以召开群众代表大会的形式,以《认清形势谋划东街发展坚定信心促进乡村振兴》为题,与村民群众进行面对面“滴灌式”交流。

他从国际粮食安全概况讲到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结合本村农业基础数据,提出全村应在促进农产品种植技术革新和品种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坚持走特色农业道路。

他直面矛盾,提出要正视当前农村农民内生动力不足,村庄老龄化空心化严重、集体收入增收难和干部能力欠缺、乡风文明程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希望东街村党员干部不断提升思想格局,探索发展路子,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步伐。

他鼓舞人心,讲到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高度重视,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由之路。要求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信心、开拓思路,特别是要密切团结群众,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为民服务中体现价值、成就人生。

李涛呼吁大家团结一心,集思广益,信息共享,在发展产业、振兴文化和服务民生上同向发力,不断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动村民收入普遍增长。

他循势引导,现场提供有关技术培训信息,公告免食宿包学包会等助农政策,鼓励大家走出去学习,并提出了两条建设性建议:

一是建议村内党员干部在大棚果蔬、林地食用菌、季节性中药材种植和蚂蚱特色养殖等方面争当致富带头人;

二是建议正准备翻新房屋的村民利用镇区百业兴旺优势,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庭院,每家设置两三间客房,进行民宿产业试验,做到有客则增收,无客亦能待亲。

他在会上公布了马上要落实的项目,就是要动工对村内主干道铺设沥青,进行“白变黑”。

李涛还提前对2025年第一书记专项资金项目进行摸底研究,计划申报对村外使用多年已严重破损的一条进村主道路进行核销重修,对村内下水道及坑塘周边排水设施进行延长拓展及完善。

十二、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在东街村,李涛这一干,就是一年零六个月。“五星”指路,文明先行,东街村党支部从“三星”成功晋升“四星”,取得重大进展。

他自己也干出了《决心书》中承诺的样子——

省派第一书记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河南省直“身边好人”年度上榜人物、安阳市优秀共产党员……

无论哪个荣誉都响当当的,沉甸甸的!

比起很多人脉关系广,争取资金能力强的第一书记,李涛并没有干出什么“丰功伟绩”。但他就像是群众心中的一道光,也许未能照亮整片乡土,却用自己的力量点燃了一缕缕梦想、一个个希望……

责任编辑/孙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