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城先锋

2024-09-18 00:00:00胡正第
时代报告 2024年8期

前言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对遵义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重要要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扬遵义会议和娄山关战斗的革命精神,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载体,以“党建引领·四有红城”“五强组织”创建行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管理,坚持发挥优势、注重引领、整合资源、解决难题、推进共治、服务群众,激活基层治理前沿末梢,着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推动党的组织链条向基层楼栋、边远村组和农村合作社延伸,大力开展红色物业、红色楼栋、红色新业态等创建行动,深入实施“排队抓尾、双整双创”行动,加快“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全面建成6个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114个项目,建成乡村振兴服务站281个,优化调整农村网格15941个,将7万余名镇村干部、农村党员、“两代表一委员”等编组入网格,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遵义实践。

擦亮“红”的底色,赓续红色血脉,深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五级网格联动体系,打造四定四分网格化管理模式,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治理建设。

遵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个小院一栋楼,青瓦丹柱,灰砖白墙,楼旁一棵大槐树枝繁叶茂。这就是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那段惊涛骇浪般历史的遵义会议会址。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成为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

著名的“遵义会议”“娄山关战斗”,像灿烂星河般永远照耀着世界东方大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主席满怀喜悦和战斗豪情写下的《七律·长征》,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忆秦娥·娄山关》,则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红军面对重重困难而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金色的阳光洒在遵义会议会址大楼,大楼显得越发雄伟、神圣。被誉为会址“活文物”的遵义会议会址大楼旁的老槐树,见证了89年前那场伟大转折。89年过去了,老槐树越发高大,依然勃勃生机,仿佛在向人们继续讲述着当年红军的革命故事,讲述着分布在会址两侧的红军总政治部、苏维埃国家银行、警备司令部等旧址的红色故事,讲述着市中心湘江河畔红军山上英勇牺牲的无数红军英烈的战斗故事……

如今城市日益繁华,游客络绎不绝。

“红军在遵义期间,有着严明的纪律,不要老百姓一分一毫,采购军需物资,都是按照市价支付钱币……”84岁的遵义老人苟德超,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党员政治生活街上的红色故事文化墙前,不停地向学生、游客讲解《一张红军收条》《红军卫生员龙思泉救治百姓》等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强调,‘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特别叮嘱遵义会议纪念馆讲解员‘要给大家好好讲,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央视新闻、《中国日报》和《光明日报》等连续做了报道。我希望我讲的这些红军故事,能让大家把遵义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让他们明白自己该树什么榜样,学什么精神,努力走好自己的人生长征路。”

作为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等革命纪念地所在地,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红色文化传承。苟德超老人把早已融入自己血脉的红色基因变成了一次次红色宣讲,为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们的父辈和我们的很多身边人,都是红军后代,我都与他们有过交集,我们要发扬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忘初心,牢忘使命,践行宗旨,用心做好本职工作,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自2021年以来,已经在遵义这片最中心的红色土地上奋斗了20多年的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张仙和红色义务讲解队员,为辖区党员群众、商户和各地游客开展红色义务讲解1万余场次,使广大百姓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风范和高尚情操。

纪念馆社区位于遵义中心城区,社区党总支部一班人始终牢记殷殷嘱托,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群众力量,充分挖掘丰富的红色资源,先后建起“党员政治生活街”“老城记忆”历史文化墙、红色义站、红歌台等红色阵地群,以及“一个人的党课”“红色夜校”等教育平台载体,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开展活动,在常讲常新中潜移默化地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党员群众的心中,构建起家门口的“精神家园”。

赓续红色血脉,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抓实基层治理,将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基层群众之中,是红城遵义共产党人一直追求的目标,是各街道各社区必须抓好的具体工作任务。

近年来,基层网格化管理模式已在遵义城市的街道、社区推广,从实践过程看,这种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定程度存在重管理轻治理、重行政轻自治、重协调轻建制等问题,而且社区网格与街道、部门联动不协调,条块结合不紧密,真正落实到社区管理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多,部分工作始终停留在管理层面,深层次的引领治理力度不够,导致工作效率打了折扣。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遵义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强调的“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等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视察贵州时“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等指示精神,健全完善市、区(县)、街道、社区、网格五级联动体系,筑牢城市基层治理动力主轴,建立联席会议、共商共议、双向承诺等机制,统筹街道、社区、小区(网格)三级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功能建设,推动网格治理精细化,齐抓共管解决治理难题。

遵义市红花岗区以创新基层网格服务管理机制、推进基层服务精细化管理、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细胞为根本目标,首先选择老旧小区众多的老城街道进行试点探索。

老城街道党工委负责人指着墙面上的动态管理流程图,总结介绍说:“在试点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各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和机制引领作用,大力开展‘四定四分’网格化管理建设。”

科学定格,微分社区。坚持“楼院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管理”的设置原则,科学划分管理网络。老城街道办事处将所辖7个社区合理划分为7个大网格、52个小网格和7个商圈网格、5个历史文物保护区网格,将组织、人、事、物、地等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做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根据实际情况,又将微网格划分为3种类型,即地缘型,以主要街巷、商业街区、文物保护区为界,设置不同区域的小网格12个;楼院型,以居民小区或若干栋居民楼为单位形成微小网格885个;单位型,以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市场、商场等为单元划分小网格22个。根据各个网格的社会管理复杂程度,实施绿、黄、红牌分类动态管理。优化组织设置,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部——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五位一体”网格组织体系,建强7个社区党总支部,成立15个社区网格党支部,组建30个社区楼栋党小组,挂牌党员骨干中心户300余户,不断强化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建立网格化管理信息台账,实现“一格一档”,真正做到网格服务管理对象底数清,情况明,全覆盖,服务数据统一采集,动态管理,共建共享。

按格定人,划分岗位。凝聚多方合力,优化和整合在职党员、干部参与社区共建共治“自协委”、辖区单位以及社区机构人员,形成网格化管理的强大合力。按照“小网格、大联合、微治理”的原则,将社区“两委”干部、报到党员和干部、包居民警、“百事服务员”等人力资源编入网格,确保了“网格+”服务力量综合优化配置;根据三级网格服务管理机制,为每个社区微网格配备一名网格长,由社区“两委”干部担任,网格员由专兼职网格员构成,专职网格员由公共服务人员组成,兼职网格员由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人员组成,打造全要素网格管理员队伍;建立社区网格指导员队伍,具体负责指导督促网格长、网格员开展管理服务工作,帮助处置本网格内的各类事件。

逐层定责,细分职责。健全“一长多员”组织体系,拟定了网格员的权利与义务、网格工作事项清单、信息采集上报“一张表”和辖区单位工作职责任务,在微网格醒目位置张贴“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公示牌,公示社区网格工作职责和服务组织,起到便民利民和监督作用;明确网格长为网格管理服务工作总责任人,履行一岗双责,既负责网格工作,全面掌握辖区情况,做到“四提必知”,又承担分管相关事务;社区专职网格员为网格管理服务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履行信息采集、隐患排查等职责;兼职网格员按照“就近就便、力所能及”原则,在网格履行“四大员”职责,做到有不安全隐患必报、有不稳定因素必报等八必报;建立社区网格化巡查机制,并与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等工作相结合,形成“网格化+信访维稳”“网格化+安全管理”等一系列社区管理工作模式。

流程定向,分层治理。对管理服务流程进行“再升造”,建立网格信息流程图,实行网格“把哨源”、社区“接哨声”、街道“领哨情”的网格化管理三级联动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制度,推行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辖区单位和社会组织为两翼,推进组织、资源、力量三融合的“一核两翼三融合”工作方法,通过建立共建共治协商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召开社区事务决策圆桌会议等民主形式,实现事务联议、活动联办、公益联动的互联互通;注重流程管理,在网格化管理中,从发现问题,到处理问题,再到反馈结果,综合运用发现问题记录“问题收集清单”、处理问题填好“干群共议清单”、解决问题做好“问题反馈清单”的三单合一工作机制,对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纳入“书记直通车”恳谈会协调解决;完善“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平台,综合运用“12345政务服务网络”“综治中心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建立民意诉求“网上收集、后台转交、处理结果网上发布”新机制,及时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2020年以来,智慧平台处理各类诉求6000余件,办结率达百分之百,实现了小事不出“格”、矛盾纠纷不上交。

纪念馆社区在精心打造“四定四分”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又结合实际构建了四张网,将平安幸福牢牢地“网”在老百姓身边。

构建一张“服务网”。社区党总支部聚焦老旧小区多、群众诉求多、治理困难多的问题,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部——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网格架构,通过“网格联建,党建全面统领;人员联动,力量全面下沉;工作联管,职责全面压实;问题联解,服务全面覆盖”,构建“平战结合”15分钟“网格党建服务圈”,统筹职能部门、街道、社区的各方力量,以团队人员的多元化服务群众需求的多元化,以强化条块协同来改变条条各自为政的局面,以五级上下联动来解决一个层面难以解决的问题。实现社区精细化管理。纪念馆社区党总支部领头人张仙平日里只要一有空闲,她便带着各支部书记、工作人员、志愿者挨个去社区、楼道、居民家中了解居民的生活情况。2021年初,张仙召集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包居派出所民警、社区两委成员、监督委员会、网格员、联户长共同协商解决社区77栋楼162个单元的路灯不亮问题,为居民群众安装了1000多盏路灯,解决了居民出行难的问题,党组织解决基层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构建一张“平安网”。“一网多员”的网格团队通过经常性走访排摸,在第一时间掌握网格内的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及时进行社会稳定分析预警,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在网格员中组建“三官三师”专业队伍,在家门口调解居民矛盾纠纷,有效改变了以往群众诉求渠道不畅通,遇事只好向上投诉的状况。住在老旧小区同一单元楼的居民刘小青与赵树林两家,以前因争抢楼道堆放物品多次发生矛盾,相互在楼道家门前吐痰、泼脏水,曾经两次发生肢体冲突。网格员张鹏在走访中了解到,刘家为了报复赵家,故意将两只死老鼠丢在赵家门口;赵家两次去刘家砸门,冲突一触即发。张鹏趁着晚上两家人都在家的时候上门访问,好说歹说把两家人拉到一起,摆事实、讲道理、明法律,经过三天苦口婆心的调解,两家人终于平静下来,握手言和。

构建一张“连心网”。网格团队成员经常性地走访联系群众,有效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居民群众真正把网格团队和基层党员干部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有什么问题、困难愿意向他们述说,通过一件件居民群众“家门口”细小事情的解决,拉近了党群干群距离。每到中秋、元旦、春节等节日,张仙总是要带着月饼、牛奶等礼品逐个去看望纪念馆社区辖区的独居老人、贫困人员和老党员。纪念馆社区内70多岁的特困供养人员杨胜涛身患重病行走不便,张仙每个月都要去看望他;50多岁的居民戚瑛做了肝移植手术,每个月的医药费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张仙便为她申请办理了临时救助金,解决了戚瑛的燃眉之急,戚瑛拉着她的手感激不尽。

构建一张“共治网”。他们总是想方设法,主动走出门去,变坐等群众上门为主动登门服务,把基层党员干部“赶”到“最后一米”,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复杂问题,形成了推动干部提升干事本领的倒逼机制,既当“金刚钻”,又当“万金油”。

“化粪池通了,路面干净了,没有臭味了,大家心情也舒畅了,这么多年的老毛病终于得到了根治,社区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居住在纪念馆社区朱家院家属楼76岁居民郑一飞,通过“支书连心卡”向支书张仙反映问题后,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他满心欢喜地将这一喜悦分享给小区居民。

纪念馆社区有84栋居民楼,小区的基础设施老化难修,以前经常发生下水管道堵塞、污水横流、停车难、空调水乱滴等问题。特别是化粪池脏水外溢、臭味扑鼻,这一烦心问题长期困扰着居民,虽多次请工人清掏、疏通,但问题仍未能彻底解决,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张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带领工作人员赶到多户居民家中现场排查,发现厕所堵塞是由于家属楼主管道堵塞和化粪池长时间未进行彻底清掏所导致。她急忙组织人员对院落化粪池进行抽吸、疏通和清理,家属区化粪池很快就被清理干净并恢复畅通。

得知居民楼基础设施匮乏,院落未安装健身器材,他们又不断挖掘社区家属楼院范围内空地,见缝插针地开辟健身区域,安装休息椅、腰背按摩器、太极推揉器、太空漫步机、压腿训练器等健身器材。“现在到处是花草、道路平平整整,汽车停放规规矩矩,邻里和睦,大家都觉得心情舒畅,开心快乐。这都是大家一起共同努力的结果。”家住柿心花园一单元的汪光秀的话语,道出了居民群众与社区共建共治的心声。

党总支部书记张仙始终带领党员传承红色精神,尽心尽力为民办实事、千方百计谋长远发展、想方设法发展集体经济、结合实际激发社区的内生动力。在她心里,群众无小事,能帮居民解决各种大小问题,是她感到最高兴的事情。她不辞辛劳、为民奔走的身影,赢得了居民们的信赖和交口称赞。她多次被市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选为市区级人大代表,她说:“我们就是党的一个分子,党把我们安排在基层,我们就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治理建设,做老百姓的贴心人,为群众排忧解难。其实我们也是一个普通群众,为群众办事也是在为自己办事。”

除了社区,其他单位和部门也在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建设服务城镇现代化。

遵义市公安局遵义会议会址派出所,坚持党建统领,深耕红色警务,坚持服务为先,谱写“平安答卷”,永做倾情为民的“贴心人”。2022年11月6日,辖区一餐馆老板甘女士匆匆来到会址派出所报警:“我是捞沙巷的商户,放在巷道内的潲水桶丢了,你们能不能帮我找找?”

“不要着急,我们马上帮您找,能带我们去现场看一看吗?”民警边安慰商户,边赶往潲水桶的摆放点。现场没有任何视频监控,而且潲水桶已丢失3天。群众小事不小看、小事当作大事办。

民警们走访调查周边近百家商户,两个小时后,终于找到了丢失的潲水桶。原来,其他商户误以为甘女士的潲水桶是自家的,在3天前推走了。

“潲水桶并不值钱,没想到民警会挨家挨户帮我找。”对民警一心为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甘女士竖起了大拇指。

服务工作中,会址派出所联合市义工联合会成立“遵满意——会址先锋服务队”,三年来共为辖区群众及各地游客提供身份证明、寻人寻物、咨询服务3万余人次。他们坚持“破小案、办小事、减小忧、帮小忙、惠小利”,主动推行舒心、暖心、顺心、省心、开心“五心”服务,还拓展推出为群众跑腿的证件快递员、与群众交流的沟通联络员、解决群众急事的失物招领员“三员”服务,2021年以来共为群众提供上门办、紧急办、预约办2360余次,寻回重要物品250余件,受到辖区群众和外地游客的一致称赞。

位于会馆隔壁的会址交警中队,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工作细微处下功夫,纾民困,解民忧,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当好疏堵保畅、“平安速递”“先锋员”。会址200米处,浸润在红色文化里的会址消防救援站,自建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一直坚守初心,守护红城核心,拿生命守护生命,多次从烈焰火灾、危急废墟和黑深矿井中救援群众生命,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着无数英雄壮歌……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遵义全市打造开放型红色街巷、共享型红色场馆等场所135个,推动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坚持以“党员+社工+义工”为主体,在无职党员、流动党员等群体中设立党员先锋岗,划定党员责任区,组建200余支“红跑跑”“红司机”等队伍,不断深化“名城先锋·党员义工”内涵。统筹街道、社区、小区(网格)三级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功能建设,打造网格党群服务站点500个,推广一站式办理和错峰延时、预约上门服务制度。以“党建+公益+服务”为载体,常态化开展“党员亮身份”“有事找党员”等活动,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组建公益服务团队1000余支,为群众提供多元化暖心服务。坚持“多网合一、一网统筹”,重新划定5100多个网格并编码管理,建立网格党组织3700余个。按照县级干部包保网格、科级干部负责网格、机关干部编进网格、志愿力量补充网格的原则,把7万余名区级、街道下沉干部及志愿力量编组进网格,开展志愿服务4万余人次、办实事好事3万余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探头”作用,干部提拔使用或评先选优考察时坚持到社区听取意见,改变“社区管不了、单位看不见”等情况。立足“平急”两套机制,制定“7条重点任务清单”,重点了解网格内人、事、组织等基本要素,依托“网格——社区——街道——区级”渠道解决群众诉求;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大大提升了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基层治理效能。

坚持政治引领,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多元化发展振兴乡村集体经济,构建五化体系打造红色美丽村庄样板地,持续奔跑筑梦小康。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在遵义市汇川区境内娄山关大尖山一侧山体上巨幅大理石碑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气壮山河的名篇《忆秦娥·娄山关》。

在石碑下,85岁的义务讲解员肖开基激昂朗诵,声振山林,众多游客静静肃立,认真聆听红军战斗故事。娄山关战斗是遵义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保证了遵义会议的召开,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为长征的胜利拉开了序幕……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上的那战壕、那弹坑,似乎仍在述说着当年红军战斗的烽火岁月。

红色圣地,造就红色村庄。

如今的汇川区娄山关社区,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建设地、全省首批23个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村之一。近年来,娄山关社区党总支部抢抓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机遇,提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工作思路,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打造红色美丽村庄引领乡村振兴样板地,带领4个党支部围绕红色美丽村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组建“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红村小分队”等队伍,深入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参与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等工作。牵头成立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管理团队,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培养优势产业,强化利益联结,增强村庄内生造血功能;建立健全村庄管护机制,探索“党建+微网格+户积分”治理新模式,83名党员先锋带头参与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疫情防控等,党员示范更加突出,118名红色宣讲员宣传宣讲红色文化,把红色故事以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形式讲给游客听、讲给学生听、讲给干部群众听,娄山关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聆听革命故事,追寻革命遗迹,传承红色精神的后人。

2021年,娄山关社区党总支部实施娄山关社区党建品牌建设工程,牵头成立社区劳务合作社,组织入社居民投工参与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清洁工程、人畜饮水工程、旅居融合街、金钟人家康养基地、范家湾宜居农房、娄山红·研学中心、娄山红曲艺剧场等多个子项目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200余万元,带动30多名困难群众就近就业。成立娄山关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竹荪、天麻、方竹等特色产业。将红色资源有效转化为党性教育的教学资源,开发红色教育、党性教育课程,做亮做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品牌。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长征干部学院、娄山关景区等重点项目,依托资源开发、资产租赁、产业带动等模式盘活闲置资产、培育新兴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打造10家精品民宿,实现了集体经济跨越式增长。社区娄山关藤编协会党支部以党建引领非遗传承,在非遗传承人马毅的带领下,在娄山关兴建藤编一条街,带动200多农户就业,仅工资性收入就超过1000万元。曾跟着马毅学新型藤编技术的马天驴,出师后到浙江一家藤编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月工资8000多元,加上妻子孩子在娄山关开农家乐,一年下来全家有40多万元收入。

大娄山下,绿水青山,红色文化,已经转变成为永不枯竭的“金山银山”。2022年,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40.44万元,纯收益51.78万元,较2020年增长420%。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持续增强,先后荣获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贵州乡村旅游重点村、贵州省森林村寨等荣誉称号。

娄山关社区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多元化发展村社集体经济获得成功后,遵义市委、市政府继续利用红色引领,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红花岗区深溪镇龙江村等各个城镇、农村基层党建、红色文化传承、人居环境整治、集体经济发展等项目,持续高位推进红色美丽乡村建设。

深溪镇龙江村面积15平方公里,离主城区12公里,现有1700余户7900余人。12年前,该村人均年收入4860元。村域面积大,党员分布广,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强,村组干部与民争利,党员先锋作用发挥难、村组生产要素集中难、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难、基层组织效应体现难“四难”问题突出,原村党组织书记因违纪被开除党籍。龙江村成为典型的软弱涣散后进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基础设施落后村。

在龙江村土生土长的杨健,以前在外跑货车,开冶炼厂,资产高达8000多万元。2010年他回村当起了村官,决心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他和重新整顿后的村“两委”深刻认识到,增强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推进谋划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秉承“职务虽小、责任为大,村庄虽小、民生为大,能量虽小、奉献为大”理念,以标准体系建设为统领,以团结凝聚群众为目标,抓党建、促发展、优治理、惠民生,探索形成了符合农村实际、切合农民需要、契合农业发展的“五个体系”,大力加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推动农业增质、农村增色、农民增收,带领全村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龙江村党委副书记吴中印说:“加强党委领导,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推进‘五个体系’建设,使我们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让群众走上了小康路。”

构建“标准化”基层组织体系,扎根群众增强引领力。建强以村党委为核心的“1+6+1”组织体系,推进组织建设与村庄治理、党员管理与服务群众双融合、双提升。村党总支部按照“两并两不并”,将22个村民组合并成11个,将8个组级党支部合并为5个,建立“党员中心户+10户村民”联系服务网络,健全“村委会+村民组”“村监委+组级监督小组”的自治管理和监管体系,加强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加强党员集中轮训,落实“三会一课”,不断增强党员意识,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构建“精细化”干部管育体系,服务群众增强执行力。坚持选拔和培育村组领头人,通过考察、比选、跟踪,引导本村优秀大学生和青年回村创业。区委组织部加强联系指导,帮助找准发展路径,持续强化政治激励,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固化红线标准,严管厚爱,严格村组干部“五不准”,严格“四议两公开”程序,实行村、组党员、群众议事制度,凡是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民生事项、大额资金使用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提升村组干部公信力。12年来实现村“两委”班子“零违纪”。

构建“集团化”产业发展体系,联结群众增强竞争力。坚持把群众参与、群众受益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全员参股,聚合资源搞发展。2011年,杭瑞高速公路项目启动过境龙江,书记杨健把全村分散的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一支20人的建筑工程队,承包辖区内的物资运输、土石方开挖等工程,当年就创造集体收益82万元,赚取了村集体经济第一桶金。要做大村集体经济,必须整合资源。依托龙江村股份经济联社,采取“村党委+协会(合作社)+村民”模式,全面清查村集体资产,盘活利用村内闲置土地、校舍、厂房、大棚等资产,采取直接运营、出租经营、入股经营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利用杭瑞高速、遵义大道过境的区位优势,他带着村民成立了遵义市龙江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探索以企业发展理念经营村庄的新路子。2015年,遵义市驾驶人考试中心项目在全市选址,杨健主动接下了征地拆迁任务。他动员全村农户入股,与遵义市物资集团共同成立了龙江酒店公司和龙江驾培(集团)公司进行合股经营。2019年,得知位于城区的水产批发业市场因环保问题必须搬迁,杨健立即邀请专家到村考察调研,锁定在居子组黑洞处建设大型综合性水产养殖批发市场。短短两个月,从构思到落地,全村筹资3000万元,合作建成水产批发市场,将全市综合性水产市场搬迁到龙江村。2021年,结合龙江窖酒的品牌效应,又与仁怀一家企业合作建成龙江酒业公司,之后又与贵州京泰安能源公司、遵义市物资(集团)公司合作成立遵义中龙江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龙江加油站、龙江物流项目。去年,村党委采取“党委领导、村社控股、村民入股、企业参股”形式,将龙江酒店、龙江驾校、水产养殖批发市场、龙江窖酒、龙江加油站等六大支柱产业整合成立龙江控股集团,不断巩固村党委在发展集体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持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抗力。

构建“多元化”乡村治理体系,依靠群众增强自治力。坚持文化“培元”,培育“乡愁情结”,建立村史馆,弘扬龙江诗词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开展知识竞赛、竞技比赛,每年分批次组织200余名乡村建设者参加游村会、助学会、敬老会,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挂牌“党员户”,让党员接受村民监督;历经9次修改完善“村规民约365”机制,搭建沟通、融合、和善的村民联系平台,塑造健康向上,亲善和睦的邻里关系,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质。为了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打造龙江品牌,杨健带领大家正在筹备进一步丰富村集体经济产业链条,依托辖区3A级景区“遵义盆景文化小镇”,建设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一体的果冻橙基地,努力向文化、教育及生态旅游领域发展。

构建“全员化”成果共享体系,惠及群众增强向心力。越来越多的客商入驻龙江,一个又一个实体经济落成,加快了龙江发展步伐,农产品加工、养殖业、车辆维修、副食品店、汽车销售中心等行业纷纷发展起来。坚持按股分红,细化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标准,形成40%用于再发展、30%用于村折股量化分红、15%用于公益事业、5%用于村组干部奖励、10%用于村级经费补充的利益分配机制,让每户村民都能享受发展红利。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建立群众门前“三包”、党员路上“三清”责任制;每年由村集体出资40余万元,为老年人购买医疗保险,发放养老金,奖励大学生,救助困难学生、困难群众,让每一个龙江人都能感受到村党组织的关心关爱。

在村企中优先选聘优秀村民务工,让10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龙江的村民有的在公司上班,有的自己办企业,有的发展生态农业,人人有事干,家家有钱赚。李贵芳是民主组村民,丈夫生病去世后,独自抚养儿子格外艰难。村办企业后,她被安排到龙江酒店当布草员,有了稳定收入,如今儿子大学顺利毕业已经就业。考试中心和龙江酒店建成后,考试中心拆迁户周友强就当上了保安,妻子在酒店当保洁员,女儿在镇级平台公司上班。一家人都成了上班族。原后备干部彭文静在杨健动员下,入股酒店10万元,进店当了副总经理,作为股东,彭文静对工作格外负责,她说:“自己为自己打工有奔头!”

12年来,龙江村党委以加强党建为主线,苦干实干,后发赶超,不断探索实践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发展成果助力乡村治理、惠及村民群众、振兴乡村,从全市乃至全省脱颖而出,总结出一条可复制、可学习、可操作的“龙江经验”。在基层组织建设上,村党委组织力、战斗力全面提升,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全村7900余名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在集体经济发展上,成立了贵州省龙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10余个,走出一条“集体强、百姓富”的发展之路,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在民生事业建设上,发展个体工商户156家,解决14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已达6600万元,202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过2.4万元,76户建档立卡户于2018年高质量脱贫,村组篮球场、健身场、小厕所、小文体室等一应俱全,家庭汽车保有率达到80%以上;在美丽乡村建设上,通村路、联户路“交贯汇通”,以苟园为代表的黔北民居成为全市旅游打卡地,到处是一派和谐优美的新农村景象。昔日的“空壳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龙江村党委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贵州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贵州省‘五好’基层党组织”“贵州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省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小康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党组织带头示范,精心创建“红色美丽楼栋”活动,将党组织延伸到每个楼道,将党员服务触及到每户居民,五级治理体系彻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小区楼栋单元,是群众的生活之地,是社会组成的最小细胞,将组织的关怀营养注入社会每个细胞的神经末梢,整个社会就会健康发展。

汇川区洗马路街道位于遵义市中心城区湘江河畔,建制成立早,老旧小区多,无业委会、无物业公司、无管理资金小区占老旧小区近九成,老、旧、小、散成为社区治理的顽固痛点。

2021年,从社区卫生专干当选为洗马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的糜伶,刚上任时头有三个大。洗马社区不仅老旧脏乱,连办公室都没有,账上只有1万元钱,特别困难。她向中国人民银行遵义市中心支行借来两间办公室,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社区的各种困难、难题一一梳理出来,社区没有企业,没有学校,就出去找资源,搞共建,研究建立社区综治中心,决心从杜仲林场小区开始,组织带头、党员示范抓居民的自治,改变老旧落后小区面貌。

杜仲林场小区住宿楼,是典型的脏乱差,3栋楼5个单元,每个楼道从1楼到8楼堆满蜂窝煤、杂物、垃圾,墙上电线成网、广告遍布,上下楼道必须勾着腰侧身钻。小区环境长期管理混乱,居民怨声载道。糜伶带着社区工作人员挨家入户收集问题,组织居民召开坝坝会、讨论会,从收集到的90多条建议中,选择大家最想解除的身边痛点——“清理楼道杂物”作为切入点,着力启动“红色美丽楼栋”创建工作。

党总支部研究决定将社区账上仅有的1万元,全部拿出来打造杜仲林场小区一栋一单元。资金不足、人手缺少,糜伶就想尽办法,带领社区工作人员自己动手,清理野广告,理电线,清理杂物,拎着水桶,拿上抹布,擦拭楼梯,清洗外部墙体,然后购买材料,粉刷墙面,之后检查更换水箱、水表、声控灯等设备,“一条龙”进行整治。

八旬居民李慧长期以来将煤炭从3楼堆到6楼,自己取煤用倒是方便了,可整个楼道狭窄不堪,到处煤灰飞扬。老人看到有人整理楼道,便冲出家门来骂骂咧咧地阻止清理,她说她已经堆了几十年了,要搬走她将无法生活,而且那么多蜂窝煤也没地方存放。糜伶挽着老人的手,笑着说:“老人家,这楼道实在太脏必须要清理,我们帮您把煤搬下楼去,您放心,您要烧煤我们10分钟就能帮您送来家里。”说服了老人,他们将少量蜂窝煤放入老人家中,将剩下的煤用蛇皮口袋打了17包有2000多斤,搬入社区一个地下仓库堆放。楼道清理粉刷干净后,发动居民从楼上往下打扫卫生,之后各自清理门前垃圾,并评选出负责任的楼栋“红管家”,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常态化检查,在微信群中晒图评比。

“走在干净整洁的楼道上,心情就舒畅了很多!”先前阻止搬煤的老人李慧和住顶层8楼的陈延辉老人越说越开心,带头打扫卫生,并时常督促居民爱护环境,居民们都不好意思将垃圾杂物乱扔乱放了。从解决楼道乱堆杂物、乱扔垃圾、乱拉电线、整治邻里争吵等做起,环境氛围焕然一新。可是,他们费心费力也才整理了一个单元,账上的钱已经花完了,其他楼道怎么办?于是,她将本社区共建共治单位市统计局党支部书记请来检查,看到小区楼道前后的惊人变化,统计局领导接连称赞,当场答应支持社区两万元。第一笔资金到位,他们十分感动,忙着又清理了两个楼道。接着,社区党总支部一班人又主动接过社区的市疾控中心家属楼7次启动安装一户一表也没能成功的难题,经过社区干部和党员联户长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教育引导居民了解“红色美丽楼栋”的政策,终于成功安装家属楼的“一户一表”,啃下了这块长期未得到解决的硬骨头。市疾控中心党支部对他们的努力高度认可,将汇川一路闲置的8间营业房交给社区盘活经营,每年给社区带来数十万元的公益经济收入,社区又将公益经济投入到小区楼道的维修改造上,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多次召开座谈会,发动小区8名党员带头示范,他们又整治了停车拥堵、化粪池污水外溢、煤棚违建、杂物乱堆乱放、飞线交错、管网老化、私拉乱搭等种种难题。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洗马社区党总支部联合洗马派出所、街道职能部门、市场监管分局、交警中队等12家单位组建成以社区党组织为“中心”的党建朋友圈,把2个党支部和7个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引导79名社区党员和903名在职党员在楼栋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激励联户长带头收集信息,带头化解矛盾,带头整治卫生。楼道的灯光亮起来了,墙体刷白了,生锈的铁门和护栏换新了,乱停放的车子规范了,下水道清洁了……看着环境一天天地改变,居民心里乐开了花。

糜伶带领社区运用“政策宣传在楼栋,信息收集在楼栋,问题解决在楼栋,环境治理在楼栋,暖心服务在楼栋”的工作法,整合各方资源,按照“一楼一特”的模式,先后向社会筹集资金70余万元,改造“红色美丽楼栋”18栋,受益群众达2000余人。

干净整洁的环境得到居民点赞,社区和居民一起商议编写涵盖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爱护环境、文明养犬等内容的《红色美丽楼道公约歌》,居民积极签订承诺书,对楼道卫生进行分层包保,按“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进行常态化管理,实现了居民对楼栋的自主治理,确保“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社区”。社区还开设示范直营店2家,让居民享受质优价廉的农特产品。把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纳入社区治理力量,组成40余支家政、水电等服务队伍,搭建零工市场平台。

三年来,以“红色美丽楼栋”创建为抓手,实行“社区——网格——小区——楼栋——住户”五级治理体系,把服务落实到网格、小区、楼栋和居民家中,洗马路街道共创建“红色美丽楼栋”577栋,解决楼栋治理堵点、难点问题322个,创建范围从楼道到楼栋,到楼院到小区,最后到社区,实现从“红色美丽楼栋”向“红色美丽小区”的跨越,推动老旧小区由脏变净、环境由差变美、车辆由乱变齐、居民由怨变笑,三线小院、烛光小院、民和苑、浩鑫小区、凤凰城小区等“红色美丽楼栋”如雨后春笋,老旧小区蜕变成了让居民放心、舒心、安心、暖心的温暖港湾。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地加以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糜伶对红色美丽楼栋创建说出了自己的心得,“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日渐增长的背景下,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除了洗马社区,凤凰城等小区也在积极行动。

汇川社区凤凰城小区原来有物业公司管理,但因服务和收费上业主和物业未能达成一致,物业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居民满意度和物业费收取,导致小区杂草丛生、杂物乱堆、花盆乱放、电瓶车乱停乱充电、废弃牛奶盒堆满墙上,没有公共休息场所和锻炼健身器材、步梯楼需要加装电梯等问题突出,长时间的恶性循环,矛盾纠纷不断,管理杂乱无章。社区党总支部书记马旺萍多次走访居民,大多数居民希望通过自治管理自收自支来改善现状。2022年7月,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党群议事小组,形成社区党组织指导、业主委员会主导、居民代表参加的民主议事协商机制,矛盾纠纷由党群议事小组来共商共议。参与治理的居民越来越多,小区环境改善一新。社区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出行、养老、托育、物业等重点民生领域,不断健全完善辖区休闲座椅、供水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探索实施嵌入式养老、专业化托育、红色物业建设,打造文娱活动室,开办小区食堂,社区领办物业服务企业,为居民群众提供低消费优质服务,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红花岗区兰家堡社区的居民活动室门头,赫然挂着一块牌扁,“国泰民安”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横排中央,右边写明:“清政廉国强,政通人和旺,共圆民族梦,齐赞共产党。”下面还贴了一张白纸条:“兰家堡居委会同志们,你们辛苦了!”仔细一看,这块牌匾匾面是用塑料纸贴上去的,匾边是用木条粘连,匾边的白条像是用白纸粘贴一般,怎么看都不像是工艺装裱过的,问后才知,原来这是80多岁的居民唐兴玉老人亲手写、亲手装裱后送给居委会的牌匾。

这块表面粗糙却洋溢着真情实意的牌匾,真实地表达着小区居民们对社区的感激深情。

有1300多户居民的兰家堡小区,以前规模小、布局乱、基础弱、环境差、物业缺,是典型的脏乱差老旧问题小区,而且污水横流、车辆乱停、纠纷不断,脏乱差,垃圾没人收,物管费收取难,日常管理无法进行,居民怨声载道,小区落后的物业管理已经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

兰家堡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周建娥带领大家走访调研、听取意见,多方论证,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由社区领办的“红色物业”服务公司——兰堡物业公司。强堡垒,破难题,将148名社区党员、96名报到党员干部以及辖区3家非街管“两新组织”插入网格,设置82户党员中心户,根据不同情况的小区和楼栋,探索构建起“社区党总支部+楼栋党支部+单元党小组+党员家庭户”的基层党建“四级网络体系”和“社区党总支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的四元组织体系,以党组织为核心,坚持依托网格化管理,推动居民自治,大力推进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服务活动和“我是党员我带头”评星定级活动,激励党员做好表率,带好头,自觉参加党内组织生活,立足岗位做贡献,当先锋,当好家庭、单位、社会赋予的各种角色。公司成立后,以化解“停车难、治安难、环卫难”等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采取困难群众无偿、大多数居民低收费的方式,提供停车管理、卫生保洁等服务,平均每年为社区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同时,“红色物业”始终将公益性质摆在首位,在营收中拿出大部分用于改善小区基础设施、安保设施、便民设施等,从而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党员、社区干部、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兰家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居民群众参与小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高,幸福感和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几年来,“红色物业”服务平台持续升级优化。结合土地坝幸福苑和龙景苑小区的实际,他们因地制宜,采取“党组织+物业公司”的方式,由遵义市住投物业公司具体运营,社区做好协作和监督,强化社区与物业公司互联互动,党建引领、深化服务,依托六大红管家平台,提供停车管理、家政维修等服务,惠及群众万余人。让破旧小区从“脏乱差”到“人人夸”,从“陌邻”到“睦邻”的蝶变重生。兰家堡社区先后获得“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周建娥先后获得全省抗疫“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22年5月17日,省委组织部主要领导走进洗马社区等地调研时,对红色美丽楼栋给予了高度评价:“红色美丽楼栋建设,依靠党员联户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消极力量变成积极力量。”鼓励社区“要在红色美丽楼栋建设上创造一个样板”。

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城市乡村基层治理全过程,推动组织下延、资源下沉、服务下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解决居民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如今,“红色美丽楼栋”创建如沐春风,以党建为引领、以联动为纽带、以网格联户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部+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基层组织体系,各级党组织进社区、进楼栋,“小楼栋”就是“大民生”的理念,“小社区”撬动“大单位”,党组织链条延伸到服务群众最前沿、基层治理最末梢,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近年来,全市建立楼栋党小组6400余个,明确党员中心户两万余户,将“15分钟服务圈”延伸到楼栋,建立“红城驿站·睦邻之家”550多个,把美丽家园建在群众家中。截至目前,全市创建“红色美丽楼栋”6000余栋,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党建强企,注入红色动能,筑“巢”引“蜂”,打造“红城驿站”,实现新业态的党建治理与就业服务有效融合,不断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北京市前门石头胡同服务点的“快递小哥”时说,“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2023年6月30日,贵州省委书记徐麟在全省基层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坚持发挥优势、注重引领、整合资源、解决难题、推进共治、凝聚群众,把基层党组织建强,把基础工作做扎实。遵义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安排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全市按照省委“黔进先锋·贵在行动”部署要求,深入抓实基层党建引领,结合实际巩固就业工程,促进发展。积极推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建设和基层治理。

在红花岗区万里路街道洗花井社区的“红色驿家”便民服务站里,一大早,外卖小哥胡鹏就来站休息、充电,接着又有没接单的快递员、外卖小哥及市民群众陆续进站休息。在这个服务站里,免费提供着饮用热水、充电、应急药品、图书借阅等多项便民服务。

遵义市红花岗区洗花井社区位于万里路的湘江河畔,近年来,周边文娱餐饮、互联网、平台企业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发展迅速,新就业群体数量日益庞大,仅外卖、快递小哥就有150余名,给社区治理提出了新课题。党总支部根据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面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无固定劳动关系、无组织管理、诉求矛盾大等困境,党总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开展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的“双找”活动,研究实施以党员为“蜂”、党组织为“巢”的“红蜂巢”计划,摸排出新就业群体300余名,有15名“流动党员”找到“家”。整合辖区阵地资源,建成集休息用餐、诉求收集反馈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暖蜂驿站”,提供矛盾化解、劳动保障、法律援助等服务。

他们坚持市场开拓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项目建在哪里,党旗就飘到哪里;问题出在哪里,党员解决在哪里。成立“红色驿家”党支部,将“蜂巢”编织在辖区17个网格服务区域,紧密整合快递员、外卖员工作区域,将党员编入6个网格党小组,筑“巢”引“蜂”,做好“线上+线下”教育管理、服务保障。社区联合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和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公司,依托党建联席会与辖区医院、学校、商超营造“党建+”服务模式,提供就医绿色通道、优惠服务和解决子女读书等问题,开展“暖蜂行动”“清凉一夏”“金秋助学”“爱心邮包”四季关爱活动,让他们在城市中感受到了稳稳的幸福。

社区发挥外卖小哥、快递小哥走街串巷、熟悉社情的优势,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亮身份、亮服务、亮承诺,带动78名新业态新就业人员就地变身为群众身边“流动服务员”,参与信息收集、平安巡查、文明劝导、志愿服务等,积极认领隐患上报、治安巡逻等任务,并为特殊群体提供跑腿代办服务,帮助解决身边小事、麻烦事,彩色骑手变成了群众眼中的红色帮手。他们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流动网格员”,他们充分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等特点,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积极发挥了工作在“路上”,服务在“云端”的优势,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力量,他们成了社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通过开花“酿蜜”的方式,实现服务与治理的有效融合。社区充分发挥外卖小哥、快递小哥走街串巷,熟悉社情的优势,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引导党员亮身份、亮服务、亮承诺,带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就地变身为群众身边“流动服务员”,参与信息收集、平安巡查、文明劝导、志愿服务等,积极认领隐患上报、治安巡逻等任务,并为特殊群体提供跑腿代办服务,帮助解决“身边小事”200余件。同时,社区还推出积分管理制度,对接20余家商户推出优惠折扣、兑换资源等服务,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专属账户,通过报到服务、获取积分、奖励兑换等方式,鼓励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积极融入城市,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力量。

红花岗区万里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治梅说,洗花井社区“红色驿家”便民服务站是万里路街道深入实施“红蜂巢”计划的一个示范点,它以“服务换服务”的方式和辖区新就业群体实现结对,形成了“党建+共建”的集成效应,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变身“流动网格员”积极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实现了服务区域与治理网格、社会资源与辖区力量、行业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

新时代新业态不断涌现,新的社会问题和要求也随之出现,将党建引领与服务治理有效融合,才能不断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在深入开展“党建强企·红色护航”行动中,红花岗区完善企业党组织点单、“两新”工委派单、成员单位接单、联席会议晒单机制,帮助企业代办事项,对接项目,开展多部门“组团式”服务,创造“五好医院”“红城红医”品牌,“铁三角”学校党建等,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问题。

2011年招商引资入驻遵义市红花岗区新雪域西南农产品交易中心,是由遵义市新雪域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新一代现代化综合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园项目,项建有冷库、鲜肉、水产、蔬菜果品、粮油副食等2850余家商户,从业人员达10500多人,商品总交易额近150亿元,2023年各类商品年交易总额超过90亿元。

作为集交易、仓储、配送、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新型农产品综合物流产业基地,每天都有300多辆货车进出新雪域中心。广大货车司机以车为家,与路为伴,可他们在满足城市货运需求的同时,却经常面临停车难、吃饭难、休息难的“老大难”问题。部分党员司机难以参加党员活动,导致党员身份意识淡漠,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一度成为制约市场发展、影响货运安全的痛点和难点。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切实解决货车司机的服务需求,2022年6月,在红花岗区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交易中心党支部在一栋三层楼里建立了功能齐全的“红城驿站·司机之家”,一楼有厨房、卫生间、休息区,厨房里有电磁炉、热水箱等,休息区有桌椅、电视机等;二楼有淋浴房、全自动洗衣机、烘干机、按摩椅等;三楼有图书阅读区、活动桌、留言墙等,不仅24小时开放,而且大多数服务项目还免费,即使如自动洗衣等极少数项目,收费也只收两三块元的电费。每天有上百名货车司机来这里休息或中转。

服务平台建成后,党支部不断探索“四优四心”党建工作新模式,配套爱心自助厨房、自助超市以及休息区、沐浴区、学习区和党员活动室等区域,免费为货车司机提供“一站式”服务,让货车司机能够“吃口热饭、喝口热水,洗个热水澡、停个放心车”。此外还设置了党务、政务、商务和税务服务窗口,办理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子女入学登记、社保、产权登记等业务。服务中心结合资质证照年审、从业资格培训等,通过“网上党支部”“云上党员之家”微信群等线上平台,进行“集中+分散”“线上+线下”形式的教育引导,常态化组织货车司机党员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学习、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线上线下“双线”发力,让服务更加放心。让货车司机出行有爱、归途有光。

“你好师傅,这里免费领取鸡蛋,一人领两个。”从四川巴中来的司机何晏从工作人员手中领过鸡蛋,心里乐呵呵。何晏从事货运工作已经10余年了,每个月要来遵义五六次,每次把货送到新雪域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后都要在红城驿站休息一两天,这里就像是自己的第二个家。河南籍顺丰货运司机安向阳负责浙江到贵州的专线运输,每四天跑一趟,一趟往返3000多公里,这也意味着他每个月都有7天是在司机之家度过的。对他而言,司机之家不仅是一个歇脚处,更是一个暖心的家。安向阳说:“我们跑快递常常赶时间,路上马不停蹄,在这里能洗个热水澡,真的感到很舒服。”

2023年1月,河南货车司机王师傅因左手受伤,在司机之家养伤2个月,他说:“司机之家提供的服务项目齐全,解决了大家很多的燃眉之急,非常暖心。”自2022年6月“红城驿站·司机之家”运行以来,共接待全国各地的货车司机3万余人,他们纷纷在三楼休息区域的留言墙上,写下了他们在这个特殊之家感受到的温暖,以及他们对这里满满的祝福和希望。

新雪域公司董事长李强来自红色革命摇篮江西,他的父亲是一名新四军,参加过苏北抗日战争,母亲也是一名老党员。他来到遵义这座历史红城更是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和红色情怀,在服务中心建立了“红色足迹书屋”,收录了各类红色书籍图书1万多册。通过红色足迹书屋、清华大学远程教育站点、雨课堂等载体建立红色家园,架起党群“连心桥”。目前已有2000余名学生、党员干部来红色书屋接受红色文化思想的熏陶。新雪域西南农产品交易中心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全国第三批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创建单位”等荣誉称号。

党的十九大以来,贵州全省深入实施全面提升基层党建质量行动,举办新时代学习大讲堂专题讲座350余期,开展“党课开讲啦”活动25万余场次,新建基层党组织9000余个,全省10万个党组织、190余万名党员奋战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最前沿,20余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1万余支工作队接续开展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进一步推进了全省e59a8fe57c8eb55c0fbce721471901b1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

遵义,是一座英雄之城,也是一座模范先锋之城。

在这片红色大地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被授予“七一勋章”“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时代楷模”的黄大发,有被授予“八一勋章”“一等功”“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排雷英雄战士”“时代楷模”的杜富国,“全国劳动模范”周家荣和被公安部命名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的遵义会议会址派出所,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的会址消防救援站党支部,被授予“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的会址交警中队等英雄集体和个人。

从红军长征以来5500余名遵义男儿热血参军精忠报国,到新时代涌现的一批又一批英雄人物,他们英勇无畏、保家卫国、为民服务的红色英雄精神,一直在这座城市代代相传,永不停息。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红色。

如果忠诚有颜色,那一定是红色。

共产党人用红色堡垒、红色先锋,筑建起了这座英雄之城、红色之城。

当红色扎根红城,当流淌着红色血液的人们守护着红色经典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红军山烈士陵园……青春和热血,绽放得阳光般绚烂多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声音和嘹亮的号角声,新的长征又开始了。

红城的党员先锋精英们,再——出——发!

这一片红色,在地球上将更加鲜艳夺目,灿烂辉煌。

作者简介:

胡正第,笔名七龙洞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优秀图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全国公安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网络作家村村民,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公安部签约作家,遵义市文联签约作家,起点、七猫、咪咕等中文网签约作家,彩云之南公安作家群创建者。先后在《中国作家》《啄木鸟》《中国报告文学》《北京文学》《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文学、纪实作品2100余部(篇),著有《云天红霄》《边城追凶》《缉毒:三颗子弹》《死亡线上的较量》《绝码》《红碑》《长夜猎罪》等长篇小说、剧本和报告文学30余部,其中百余件作品荣获《啄木鸟》精品佳作奖、《中国报告文学》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和2022第八届滇云网络文学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