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哲岩彩人物画的“形”“色”“质”研究

2024-09-18 00:00李重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8期

摘 要:当代岩彩画艺术代表胡明哲在复兴岩彩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岩彩画艺术理念出发,分析胡明哲在当代岩彩画创作中的语言特点,着重从“形”“色”“质”等角度进行探讨。同时,将胡明哲的岩彩绘画语言与当代工笔画进行对比,探索其对传统工笔画发展的影响,引发当代对岩彩材料的关注和思考,从而激发人们对岩彩画表现手法和传统文化的热情,为绘画语言的丰富与拓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空间。岩彩画与工笔画的结合将为现代艺术表现力开辟新的可能性,推动中国画在传统文化继承中的创新。

关键词:胡明哲;岩彩画;当代工笔画

“岩画是早期人类以及生活接近早期社会状态的人们的艺术,是我们理解早期人类历史的主要依据之一。”[1]早在三万年前,生活在岩洞中的人类便开始利用周围的自然物质,在岩壁上绘制各种图像,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岩彩艺术。中国最早的岩画可追溯到一万年前,而中国壁画承载了岩彩艺术的辉煌历史。从最早有记录功能的岩画到后来表现“羽化升仙”“驱疫逐邪”等主题的墓室壁画,再到规模宏大、艳丽多彩的石窟壁画,其内容呈现出从孤立静态到联系动态的转变。目前,中国仍然保存着大量的壁画遗迹,这些遗迹分布在西部的高山之巅、草原深处和大漠边缘,成为东方文明的璀璨瑰宝,并在中国大地上熠熠生辉。这些作品成为后世研究古人生活、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资料,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精神,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

岩画的发现、确认和受到重视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有学者指出,在19世纪之前,还没有任何出版物提到过洞窟岩画艺术,当时人们还不知道岩画这种特殊艺术的存在,更不知道它久远的历史[2]。从1901年开始,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了康巴里勒斯岩画、哥摩洞窟岩画、拉斯科洞窟壁画等重要遗迹。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岩画发现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学联合考察团发现了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的岩画,大规模的岩画考察工作则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些岩画的发现为后世艺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岩彩画在中国曾因文人水墨画的兴起而式微,却在日本得以持续发展,并在20世纪末由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画家们而重新带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中国岩彩艺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多个艺术院校已设置岩彩画专业,学子和艺术家们对岩彩的研究逐渐深入,以胡明哲为代表的艺术家在岩彩艺术复兴道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艺术界对于其艺术语言的探讨仍然略显不足。从创作理论的角度,分析胡明哲作品的艺术思想对于岩彩的传承和发展的作用。通过探寻胡明哲作品的艺术特质,将其置于当代工笔画语境中,进一步探讨其“形”“线”“质”的特点,探究这些艺术语言与当代工笔画的关系,并结合社会艺术现状,探寻工笔画发展的新趋势。

一、岩彩画“回归本质”的艺术理念

任何绘画形式都有独特的艺术语言,例如油画的具象写实和抽象概括、中国画的水墨形式和工笔形式等等。中国绘画近代百余年发展之始,源于对本土文化艺术的回归,这也许是中国绘画进入近代的一种自觉行为[3]。而岩彩的艺术语言与创作基础是回归到形式的最原始状态,即绘画语言原点(本质)——“平面造形”。在当代,材质已不仅仅是为其他元素服务的工具,而是作为一种自主的艺术语言,赋予绘画自身独立意义。

岩彩画引导人们亲近自然,以晶石微粒扩展为线、面,是“尽精微、致广大”的绘画本原。同时,岩彩材料不仅仅是物质的属性,更是文化的象征,其以自然为本、提倡返璞归真、追求本源的价值观成为东方世界观的载体。借助岩彩,人们可以理解道器同一、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东方哲学理念;借助这种绘画方式,人们不仅能够摆脱传统的“以线塑形”的创作观念,还能够超越西方当代的价值体系。这种由原点引申出的绘画方式,除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外,还能够让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尽精微、致广大”不仅仅是对材料的阐述,更是对回归绘画本质理念的深刻表达。

二、基于“形”“色”“质”的当代岩彩创作语言

绘画的形式语言并不像文学中的语言那样,具有确定、明晰的字义和语义,它们只有被画家在特定的情境和形态中组成一定的结构关系,以及表达一定的审美内涵时,才能体现出绘画语言特殊的信息[4]。而在胡明哲的绘画语言中,其以平面化的“平面造形”、纯粹性的“色彩表意”和肌理感的“岩彩质觉”共同构成丰富的视觉形象和审美意趣。

(一)平面化的“平面造形”

造形是画家把握世界的语言方式,平面图形意识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角度,即不重视立体起伏及破坏基本形态的细节,而把眼前的一切都概括为平面图形[5]。在中国古代石窟壁画中,已经存在以有色岩石微粒为媒介形成的“色面造形”和“层面叠加”的语言方式。这种方式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曾经非常成熟的经典语言之一。传统中国绘画注重以线勾勒形状,因此历代画家创造了诸如“十八描”等方法,展示了中华绘画线条之美。岩彩绘画并不否认线条的美感,但它超越了这种美感的局限,将线条融入面、色和肌理的绘画语言中,且不受姿态的限制。岩彩绘画既可以采用精美的线条,又可以采用草率的线条,既可以是虚线,又可以是实线,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

胡明哲在岩彩画创作中,都是用木炭在画布上直接起稿与敷色,所有物象在作画过程中都可微妙变动,包括人物形象,这样最终的效果就非常自然[6]。在画面中,几乎找不到传统中国画中的高古游丝描、琴弦描等手法,取而代之的是线条、面积、色彩和肌理共同协调的画面。在作品《雨》中,胡明哲运用方形的银箔贴在背景上,代表远处的建筑,然后用灰白色覆盖银箔,虚化其几何形态,同时表达内心的忧郁、苍茫之感。此外,她还利用银箔后面的衬纸来塑造前景人物的服装,使画面中的各元素相互关联、相互咬合,将线条结构转化为基本色块结构,使得虚实的色块成为视觉效果中最醒目的语言要素。

(二)纯粹性的“色彩表意”

相对于客观物象的自然与物理色彩关系,胡明哲更注重表达自身的纯粹心象之色与个性情绪,这也成就了爽目、没有丝毫陈腐气的作品,给人以色彩奏鸣和生机勃勃之感。她在早期创作中,试图在传统程式与新材料之间找到一种平衡。随着创作的深入,她的作品愈加直接与纯粹。因其色彩挣脱了线条的束缚,冲破了传统中国画温柔醇厚的样式,画面强烈、浓重、质地密实、肌理丰实的同时,其造型更加注重整体形状的表现力,情感传达更加直观、细腻。这与传统文人画逸笔草草加题跋的方式大相径庭:后者是让人猜测、探索,而前者直接将答案呈现在观者面前。

胡明哲的岩彩绘画作品色彩饱和度较高,色阶丰富,色彩晶莹的颗粒填满了整个画面,使得颜色既强烈又充满变化。在作品《金苹果》中,胡明哲以红色调为主,营造了温暖和谐的氛围,但是画面视线下方的苹果却呈现青色,这使得画面主题更加突出,并且产生了视觉上的亮点。苹果的色块并非孤立的,而是通过呼吸空间透出红底色,使得青色与整个画面的主色调相统一,形成了和谐的整体效果。在《读》中,为了突出人物裙子明亮的白色,胡明哲对人物肤色进行了主观处理,以褐色为主调,并与蓝色背景相融合。这样的色彩处理方式既使人物不脱离整体环境,又使得整个画面的色块更加清晰明确,实现了色块之间联系与对比的统一。

(三)肌理感的“岩彩质觉”

岩彩绘画之所以能跳脱工笔重彩画的专业限制,发展出一整套属于自身的绘画语言体系,进而构建一门新的专业,关键在于它将材质上升到绘画语言的层面[7]。在传统绘画中,水墨材料的表现力相对单一,而岩彩材料由天然岩石磨制而成,分为粗细不同的颗粒,每一种色彩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岩彩材料包含了水干色质感、晶体类质感、闪光类质感等,有些色彩轻盈浮动,有些则沉重厚实,它们相互叠加交织,形成丰富多彩且粗犷透明的效果。正如胡明哲在1997年创作笔记中所述:“所有材质,一切痕迹都有性格,有价值存在。”通过对不同属性材质的利用,可以营造多维层面叠加的立体空间。从胡明哲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她将蛤粉调制好后随意泼洒在凹凸不平、颜色丰富的底色之上,底下的岩彩颗粒质感则随着时间慢慢透出表面,有些被隐匿在蛤粉之下,显得自然、朴素和生动。这种方式透露着冲出规章制度的极强生命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浪漫与感动。

除了岩彩颜料本身的质感之外,胡明哲还运用各种个人化的技法来营造“岩彩质觉”,以表现精神和情感。在作品《静物2000年》中,她使用线刻法呈现了桌布的黄色纹路;在《白日梦》中,她采用贴纸法营造了梦幻白色窗帘的灵动感及纸质书本的质感;在《蓝色空间》中,她运用编织法塑造了生动的毛衣特性;在《存在之五》中,她使用勾填法来渲染画面支离破碎的感觉。此外,还有夹馅法、颗粒编织法、贴箔法等多种技法。岩彩画制作具有多次重置的特点,如果总是谨慎地重复从开始就严格界定的轮廓,必然带来板滞的结果。对于胡明哲来说,仅仅依靠手绘已经不足以表达其内心的感受与气势,工具与技艺可以作为弥补手绘过度控制的手段,并带来独具匠心的视觉效果。然而,工具与技艺的使用必须建立在深厚的艺术修养与绘画经验之上,才能制造出具有价值和肌理感的“岩彩质觉”。

三、胡明哲绘画语言在当代工笔画语境下的发展

在当代工笔画语境下,胡明哲的创作思考体现了对传统工笔画的探索与创新。工笔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独具特色、历史悠久的传统画种,其精工细致的画面、细腻严谨的绘制过程使其在长期历史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并享誉海外,历代知名画家更是层出不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旧有的程式化套路往往使艺术语言日趋单调,限制了个性与多样性的发展。因此,中国工笔画需要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特点。而岩彩作为一种新兴的绘画形式,通过将材质提升到绘画语言的层面,摆脱了传统工笔画的种种限制,构建了一门跨学科、跨地域的画种。岩彩绘画不受笔法限制,也不受对象形象制约,介于形式与形象之间,以自由度、开放度建设绘画语言体系。

岩彩艺术的融入为工笔画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活力。胡明哲通过运用各种个人化的技法和材料语言,赋予岩彩绘画以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内涵,使其呈现出东方式的现代气息,不仅保留了传统工笔画的精工细作形式,还运用岩彩的绘画特色,摆脱了工笔画的各种限制,形成了更加自由、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当代著名工笔画家潘絜兹对她的创作评价很高:“叫岩彩画好。是传统的沿袭,是工笔的新花,走向大环境,前途无量。”岩彩的绘画过程既不拘于小节,又注重细腻精美,使工笔画在形式和表现上更加多样化。岩彩艺术不仅丰富了中国绘画语言形式,而且融入了人文情感,使得艺术创作成为一种酣畅淋漓的体验,同时也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领域,使其更加富有活力和生命力。

四、结语

岩彩为中国画家提供了新的绘画媒介,为中国现代工笔画带来了更多的创作自由。成熟的矿物质颜料具有丰富的可能性,在色彩、肌理等方面提供了尝试的空间。胡明哲在这个领域表现突出,展示了岩彩魅力和当代绘画创新形式。与此同时,中国工笔画也展现出繁荣景象,色彩重新受到重视,其多元化发展趋势令人欣喜。尽管岩彩艺术在中国尚未被广泛传播,但正因如此,其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意不在画,故得于画。”尽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式语言和材料技法往往被视为次要元素,但现代艺术家逐渐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对传统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思考如何应用和拓展,将有助于将这些材料更好地融入当代艺术体系。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围绕传统文化进行创作是艺术家们前进的方向。文化是国家的标志和民族的灵魂,而绘画艺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岩彩作为古老又新颖的艺术材料,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工笔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在创新与发展中,要注重中国绘画的文化内涵,推动当代岩彩画的发展,从而对中国绘画史进步和繁荣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凇.远古至先秦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1.

[2]程金城.中国西部艺术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30.

[3]卓民.中国岩彩绘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1.

[4]蒋跃.绘画形式语言与创作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14.

[5]胡明哲.岩彩画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54.

[6]胡明哲.胡明哲岩彩人物画技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2.

[7]胡明哲.色面造形:岩彩绘画形式骨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0.

作者简介:

李重阳,湖北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造型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