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卡通式绘画的画面特征与语言特征探究

2024-09-18 00:00王美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8期

摘 要:在多元文化的作用下,当代艺术中涌现了许多卡通风格的作品,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艺术现象。探讨中国当代绘画中出现的这一新趋势,结合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卡通式绘画出现的原因及其艺术特征,从而引发对当代卡通式绘画的创作思考。卡通式绘画以其独特的画面特征以及丰富的视觉元素,展现了新一代艺术家的审美和认知,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当代绘画;卡通式语言;图像学

从19世纪的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再到20世纪的野兽派、抽象绘画等,绘画艺术语言的发展顺应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在这个数字化与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新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简单、直观而富有趣味性的艺术表达愈发受到青睐。其中,卡通的绘画语言融入绘画作品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当代绘画艺术的一大亮点。

一、卡通式绘画倾向的产生及发展

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卡通式绘画的兴起与发展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敞开,各种西方文化和艺术理念如潮水般涌入。在这一背景下,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成为影响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化产品更加多样化和商业化,这为卡通式绘画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在大众文化和读图时代的背景下,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和碎片化。比起传统艺术家所依赖的文字和抽象思考,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图像和影像来理解和表达世界。因此,在绘画创作中,他们更倾向于使用直观、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受到波普艺术和“艳俗艺术”的启发,他们开始尝试将卡通元素融入绘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卡通式绘画倾向,被称为“卡通一代”。

“卡通一代”一词由黄一瀚于1992年提出,特指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具有生存平面化、卡通玩偶化、中性化、网络数字化等特征的一代人[1]。响叮当、田流沙、冯峰、孙晓枫、江衡、苏若山等人在广州组成“卡通一代工作室”,正式标志着这一流派的诞生。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长在一个被流行文化、网络数字化深刻影响的时代。大约在2005年前后,更为年轻的艺术家群体崭露头角,形成了所谓的“新卡通一代”,代表艺术家包括李继开、熊莉钧、高瑀、沈娜、徐毛毛、陈可、欧阳春、孔巍蒙等。相较于传统“卡通一代”,他们更加年轻,受到欧美和日本漫画的影响更深,其作品也更为纯粹,与广州“卡通一代”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这一代人的独特审美和认知,更是对时代变迁的生动注解[2]。如果说“卡通一代”是以图像的复制、排列和运用现成品为主要创作手段,试图描述、反映其对于卡通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爆炸式传播现象的观察,那么“新卡通一代”则更倾向于用绘画语言去创作表达自我经验的漫画视觉图像,呈现一种属于个人的生存意识和生活状态[3]。

随着时间的推移,卡通式绘画倾向在中国艺术界逐渐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开始尝试这种新的绘画风格,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这种绘画风格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大众文化的崛起,也反映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艺术家,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深刻影响。

二、卡通式绘画的画面特征

(一)表现题材多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

在卡通式绘画的艺术创作中,幻想和童年的影响是画家创作的主要元素。中国当代艺术家刘野的作品以童话般的梦幻色彩与语言表现形式,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刘野的父亲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也曾是一名编剧,这使得刘野从小便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中。儿时,他便开始接触安徒生的经典童话,这些故事中的奇幻元素和神秘色彩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画作中频繁出现的剧场、幕布、合唱队等元素,便是源于童年时父亲工作的话剧院记忆。

艺术家陈可的作品风格随着生活经历的变化而转变。早期作品中,她大量运用卡通元素,色彩鲜明,富有童趣。然而,当她搬至重庆后,作品风格逐渐融入了压抑与忧郁的色彩,忧郁的小女孩经常担任画面的主角。这种转变源于她对高楼林立、人际关系冷漠的城市环境的感受,以及她内心的孤独感。陈可的作品展现了她内心的双面性,既有忧郁也有开朗,是她自我情感的真实写照。

另一位“卡通一代”的代表艺术家孙晓枫成长于被誉为“中国玩具礼品之都”的广东澄海,这里的多元融合文化环境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的芭比娃娃形象源于幼年时期在流水线工厂里看到的一批批仿外国形象的塑料玩具。孙晓枫通过芭比娃娃这一符号,创造出了一系列充满个性的作品。

(二)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比较固定

卡通式绘画作品在描绘人物的时候其主角的形象比较固定,有的采用作者本人的基本形象入画,例如刘野、李继开和陈可画中的儿童,有的则是作者自己制造的人物形象,如高瑀笔下的熊猫、田流沙笔下的光头美女等,他们所使用的是同样的脸庞,但是却有着各种不同的动作、姿态,以及不同的面部表情。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的共同点是,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创作者自身,是创作者自己童年时代的化身,描述的内容多为创作者童年时代所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或者看到的和感悟到的一些日常生活场景,所以其形象是相对固定的。在固定的形象基础上,多采用卡通式的造型方式,造型的概括性强且夸张幽默,语言简洁有力,生动活泼。使用这种概括的形象,可以很好地与时代特点相吻合,立意新颖,能更好地彰显个性,充分地表达自己。

(三)对卡通形象的直接挪用

“卡通一代”的艺术创作除了人物形象卡通化之外,还直接挪用了广为人知的卡通形象。例如黄一瀚《中国卡通一代:流行家族》(图1)中出现的麦当劳叔叔,刘野的《丢失的米菲》(图2)描绘了荷兰艺术家迪克·布鲁纳在1955年创作的卡通兔子“米菲”,孙晓枫通过芭比娃娃这一符号创造出了一系列充满个性的作品……这种艺术表达方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波普艺术时期,它标志着卡通文化和消费文化正式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

三、卡通式绘画的语言特征

(一)符号化表达

卡西尔提出:“所有在某种形式上或在其他方面能为知觉所揭示出意义的一切现象都是符号。”[4]符号能够代表具体事物、概念或情感,通过知觉揭示出意义。艺术符号则是符号在艺术创作中的特殊应用,它们以表现性的形式存在,通过艺术家的抽象概括,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来表达普遍情感。艺术符号的特点在于其审美价值和情感表达的深度,它们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而非凡的效果,表达出超越自身之外的意义。同时,艺术符号是该艺术家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独一无二的绘画语言。卡通式绘画也不例外。孔巍蒙笔下的大头小身子、笨笨的卡通成年人,熊莉钧作品中夸张的人物形象和艳丽的色彩,江衡作品中的大眼美少女等元素,无一不是艺术家们以最简化的“符号形式”,将想象意念进行形象化、视觉化的直观表达。

(二)平面化表达

20世纪初,西方绘画全面进入以探索形式语言为主的现代主义阶段,“平面化”开始成为现代主义绘画语言的基础[5]。如今,平面性语言成为卡通式绘画的常见表现形式,其特点不仅在于简化的图像和独特的空间感,更在于色彩运用的平面化。通过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绘画要素,对视觉元素进行有意识的提炼和重组,将具象世界的构成要素抽离出来,视觉上削平深度感,使作品走向平面化。艺术家将传统的绘画技法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具有平面化特点又充满趣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这种表现手法实际上是对波普艺术和消费文化的一种消解和重构。

(三)色彩装饰化表达

装饰性色彩是绘画艺术重要的表现语言。在绘画艺术中,装饰性色彩的合理运用能够丰富绘画的表现形式、审美内涵和情感表达。卡通式绘画中的色彩运用大胆而鲜明,通过高饱和颜色的平涂,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刘野的作品为例,他画中标志性的红色基调不仅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更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对于刘野而言,红色不仅是他童年时代重要的视觉经验,更是怀旧的载体和工具,让他回忆起那些在幼儿园的日子。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装饰性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焕发出更加动人的光彩。色彩不仅是画面的装饰,更是艺术家情感的传达。在卡通式绘画中,装饰性色彩的运用是艺术家们表达自我、追求创新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美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杰夫·戴奇曾指出:“每一次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伟大的艺术家们都会及时地反映并帮助定义那些由社会吸收了科技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变化,促成新的性格模式。”[6]年轻一代的思想、行为与他们前代的区别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而新一代的出现,必然给当时的社会注入活力,并形成当时的文化。共同的卡通文化背景,造就了一代人的集体创作意识。可以说,卡通式绘画在中国当代绘画中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它不仅是中国当代绘画中的一种新现象,更是一种必然的文化发展趋势。

卡通式绘画作品以其新颖独特的题材和风格,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不再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将艺术视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从身边的即时经验中汲取灵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将其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卡通风格的创作正是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结果。当现实生活未能满足艺术家的理想状态时,他们通过追忆童年、释放压力的方式,将卡通元素融入作品中,以轻松、简化的符号表达着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当然,批评界对于卡通式绘画一直以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缺乏深度和创新,仅仅是对卡通动漫的翻版;有人则认为它是对传统绘画语言的革新,具有更深层次的文本内涵。因此,在卡通式绘画的探索过程中,艺术家们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美术功底、扎实的造型能力和敏锐的艺术观察力,更需要关注与思考当代人的自身生存状态与社会进程,并将其精神与思想纳入创作。对于开展卡通式绘画创作的艺术家来说,需要在保持个人风格和创意的同时,更深入地挖掘和反映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地触动人心,引发共鸣,成为推动当代艺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萌.中国“卡通一代”与“新卡通一代”艺术现象浅析[J].艺术探索,2006(4):51,53,142.

[2]刘念.“卡通一代”与“新卡通一代”的差异性比较研究[J].天工,2023(5):72-74.

[3]黄勇.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卡通画风”问题[J].美术,2010(7):105-107.

[4]吴风.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37.

[5]程亚鹏.当代绘画创作中的平面化特征[J].美术研究,2015(5):127-128.

[6]黄一瀚.艺术的社会学变迁[J].当代美术家,2013(5):38-39.

作者简介:

王美,湖北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造型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