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石涛的绘画美学主旨可以归纳为写意美学。写意是中国画审美判断的主要价值标准,也一直是中国画家毕生追求的目标。《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的山水画代表作之一,画中不仅体现了石涛的创作主旨,还集中呈现出石涛喜用点皴的个性特色。搜尽奇峰是画家的创作态度,也是山水画取法自然、师法造化的重要方面,更是山水画创作的不二法门。石涛的山水画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现当代山水画创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部分,对写意山水画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作用。
关键词:写意;石涛;意境;山水画;《搜尽奇峰打草稿》
从总体来看,可以将清代山水画概括为两个不同的审美风格取向: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或者传统派和以“四僧”为代表的在野或者创新派。对于山水画史的研究,人们众说纷纭。可以说,“四王”与“四僧”是清代山水画史上的两座丰碑。虽然清代画坛与宋元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但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理想,这是历史规律。从写意画的审美范畴来说,清代“四僧”也是彪炳史册的中国画大师,他们的作品至今依然有着十分独特的魅力。
清代“四僧”的山水画各具风格面貌,其影响力跨越了时代,甚至构建了清代写意山水画的意境之维,也对现当代画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石涛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画僧,他在山水、花鸟与人物画领域皆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现代画坛有多位画家深受石涛的影响,以张大千和傅抱石最具代表性。本文以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作品为例,探索石涛山水画中的意境之美。
一、石涛与写意山水
石涛(1642—1708年),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与画论家,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僧名元济,一作原济,别号石涛、大涤子、钝根、石道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清湘陈人、清湘老人、清湘遗人、零丁老人,广西全州(今全县)人,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明亡之际出家为僧,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四僧”。其命运比较坎坷,也因此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较高成就。
石涛的山水画众多,从题材来看,不仅有名山大川、北国之雄、白马秋风塞上,还有杏花春雨、小桥流水;从尺幅形制来看,有大幅山水画创作,也有尺幅小品,还有册页与手卷作品。石涛的山水画创作非常全面,其表现技法与审美风格也是多样而统一的,这是他在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写意是中国画的审美理想,也是中国画的发展方向与价值标准。这里需要简单阐释一下写意的文化与历史语境,写既属于绘画的技法范畴,又属于艺术语言的表现范畴,同时也是指艺术家倾泄内心情感与意愿的一种姿态与情境。也就是说,写意画旨在表达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情怀,而不是拘泥于已有的传统窠臼。为何在写意中,传统就容易成为窠臼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作为一种力量,可以成就一个画家,也可以阻碍画家的个人创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曾指出:“石涛的画法多变,风格多样,和当时的临古风气完全异趣,关键在于二者的创作指导思想不一样。临古派在古人的画中寻找死的技法,放弃了大自然的生动源泉。致使他们的绘画僵死而无生气。而石涛的画乃得大自然的真实感受,这是他的山水画生动的原因之一。”[1]由此可以看出,石涛的画法多变,风格多样,不仅仅是源自他的人生阅历,更是因为他对当时临古风气的不理会。临古虽然是学画的一种途径与方法,但未必是唯一的路径,或者说临古只能是早期的一个阶段。石涛的画之所以不同于“四王”的临古之风,可能是因为石涛的叛逆精神,这在他的画论与题跋中都有所体现。
纵观中国画的发展语境,写意一直是主流。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就是一个关乎写意画精神的重要命题。虽然对此命题,人们众说纷纭,但最终写意画要传达时代精神是确切的,也是永恒的。山水画中的意境其实就是艺术家思想与审美的结晶,离开思想的表达,绘画不过是一张空壳而已。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画家,要能够表达自己所处时代的风尚与情境,这是最基本的。换个角度来说,一个人无论有多伟大,都很难突破时代限制。虽然一些思想家的思想有时会超出时代的局限,提出影响后世的前瞻性理论,但他的思想与理论很难真正脱离他所处的时代。简而言之,石涛的写意画理论及艺术作品风格虽然在清代与时人不同,但其依然具有清代的画学特征。
二、《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意境之美
石涛创作的山水画比较多,以水墨写意为主。《搜尽奇峰打草稿》(图1)也被称作《搜尽奇峰图》,一直被人们视为石涛的代表作之一。石涛的山水画风格面貌比较多样,从整体来看,这幅画属于苍茫雄浑的风格。石涛在创作过程中,大多采用干笔进行勾勒和皴擦,这或许是他游览奇山异水后的一次创作尝试。很多鉴赏者习惯将这幅画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研究,主要是依据画面中的叙事情节或意境构建方法进行分析。
在笔墨语言表现上,石涛的用笔是比较细腻的。他先勾勒出山石与树木的结构与造型,然后以线皴和点皴为主,将景观塑造得非常深入,可以说繁密处密不透风,给人带来千岩万壑全是点的感觉,这其实是石涛善于以点为皴的风格体现。若细细来看,他勾勒山石结构的线条既有由浓到淡,也有由淡到浓,点苔与皴法也是这样,浓淡干湿比较分明,这是他技法娴熟与独到之处。古人作画可能缘于纸本的特质,尤其是在绢上作画,更多体现的是用笔的矩度与方法,使得墨韵随着用笔而自然呈现,自然地展现出笔情与墨趣。简而言之,用笔可以体现画家的性情,而墨韵体现出画家对物象或者意象的塑造时呈现的趣味追求。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曾云:“笔非生活不神,墨非蒙养不灵。”[2]可以理解为,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潜心观察和深刻体验,用笔就很难达到至臻的境界。同样,用墨也需要潜心训练,否则也不能使画面更加灵活与生动。总之,笔墨不仅是技法的训练,还关乎画家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
20世纪出现了关于中国画笔墨之争的问题,这是对中国画传统的思考与争论。不同的笔墨语言表现自然会有不同的视觉审美,或者是意境的建构。虽然意境超越了画面本身的物象层面,但也受到画面物境的制约。因此,绘画的意境是在物境与情境的基础上构建的,离开了画面物境,其也不复存在。石涛这幅《搜尽奇峰打草稿》,所描绘的自然山水是千岩万壑,林木森然,一派奇峰罗列,意境辽阔悠然。人们观之,满目山林河川,心境开阔,不禁感叹世间的造化神奇,也不禁感觉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奈,正所谓“具备万物,横绝太空”。想必石涛当时就是因为感受到了自然山水的雄浑与博大,而人类是如此的渺小与脆弱,便借山水的雄浑意境来强化人的精神世界。“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3]石涛在这里所说的“迹化”,是指物化或者以笔墨来表现胸中意象。杨成寅在《石涛画学》中说:“‘迹化’就是现在美学家所说的‘物化’,即把想象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用物质手段转换为艺术形象。”[4]这是画家用笔墨来表现心中的意象,即绘画创作的过程。绘画创作的过程,也是一幅作品的意境诞生的过程。意境虽说是画面整体的意蕴,但仍离不开画家一笔一墨的表现。石涛喜欢用点皴来表现画中意象,曾说:“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遭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5]在石涛的笔墨语言中,点的意义非常丰富,能够凸显他的艺术旨趣与审美价值。同时,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即“法无定相”,但画中的意境需要落实在气概这一境层。对于石涛这幅《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意境来说,气概是指画面的雄浑之美。
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对雄浑进行了阐释:“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游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6]雄浑是古代诗品中的第一境,而中国画与诗具有共同的规律,这也是诗画一律的普遍性。
三、石涛对现代山水画意境之美的影响
石涛的山水画意境对于清代来说,是具有创新的时代特质,有很多学者认为石涛的山水画对近代山水画坛的影响比较大,这也是比较客观的。例如陈传席在其著作《中国山水画史》中说:“石涛画论的积极影响是其主要方面,对开创近代山水画的新路起着极大的作用,石涛在画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7]
傅抱石与张大千两位画家,可以说是直接学习石涛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从他们山水画的意境来考察,也多具有石涛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傅抱石的山水画也以气概为胜。有学者认为,其“抱石”之名,意指拥抱石涛,可见其对石涛绘画的推崇。从傅抱石的山水画意境来说,其以雄浑苍茫为主要特征,这一点深度传承了石涛的山水画。然而在用笔与用墨上,傅抱石更加豪放与开张,这是源于时代精神的折射(图2)。傅抱石的山水画成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而且经历过较黑暗的阶段。新旧时代的交替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总之,石涛的山水画意境之美对傅抱石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山水画美学意义在傅抱石的山水画中得到了传承与创新。傅抱石是现代山水画史上传承石涛绘画的具有说服力的代表。
张大千的一生漂泊不定,在早年时期,其山水画主要以石涛为取法对象,甚至他一生的山水画创作中都有石涛绘画的影子,这在美术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张大千在石涛的山水画上花费了很多精力,这也充分说明了石涛对现代画坛的影响之深远。甚至有学者说,现当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人不受石涛绘画的影响。石涛山水画的意境呈现不仅为近代众多的山水画家树立了榜样,还为现当代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局面。石涛的山水画意境之美是宏大的,也是宽广的,它必将继续对未来画坛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7]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979,984.
[2][3][5]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周远斌,点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21,33,86.
[4]杨成寅.石涛画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1.
[6]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陈玉兰,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3.
作者简介:
张皓博,巩义市杜甫诗书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