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疗法:血管外科常用医疗手段

2024-09-18 00:00:00胡路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4年9期

常用3类抗凝药物

1.华法林。临床使用率最高的口服抗凝药物,具有吸收迅速、完全的特点。患者口服1小时内血浆浓度达到最高值,半衰期在37小时左右。华法林药物原理是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代谢达到阻碍Ⅱ、Ⅶ、Ⅸ和Ⅹ这4种脂溶性凝血因子合成的目的,从而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实现抗凝效果。这一药物不会对体内已合成的凝血因子造成影响,所以华法林在体内因子完成一定程度的消耗后才能发挥作用,抗凝治疗中应重叠使用华法林和肝素2~3天,再单独使用华法林维持。需注意的是,华法林的使用需要定期监测抗凝力度,判断用药剂量是否合适。

2.标准肝素(SH)。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广泛适用于临床中,能够迅速达到抗凝效果。肝素的分子质量平均为12000u~15000u。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能够快速吸收, 静脉注射则立即生效。肝素能够增强凝血酶与抗凝血酶3的亲和力,促使凝血酶失活,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黏附,刺激血管细胞释放纤溶物质和抗凝物质,从而实现抗凝目的。

3 .低分子量肝素(LMWH)。SH经过裂解制成小分子质量的肝素即LMWH,其分子质量在4000u~6500u之间。相较于SH,LMWH具有更低的分子量,但显著增强了抗凝因子Xa的活性,这使得它在抗血栓形成方面表现出更强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LMWH在激活因子Xa的同时,对凝血酶的影响较小,从而实现了抗血栓作用与出血风险的分离,即在有效预防血栓形成的同时,降低了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在临床应用中,由于这一特性,LMWH无需频繁监测患者的血凝状态。此外,该药物通过皮下注射给药,生物利用度高,且其半衰期约为150分钟,这确保了药物在体内能够稳定地发挥作用。

血管手术中应用广

血管手术如血管旁路移植、血管吻合及搭桥术、动脉瘤等常规应用肝素抗凝,给药方式为一次性静脉注射,用量标准为100U/kg,静脉注射5分钟后可达到理想的抗凝效果。操作如下:血管阻断前3~5分钟静脉注射SH5000U,抗凝效果可维持在3~4小时, 若手术时间延长追加剂量约每小时1/3~1/2。上述抗凝剂量在术后无需鱼精蛋白中和。在降低血管移植手术早期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基础上,要重视术后抗凝疗法的正确应用,如腹主动脉瘤术后需继续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3~5天,2次/日,5000U/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旁路移植术后以上述同等剂量给药5~7天。

临床上,抗凝疗法通常用于3种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

1.急性动脉栓塞。本病治疗以迅速消除栓子促使血流恢复以及避免复发为原则,应用5000~10000u肝素,抑制血栓的繁衍并保持血管通畅。血管手术后继续注射肝素3~4天,保证血管内皮愈合。

2.深静脉血栓。国外深静脉血栓的标准治疗方案为肝素治疗后口服3~6个月抗凝剂,我国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主要为尿激酶溶栓疗法,采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同时辅以尿激酶溶栓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无需血凝监测,可消除出血等并发症问题。

3.预防性应用。深静脉血栓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肺梗死是致命性的并发症,因此,预防和控制深静脉血栓尤为重要。面对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手术和患者,可应用肝素抗凝疗法予以预防,每12小时小剂量注射低分子量肝素5000U,能够较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和出血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