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坚定历史自信是把握历史主动,在实践中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作为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总结和政治话语的重大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指导、党对百余年奋斗成就和世界贡献的把握凝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而生成的,具有丰富的内涵意蕴。其中,科学的历史认知是重要基石,大历史观是方法论支撑,政治认同是价值旨归,对未来前景的坚定信心是基本指向。新时代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化理论研究阐释,着眼时代发展需求,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夯实话语建构的政治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增强话语的感染力、表达力、号召力和传播力,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构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9-0039-08
政治话语是政党的政治纲领、政治理念、政治主张的理论表达。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百余年奋斗成就和新时代伟大变革,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等重要会议上围绕“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作了系列论述,标志着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作为传播理念、表达意志、激励人心、启迪智慧的重要话语,是基于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和奋斗实践形成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重大创新,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百余年奋斗成就和历史贡献的充分肯定,以及对现实发展道路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深刻剖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的生成理路,梳理历史自信话语的内涵意蕴,探究历史自信话语的建构路径,对于丰富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增强中国道路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的生成理路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作为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既定历史事实的情感表达和未来发展前程的理性认识,回答了“为什么要坚定历史自信、历史自信是什么、怎样坚定历史自信”等系列问题,其生成理路体现了理论、历史和现实的内在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的理论武器,也是其改造世界、推动发展的实践武器,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体。自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在实践中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促进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且尝试在理论上建构能够深刻反映执政党意识形态和执政理念的话语体系,发挥话语对实践的能动作用。早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自信地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4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3,为一代代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砥砺奋斗追求共产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百余年来始终站在真理的制高点上,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旺盛的生命力。党的百余年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为党的历史自信话语奠定了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也为新时代历史自信话语提供了基本依据。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大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为新时代历史自信话语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撑。未来征程上,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风险挑战,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着力构建反映党的百余年奋斗成就、历史贡献、优良传统和发展前景的历史自信话语体系,发挥话语对实践的引领、映射、启迪和激励作用,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党对百余年奋斗成就和世界贡献的科学把握与凝练总结
任何政治话语都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语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深深植根于党的百余年奋斗实践中,是对党的百余年奋斗成就的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主动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从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完成救国大业、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到奋发图强完成兴国大业、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面貌,到着力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在改革开放中完成富国大业,再到新时代劈波斩浪、在攻坚克难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大业,党的百余年奋斗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而且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推动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些成就既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内在密码,更指明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前进道路[2]。对此,习近平指出,“放眼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3]。正是基于百余年党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党才有了表达历史自信的底气和硬气,党的历史自信话语才有了坚实的根基。可见,党的百余年奋斗成就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提供了最直接的语料来源。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还来自党对世界贡献的凝练总结。中国共产党历来就有崇高的天下情怀,党在带领人民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征程中高度关切人类前途命运,为人类和平发展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大党风范,中国声音、中国故事越来越得到世界的倾听和认可,为党的历史自信话语生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在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总量自2010年以来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在改善人民生活上,党不仅带领人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世界其他国家推动减贫事业乃至消除全球贫困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发展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引领世界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历史成就,使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长期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转变,有力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向前发展。基于此,习近平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3]。综上,凝练总结党的百余年世界贡献、增强话语传播和国际认同,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生成的重要基础。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历史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过去的荣辱兴衰,同时又承载着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历史自信话语是凝聚共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支撑,而且需要强大的历史自信话语来凝聚社会共识。
其一,党的历史自信话语能够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话语基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鼓舞,在提振信心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动力。其二,党的历史自信话语对于塑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敢于创造的政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千难而百折不挠、经万险而矢志不渝,充分彰显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战斗力和生命力。构建历史自信话语,对于塑造政党良好形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其三,构建历史自信话语有利于向国际社会展现奋斗的、发展的、和平的、开放的、合作的中国形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增强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引领世界发展的底气。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的内涵意蕴
政党话语是政党理念、价值和思想观念的具体呈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5],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从本质来看,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是对党的百余年奋斗实践和未来发展信心的理论表达和话语呈现,是一个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表达系统,从话语角度阐释好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石、方法论支撑、价值旨归和未来面向,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一)科学的历史认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的重要基石
“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6]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建立在科学的历史认知基础之上,没有对党的历史进程、历史事实、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把握和正确认识,就难以形成具有表达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历史自信话语,也难以真正坚定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身历史,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7]22,既敢于不断开创新的历史、也善于书写自身历史,既敢于肯定自身成就并深入总结经验、也勇于承认失误并从中汲取教训。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党史中的三个历史决议就是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并不断深化执政规律认识的重要话语文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增强党内团结统一,促进革命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全面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毫不掩饰地指出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左”倾错误路线给革命带来的危害,打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强调“二十四年来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了,并且还在证明着,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我们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之下,必将使中国革命达到彻底的胜利”[8]。这些话语表述深刻体现了党对中国革命前景的历史自信。
改革开放初期,为科学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带领人民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历史经验,并坚持刀刃向内开展自我革命,全面阐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的危害,同时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及时廓清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指出新中国成立“三十二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还是主要的”,我们的成就和成功经验“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的基础”[9],为统一全党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了强大力量。
进入新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梳理了党的百年奋斗史,用“四次伟大飞跃”充分肯定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用“十个坚持”深度概括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并向世界宣示了党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必胜决心,强调“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展现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和行动指南。
(二)大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的方法论支撑
大历史观是认识历史现象、探寻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的重要方法,注重历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要求从古今中外的宏大叙事和全球视野出发认识历史演变机理、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大历史观,把党的百余年光辉历程和奋斗成就置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和全球风云中来认识和定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表达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历史自信话语,对于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大背景下深刻认识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决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一,大历史观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强调从人类社会历史长河出发认识阶段性历史并探寻其背后的历史规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置于中华文明史、社会主义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10]这一历史自信话语极大丰富了党的百余年奋斗的重大历史意义,对于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具有极大鼓舞作用。
其二,大历史观强调要立足时代大潮,在把握战略全局、引领时代发展中掌握历史主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时代大势的基础上,一方面坚定地指出“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1]66,“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12];另一方面强调“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5]。正是拥有这种立足时代发展的坚定和自信,中国共产党方能始终勇立历史潮头,以昂扬的姿态引领时代发展。
其三,大历史观强调树立全球眼光,注重在把握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彰显独立性与自主性。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在深刻洞悉全球发展变革大势的基础上,将党经过百余年奋斗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置于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进行审视,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2],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人类现代化的重大作用。
(三)政治认同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的价值旨归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基于党的百余年历史实践而形成,其根本指向是增强全党全社会的政治认同。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实质上明确了政治认同的核心内容。因此,新时代构建历史自信话语,旨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认同,进而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其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百余年奋斗取得根本成就并继续夺取新时代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近代以来,我国从民族蒙难走向繁荣富强、从任人宰割到屹立东方,百余年巨变见证了中国发展的历史奇迹,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伟力。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新征程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掌舵领航、凝心聚力。因此,必须通过话语塑造不断强化全党全社会对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的认同,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
其二,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我国历史性地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任务,开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明确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征程上,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确定的风险挑战,唯有通过话语构建深化全国各族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以自信姿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方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代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3]8,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构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要从根本上深化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根基。
(四)对未来前景的坚定信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的基本指向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是中国共产党对待历史的基本态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不仅是对党的百余年发展历程、奋斗成就、奋斗精神、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而且充分彰显了党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清醒认识和坚定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深刻总结党的百余年发展实践和发展成就的基础上,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历史自信话语向世界宣示党对未来前景的充分信心和坚定决心。
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14]。关于现代化强国建设,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坚定地说道,“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15]。他还运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3]8等话语,强调青年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中的责任与作用。关于大变局下的人类社会前途命运和中国担当,习近平自信地指出,“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尽管有时会遭遇惊涛骇浪和逆流险滩,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把准航向,人类社会发展的巨轮必将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16]。
这些话语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实践基础上对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的正确认识与深刻把握,充分体现了党的百余年奋斗的实践伟力和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指明了未来发展要行稳致远,必须把握历史主动,不断从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和奋斗经验中汲取前进智慧和奋进力量,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发展大局。只有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充分发挥青年的接力奋斗作用,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利实现。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的建构路径
习近平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11]346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作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提出是以增强全党全社会政治认同为目的而不断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的新要求。要着力夯实话语建构的政治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汇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历史自信话语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既是历史自信话语的叙事主体和传播主体,也是历史自信话语的建构主体。始终坚持党对历史自信话语建构的全面领导,是防范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确保话语建构正确方向、有效掌握话语主动权的根本保证。
其一,牢牢把握党对历史自信话语建构的领导权。10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找到了改变命运、走向强大的正确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恢宏史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历史自信的根本基础。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不断增多,因此要始终坚持党对历史自信话语建构的领导权,发挥好党在历史自信话语建构中的政治引领和舆论引导作用,确保话语建构的正确方向。
其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在话语实践中,受众群体不仅关注说什么,更关注谁在说。中国共产党是历史自信话语的主要建构者、叙事者和传播者,历史自信话语要有说服力、感召力和传播力,起到指引方向、鼓舞斗志、凝聚力量的作用,作为话语建构、叙事和传播主体的中国共产党自身首先要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时刻保持大党清醒,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以良好政党形象赢得群众信任。
其三,站稳政治立场,坚守话语底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建构历史自信话语要时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的新动向、新变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提升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抢占舆论和道义制高点,掌握话语主动权。
(二)深化理论研究阐释,筑牢历史自信话语的理论基础
理论是话语的基本要件,话语依托理论支撑得以立基[17]。对党的历史事件、历史成就、历史规律的理论认识越彻底,对时代问题的理论阐释越深刻,历史自信话语就越有表达力和说服力。要持续深化理论研究和阐释,不断夯实历史自信话语的理论基石,切实做到以理服人。
其一,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围绕坚定历史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党的历史自信话语建构提供了理论指导。一方面,坚定历史自信是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四个自信”、永葆初心使命的重要前提。只有始终坚定历史自信,正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才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因此,党的历史自信话语应科学反映党的百余年波澜壮阔奋斗历程,通过话语叙事明晰坚定历史自信的必要性。另一方面,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作出的一切牺牲、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旨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百余年奋斗基础上形成历史自信话语的最大底气也来源于此。新时代党的历史自信话语应充分体现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不断丰富历史自信话语的基本内容。
其二,围绕关键话语做好学理阐释,把理说透。习近平多次提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这实际上阐明了历史自信的价值内核。要密切结合党的百余年奋斗实践以及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提炼总结体现“能”“行”“好”的话语样态,清晰阐释“能”“行”“好”的道理、学理和哲理。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要干什么;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刻理解为什么“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理解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此基础上不断形成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增强话语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其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共识的标识性概念,形成体现时代需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话语集群,有力打破了西方国家关于现代化发展模式和人类文明形态的话语垄断,逐步实现了国家话语由“他塑”向“自塑”的转变,为历史自信话语建构提供了基本指向。新征程上,一方面要着眼大变局下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现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生成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新词、新语句,增强历史自信话语的解释力和表达力;另一方面要围绕民主和平、公平正义、世界变革等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领域主动设置议题,在保持话语独立性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世界各国政党通用的话语表述,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增强历史自信话语的国际认同和国际传播力。
(三)着眼时代发展需求,强化历史自信话语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7]22话语作为观念和思想的载体,是社会实践的反映。新时代历史自信话语的出场,与党的百余年奋斗实践是分不开的。党的百余年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为涵养历史自信话语提供了沃土。新征程上建构历史自信话语,要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夯实历史自信话语的实践基础。
其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新的实践构建历史自信话语。当前,“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要着眼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进一步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提炼话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信心。
其二,强化问题意识,在不断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中构建历史自信话语。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8]当前,世界不安定、不稳定因素增加,全球面临和平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等严峻挑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不少矛盾,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呈现出新特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为新时代历史自信话语建构提供了新领域、新视角,也提出了新要求。要立足这些时代问题,在积极回应时代呼唤和人民期待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历史自信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创新,增强中国人民乃至国际受众对发展前景的信心。
其三,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话语建构的经济根基。话语并非天然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而是与国家经济硬实力有着正向关系。“穷国是没有资格向世人输出自己的经验或研究成果的,也没有奢望与国际同行进行平等的对话。”[19]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尤其是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为建构历史自信话语夯实了经济基础。新征程上,要立足中国发展实际,锚定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充分利用民族自信的优势,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实现经济实力新跃升,用无可争议的发展成就筑就话语底气。
(四)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巩固历史自信话语的群众基础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党的话语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接受,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新时代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要积极吸收群众的话语智慧、形成群众喜爱的话语风格、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着力提升历史自信话语的创造力、亲和力和传播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历史认同感,激发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其一,积极向群众学习,吸收群众的话语智慧。人民群众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话语的受众群体,也是历史自信话语建构和创新的智慧源泉。一方面,要着力培养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确保民众话语权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和提炼人民群众积累的丰富语料和表达智慧,找到与群众的“共同语言”,将其提炼为政治话语,增强历史自信话语的创造力和吸引力。
其二,形成群众喜爱的话语风格。习近平强调,“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20],这一要求为历史自信话语大众化提供了基本指向。一要将理论话语转化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大众话语,用群众能听懂、易接受的话语阐释坚定历史自信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二要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理解能力、阅读习惯进行不同风格的话语建构,有针对性地阐释中国共产党的理念,讲好中国故事,注重话语的差异性,以适用于不同群体。三要把人民的福祉愿望、人民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贯穿历史自信话语建构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民的利益呼声作为话语创新的主要方向,形成易于被人民群众接受和理解的话语风格,增强历史自信话语的感召力。
其三,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要科学处理规范性和通俗性的关系,努力创作还原历史面貌、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采用短视频、微电影、电视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流血牺牲史、艰苦创业史、探索奋进史和强国奋斗史,让党的历史“飞入寻常百姓家”,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增强人们的历史自豪感。通过采用群众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让党的历史走进人民生活中。同时,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优势,借鉴网络话语表达方式,针对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和信息化传播新特点,说好“网言网语”,增强历史自信话语在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年中的传播力。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生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自信话语,在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未来,要立足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实践,着眼国际传播,构建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历史自信话语体系,积极阐释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声音、回应世界难题,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3]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4-1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45.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6]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强调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N].人民日报,2021-12-29(0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8-999.
[9]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67.
[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43.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牢记初心使命 坚持团结协作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N].人民日报,2023-07-05(01).
[1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01).
[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16]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N].人民日报,2021-04-21(02).
[17]陈曙光. 理论与话语[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3):36-40.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19]林毅夫,蔡昉,等.中国经济学如何走向世界[N].光明日报,2016-03-02(15).
[2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0.
【责任编辑: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