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容貌焦虑;自我接纳;家校资源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8-0071-02
【作者简介】郑雅双,福建省晋江市龙侨中学(福建晋江,362200)教师,一级教师。
一、脸上长着黑痣的小羽
小羽(化名),女,八年级学生,成绩中等偏上,喜欢画动漫人物,长相清秀,嘴巴上方有一颗凸起的黑痣。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她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进入八年级后,因被同学笑称为“媒婆”,时常感到焦虑烦躁、情绪崩溃,课上走神,怕跟同学对视。她照镜子时总觉得自己丑,经常用力地抠痣,想切除它。
二、容貌焦虑的背后
进入青春期后,小羽开始关注自己的容貌,发现凸起的黑痣在脸上越发明显。她跟家人说想要切除痣,但父母觉得不能随意切除这颗“福痣”。奶奶指责她心思不在学业上,整天关注这些“小事”。小羽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安慰,又十分在意同学对她容貌的评价,因自我客体化问题导致自卑与人际退缩。小羽想摆脱现在的困境,主动到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我与小羽共同商定辅导目标是缓解容貌焦虑,提高自我接纳水平,能够更加自信和开放地与同伴交往。
三、辅导过程
1.建立良好关系
第1次辅导,小羽一直低着头。为缓解她的不安,我通过她感兴趣的动漫作品开启对话。小羽渐渐放松,表达了自己对绘画的热爱。我询问她喜欢的绘画风格,表示期待她的绘画作品,让她感受到我的关注和支持。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在提及脸上的痣时,小羽说她知道不应该过于在意,但难以控制焦虑。我首先通过倾听、共情、一般化等辅导技术向小羽解释适度的容貌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让小羽意识到她的感受并非个例。其次,我肯定了她内心对美的追求,进一步引导她看见自己期待同伴认可的需求。最后,为有效缓解小羽的焦虑,我引导她觉察情绪,通过身体感知练习,如专注当下的呼吸和身体感觉来让内心平静,进而更好地接纳自己。
2.构建合理信念
第2次辅导,我发现小羽倾向于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定义自我,并且对脸上的痣持有一些不合理信念。我首先向她解释了“自我客体化”的概念,让小羽认识到这是一种片面的自我认知。其次,通过合理情绪疗法中的“辩论”技术,引导她驳斥不合理信念,如“我的脸因为这颗痣毁了”。最后,通过“认知重构”技术与她一同构建合理信念。小羽慢慢意识到“我的脸并没有毁了,黑痣只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仍然拥有健康的五官”。此外,为帮助小羽更全面、积极地认识自我,我在辅导结束时给小羽布置了作业——观察身边的人并记录他们的积极品质、个人能力等内在价值。
第3次辅导,小羽在反馈作业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大多与容貌无关,觉得自己过度关注容貌,忽视了人的内在价值。为进一步鼓励小羽探索内在价值,我采用正念冥想技术,引导她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如“我笑起来很好看”“我擅长画画”进行自我肯定。经过多次练习,小羽能更加积极地看待自己了。
3.寻找例外时刻
第4、5次辅导,小羽向我表达了担忧,认为黑痣一直影响她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首先,我利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中的“例外问句”技术,询问小羽有没有不那么在意脸上的黑痣的时刻。她说自己在绘画或投入学习时并没有被脸上的痣困扰。话音刚落,小羽恍然大悟,意识到这颗痣并不会影响她发挥个人才能或专注某项活动。其次,考虑到小羽对同伴交往的恐惧,我再次向她提问:“请你回忆下过去哪些时刻并没有因为痣害怕和同学们相处?”小羽思考后告诉我:“有次班级户外活动时,大家玩得很开心,我没有特别去想痣的事情。”小羽在回忆当时的画面时,面带笑容。我顺势询问:“你认为做些什么可以有更多这样的时刻呢?”我们共同讨论后,小羽设定了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如主动与一位同学打招呼、参与一次小组讨论,愿意迈出与他人重建联结的一小步。
4.协同家校关怀
第6次辅导,为更好地整合家校资源,给小羽提供支持,我主动联系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建立了“联盟”,共同关注小羽的情绪波动,同时适时引导班级学生认识到给小羽起外号这一行为的不妥。此外,我通过访谈深入了解班级学生对小羽的看法,逐个面谈个别持有偏见的学生,鼓励他们客观地看待同伴。
在征得小羽的同意后,我与她的父母进行了视频通话,引导他们尊重与理解小羽的想法,多赞美和肯定她,同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科普——有些黑痣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没多久,小羽的爷爷奶奶便带她到医院问诊。医生告知小羽,日常不要挤压黑痣,以免引发感染或炎症,并建议她留心观察,在痣出现不寻常的变化(如颜色加深、体积增大或形状改变)时,再考虑切除。小羽听从医嘱,慢慢改掉了抠痣的习惯。
四、辅导反思
6次辅导后,小羽缓解了容貌焦虑,接纳了黑痣的存在,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尝试主动与同学沟通。随访了解,班主任邀请她参与班级黑板报的设计、绘制,给她制造融入集体、展示自我的机会。目前,小羽恢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据任课教师反映,小羽在课上也能够专注听讲。
个案辅导中,我们在面对容貌焦虑的来访学生时可以通过共情理解、积极支持和恰当引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促进其自我接纳和自我成长。
*本文系2024年度福建省晋江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提升初中生心理危机保护因子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J2024—0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