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涌现出了不少高质量、高口碑的动画佳作,这些作品受到观众的喜爱与认可,也成为了繁荣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力量。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扩大,传统动画电影制作模式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工业化转型成为了行业共识。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中国动画电影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少动画电影从业者正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基于此背景,本文将探讨中国动画电影工业化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旨在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工业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中国动画电影 工业化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不仅深刻揭示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还为各行各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新”指的是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质”则指的是在坚持创新驱动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为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创新驱动力,其背后的本质都是坚持将科技进步引发的创新动能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1]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中国动画电影作为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全球动画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与观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探索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工业化路径尤为必要。对于电影产业而言,“工业化的核心就是分工化、专业化、流程化、标准化、规模化”[2]。为了促进中国动画电影的良性发展,目前已有许多从业者正在积极助力中国动画电影工业化进程,力求推动中国动画电影走向新高度。
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中国动画电影的制作能力逐渐增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票房佳绩频传。据《2023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统计, 2023年动画电影市场票房总额为79. 9亿元,达2020—2022年均值的2倍以上,一年内还出现了两部十亿级票房国产动画电影,属中国影史首次。[3]这充分展现了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
在题材和风格上,中国动画电影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不再局限于传统神话和历史故事的单一框架,而是涵盖了神话、运动、历史、科幻、奇幻等多种类别。同时,中国动画电影正逐步往IP化和系列化发展。当前市场中有不少基于知名IP改编的作品,如《茶啊二中》《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5:我的外星朋友》《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罗小黑战记》等,以及基于影片反响进行系列化开发的作品,如“白蛇”系列的《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和《白蛇:浮生》等。这些作品在保留原IP核心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改编和制作,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在技术方面,中国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尤其是3D动画、特效制作、动作捕捉等技术手段的运用日益成熟,使得画面质量和视觉效果得到了较大提升。2015年的《大圣归来》在角色形象的毛皮效果上尚有瑕疵,存在失真现象;而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人物塑造的精细度、特效呈现的震撼力以及动作设计的流畅性上已经能够达到好莱坞主流水准; 2022年的《深海》还成为世界首部全片采用开创级“粒子水墨”技术的动画28ba0af5f48e0888962a07695cdd0dca电影,为观众营造了视觉奇观。在从业者的不断努力下,目前已有不少国产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平可以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媲美。
经过多年的行业深耕,光线传媒、追光动画、华强方特等企业凭借强大的实力脱颖而出,成为推动中国动画电影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光线传媒计划构建“中国神话宇宙”,其系列作品让人期待;追光动画则保持了一年推出一部作品的稳定产出速度,展现出了强大的创作效率;华强方特的“熊出没”系列深受儿童观众喜爱, IP价值显著。然而,尽管国内头部动画公司在工业化道路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行业内整体的工业化程度仍不高。许多公司引入了先进的动画制作软件与设备,甚至还开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画制作技术和工具,可由于长期以来各公司间,甚至是公司内部不同导演之间负责的项目在制作流程上存在差异,技术工具和反馈标准未能统一,致使众多中小型动画团队仅仅是以外包身份融入头部企业流程中,作为生产链上的特定环节存在,未完全实现工业化转型。总体来看,中国动画电影的工业化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一)生产流程缺乏标准化
一部三维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包括剧本创作、原画设计、模型资产、动画绑定、灯光合成等复杂的环节和流程。这一系列繁琐的制作步骤对项目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中国动画电影在项目管理上的标准化和流程化不够成熟,因此一个环节的滞后或失误很可能导致后续多个环节出现问题,引发“多米诺效应”。此前,《哪吒之魔童降世》在项目初期就因未能有效地进行管理,致使可可豆团队在创作中陷入了难以独立完成的窘境,导致团队只能将部分制作任务外包给多家公司。由于各家公司的动画制作水平存在差异,当遇到外包公司不擅长做的内容时,可可豆团队又不得不进一步转包给更专业的公司,从而形成了复杂且冗长的分包链条。这种多层次的转包导致了项目制作上的范围越来越大,更加难以控制与管理。
不规范的流程管理还体现在分工的不细化与不合理上。在资金、时间和人才都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国产动画电影在制作时会出现一个人承担多份工作的现象。因经费有限,在《茶啊二中》的主创团队里,每个人必须练就身兼数职的本领,从画故事板、画分镜、写剧本、做导演、建模搭镜头、配音,磨炼出几乎可以在电影中一人分饰十多个角色的技能。[4]相比之下,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制作会划分多个部门,每个部门中又有多重分级。据悉,《寻梦环游记》中仅是灯光组就细分了10个工种,内设专门的角色灯光、主灯、镜头灯光负责人,还有对灯光进行优化处理的负责人,整组总计共68人。[5]与此同时,人员安排不合理又极易引发项目超出原定周期和资金问题。更进一步来看,在漫长的制作周期里,观众审美不断变化,项目还可能产生剧情铺设、角色设定、视觉效果设计等方面的脱节问题。就如动画电影《小倩》,项目周期历经7年,片方原定于2024年五一档上映,但因前期点映时口碑未能成功发酵,加之档期竞争激烈,于是最终选择了撤档。《深海》极具美感的视觉效果也是用高昂制作成本和漫长的制作周期换来的。田晓鹏导演曾透露这部作品仅在片头制作上就花了两年时间,且耗尽了前期投资。为了更好地完成整部影片,《深海》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深海》的初始制作预算是2亿元, 2019年光线传媒又追加了1. 98亿元投资换取十月文化股权,这才得以成片。[6]纵观国内动画电影项目,因制作周期和资金问题陷入窘境的作品并不少见。
由于标准化的流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所以中国动画电影的制作质量存在不稳定性。《新神榜:杨戬》《深海》等作品在视效呈现上都称得上是业界顶尖水准,可在故事上却被观众诟病。据灯塔专业版显示,《新神榜:杨戬》在网络评论中提及的热词里,“画面美”“画面不错”“特效”“杨戬帅”等词均有上榜,“特效不错”提及率第一,不过,“剧情不行”“剧情一般”也占据整体评论和负面评论的前列。[7]《深海》的口碑在出现两极分化后,导演田晓鹏反思问题可能出在了“讲故事的方法不是特别容易被观众接受”[8]。实际上,这一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动画电影的工业化尚不成熟,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依然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导演中心制,而非整个团队与标准化流程的协同工作,因而增加了作品品质的不确定性。
(二)制作技术尚存短板
近年来,虽然中国动画电影在角色与生物建模、动画流畅度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因现有的技术软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少影片在制作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技术难题,影响效率与质量。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制作团队为了呈现哪吒变身后的复杂形态和特效,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测试。《白蛇2:青蛇劫起》团队在面对“水漫金山”这一场景时,由于是一个非物理动画,这种动画跟传统的软件流体动画不同,所以团队不得不自主研发插件去解决现有软件的局限。在制作影片中的海浪元素时,团队还遇到海浪卡顿的难题,因技术有限,大家也不知道问题根源何在。[9]在《雄狮少年》中,群狮争霸的宏大场景里有超过130头雄狮竞技以及上千名游客观看比赛,雄狮的毛发、游客的表情和头发,以及波光粼粼的水面同样也给主创团队带来了很大的技术挑战。华强方特董事长尚琳琳曾表示,现在用的制作软件全部来自于国外开发,虽然也开发过一些插件,但是还做不到整体软件开发。一些好莱坞大厂的研发工程师会为某部动画电影量身打造软件,可是并不对外提供。[10]动画制作技术的不足使得国产动画电影在制作过程中常常遇到难关,甚至无法很好地进行创意表达与风格呈现。
此外,不同的动画公司或团队使用的软件版本、硬件配置或技术标准有时存在差异,协同工作也可能会受到阻碍。黄家康导演就提过类似的困扰,“做动画时,一般的平台做的时候会很卡顿,带不动。电脑硬件已经非常高级了,但是软件依然可能存在卡顿,那么我们要想办法把它升级到动画系统操作的一个顺滑状态。如果我们没有升级的话,把这个文件给别的公司,他打开不了,操作不了”[11]。在行业内,一些公司或团队可能会采用一套先进的动画制作软件,并基于该软件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制作流程,但当项目需要将部分工作外包给其他公司或团队时,如果外包方没有相同版本的软件或无法兼容该公司或团队的技术标准,就容易出现文件无法顺利交接、数据无法共享等问题。尽管目前国内已有团队尝试开发插件以弥补软件功能的不足,可距离实现整体软件开发的自主可控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产业协同力较弱
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在创意策划、制作生产、发行推广、衍生品开发等各个环节之间一直缺乏紧密又高效的协同机制,因而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动画电影产业链的运作效率和效益。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首要问题在于创意与制作环节的脱节,这十分不利于优质内容的产出。虽然上游创意和剧本开发逐渐受到重视,原创作品数量有所增加,但优质内容还是相对稀缺。创意策划与制作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机制不健全,使得许多创意在转化为实际作品的过程中会遭遇诸多困难。在动画电影制作中,以外包的形式进行生产合作是一种普遍做法。《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制作涉及了60多家上下游供应商。《长安三万里》的部分内容也分了六批次,一共外包了26分钟的动画,占动画总时长的15. 5%。[12]动画电影制作的高协同性特点要求公司内部导演与团队、公司与公司之间均需达成高度一致的认知与愿景,以实现无缝对接与高效协作。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各家公司都有不同的标准和流程,以致于协同工作难以顺畅进行,这就很容易导致创意无法有效传递,甚至在制作过程中被妥协稀释,从而影响作品的最终质量。
同时,营销发行与衍生品开发环节的滞后,还限制了作品的盈利潜力和产业链的延伸。目前来看,不少国产动画电影的目标受众不清晰,宣发策略缺乏创新性,从而无法充分吸引观众。2024年首部登陆院线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雨》,仅获得1728. 77万的票房,[13]这一结果有部分原因归结于宣发策略不当。这部作品在上映前的宣发力度相对较小,缺乏大规模的点映和宣传活动,且未能准确把握影片的核心卖点。《大雨》延续了《大护法》的暗黑童话风格,在宣发上想通过强化父子情感线来拓宽其受众基础,吸引更广泛的普通观众,可宣传点的偏移容易给潜在观众传递出与实际内容不完全一致的信息,进而导致了与原本核心受众的偏离,最终影响影片口碑。在衍生品开发方面,许多动画电影在创作初期并不重视,大多数时候仅在作品上映前制作少量衍生品用于宣传或作为影迷福利,直到影片热映后才匆忙加大开发力度。这不仅错过了最佳的市场热点期,还因制作周期长、成本高昂而难以与盗版衍生品相抗衡。一般而言,正版衍生品的生产要经过设计、建模、生产、包装、售卖等步骤,根据不同产品的制作流程,整个周期从一个月到半年不等,最长的甚至会达到一年。相比之下,盗版衍生品不需要通过官方报批审核的程序,所以制作远远快于官方正版。《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盗版衍生品从制模到预售就只需15天,而官方授权的衍生品在电影上映了两周后才开始发起众筹,[14]其衍生品的开发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盗版衍生品也对正版的销售造成了重大冲击。
总体来看,中国动画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仍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未能较好地形成合力,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导致资源无法高效整合,创意难以迅速转化为市场价值,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整体效率与效益。因此,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合作,推动资源进一步整合,是当前中国动画电影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资金与人才短缺
当前中国动画电影市场中各类佳作频出,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资金与人才短缺问题却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众所周知,动画电影制作成本高昂,但国内大多数资金往往都集中到了少数热门项目上,而一些有潜力的新兴项目却难以获得资金支持,资金在分配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如《深海》《雄狮少年》等动画电影的制作成本达到了上亿元,反观《罗小黑战记》起初仅凭3000元的资金启动,以短片(每集不超过10分钟)的形式艰难起步,历经8年才推出电影版。[15]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动画电影项目的制作周期往往较长,增加了资金占用成本和不确定性,加之不少公司是初创公司,可能缺乏成熟的制作团队,自身抗风险能力薄弱,也让资方信心不足。
除了缺乏资金之外,人才的短缺同样是限制中国动画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阻碍。目前,市场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供给却难以满足。一些动画电影项目因人手紧张,员工休息时间被严重压缩,有些团队里,一人甚至要身兼多职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尽管近年来持续有高校开设动画相关专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不仅如此,动画行业还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导致动画电影制作团队的人才储备不足。《哪吒之魔童降世》汇聚了超1600位工作人员,在制作过程中由于项目难度过大,又超负荷工作,导致不断有动画师因压力太大而离职。[16]类似的人才流失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动画公司,有些动画公司里有不少优秀的动画师被游戏公司高薪挖走。
此外,由于人才短缺和资金压力等原因,国内部分动画公司会把一些只具备初级制作能力的人过早地推至核心团队的领导位置,带领着一群更加经验不足的人员挑战“大项目”,这极大地增加了项目的风险。而且,动画电影制作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一部优秀的作品既需要懂技术的人才来保障作品的视觉呈现,还需要有审美基础的人才来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可现实中既懂技术又有审美的人才非常紧缺,这也使得动画电影在制作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建立标准化制作体系
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建立标准化的制作体系是提升中国动画电影生产效率与作品质量的主要路径。标准化制作体系的核心在于将复杂的动画制作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可管理、可复制的步骤,每个步骤都遵循既定的标准和规范,以此保障协作效率和作品品质。当前,工业化的优势已经在部分头部动画公司中逐渐显现,它们通过不断优化内部协作机制,实现了从创意策划到作品产出的高效衔接。
华强方特作为市场中的佼佼者,采用“多项目并行结构式分工模式”,从选题策划到最终成片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创作体系。其前期有策划中心、编剧中心、排版中心、美术中心;中期的动画、特效、模型等环节也有专业的中心制。整个过程中,公司内部有一个由多个导演组成的智囊团,从故事梗概、剧本的每个阶段进行内部审核与把关,以便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确保作品的水准。目前,华强方特内部已经可以拆分出多支稳定的团队同步推进多部动画电影的制作。高度的团队协作确保了华强方特每年至少有一部高质量作品的问世。[17]追光动画则是另一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公司。自2013年启动《小门神》项目以来,追光动画就开始尝试建设工业化体系,“目前已经初步建构了稳定的工业生产模式:一部为期3 ~ 4年的动画电影制作计划精确到天,每个时间点都设置得很明确,项目管理的执行力和延误率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追光的工业流程管理下,他们用1/3的人员, 1/10的成本完成好莱坞品质的动画电影制作,并逐步稳定在4 ~ 5亿元的票房基本盘。”[18]放眼国际上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其“智囊团会议”流程同样值得借鉴,这是皮克斯持续产出高质量动画作品的秘诀之一。“《玩具总动员3》编剧迈克尔·阿恩特曾公开讲述自己与皮克斯的创意团队是如何协作的:先写出剧本;后做出一个粗版样片;样片进行放映测试,创意团队成员观看并发表意见;编剧选择性吸收意见并迭代剧本,按此流程不断循环直到创意团队通过。”[19]《玩具总动员3》的剧本就历经了7次迭代。这种标准化的流程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叙事的普适性与内容的新颖性。
无论是中国的华强方特、追光动画,还是国际知名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都通过建立并不断优化标准化制作体系,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实现了多部作品的并行开发与高质量产出。除此之外,标准化的制作体系还可以与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相结合,对作品的制作质量、艺术价值、市场反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且客观的评估,以便为后续创作提供参考。
(二)加强技术应用与创新
中国动画电影要真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关键在于持续加强技术应用与创新。在技术运用上,动画公司可以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应用于创作、营销、衍生品开发等环节。具体而言,可以利用云端制作协同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共享创意与资源,实时协同工作。同时,还可以依托5G技术的高速低延迟特性,实现远程实时渲染,让制作能得到即时的反馈与优化,提升工作效率。追光动画在制作《长安三万里》《阿唐奇遇》《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杨戬》等作品时就运用了云计算技术,让电影中静态和动态的3D动效制作,尤其是那些资产重、难度大的渲染任务,得以在云端轻松完成。通过阿里云高性能计算(E-HPC)的强大支持,追光动画实现了渲染节点的灵活扩展与高效管理,有效缓解了传统渲染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瓶颈与压力。据悉,《白蛇2:青蛇劫起》的总渲染时长超3亿核小时,其中灯光渲染量占总渲染量的85%,但借助现代科技,整体提效了近160%。[20]此外,追光动画还致力于自主开发软件系统,如表情系统、衣服系统等,这些创新工具与云计算技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动画制作的精细度和效率。
在技术创新上,动画公司应当建设自身的技术团队进行技术开发。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许多AIGC工具逐渐进入了动画工业化领域。“在3D模型批量生成方面,一些3D动画公司已开始尝试为动画制作引擎开发相关插件,以便于在大场景群像情节中插入大量角色,甚至有公司还为非主要角色的批量互动开发了自动互动的功能,方便动画师快速完成一部分大场景的动作戏。”[21]再如迪士尼动画工作室,“技术人员数量占比为四分之一,他们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围绕项目生产所需进行技术测试与研发,更多的时候是会根据现在世界动画的技术能力与水平,主动研发、更新动画制作技术软件,他们在无数次‘Research’基础上,研发了‘物理光线追踪渲染工具’‘植物生成系统’‘模型复制系统’等等”[22],赋予作品更加细腻的视觉感受。
总之,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应坚持技术应用与创新并重的原则,通过不断深化技术融合与创新,提升作品品质,拓宽产业边界,为中国动画电影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推动IP全产业链开发
在动画电影市场中, IP全产业链开发是提升作品价值、延长生命周期的重要策略。通过深入挖掘IP的价值,将内容、营销、衍生品等环节的实现紧密联动,有助于增强观众的情感连接以及促进整个产业的延伸与发展。
一方面,推动IP全产业链开发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具有深度与广度的IP内容体系。相关创作者应当明确IP的独特定位与核心价值,从主线故事到番外篇章,不断丰富IP的内容层次,构建出一个丰富立体的IP世界。比如“熊出没”的IP授权与衍生产业链的拓展就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此前华强方特从“熊出没”系列中提取受欢迎的角色,打造《赵琳的探险日记》等单独的IP,还计划通过自主孵化、外部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发针对不同类型受众的其他IP。[23]如今,“‘熊出没’品牌已陆续推出12部系列动画片、10部院线电影、2部电视电影,并衍生出舞台剧、图书、有声内容等,授权品类涵盖食品、玩具、服装、3C、家居等,横跨20多个行业”[24]。再如《棉花糖和云朵妈妈1:宝贝芯计划》作为“大头儿子”的姊妹篇,以及《茶啊二中》和《罗小黑战记》从动画短剧到电影的开发,都是对IP全产业链开发的有益尝试。
另一方面, IP的全产业链拓展要注重衍生品的前置开发,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和合作模式,并与作品的推广紧密联动。由于很多衍生品的开发和制作周期较长,所以版权方应当尽早寻找合作伙伴开展相应工作,把控好生产节奏。相关IP可以与服装、快销品、餐饮等行业的知名品牌或商家进行跨界合作,打造联名产品或营销活动。在《神偷奶爸4》热映之际,麦当劳便同时推出了以小黄人为主题的开心乐园餐,消费者购买套餐即可随机获得一款小黄人玩具。《白蛇2:青蛇劫起》也很好地抓住了产业链融合的机会,上映宣发—衍生品预热—银幕上映—众筹热卖,环环相扣,节奏紧凑。从整个生态形式看,影视+衍生品的“深入捆绑”式发行模式,拓宽了IP影视的商业价值边界,[25]推动了动画电影产业上下游的深度融合,提高整体效益。
(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面对日益多元的市场需求和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动画电影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人才作为推动一个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尤为重要。
对于学校而言,首先应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工作坊或者实训实习等形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真实的动画电影制作项目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学校应当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跨学科融合,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例如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开设了上海电影院校的首个AI电影课,将AI软件Midjourney引入到教学中,教学生如何使用AI为自己的作品生成美术概念图、选角参考图、分镜图等。[26]同时,学校要加强美育教育,通过开展艺术鉴赏课程、美学理论课程、艺术展览、电影展映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最后,全球各高校之间可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于2014年起便与法国高布兰影像学院建立了合作培养项目,探索国际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对于企业而言,则应当重视内部培训,并完善培训体系。皮克斯内部就有一所为员工开设的“皮克斯大学”,大概含有111门课程,内容从绘画、电影、表演到肚皮舞、瑜伽无所不有。皮克斯鼓励每位员工,无论是动画师、技术人员,还是保安,每年至少学习六门课程。[27]此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承担起引导和支持的角色,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项目为从业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这类培训项目可以是短期培训班或国际交流项目。在短期培训班中,相关单位可以以主题项目形式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进行集中授课。国际交流项目则可以包括海外研修、学术论坛、合作制片等多种形式,使从业者能够深入了解国际动画电影产业的最新动态和先进技术。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动画人才是推动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关键,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企业及政府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型专业人才培育体系。
如今,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工业化也已初具规模,但相较于一些工业化已趋于成熟的国家,中国动画电影的工业化进程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面对生产流程缺乏标准化、制作技术尚存短板、产业链协同力较弱、资金与人才短缺等多重困境,中国动画电影从业者应继续秉持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工业化发展的新路径。具体而言,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以提升制作效率与精细度;完善标准化制作流程,保障作品的品质;推动IP全产业链开发,促进产业内各环节的协同发展。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与人才培养力度,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力量。希望在多方的共同发力下,中国动画电影工业化进程能够稳步推进并不断深化,为世界带来更多具有影响力的中国优秀动画作品。
注释
[1]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 2023, (10): 1-13.
[2]尹鸿.从观念到实践:电影工业体系的理论辨析与建构路径[J].当代电影, 2023, (09): 4-11.
[3]新华网. 2023电影市场盘点:国产动画,一场消费回潮[ EB/ OL ]. 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 = 1786963804949581750𝔴 = spider&for = pc, 2024-01-02.
[4]新京报.《茶啊二中》快乐解压背后的“辛酸”故事|揭秘[EB/ OL]. https: / / view. inews. qq. com/ k/2023 0717A05RML00? no-redirect = 1&web_ channel = wap& openApp=false, 2023-07-17.
[5]三文娱.中国动画电影差在哪里?制作技术吗? [EB/ OL]. 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 16069220631 52281100𝔴=spider&for=pc, 2018-07-25.
[6] ACGx.做了7年的《深海》,为什么仍然是个“坑”?[EB/ OL]. https: / /36kr. com/ p/2131537990839301, 2023-02-15.
[7]澎湃新闻.编剧对不起美术?《新神榜:杨戬》透视国漫故事缺憾[EB/ OL]. https: / / m. thepaper. cn/ baijiahao_ 19667096, 2022-08-29.
[8]镜像娱乐.一文盘点国产动画电影:公司力量和项目储备[ EB/ OL]. https: / /36kr. com/ p/2291492291420 547, 2023-06-07.
[9]黄家康,刘佳,於水.《白蛇2:青蛇劫起》:中国动画电影的类型探索与制作体系建构———黄家康访谈[J]. 电影艺术, 2021 (05): 77-83.
[10]雪豹财经社.独家对话丨《熊出没》制片人尚琳琳:最长寿国漫IP是如何炼成的[EB/ OL]. https: / / c. m. 163. com/ news/ a/ ITI7R1NQ05535KLV. html, 2024 -03-18.
[11]同[9]。
[12]北京石景山.爆款《长安三万里》的背后!石景山这家企业揭秘[ EB/ OL]. https: / / www. bjnews. com. cn/ detail/169030386619876. html, 2023-07-26.
[13]数据来源于国家电影专资办。
[14]新京报传媒研究.假冒“哪吒”横行:衍生品如何与电影同步满足观众期待?[EB/ OL]. https: / / www. 163. com/ dy/ article/ EON68HET0514D0JD. html, 2019-09-10.
[15]壹娱观察.专访导演木头:“斥资3000元”的罗小黑是这样打造出的[EB/ OL]. 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 = 1644372428260263283𝔴 = spider& for = pc, 2019-09-11.
[16]中国新闻周刊.《哪吒之魔童降世》:爆款国漫诞生记[ EB/ OL]. 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 = 1640274004083827787𝔴=spider&for=pc, 2019-07-28.
[17]红星新闻.揭秘|十年狂揽55亿,《熊出没》是如何做到的?[EB/ OL]. 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1757265121213600714𝔴=spider&for=pc, 2023-02-08.
[18]张琦伟.追光动画“成长记”:工业化流程下国产动画电影项目的风险识别[J].电影文学, 2023 (11): 85-90.
[19]同[8]。
[20]新华社.“总渲染时长超3亿核小时”:中国动画电影视效达到新高度[ EB/ OL]. 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 = 1708691939577981860𝔴 = spider& for=pc, 2021-08-21.
[21] Soda. Sora颠覆了AI视频,传统漫画和动画从此不存在了? [EB/ OL]. 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 1791322837576698011𝔴 = spider&for = pc, 2024 -02-19.
[22] AR观察.深度解析迪士尼的科技文化战略与布局:科技如何释放想象力
[EB/ OL]. https: / / www. sohu. com/ a/204216862_ 99899590, 2017-11-14.
[23]同[10]。
[24]光明网.新探索新空间
新期待:国产动画发展呈现蓬勃生机[EB/ OL]. 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1800439475223251207𝔴= spider&for = pc, 2024-05-30.
[25]钛媒体.衍生品众筹723万,《白蛇2:青蛇劫起》的另一场崛起[EB/ OL]. https: / / www. tmtpost. com/ 5555684. html, 2023-04-05.
[26]北京日报.靠AI一个人能拍出一部电影?上海首个AI电影课揭秘——— [ EB/ OL]. https: / / www. sohu. com/ a/663196191_ 163278, 2021-08-09.
[27]东方早报.在皮克斯工作好比进了一所“怪兽大学”[EB/ OL]. https: / / www. 163. com/ news/ article/93QM QK9F00014AED. html, 201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