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新质生产力为视角,提炼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涵,引入生产力理论、创新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勾画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电影产业的理论逻辑,以期为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路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生态系统 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破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者用智能劳动资料作用于新兴劳动对象所呈现出的当代先进生产形态,以生产要素变革为基本表现,以创新驱动为核心要义,以高质量发展为最终指向。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核心特征,通过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指引,与电影产业的结合产生无限的可能。
新质生产力是对生产力发展阶段的新认识和生产力发展状态的新界定,在新发展格局战略背景下和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创造性提出了这一论断。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新”,表现为新要素、新技术、新业态,最核心的是创新驱动生产力的变革;“质”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高品质、高效能,以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的飞跃;“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目标指向,作为生产主体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体现,通过创新和高质量产生更为先进的变革。
(一)生产力变革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表现
目前学界对新质生产力有多种视角的解读。有学者在“实践条件—实践手段—发展目标”理论框架下探讨新质生产力,认为“通过科技创新和数据驱动的要素协同实现的生产力实践条件变革”[1]。也有学者从“要素—结构—功能”的系统论视角分析,得出“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基础设施”等新质要素,“由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主导发展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承载结构,以及“新发展理念、追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功能取向[2]。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生产力理论的框架下,新质生产力实现了对传统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阐释。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生产要素不同程度的革新和优化组合促成生产力的不断变革、更新迭代、稳步升级,这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着力点。
(二)创新引领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综观学术界的主要研究,无论是基于生产力理论内涵的探讨,还是对新质生产力外延的拓展,其核心都被归为“新”这一要点。从整体上来说,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为“核心动力、生产依托和目标旨意”三重维度,其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生产依托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目标旨意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3]。新质生产力是由“高素质劳动者、新质料生产资料构成”,以“科技创新作为内核、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生产力[4]。从部分上来说,新质生产力的“新”可以分解为“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等”[5],创新驱动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强高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核心条件[6]。新质生产力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生产力新质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创新正是以颠覆原有生产力形态而催生新质生产力状态的引领力量。
(三)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最终指向
新质生产力中“质”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本质、质量、质变等方面,生产力革新和技术创新最终会促成社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7]。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和潜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也是抢占未来制高点和构建竞争新优势的新赛道”。[8]从主体、技术、结构、产业形态四个维度,新质生产力分别展现出“以脑力劳动者为主、颠覆性创新驱动、多要素渗透融合、数智化和绿色化产业”[9]的特点。与新质生产力一脉相承,新型工业化是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融合的现代化工业体制。新质生产力能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能够催生新质生产力,二者具有统一性和共通性[10]。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新要素系统组合而成的生产力新质态,以技术创新引领为动力源泉,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为依托,把全面实现新型工业化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主要抓手,来实现产业现代化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三个部分,对应创新、质优、生产力新质态三个方面,并且与生产力理论、创新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这三个基础理论有明显的联系,由此构成了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生产力优化革新电影生产动能,创新引领颠覆电影产业格局,生态系统完善重塑影视行业生态,由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生产、技术与产业结构的变革,给中国电影自身生态完善与国际传播效果提供了现实契机,新质生产力与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自然而然地联结。
(一)生产力理论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在马克思的论述中,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11]。新质生产力实质上是传统生产力内涵的拓展和升华,它体现了人类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世界的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动力的论断。与电影领域有关的文化生产力,是对一个国家文化话语权的概括,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创新理论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可追溯到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的理论,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并阐述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把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12],提出经济增长通过破坏性创新的形式来进行;克里斯坦森进一步提出渐进式创新与颠覆性创新,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欧盟在《开放式创新2. 0》中总结了创新的不同发展阶段———从封闭式、内向型创新的线性范式到开放式、协同性创新的创新体系,再到系统性、网络化创新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阶段。文化领域的创新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包括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为文化产业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文化自信自强。
(三)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学理论借用而来, Moore是第一个系统而又科学地论述企业生态系统的学者,他将企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一种“基于组织互动的经济联合体”[13],并进一步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由客户、主要生产商、投资商、工会、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等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组织或者群体构成的动态结构系统”[14]。Adner提出创新生态系统,认为创新需要依赖外部环境的变化与生态系统的成员参与,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协同机制,企业这种协同机制将个体与他者联系,并输出价值[15]。借用于生物学的概念,电影生态系统包括各影视主体、相关主体与内外部环境,突出电影产业内部发展的协调性、自组织性和有序性,引导产业内部以更良性和可持续的动态循环。
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理论逻辑———生产力理论、创新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分别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从细节到全局为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路径。从生产力的变革到技术创新的驱动再到生态系统的完善,目的都是实现我国影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表现为新生产要素提高电影全要素生产率、“人工智能+”引领电影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支撑电影高质量发展三个方面。
(一)新生产要素提高电影全要素生产率
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新的劳动对象等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电影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16],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电影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当前,我国电影市场发展的整体结构并不平衡,热门档期票房呈现着明显的“马太效应”,头部电影与腰部电影、高体量大片与中小成本电影之间“未能有效形成互补互动的共同体,引发创作资源配置的失衡,难以构成金字塔式的稳定结构”[17]。新质生产力所提供的路径在于,变革现有生产要素,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从电影生产的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培养新型电影劳动者,打造高素质创作人才队伍。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也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创作者的队伍构成和素质的好坏是电影作品成败的关键之一,高质量的作品离不开高素质的团队。新质生产力要求下的新型劳动者是高创新性、高技能的脑力劳动者,知识更新和持续学习尤为突出。在数字智能时代,劳动者主要通过参与信息生产和消费来组织社会物质生产,在此背景下劳动者的产消身份一体化[18],进一步说,劳动者兼具高科技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份,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变量,缺少高素质劳动者的驱动,电影生产就难以获得高质量、高效能的动力支持。因此,要通过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匹配当前电影市场的需求,培育和发展一批又一批电影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源源不断地为电影行业输送人才。
其次,运用新型劳动资料,提高电影生产投入产出速率。一般来说,劳动资料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资金等一切用于改造劳动对象的物质生产资料,而数字智能时代劳动者的核心劳动对象是数字信息,劳动资料的特点也变得更为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极大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协同化、整合化,是新质生产力条件下对生产活动投入的新要求,数据、信息、平台等数字劳动资料,这些更加便捷和智能的技术手段孕育出更为智能、高效、融合的新型生产工具,解放了体力劳动,降低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新质生产力催生出的新型劳动资料的运用,促使电影制造流程走向数智化,推动影视行业生产力跃上一个新台阶。新一代劳动工具的应用可以为电影的制作提供可共享的标准流程和沟通平台,实现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式管理。
最后,生成新型劳动对象,不断推出高质量精品佳作。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是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电影与游戏、剧本杀、实景演出、元宇宙、互动剧等新兴文化业态之间的合作与共创越来越频繁,如游戏电影《头号玩家》、剧本杀电影《扬名立万》、演唱会电影《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互动剧《黑镜:潘达斯奈基》等新兴影视生产对象,作为“电影+”衍生出的新形式,为电影产业的细分和衍生提供了可能。个性化、定制化、可持续性的创意产品和基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产物,成为数字时代智能劳动对象丰富的形式展现。电影的生产者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探索发现不同领域的新业态,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高质量作品,不断推出一系列满足观众需求的精品佳作。
(二)“人工智能+”引领电影制作创新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开展“人工智能+”的行动指示,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国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人工智能这一技术创新引擎不断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利用。“人工智能+”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成更具科技感和时代化。人工智能应用于电影产业大有可为,电影生产各主体一直以来呈现形态都比较孤立,各主体之间的联系较弱,尤其在一些技术资源如特效资源、数字资产资源等的互通上,还未实现真正的开放与协同共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作用赋能,影视生产制作模式将会更新,影视产业的外延和边界将会拓展。
首先,“人工智能+”引领电影制作技术创新,革新电影生产模式,探索电影智能产业链全新面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能够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交互成本,赋予主创团队、普通观众、专业影评人等各方参与电影价值创造的可能,为影视作品内容的价值共创、传播渠道的开拓与分发、消费方式的升级与更新提供了多元动态的调整与适应机制。AI赋能电影生产的流程突破了以往线性模式,可以在剧本创作修改、角色生成、视觉效果增强等各个环节加强影片的制作,也可以利用生成工具自动完成影片的生产过程。但应引起注意的是, AI不是万能的,我们要善用人工智能为电影生产积极赋能,为创作者减负,提高人机协作和人机共创的水平。
其次,“人工智能+”引领影视基地模式创新,扩展电影的形式边界,助推影视相关产业之间的互联互通。电影在其内部自我更新迭代的同时,也积极向外界探寻发展的可能性,积极融入文创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例如北京市影视制作基地郎园Station的创新发展就具有示范作用,园区内不仅有一流的影视制作公司和顶尖的影视制作设备,也有顺应新一代观众群体文化消费偏好的影视打卡地,由旧厂房改造的中央车站、艺术市集、体验馆、美术馆,以及“前店后厂”的新型经营模式,为文化场景消费和影视场景营销提供了鲜活的范例。文旅产业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影视拍摄中的取景地为所在城市提供了潮流打卡新地标,借助影视IP的赋能,可以更大范围的整合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带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城市文旅宣传也为电影宣传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曝光机会,实现电影观众与文旅游客的互补互动。
最后,“人工智能+”助推影视公司战略创新,布局电影企业内部AI运用部门,将技术与艺术最大限度融合。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市场资本涌动,使得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开始布局人工智能部门, AI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影视行业生态[19]。多家头部影视公司明确加入AI赛道,设立专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生产部门,积极使用人工智能加速内容创作与产出效率。这种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电影制作流程的革新,更在内容创作、市场营销、放映服务等多个层面丰富了影视企业的业务范围。以电影宣发为例,“更方便、快捷、万能、高效、智慧、清晰、立体、沉浸、临场,都将是电影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20]。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为影视公司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通过算法智能推荐系统, AI可以根据用户的观影历史、评分和行为数据,建立用户画像,并给出精准的推荐结果,提供个性化的观影体验。
(三)生态系统支撑电影高质量发展
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电影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可以归结为高效能、高标准、高地位。高效能是电影生态系统良性运转的表现,高标准是电影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高地位是电影全球价值链攀升的结果。数智化正在重构国际生态,中国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打造中国电影的新型工业化,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实现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首先,推动构建电影良性生态系统,支撑电影产业高效能运转。当前电影生态系统主体层内部还存在比较明显的“马太效应”,各子系统主体之间的联结效能还不高,无法达到良性循环的预期效果。理想中电影生态系统的构成应当是基于“各个参与者业务模式与组织架构的共性组合”,使得“小到个体创作者、工作室,大到影视集团都可以在电影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开自己的战略布局”[21]。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可以帮助各子系统主体借助电影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共创效应,实现各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和支撑要素之间良性生态系统构建,维持系统内资源流动的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态稳定,支撑起整个电影产业高效能运转。高效能是高效率和高动能共同驱动的结果,从外围环境支持到内部要素驱动再到核心主体发力,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和生产力驱动将推动电影生态系统以良性循环的形态运行。
其次,加快中国电影新型工业化进程,支撑电影生态系统高标准运行。要实现对好莱坞的弯道超车,中国电影产业应加速推进更适合自身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得益于LED屏、动作捕捉、渲染引擎和全场景渲染等虚拟摄制技术的出现,虚拟制片快速发展,为中国电影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2023年的两部大制作影片———《流浪地球2》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为中国电影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提供了典型范例。《流浪地球2》全片共有3300个常规视效镜头,再加1000多个针对演员脸部的特效镜头,全部由国内26家视效公司的2300多名制作师和艺术家参与制作[22],其后期视效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乌尔善导演在《封神三部曲》制作过程中的工业化探索则体现为电影创作的工业化、制作管理的工业化、技术应用的专业化这三个维度[23]。在新技术加持下的电影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线上线下各流程和各环节智能化、标准化的实现,为电影生态系统运行制定更高标准。
最后,实现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电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通常情况下,电影生态系统可以分解为外围环境系统、中间支撑系统和核心主体系统三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主体与环境、主体与要素、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密切关系。从各生态主体与内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目前电影产业生态系统支撑所需的制度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尚待完善,具体表现为产业协同相关政策支持不足、原创技术的开发与落实实力不够、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仍有滞后,尤其是电影国际传播的效果有待提升。构建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促进电影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跨越,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提高中国电影产业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的份额。为此,要进一步推动中外电影在拍摄制作、发行放映、IP开发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外电影人才之间的交流学习,实现更广范围的电影国际传播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升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价值链中的地位。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为我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应尽快布局电影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策略。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电影生态系统完善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推进电影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当下我国电影业形成了以影视公司为核心,影视基地为支撑,制作发行放映为主线的运作模式,市场规模和社会效益比较可观,但也面临一些结构性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和效益方面,如:电影市场尚待形成良好的供需生态,档期秩序的生态亟待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尚未实现良性运转,电影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有待提升等。新质生产力为摆脱这些困境提供了现实可能,将推进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完成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跨越。
注释
[1]谢建邦.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实践规律与形成路径[J].阅江学刊, 2024, 16 (02): 126-137+174.
[2]黄群慧,盛方富.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改革, 2024 (02): 15-24.
[3]潘建屯,陶泓伶.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的三重维度[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0.
[4]蒲清平,黄媛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9 (06): 1-11.
[5]韩江波,沙德春,李超.新质生产力的演化:维度、结构及路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 (01): 8-16.
[6]石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N].人民日报, 2Xjqfz5sgV318jCQ/kSxJZiY/GvnInMDj7lkkuPY8uFE=024-03-13 (005).
[7]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J].领导科学, 2024 (03): 2.
[8]熊丽,刘瑾,张倩.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N].经济日报, 2024-03-10 (001).
[9]胡莹,方太坤.再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形成路径———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视角[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zhV343j+wtHrtdnMYXOGXvt8RH4Sf2565pOst96b5uY= 1-13.
[10]余东华,马路萌.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 2023 (06): 90-102.
[11]王大树.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J].经济, 2024 (01): 31-33.
[12] (美)约瑟夫·熊彼特著.郭武军,吕阳译.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5 (01): 55-64.
[13] Moore J F,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 petition.[ J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71(3): 75-86.
[14] (美)詹姆斯·弗·穆尔著.梁骏等译.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 (01): 17-21.
[15] ADNER R, KAPOOR R. 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 RATIONS [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 (3): 306-333.
[16]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N].人民日报, 2024-03-01 (009).
[17]周星,吴晓钟.中国电影的创作共同体问题及其提升路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02): 78-88.
[18]胡博成,朱千叶.向未来要空间:论新质生产力的经济空间逻辑及实践旨向[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3.
[19]张锐,张筱佩.技术驱动与艺术赋能:人工智能重塑影视生态格局[J]. 现代电影技术, 2023 (10): 27-33.
[20]尹鸿.技术赋能:中国电影之强国路径[J].现代电影技术, 2022 (10): 4-8.
[21]张锐,修雨薇.创新理论视域下的电影生态系统构建[J].电影文学, 2022 (12): 7-13.
[22]吴俊霖,崔蕴鹏.中国科幻电影创新发展探析———以《流浪地球》系列为蓝本[J]. 传媒论坛, 2023, 6(13): 63-65.
[23]乌尔善,陈晓云,李之怡.《封神第一部》:神话史诗的现代讲述———乌尔善访谈[J]. 电影艺术, 2023(05): 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