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虚无,病安从来”背后的养生智慧

2024-09-12 00:00:00郑访江邓沂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4年7期
关键词:养神黄帝内经情志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基于此,我们提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原则,对于预防疾病、保障健康、延年益寿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恬淡虚无,清静养神

在遵循“恬淡虚无”的养生理念下,精神调养的核心在于“清静养神”,即通过适当的调节来维持意志和情绪活动的正常状态。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曾言:“神不外驰,故曰守神”,强调了养神之要在于内守。然而,清静养神并非意味着精神的闲置,《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有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指出正常的心理活动对人体至关重要。清静养神的宗旨在于“心神内守”,以发挥其主宰脏腑和生命活动的作用,而不致滥用。

具体实践清静养神时,可遵循以下3点。

(1)减少欲望:倡导人们保持心灵的宁静,避免拥有过度的欲望。若频繁地纵欲,精神将容易耗散。

(2)减少思虑:过度的思虑,尤其是焦虑和苦思,极易损伤精神。清静养神并非主张完全摒弃思虑,而是鼓励人们通过提升精神修养,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理性地应对事物。

(3)调节情志:保持乐观、愉快、宁静的心态,克服或调整那些不可避免的精神压力,预防因情绪失调而引发的疾病。

恬淡虚无,免伤七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与情绪的波动。人类不同于无知无感的草木,面对外界种种事物的刺激,难免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及情志变化。若欲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便需避免过度的情志反应,同时也不应让负面情绪长期占据心灵。唯有不被情志所伤,方能实现“精神内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特别注意调节以下过度激烈的情绪,以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

1.慎狂喜

狂喜,是指个体在遇到极其高兴或兴奋的事情时,所表现出的强烈而极端的喜悦情感。诸如“范进中举”与“笑死牛皋”的典故,便描绘了这种突然的狂喜。狂喜可能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使得气血运行无力而形成瘀滞,由此可能引发身体发软、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精神失常、错乱或猝死。

适度的喜悦能够缓解紧张情绪,调和气血,使心气畅通。然而,喜悦之情也应该有度,一旦超越界限,便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喜事时,应懂得自我节制,保持心理平衡,以免健康受损。

2.戒暴怒

暴怒是一种极度强烈的情绪反应,通常表现为突如其来的、剧烈的愤怒。这种情绪可能是由外界刺激、个人挫折、不公平待遇或其他任何触发个体情绪的事件引起的。暴怒的后果,轻则可能导致肝气郁结,出现头晕头痛、胸胁胀满、心胸郁闷等症状;重则可能立刻出现面色发青、四肢颤抖,甚至昏迷、死亡。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中老年人,若患有高血压或冠心病,暴怒往往是触发脑出血或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

适度的愤怒有时能够帮助释放压抑的情绪,对健康有益,关键在于掌握分寸,适时自我调节,避免情绪失控。为预防暴怒,可以采用警示和提醒的方法。例如,在床头或书桌上放置“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警句,作为时刻的提醒和警示,这样能有效帮助控制情绪,达到良好的效果。

3.解忧思

忧思是一种心理状态,指的是人们因为某些原因而感到深切的忧虑和过度的思考。这种状态通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如忧郁、悲伤、焦虑和恐惧。轻微时,可能只是表现为愁眉苦脸、郁郁寡欢、沉默寡言、意志消沉,独自坐着长吁短叹;严重时,则可能彻夜难眠、精神恍惚,内心烦躁不安,整日处于焦虑之中。忧思若长期不解,可能导致气血亏损、身体虚弱。在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生活工作压力加大,大家普遍有忧思,这也使得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为了化解忧思,一方面,我们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开阔心胸,接纳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必要时进行自我调节,以调适内心的不平衡。

4.化悲痛

悲痛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通常是对失去、失败、失望或其他形式的不幸事件的反应。它包含了悲伤、哀愁、痛苦和忧伤等情绪,可能是由于亲人的去世、亲密关系的结束、重大生活变故或其他引起心灵创伤的事件所引发。过度的悲痛不仅会消耗元气,导致意志消沉,还可能使那些易于感伤的人患上癌症等严重疾病。

为防止悲痛过度,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洞悉世间万物的无常变化,认识到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之事在所难免。我们应当将悲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不幸,如此方能滋养心灵,维护精神的健康。

5.避惊恐

惊恐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通常是对某种突如其来的威胁或恐惧源的即时反应。它是一种基本的生理反应,属于人类自我保护机制的一部分。这种情绪的细分有所区别:对于同样令人畏惧的事件,若事前未知,则称之为“惊”;若事前已有所知,则称之为“恐”。

过度的惊恐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通常,“惊”会导致气血运行失调、心脏失去滋养,表现为心悸、胆怯、易惊醒等;而“恐”常引起气虚失固、肾气不足,可能出现大便失禁、腹部胀满等症状。

为了防止惊恐伤害身体,大家平时要锻炼心智,遇事不惊,从容应对。《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到:“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这表明心智健全、气血旺盛的人在面对惊恐时,不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因此,培养坚定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是抵御惊恐情绪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养神黄帝内经情志
养生的最高境界
海峡姐妹(2023年11期)2023-12-04 08:08:32
要重视清静养神
祝您健康(2023年1期)2023-03-06 12:04:20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日常养神七要点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形神在我
中华奇石(2015年8期)2015-07-09 18: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