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沟通的概念
卫生应急风险沟通,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中,针对人们普遍存在着对潜在的、不确定的有关健康风险的问题,以传达相关信息为主要形式,以科学为基础进行有效的沟通。
风险沟通是一项重要的卫生干预措施,是任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期间,公众需要了解自己面临哪些健康风险,以及可以采取哪些行动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通过公众可以理解、信任的方式和渠道,有关部门及早向公众提供准确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大程度降低事件对公众及其家人的影响。
风险沟通的目的是争取各方的支持与合作,减少和规避风险,控制或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平息不良的社会影响,引导社会舆论。开展风险沟通要遵循以下原则。
(1)提早准备。提前制定风险沟通的方案和预案;明确政府、公众、医务人员、媒体等不同沟通对象的需求,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演练。
(2)及时主动。事件发生后快速反应,了解公众的关注点,提出处置对策和沟通要点,掌握舆论主动权。
(3)信息真实。以准确为前提,避免发布不实消息,否则会对整个卫生应急处置带来不利影响。
(4)口径一致。无论是事件处理者还是新闻发布者,无论是行政领导,还是相关人员,对外宣传的口径必须保持统一。
(5)建立信任。采取真诚坦率和公开透明的态度,围绕事实,明确观点和态度,不回避问题。
(6)维护信誉。努力减少对政府或机构信誉带来的损失,争取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开展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评估某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可能性大小和影响程度,包括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又可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3个过程。
1.主要任务
通过风险评估解决以下5个主要问题。
(1)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事件发生的后果有哪些?对人群的健康影响有多大?
(3)这些后果是否可控?
(4)是否存在可以减轻事件后果或降低事件发生的因素或措施?
(5)目前的风险等级如何?是否需要进一步应对?应对措施有哪些?
2.风险评估类型
(1)事前风险评估:在日常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评估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性。
(2)事中风险评估:定期采用专家会商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情报筛检,对正在发生的事件做阶段性趋势评估,内容包括事件导致的健康风险评估、公众关注点评估、舆情评估等。
(3)事后风险评估:在事件基本平息后,对整个风险沟通的过程、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同时,明确待解决的问题,评估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3.风险评估流程
包括计划准备、评估实施、报告撰写3个阶段。
(1)计划准备阶段:确定评估议题,选择评估方法,确定评估专家,准备相关资料,如议题列表、德尔菲法专家问卷、分析流程法专家指标赋值表、过程记录表单等。
(2)评估实施阶段:第一,风险识别。根据风险议题,找出目前主要的公共卫生风险和潜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二,风险分析。对已识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估算发生的可能性、频率、严重程度等,甄别出最需关注的风险。第三,风险评价。在上述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与风险准则进行比较,综合判定风险的程度。根据风险等级,采取应对措施并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4.评估报告撰写
一般包括背景、事件描述、评估方法、风险分析、风险等级、风险管理建议、附录等内容。
明确风险沟通的对象和目标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波及范围,将沟通对象分为3类。
(1)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范围内、直接受影响的人群,如事件受害者、现场目击者等。
(2)处于事件范围相邻区域的人群。
(3)关心事件发生发展的一般公众。
通过不同的沟通方式,希望达成以下目标。
(1)系统内沟通。保持医疗卫生机构系统内的信息畅通,统一思想、协调分工、共同行动,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占据主动。
(2)政府和部门沟通。确保各部门客观、全面地掌握风险信息,确保政府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确保各部门有效联动、综合处置。
(3)媒体沟通。通过媒体传播政府声音,回应社会关注,引导社会舆情。
(4)公众沟通。告知公众突发事件带来的潜在风险及应采取的行动,帮助人们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鼓励社会公众参与风险应对,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确定风险沟通内容
(1)建立信息收集机制。及时捕获突发事件的各种信息,确保时效性、真实性与完整性。
(2)确定核心信息。针对目标人群开展需求调查,常用舆情监测、社区调查等方法,了解其信息需求、情感需求、信任需求。根据事件性质、目标人群的特点和需求,确定风险沟通的内容。
(3)信息审核。向公众传播的信息需要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或部门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