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隧道:京沪线恢复运营飞快车

2024-09-11 00:00:00郦千明
检察风云 2024年16期

京沪飞快车终点站——南京下关火车站

民国时期的京沪线不同于今日,是指南京和上海之间的铁路线,全长311千米,贯穿富庶的长江三角洲腹地。飞快车是速度极快的客运列车,其外观和乘坐舒适度都优于当时原有的头等、二等、三等、四等客车,颇受时人的青睐。京沪线最早运营飞快车是在1937年1月,同年由于“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运营仅半年就被迫停止。抗战胜利后的1948年8月,铁路当局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运作,在京沪线恢复运营飞快车,时速与战前相当。此事在社会上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当时不少报刊作过详细报道……

新车由戚墅堰机厂制造

运营快速旅客列车,除升级改造铁路路基、轨道系统、通信系统外,最关键的是制造与之相适应的客运机车。这个重要任务最终交给京沪区铁路管理局所属戚墅堰机厂。该厂位于常州郊区戚野堰镇西部,厂区面积46万平方米,员工超过3000人,内设货车、客车、机械、锻炼等工厂数十个,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的铁路机厂之一。戚墅堰机厂领受任务后,全体工人和技术人员都很兴奋,经过大家一年多日夜奋战,仿照国外先进机车车型,终于建造完成一辆流线型旅客列车。在新车竣工仪式上,厂长高振洲高兴地说:“我们用自己工程师的头脑,自己工人们的技术,利用大部分国产的材料,造成一辆现代化的列车,在国际上争得了面子。”

首辆流线型飞快车连车头在内共有车厢10节,分别是客车6节,餐车、行李车、瞭望车各1节,全长195米。该车外壳由钢板制成,内衬一层较厚的台湾产“甘蔗板”,增强隔热功效。整车外观呈流线型设计,以减少空气阻力,增加运行速度。工程师们参照当时国外新式列车的结构,别出心裁地用滚柱方法制造轴承,有效地减少了车轮的摩擦力。车窗玻璃全为双层设计,两层中间预留间隔,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也有利于车内外空气交换,保持车厢内空气清新。列车配备的两台冷却机由美国制造,一为大风牌,一为飞尔哥牌,制冷功能强大。车顶漆成银灰色,中部以淡红色和淡黄色相间。车厢内上部漆成奶油色,两侧和地板全为灰色。旅客置身其中,温馨悦目,十分惬意。

这种新式列车每节车厢设座位54个,座位间距比较宽,方便旅客进出。座椅全由牛皮制成,设计考究。靠背向后微倾,底座可左右旋转,乘客能随意转向、坐卧。餐车内设七八张石制桌椅,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可同时接待30多位乘客进餐。厨房有电灶、电炉、冰箱等设备,冷饮、热菜均可随时供应。最后一节为瞭望车,专供旅客休息及欣赏沿途风景之用。车内附设小型酒吧一间,两排毛绒沙发陈列其间,播音机里可播放流行歌曲,旅客可以边喝着美酒边欣赏音乐。

恢复运营初期毁誉参半

戚墅堰机厂生产的新式列车下线后,最初并无统一的名称,有叫“流线型列车”的,有叫“绝热飞快车”的,也有叫“流线型绝热飞快车”的,国民政府交通部长俞大维一锤定音,正式将其命名为“飞快车”。与此同时,京沪线升级改造工程全部完成。铁路部门调集力量,在戚墅堰至南京及戚墅堰至上海之间进行多次试车,结果运行正常,于是决定恢复飞快车运营的时间定在1948年8月16日,车次编号为201次(上海至南京)和202次(南京至上海)。按照铁路技术部门设计,飞快车时速为70千米,两地间开行时间5小时左右。

8月16日清晨7时30分,201次飞快车从上海北站准时出发,途经镇江、无锡稍作停留,12时半准点抵达南京下关火车站,全程用时刚好5小时。下午6时,该列车从南京返程,仍经停镇江、无锡两站,于当晚11时顺利停靠上海北站站台。由于事先宣传不够,加上飞快车车票比较贵(全程票价为法币2000万元),普通旅客宁愿选择速度较慢的其他客车,导致首趟驶往南京的飞快车乘客仅44人,不及座位总数的五分之一。回程的情况也差不多,抵上海的乘客为50人。唯一值得安慰的是,首趟往返京沪的飞快车沿途各站均准点到达,列车空调系统运行正常,车内温度保持适宜。

京沪区铁路局为保证飞快车的服务质量,煞费苦心地招聘了一批体态优美的年轻女子做招待人员,人称“火车小姐”。有关部门预先在报纸上大肆刊登招聘信息,吸引大量年轻女子报考。上海的应考者达250余名,录取仅20名,年龄从18岁到25岁,个个品貌端庄、身材窈窕,文化程度最低初中毕业,除会说国语、粤语和沪语外,还会普通英语会话。后来,又从录取的20人中挑选出7名外貌身材特别出众,且每人都拥有高中毕业文凭,送到相关学校严格培训,毕业后分派到瞭望车酒吧或餐车做服务生。餐车上4人规定每人须穿西式对开翻领上衣和裙子,鞋袜一体白色。车上须随时面带微笑,耐心细致地为旅客服务。瞭望车上3人须穿白纺绸衬衫和凡立丁裙子,服务项目包括端送饮料,传递书报,报告行程钟点,接发电话、电报等。“火车小姐”随飞快车在上海和南京之间往返一次,需连续工作10个小时,不过每值班3天可轮休1天。据说,选用青年女性为火车服务生,京沪线飞快车属首次。上海有报纸撰文预言,“火车小姐”继“空中小姐”之后,必将成为妇女界的一种新兴职业。

按照京沪区铁路局的规划,开始飞快车仅停靠镇江、无锡两地,后来应有关方面的强烈要求,又增加苏州、常州两个停靠站。原来,苏州各界人士对飞快车不经停当地十分不满,有人责问铁路当局:“苏州自古乃人间天堂,难道缺少有钱人吗?”为此,吴县参议会专门致电铁路局,强烈要求增设苏州站为飞快车停靠点。电文中说:“勋查吴县为京沪中心,人烟稠密,商业繁盛,每日往来京沪、沪杭乘车旅客为数最多,常感车辆不敷容纳,拥挤异常。兹闻贵局即将加驶飞快车一班,但据报载全路停靠车站只有镇江、无锡两地,独将旅客上下最多之苏州车站不予停靠,全苏民众深表不满。现应吴县各法团及各界之要求,及为便利旅客计,特代电请饬知车务处,应将飞快车停靠苏州站,实深盼望。”京沪区铁路局接电后,经反复协商,最后同意增设苏州站为飞快车停靠点。同年12月,京沪区铁路局局长陈伯庄接到京沪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的公函,汤以常州为军事重地,未设立飞机场,一旦遇有重要军务活动,缺少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要求飞快车停靠常州。陈伯庄不敢得罪位高权重的汤司令,马上命令该局运务处,决定自当月19日起京沪飞快车停靠常州站2分钟。

飞快车开行一段时间后,虽然乘客逐渐增多,受到沿途民众的欢迎,但社会各界对其反应不一,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赞成方认为飞快车便利国内最重要的两个城市之间的人员和物资来往,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反对方则认为国家财政还十分困难,不宜投资建设如此耗费巨大、仅供少数富贵阶层使用的交通工具。人们纷纷致书报馆和杂志社,发表各自的看法。国民政府内部也存在着两种尖锐对立的意见。主管铁路运输的交通部利用报纸、电台等机构,竭力宣扬开行飞快车的优点。其部长俞大维还在记者会上宣称,飞快车的运营不仅是举国欢庆的大事,而且有利于提高国际声望,将来飞快车还要不断改进,使其成为比飞机还节省时间的交通工具。不过,监察院的态度恰恰相反。飞快车开行的第三天,该院交通委员会就召开会议,出席委员大部分认为交通事业应以大众福利为前提,而当时国家财力枯竭,“铁路局非惟不能撙节开支,反而标新立异,花巨款制造冷气火车,专供豪富人士享受,其不合时宜,自不待言。政府贴补交通事业,亦仅可于万不得已之情形下为之,盖交通事业本身需尽量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如仍不敷使用,然后再由政府补贴”。很明显,运营飞快车与当时合理使用财政资金的做法背道而驰。

运营不及半年事故频发

京沪飞快车自1948年8月16日恢复运营,至次年2月21日停业,前后仅半年时间。其间,大大小小的事故发生多起,给外界留下了不良印象。

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发生在运营刚满两个月的10月18日。当晚9时15分,由南京开往上海的202次飞快车驶抵苏州站附近西分路岔道口,其最后三节车厢突然脱轨,司机发现险情,紧急制动,结果造成3名乘客轻伤,部分车厢和铁道受损的严重事故。

京沪区铁路局接到报告,连夜派出一辆救险车从上海北站出发,于凌晨2时35分赶到事发地点。抢险人员发现出轨的3节车厢转向架全部脱落,车窗玻璃损坏殆尽,其中两节车厢连接处断裂。此外,列车碾过的铁路路基也有所毁坏,枕木破损160余根。经初步调查和研究,相关专家认为火车在岔道口以每小时65公里的速度行驶,符合有关行车规定,司机发现险情后,刹车尚且及时,避免酿成更大的惨剧,因此值得肯定。苏州工务段接警后,迅速派人将出轨车厢固定起来,防止发生其他事故。又加派工程技术人员,加紧修筑第三段铁路,保证后续列车能够安全通行。清晨6时,戚墅堰机厂派一台起重机抵达苏州,原计划上午10时可将出轨车厢吊回到轨道上,不料起重机发动时,钢丝突然断开,吊车作业被迫中断。苏州站迅速派人运来备用的钢丝,由工人加紧维修,至下午1时,吊车任务才全部完成,出事飞快车随即被拖往戚墅堰机厂修理。不久,京沪线苏州站段恢复通行,当天各车次列车均相继晚点。

飞快车头等车内景
俞大维

当晚上海派出的救险车驶离站台约8千米,靠近真如火车站时,由于车速较快,竟撞倒一名身穿背心的中年男子。后来被夜道工巡查时发现,立即报告附近路警,派人将伤者送往铁路医院救治。由于中年男子头部被撞开一小洞,右脚被轧断,血流过多,不治身亡。

出了这样严重的交通事故,作为主管部门的京沪区铁路局难辞其咎。局长陈伯庄深怕新闻报道引起当局和社会各界的不满,便通过种种关系,请求报馆和电台手下留情,对事故报道做淡化处理。面对记者的询问,他反复解释“脱轨”与“出轨”的差别。认为“脱”与“出”看似相同,但事实为两件事,“脱”的意思是滑了出来,所以脱轨之车辆,极易使之纳入正轨,仅一举手之劳,即可继续工作。如果是“出轨”,那就完全不一样,因一旦出了,则非有较长的时间,不能恢复使其再度工作。最后他辩解道:“此次飞快车在苏州系脱轨,而非出轨,万勿以一字之差,而使飞快车之性能为外界所误会。”表面上为保全飞快车的声誉,实则为自己开脱责任……

驾驶飞快车北上庆国庆

1949年4月,解放军攻占常州,戚墅堰机厂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工人们发扬主人翁精神,短短几个月内献出义务工两千个,支援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家又发起义务劳动,准备赶造一辆全路唯一的三等卧车,并把那辆长期搁置的流线型飞快车修理一新,计划在10月1日那天,派代表2名开往北京,送交铁道部,作为献给中央人民政府的贺礼。

修竣后的飞快车除机车外,共计8节,分别是客车5节,餐车、游览车和行李车各1节,富丽堂皇,有冷热气等设备,座位可任意调节位置。1949年10月1日,当这辆飞快车缓缓驶离戚墅堰机厂站台北上时,全体职工在鞭炮声中,使劲挥舞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一片欢声笑语。有人兴奋地说:“用我们自己制造的车子,献给我们自己的政府。这是多么光荣的行动!”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