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法学教材建设,筑牢法学教育基石

2024-09-11 00:00:00刘坤轮张海玉
检察风云 2024年16期

刘坤轮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钱端升学者,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副主任,国家法学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为新时代教材建设提供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法学教育在国家法治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法学教材作为法学教育的基石,其质量与创新度直接关系到法学人才的培养成果。

近年来,我国法学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数量上,我们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法学教材,涵盖各个法学领域,为法学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在质量上,我们持续加强,不断吸收新的学术成果和实务经验,确保教材内容始终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此外,我国法学教材建设的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一些优秀的法学教材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提升了我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我们也逐步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彰显了我国法学教育的活力与进步,也为我国法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法学教材建设的现状审视

尽管我国法学教材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全球法律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国法学教材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必须全面审视我国法学教材建设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法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具体而言,当前我国法学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代背景下的教材功能需再定位。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教材作为知识载体的功能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对于法学教育而言,重新定位教材的功能,确保其与课堂讲座、线上教学等模式有效配合,发挥核心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教材内容与形式是否需要创新,以及如何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回应新时代的需求。另外,我们也要思考如何使法学教材更好地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这不仅是法学教育的重要方向,也是教材改革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何通过教材的改革和创新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是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首要任务。

第二,教材内容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失衡。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法学教材的内容不仅要符合国内法律教育的需求,还要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找到这一平衡点并不容易,过度本土化可能导致教材缺乏普适性,而过度西化则可能使其失去中国特色。因此,如何确保法学教材在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优势的同时,又能与国际法学界进行有效对话,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这不仅关乎法学教育的质量,更关系到中国法学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三,数字化教材的建设与应用滞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教材、在线课程等数字化教育资源日益普及。在中国法学教材建设中,如何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打造出富有互动性、多媒体性的数字化教材,以适应新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数字化教材的建设并非一劳永逸,随着法律环境的快速变化,如何确保教材内容的实时更新,避免其成为过时的“一次性产品”,是我们必须警惕的问题。此外,确保数字化教材的质量,防止因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深度,也是我们在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地方。

第四,优秀教学资源在教材建设中的整合与利用不足。我国法学教育领域拥有众多优质的资源和杰出的教师队伍,这些无疑是教材建设的宝贵财富。然而,当前的法学教材建设对这些优秀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却显得不足,重复性的劳动和资源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这无疑影响了教材的质量和实用性。此外,如何激励优秀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将他们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成果转化为教材内容,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五,法学教材建设与法律职业发展的衔接不充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法学教材作为法学教育的重要工具,应该与法律职业发展保持密切衔接。然而,当前的法学教材建设与法律职业发展之间的衔接并不充分。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使法学教材更加贴近法律实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法律职业技能,增强法律职业道德。同时,如何建立教材与法律职业界的反馈机制,以便及时调整教材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求,也是未来法学教材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法学教材建设的改进思路

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法学教材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之后,我们更明确了其改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鉴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适应新时代,重新锚定法学教材功能定位。围绕教材建设的一些基础理论、实践应用、发展战略,深入研究服务国家战略,探索教材建设的规律,着重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教材的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使教材的内容价值导向和知识教育有机结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二,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双轨并行促平衡。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际法学界的先进理论,汲取世界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使我国的法学教材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深入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本土实践,将我国的法治经验与智慧融入教材,从而凸显教材的本土特色和价值。通过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的双轨并行,推动法学教材的平衡发展,使其既紧跟全球法学前沿,又扎根本土法治实践,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眼光和本土情怀的卓越法治人才。

第三,数字化赋能,引领法学教材变革与提升。我们要秉持创新的理念,深入整合数字技术,推动法学教材的革新与提升。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供个性化、交互式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深度思考与实践的能力,为学生打造与时俱进的法治教育环境。同时整合教育机构、出版单位和技术力量,共同谋划、共同行动,推进法学教材的数字化转型。总之,我们要通过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打造出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数字化法学教材,以更好地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法治人才。

第四,资源整合增效,匠心铸就卓越教材。具体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整合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从中筛选出与法学教育紧密相关、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二是通过深入调研和比较分析,将各类优秀学术成果、法律实践案例、专家讲座等资源进行融合,提升法学教材的全面性和针对性,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内容的准确性、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并始终围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确保教材品质卓越,为学生提供权威可靠、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学习材料,进一步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

第五,聚焦职业发展,塑造卓越法律人才。我们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使法学教材更加贴近实际,强化实务性内容的编写。在教材建设中,应深入挖掘法律职业的核心素养与技能要求,确保学生所学能够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可以通过引入典型案例、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法律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伦理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此外,还要构建完善的反馈和评估机制,确保法学教材建设与法律职业发展保持紧密衔接。

编辑:张钰梅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