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是加快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抓手。这就需要从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优化粮食仓储管理、提高粮食物流专业化服务能力等方面协同发力、系统推进,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
民以食为天。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之一。关于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一幕在古今中外反复上演”,“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保证粮食安全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夯实粮食安全的一系列工作中,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具有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完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和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发展是解决当前粮食产业不平衡不充分不匹配发展、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有效途径。
一、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一系列“红线论”“饭碗论”“底线论”等行之有效的实践理论与政策指导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从2003年的4.31亿吨到2023年的6.95亿吨,增幅高达61.25%。与此同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稳步上升,从新千年初期的4261公斤/公顷上升至2023年的5845公斤/公顷,增幅达到37.17%。随着粮食产量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持续攀升,人均粮食产量不断提高,2006年我国由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受援国转变为支援国,2011年起人均粮食产量便已超过400公斤,超过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安全线。2023年,人均粮食产量达493公斤。此外,我国粮食库存不断增加,尤其是稻谷和小麦等口粮作物库存持续处于高位。据测算,当前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50%,稻谷和小麦库存量超过一年的消费量,库存消费比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17%的粮食安全警戒线。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粮食供应较为充足,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但粮食供应链是由粮食种植、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组成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关键时刻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粮食的稳定供应。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奠定可靠基础。
二、粮食产购储加销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粮食供应链产购储加销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要有:
第一,在生产方面,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抑制粮食单产提高。“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土地细碎化问题突出。目前我国小农户占农业经营户总数的98%以上,约有2.1亿户农户的耕地面积在10亩以下。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耕地规模化程度仍处在较低水平。由于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业机械难以在我国粮食生产过程中大规模使用。因而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同样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播种、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率有待提高。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数据,202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2.03%,其中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分别为86.42%、60.22%、64.66%;然而,日本在2018年就已经实现90%的机械化率,水稻的栽插和收获机械化率更是分别达到了98%和99%。土地碎片化及机械化程度较低可能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低下,进而抑制粮食单产的进一步提高。
第二,在储存方面,近年来中国粮食储存环节损失损耗数量有效下降,损失损耗率明显降低。尽管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储藏周期粮食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但由于我国粮食总量基数大,且农户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其储粮仍然约占当年粮食产量的30%—50%,而部分农户储粮意识薄弱,加之储藏条件差、缺乏科学的储粮技术和完善的储粮设施,往往造成粮食直接损失严重。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为3%左右。此外,当前我国部分储粮企业粮食仓房同样存在设计理念过时、信息化系统不完善、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且平房仓、楼房仓和浅圆仓的占比相对较高,但机械化程度更高的圆筒仓型较少,无法实现有效存储。
第三,在加工方面,粮食加工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连接谷物生产和食品供给的桥梁纽带。在中共中央多次提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指示要求下,各地关于粮食加工企业的奖补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相继出台,粮食加工业快速发展。但由于成品粮过度加工、加工工艺落后,加工环节粮食浪费严重。据估算,我国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每年达150亿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一度陷入过度追求“精米白面、主食精细化”的饮食消费误区。粮食加工企业为了迎合市场,过度加工情况较多。目前国内市场供应的精米占90%以上,细面超过70%,加工精度更高的麦芯粉、雪花粉等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粮食加工设施更新速度低于粮食加工的需求。加工工艺相对落后,粮食加工设备水平不高,一些企业购买国外淘汰的、低科技含量的设施,导致粮食加工存在浪费。
第四,在购销方面,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粮食市场活力有待提升。为解决新千年初期粮食减产问题,2004年起,中共中央开始实施新一轮的粮改,主要包括取消农业税、出台粮食直补、临时收储、目标价格、生产者补贴等政策,如期达到了粮食增产的目标,但同时也付出了一些“代价”。支持性价格政策初衷是稳产保供,过去数年亦起到了明显的托市效果,但与此同时由于粮食购销部门对粮食的定价采购、销售方式具有垄断性,农民往往缺乏足够的话语权,限制了市场的自由竞争,社会公众亦无法有效参与监督。此外,虽然政策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农民收入,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有时会导致粮食过度集中于某些品种的生产,忽视了市场多样性需求,从而影响了粮食市场的整体活力和发展。
第五,在物流方面,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基本建成一批衔接“北粮南运”、对接进口粮食的重要物流节点,粮食物流专业化网络基本形成。但部分区域关键节点少、中转分拨能力不足、运输工具标准不匹配、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关键节点粮食接卸及分拨集散发展不均衡,未能统筹协调物流资源,亦无法实现粮食货源与物流资源供需匹配;区域通道能力发展不平衡,东北及东南沿海等港口发运、接卸能力过剩,而西北、西南内陆地区散粮接卸能力不足;跨境粮食物流通道建设不均衡,进口通道设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在东北及西南地区面向俄罗斯、南亚、东南亚、西亚的粮食物流通道建设明显滞后。
三、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的建议
为确保粮食安全稳定供应,进一步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针对上述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率。一方面,强化土地权能,规范引导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多样化社会服务,提高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质量,提升其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建议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耕地“宜机化”改造,推广适用的农业机械,降低人工成本,减少收获损失,提高作业效率和粮食产量。此外,大力投入农业科研,尤其是种子技术的研发,以培育更适应本地环境、更高产的作物品种。同时,加强防灾减灾技术和措施的研发与应用,如病虫害预防、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推进粮食仓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一方面,持续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广“四合一”储粮技术(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提升控温、气调、内环流、害虫综合防治等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促进国有粮食储备企业粮食损耗率保持在低水平。另一方面,提升农户的储粮知识和技能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储粮技术咨询、推广和培训工作,支持研发和推广适合家庭使用的小型化、便利化的粮食烘干、除杂和储存设施,鼓励社会组织和产粮大户为中小农户提供集中储粮、减损培训等社会化服务。
第三,改良加工工艺、减少过度加工,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一方面,加大“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消费观念的宣传力度,推动加工企业工艺和技术创新,推动粮食加工从过度向适度转变。例如,在稻谷加工过程中,采用低温循环烘干技术,对比传统晾晒工艺,其出米率更高。另一方面,提高粮食加工副产物利用的技术水平,推动其从低值化向高值化转变。通过提升发酵工艺技术、促进功能物质提取和产品研发等,突破粮食加工副产物高效高值化利用的技术瓶颈。
第四,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监管力度。一方面,需要更加关注如何培育粮食市场潜力和健全粮食市场机制。例如,在推进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产业下游的粮食贸易、加工以及零售端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在粮食政策的选择上探索将价格支持转变为直接补贴,并健全粮食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机制。价格支持政策的价格刚性是造成粮食购销体制中主体权责扭曲的根本原因,从而间接造成社会福利损失与财政负担加剧。因此,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应倾向于将托市收购、最低收购价等价格支持政策转变为价格刚性更弱的目标价格政策甚至直接补贴政策。以增强粮食市场的活力,提高农民在粮食购销过程中的议价能力,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来促进粮食生产与销售的健康发展。为确保直接补贴政策能透明、公正、高效地实施,应进一步明确粮食职能部门的职责,并形成尽可能完善的政策法规。
第五,提高粮食物流专业化服务能力,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提升区域性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建议采取新建或整合方式,有序规划建设集仓储、中转、加工、配送、应急于一体的区域性物流园区。优化粮食物流网络节点布局和功能,加快构建高效粮食物流多式联运系统,提高跨省粮食调运和进口通道衔接能力,实现粮食物流整体协同效能提升。探索重点城市群物流关键节点与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共建模式,提高应急物流保障水平。
(张卓群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危薇为九三学社社员,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讲师。本研究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研究资助〔项目号:21FJYB026〕)
兼职编辑:常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