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藻溪与中共中央南方局

2024-09-11 00:00:00李海彬
民主与科学 2024年3期

吴藻溪是湖北崇阳人,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诗人、九三学社重要创始人。他一生始终追求革命与真理、民主与科学,是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湖北农民运动,结识了中共湖北省委委员、民运部部长董必武。以董为引路人,他在战时陪都重庆与吴克坚等人密切联系,自觉接受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团结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与创建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

1938年夏,吴藻溪因积极从事抗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势力从湖北崇阳逼走,随东北救亡总会辗转到抗战大后方重庆。11月,董必武向大家介绍吴藻溪“是自己的同志”。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正式成立,周恩来、董必武分别任书记、副书记。此后,吴藻溪自觉接受南方局领导。当时,由C.C派杜长明把持的中华自然科学社在重庆传播唯心论,影响了团结抗战的大局。为对抗这种论调,南方局徐冰约请吴藻溪等人联络科技文化界人士,于3月成立了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先后加入的成员共计40多人,吴藻溪等5人先后任召集人。该座谈会每周六晚定期座谈,座谈内容主要是开展辩证唯物论的科学研究,讨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援八路军抗日等问题。座谈会文稿由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印刷。

按南方局指示,座谈会协助编辑《新华日报》科学副刊——“自然科学”专栏。该副刊强调科学要为人民群众服务,文章要通俗化、大众化。副刊稿件除由座谈会人员撰写外,还包括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等来源的不少外来稿件。吴藻溪撰写了《目前自然科学界的主要任务》等74篇文章和20多首诗词,在副刊和《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发表。他还致力于推动座谈会与陕甘宁边区科学界加强联系。1940年3月,延安大学图书馆自然科学院专门致信吴藻溪,称“对于你热心赞助新中国建设事业的精神表示敬意”。

此外,为团结由沦陷区来到重庆的广大青年科技人才,1939年初夏,由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牵头,成立了中国青年科学技术人员促进会。1945年7月,根据南方局关于“为了迎接抗日战争胜利,在科技界要作好准备工作”的指示,由自然科学座谈会等积极筹备,以吴藻溪作为发起人之一,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6年3月底,成立了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

与《新华日报》共进退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由于特务的干扰破坏,《新华日报》发行受阻。吴藻溪冒着风险,到大同公司楼下办公室面见周恩来,建议通过“红色小报童”恢复《新华日报》的发行,并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抨击破坏团结抗战的懦夫行为。国民党特务煽动一些人打砸《新华日报》营业部,吴藻溪挺身而出,到现场慰问报社人员,抗议制止特务暴行。他还与熊雯岚将一部分八路军驻渝办非登记在册的中共人员疏散到邻水,加以保护。

1944年,为扩大团结抗战力量,在新华日报社的支持下,吴藻溪以世界科学社名义复刊了《科学时报》。在董必武的推荐下,吴玉章应聘为世界科学社名誉社员。

1946年2、3月间,国民党特务机关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殴打《新华日报》工作人员。吴藻溪代表世界科学社函慰《新华日报》受伤人员,提出“立即切实解散一切特务组织”,迫使陈立夫作出“严格约束自己的人,今后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承诺。为此,董必武专门致信称,“强将手下无弱兵,信然!”

1946年“四八空难”发生后,吴藻溪以世界科学社总干事名义致电中共中央,对叶挺等人遇难表示哀悼,并在《新华日报》上旗帜鲜明地强调,“一致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为贯彻遇难诸先生的遗志而加倍努力奋斗到底。”及至内战初起,吴藻溪以《新华日报》为阵地,以各种身份致电致信,发表声明,呼吁反对内战、反对独裁、争取和平。

1945年12月9日,延安各界青年召开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10周年大会,主席团陈伯达等发出致敬信,对于吴藻溪推动团结抗战、国内民主和平之实现的积极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参与创建九三学社

吴藻溪与许德珩相识于北平,同为平津发表声援一二·九学生运动联合声明的19位教授之一。1944年底,由于日寇发动一号作战命令,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一败涂地,重庆震动。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命运和个人前途,出于对时局的忧虑,他们共同发起成立了民主科学座谈会。

1945年9月3日,为庆祝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民主科学座谈会在中苏文化协会召开扩大座谈会。席间,褚辅成建议,九月三日是日寇投降签字生效之日,为示纪念,是否取名“九三座谈会”,大家一致表示赞同。

1946年1月6日,吴藻溪与褚辅成、许德珩等20余人召开扩大座谈会,决定筹组成立一个学术性党派组织。关于名称,有人表示继续沿用九三座谈会,有人提出叫“民主科学社”,以发扬“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包括吴藻溪在内的一部分同志提出,可否定名为“九三学社”:“九三”,沿承九三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学社”,借鉴民主科学社,学术性比较强,容易为科技教育界朋友接受。这一提议获与会人员一致通过。为应对政治高压、白色恐怖,会议决定以参政员褚辅成、许德珩,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张西曼为筹组召集人,声援出席政治协商会议各方代表,希望他们完成所负历史任务。会后,吴藻溪与许德珩还分头联系了张迦陵、孟宪章、王卓然等作为拟参加人员。

为造成声势,在南温泉实用学校,吴藻溪与教职工王克诚和学生段厚柏等人商议,决定上述人员都参加会议筹备工作,寄发通知,并以学校名义致函大会,表示支持。成立大会召开在即,最难解决的是会场问题。吴藻溪在日本时加入过基督教青年会,于是凭借重庆基督教青年会会员的身份顺利借到了该会大厦礼堂。

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青年大厦召开成立大会。会议通过了《九三学社缘起》《成立宣言》《基本主张》《对时局主张》,致美国国会电文;选举吴藻溪等16人为理事。

创办宣传团结民主抗战的学校

1939年1月,潘梓年提供资料,要求吴藻溪等人加强学习,并传达南方局指示:“通过学习,立即行动。”如何行动?吴藻溪与潘梓年研究后决定,发挥自身教育特长,创办农村合作函授学校,这样既看不出政治动机,又能面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更广泛发动民众支持抗战、参加抗战。

2月,由南方局资助,《新华日报》免费刊登招生广告,农村合作函授学校正式开学,吴藻溪任教务长。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立足长期抗战,发动农民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方局工作人员多次到学校指导工作。

由于实施得当、教育有方,学校社会影响逐步扩大,学员遍布大后方,甚至还有来自边疆和沦陷区的学员,数量最高时达到千人以上。学校在寄发学员的讲义教材中夹带进步宣传资料,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广播革命火种。不久,由《新华日报》支持,吴藻溪任主编,成立农村科学出版社,极大方便了南方局公开出版发行宣传品、书籍,宣传抗日主张。

学校和出版社的活动得到周恩来的重视和亲自指示。吴藻溪等人为此又相继沿袭创办了战时工商讲习班、重庆实用会计专修学校、实用会计高级职业补习学校、实用工商专科学校。

在南泉,实用工商专科学校被反动势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向重庆地方法院指控“这个学校尽搞共产党的事”,调动军警查封实用学校。为反击他们的无理取闹,吴藻溪出面宴请英国进步学者李约瑟、班以安,董必武出席,郭沫若、张西曼等作陪。席间,董必武公开指责:“国民党讲什么民主?南温泉有个实用学校,国民党千方百计要查封,连个学校都不让办,还讲什么民主!”《新华日报》也公开发表文章,谴责军警特务的捣乱行为。国民党特务和南泉地方反动势力气焰一度有所收敛。

总结以往的斗争经验,吴藻溪等人认为,过去所办学校都是临时性的,面对全国新的争取民主高潮即将到来的形势,重庆地区需要一所比较正规的高级院校,作为党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而实用学校已具备向高等院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946年秋,西南学院正式成立,由吴藻溪任教务长,彭友今等中共人士参加学校工作,学院成为共产党人宣传革命的讲台、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隐蔽革命力量的据点。《红岩》小说学生运动背景主要取材自西南学院,建国前,学院有江竹筠等近20名学生牺牲。学院还培养了杨汝岱、罗广斌等一批知名人士。

1950年,学院完成历史使命,宣布解散。

(作者为九三学社中央社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医学院筹建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林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