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吴藻溪

2024-09-11 00:00:00郭祥
民主与科学 2024年3期

吴藻溪是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合作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统一战线的优秀代表。他一生始终追随共产主义事业,践行革命与真理,其思想与行为轨迹具有鲜明的渐进性、必然性和坚定性。

吴家以教书和行医传家。在吴藻溪的儿时记忆中,地主乡绅占有大部分的田地山泽,勾结官府、横行乡里。如劣绅沈特荃私养团丁,强奸妇女、扑杀乡民、任意讹诈钱财、无故烧毁民房。由于人多地少,吴家与大多数农户一样,尽管辛苦劳作,却仍时常缺衣少食、受尽欺压。这样的童年生活在吴藻溪心中埋下了反抗不平等社会的种子。

1908年,吴藻溪启蒙入馆,以后又转校国民小学。在国民小学,在进步教师引导下,他阅读了《警世钟》等进步书刊以及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的传记,与同学们开展反袁宣传,传唱反袁儿歌,背诵卖国条约“二十一条”,以示牢记耻辱。他曾回忆,《岳阳楼记》是他童年最爱读的一篇文章,作者范仲淹也是他童年最喜欢模仿的人物之一。他曾作文:只有驱除外国侵略者,才能救人民于水火,拯国家于危亡。

1923年,吴藻溪先后就读于武昌楚材中学、省立国学馆。他担任楚材中学学生自治会会长,代表该校参加武汉学联。经张培新(董必武外甥)介绍,他加入中国国民党,与董必武、王尽美等中共人士结识,与孟宪章等人成为挚友。五卅运动爆发后,他积极组织同学声援。其后,他受国民党省党部农民部和省临时农协派遣,返回崇阳,在县农协主席、共产党人彭志的领导下开展农运工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吴藻溪愤怒于蒋介石的反革命行径,公开声明退出国民党。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捕杀中共人士及革命群众,吴藻溪也在被捕杀之列。他躲进深山,不久到河南开封,在孟宪章介绍下出任冯玉祥部上校编辑股股长、宣传科干事,兼任河南中山大学校长助理、校刊总编辑。在冯部,吴藻溪认识了杨献珍、薛子正等中共人士,阅读了中共河南省委印发的《红旗》等地下革命报刊。这一时期,他经过认真思考,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民于水火,只有共产党主张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强国富民,并决心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

1930年冬,吴藻溪赴日留学,先后入东京帝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攻读哲学、法学、社会学、农学等课程。在日本,他结识了张友渔、南汉宸等中共人士,化名中村国雄,结交日朝进步人士,参加中共领导的左联革命团体,秘密油印散发《科学》月刊,散发上海寄来的《红旗》《布尔什维克》等刊物,主张反蒋抗日;加入日本进步团体,参加日共组织的游行示威;在华侨中募捐,支持东北马占山抗日。在此期间,他向张友渔等人起誓追随共产主义事业,“虽火燎焚烤而在所不能辞”。

1933年4月,由于叛徒告密,吴藻溪等人被日本东京西神田警署逮捕,于6月递解中国上海。国民党当局原本要继续关押这批“反蒋”学生,由于害怕民意反弹而放弃。在暂住上海大方旅社期间,邹韬奋等人给予了吴藻溪道义和物资上的积极援助。

回国后,吴藻溪曾想到德国留学,并在马克思的故乡加入共产党。由于所托非良、经费无着,他退而寓居北平,先后任中国大学、朝阳大学、北平育人外国语学校教授。1934年秋,为提倡自然科学,他参与发起成立世界科学社,社员有孟宪章等数十人,以后增加至百余人。他任社刊《科学时报》编译部主任,负责实际社务工作。在北平,吴藻溪与张友渔、杨献珍、彭友今、张执一等中共人士密切交往,并深受他们影响。他还和平津19位教授发表联合声明,拥护中共抗日主张,积极声援掩护一二·九学生运动中的学生,在文化界、教育界、科技界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他与中国大学毕业生、一二·九学生运动积极分子王克诚结为夫妻。

由于世界科学社积极宣传抗日,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后的第3天,社址被占、社产被没收,吴藻溪被通缉。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吴藻溪夫妇转道太原,南下武昌。按董必武指示,吴藻溪与张执一、李伯刚等组织发起湖北战时乡村工作促进会,发动群众抗日。受促进会委派,吴藻溪夫妇返回崇阳老屋畈,创办了乡促会崇阳分会等3个进步组织,开展抗日宣传,并在县城创办书店,出售进步书刊。反动势力极为仇视这些活动,意图暗杀他们。吴闻讯后,只身逃脱。

1938年秋,吴藻溪辗转到抗战大后方重庆,与董必武见面,汇报自己的工作。董向同事们介绍他“称得上是自己的同志”,指示他以后到《新华日报》找吴克坚、潘梓年联系工作。

1939年3月,按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文化统战的徐冰要求,吴藻溪参与发起成立自然科学座谈会,学习座谈,并以《新华日报》及其副刊为阵地,广泛宣传抗日、宣传科学。《新华日报》曾发表他的署名文章74篇,诗词20多首,报道他的动态50多次。在中共南方局的支持下,他还参与发起成立中国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进会、中国农村科学出版社、环球出版社、中国民主宪政促进会、湖北建设协进会、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等组织。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应周恩来要求,吴藻溪积极出谋划策,组织力量保证《新华日报》正常发行;国民党特务打砸《新华日报》营业部,他赶到现场,指责国民党特务暴行;将没有在警察局备案、随时可能被捕的同志疏散到四川邻水,以教师、店员身份加以保护。

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召开成立大会。作为重要创始人,吴藻溪起草了《九三学社缘起》《成立宣言》《基本主张》《对时局主张》,获大会一致通过。大会推吴藻溪等16人为理事。5月14日,九三学社召开理监事联席会议,吴藻溪被推为常务理事。

在与国民党斗争的过程中,吴藻溪深感要赢得胜利必须发动群众,特别是要有青年人参加。在董必武等人支持下,他先后参与创办了西南学院等7所学校。《新华日报》免费打招生广告,印刷资料。周恩来就此约见吴藻溪,指示:就是要以这样的方式联系群众。西南学院的开办由中共中央南方局资助300块银元。中共巴县县委和共青团组织以该院作掩护,设立地下机关。小说《红岩》中学生运动场景大多取自西南学院。

鉴于吴藻溪历来“以大无畏的精神,仗义执言,伸张公理”,1945年12月9日,在延安各界青年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十周年大会上,主席团陈伯达、范文澜、齐燕铭、黄敬、黄华等专门致信吴藻溪,“致真诚的慰问与崇高的敬意”。

1946年底,按照周恩来、董必武安排,吴藻溪到上海参加中共领导的地下军事、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他冒着白色恐怖,到上海思南路中共驻沪办事处向董必武请示工作,表示“坚持革命立场,决不屈服”,并提出入党申请。但由于形势紧迫、错过机会,未能如愿。中共代表团也被迫撤离国统区。在巨大压力下,他作诗“大地沉沉杀气严,奋身飞上彩云间”,表达为了人民解放事业随时准备慷慨赴死的意愿。

1947年3月,蒋介石下令解散民盟。吴藻溪面见张澜,主张民盟坚决抵抗。他还通过个人关系,与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接洽民盟被迫害人士政治避难办法。英领表示谅解,“欢迎中国各民主党派人士在港、澳的活动”,直接促成大批民主人士到香港“避风”。

吴藻溪还按照吴克坚指示,在中共上海局策反工委书记张执一、委员李正文领导下,负责策反闸北到江湾一线的国民党武装。国民党军警曾3次设伏缉捕吴藻溪,均被他侥幸逃脱。

上海解放后,吴藻溪在军管会领导下,负责调查国民党政府及战犯遗弃和隐藏的轮船、汽车与房地产等。

1949年9月,吴藻溪作为九三学社6名代表之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应邀在天安门城楼观礼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政务院参事、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华东军政委员会土改委员会委员,历任大夏大学、上海商学院、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1958年,吴藻溪被错划成右派,1971年10月被转押崇阳原籍监管劳动。尽管命途多舛,但他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坚信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4月,他的右派问题得到改正,1979年5月调回上海,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2月,吴藻溪与世长辞。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参事室、上海市政府、民盟上海市委、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等单位,以及李维汉、彭友今、薛子正、潘菽、贺绿汀等生前好友专致哀悼。

1984年12月,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研究室负责人陈舜瑶主持召开座谈会,杨放之、葛春霖、孙克定、熊雯岚、蒋宗仁等人参加,追忆吴藻溪参与创建自然科学座谈会的历史功绩。1986年11月,在邓颖超关心下,《人民政协报》发表了张友渔、杨献珍、吴克坚、杨放之、葛春霖署名文章《一个有理想的人》,总结吴藻溪一生,深切缅怀他的光辉业绩。

吴藻溪视共产主义为千秋盛业,曾言“千秋盛业幸躬逢”。为着这一伟大理想,他一生追随中国共产党,追随革命的进步事业,坚持真理,百折不挠,坚定信仰,矢志不渝。

(作者为九三学社中央社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社会服务处处长)

责任编辑:林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