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助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2024-09-11 00:00:00陈良正施婕刘关所
民主与科学 2024年3期

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正成为促进云南农业发展方式从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从总量扩大向量质齐升转变的主要动力,对确保全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促进云南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等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云南由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迈进。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形成的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云南是农业大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是云南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云南农业的新质生产力,既要着眼未来培育新产业,也要重视改造、提升、优化传统产业。近年来,聚焦“1+10+3”重点产业,云南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大力增加农业投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正成为促进云南农业发展方式从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从总量扩大向量质齐升转变的主要动力,对确保全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促进云南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等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云南由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迈进。

种业振兴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芯”动能

种业作为农业科技的“芯片”和农业战略性变革的基础与前提,是典型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种业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云南高度重视种业工作,持续实施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攻关和种业基地提升、企业扶优、市场净化等行动,高质量推进国家现代种业提升项目。“保、育、繁、推”体系不断完善,种业在多个领域成为全国排头兵,不仅为全省现代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全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受到农业农村部表扬。具体做法:

一是建立了农业种质资源分类保护利用体系。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云南是国家“十四五”期间唯一同时布局作物中期库、畜禽基因库、水产资源库建设项目的省份,创建了保存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第一的国家甘蔗资源圃和大叶茶资源圃,高质量推进国家区域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干热区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圃、高原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等建设,一大批珍贵的农作物、畜禽、渔业、食用菌等资源得以收集保存和保护利用;全面完成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及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新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8416份并入国家库圃保存,资源征收份数位列全国第二,采集制作畜禽遗传材料5.59万份;维西糯山药、攀天阁老黑谷、阿克鸡、鱇浪白鱼入选全国优异农业种质资源。累计建有36个农作物种质资源圃、42个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共规范保存种质资源20万余份;稻作资源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万建民院士团队合作揭示了水稻杂种不育机制;解析药用植物等多个高原特色经济作物基因组,构建了全国首创的生物资源大数据库。

二是育出了系列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先后培育出我国第一个“三元杂”肉牛品种——云岭牛,第一个针对火腿产业的新品种——宣和猪,第一个肉用黑山羊新品种——云上黑山羊。2021年以来,共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984个、引种备案296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502个(居全国第一);“楚粳27号”“楚粳28号”“楚粳37号”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玉米“云瑞506”是全国第一个高维A玉米品种;“云薯505”“云薯304”“丽薯6号”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云薯108”亩产达到6500公斤,刷新西南地区马铃薯最高单产纪录;花卉品种创新能力全国第一,为全国提供60%的花卉种苗;“云蔗0551”入选国家主导品种,“云蔗081609”创造了国际上甘蔗品种峰值蔗糖分的最高纪录;茶花鸡入选全国16种特色畜禽育种联合攻关计划。

三是建设了一批全国知名的种业基地。加快建设元谋麦类和蔬菜、景洪玉米、寻甸小麦和油菜、宣威马铃薯、施甸水稻、会泽马铃薯6个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和剑川国家生猪育繁基地,陆良玉米、元谋冬繁入选国家级制种大县;施甸成为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和全国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中心,满足了全国80%以上的两用核不育系种子市场需求,并完全具备满足全国100%市场需求的潜力;元谋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种子冬繁基地和藏区青稞加代育种的主要基地,繁种面积2万亩,产量200万公斤,成为以十字花科蔬菜、春小麦为主的国家冬春种子繁制种基地和重要的南繁育种制种中心。

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等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云南加大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转化力度,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依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组建“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研发推广了一批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蔗、花卉、肉牛新品种新技术;聚焦优势特色产业,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等机构建立4个工程研究中心,开展育种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云南大学创制的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单;通过国审的高产优质两系杂交稻“云两优502”在2022年百亩连片中产量达到800千克以上,备受企业和农户的青睐;创造了2760米高寒稻区水稻亩产653公斤的世界纪录、2000米以上高海拔玉米单产1132公斤纪录、油菜单产456公斤全国纪录、橡胶单株产量14.6公斤全国纪录;2022/2023年榨季,全省甘蔗平均出糖率13.28%,达世界领先水平;202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实现21连增,人均有粮连续4年超过400公斤,居全国粮食自求平衡区之首;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优质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第二大蔗糖生产基地,鲜切花产销量连续31年居全国首位,茶叶、咖啡、中药材、烤烟、野生菌、核桃坚果等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生猪、肉牛等也居全国前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4%,畜禽良种化率达62.8%;全省常规稻、杂交粳稻种源基本自给,玉米种植面积前十品种中有5个为省内选育,马铃薯种植面积前十品种中有8个为省内选育,甘蔗90%种源为云南省自主选育的新一代高产高糖品种;花卉引育种能力全国第一,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月季品种“赤子之心”成为杭州亚运会颁奖用花;75%蔬菜种植面积的品种使用国际国内最新成果;肉牛国外引进和地方品种各占50%;肉羊种源基本上为省内繁育,其中,“云上黑山羊”全省覆盖率达94%,并推广到全国21个省(市、区)。

设施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现代设施农业集成农业科技和工业装备成果,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生产和管理方式,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科技进步、装备应用、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不仅加速了云南农业的绿色化和设施化转型,而且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改变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中共十八大以来,云南农业在绿色有机发展上实现了新突破。尤其是“十四五”以来,通过大力实施良田沃土强基、绿色发展引领、设施农业提升和农业生物安全等工程,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和节水灌溉、测土配方、种养循环、农光互补等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涌现出安宁诺斯沃德设施花卉种植、武定县田心乡“光伏+农业”等绿色低碳富农新模式;玉溪、大理、弥勒、宾川、石屏、洱源、禄丰、麒麟先后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宾川县“高效节水灌溉协同推进资源节约与农业发展”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累计建成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高原湖泊流域农业绿色化转型和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云品”已成为绿色、生态、健康的代名词。以营养液循环基质栽培、天然气加温、二氧化碳施肥、智慧化环境调控等为代表的智能化、信息化等设施农业技术和装备的广泛应用,带动了云南花卉、蔬菜、水果、咖啡、三七、肉牛、奶业等现代特色产业集群,尤其是小浆果、鲜切花、高端果菜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设施小浆果和设施蔬菜产量占比分别超过了35%和20%,在晋宁、蒙自、文山、勐海、景东、姚安、弥渡等地出现了一大批年亩产值普遍超过10万元的设施园艺基地。“产量更高、品质更优、品牌更响、效益更好”的设施农业已经成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带动了休闲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快速发展,正成为云南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强省建设进程、兼顾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手段。《云南省设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将建设绿色高效设施种植业、高效集约设施畜牧业、生态健康设施渔业、以仓储保鲜和烘干为主的物流业、打造发展标杆示范作为5项重点工作任务,为全省现代设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花卉交易中心——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集花卉标准制定、新品种研发推广、市场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为一体,推动“云花”产业链创新升级,实现花卉交易国际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

开放合作加快云南外向型产业体系构建

开放发展是发挥云南区位优势、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搭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春风,发挥区位、农技、农机等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和省区的合作,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在打造稳定的重要农产品海外供应链,服务国家辐射中心建设、构建双循环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跑出“加速度”,逐步形成了产品“走出去”、生产“走出去”、加工“走出去”、科技“走出去”、防疫“走出去”、生产链“走出去”等全方位开放合作局面,逐步成为增强云南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建强云南农业经营体系,提升云南农业产业韧性和产品竞争能力的重要路径。绿色“云品”已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110多个国家和地区,“食云菜、品云果、饮云茶、喝云咖、赏云花”成为国内外消费新业态的新潮,越来越多“新奇特高”的“云系”产品正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走出云南、走向世界。农产品出口额不仅多年排全国第六位、西部省区第一位,鲜切花和咖啡豆等特色农产品出口额更是长期居全国第一位,果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5%以上,蔬菜、烟草、野生菌、马铃薯等出口额也长期位居全国前列。粮食、天然橡胶、蔗糖、蚕桑等产业“走出去”,不仅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了贡献,也丰富了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市场供应渠道。2015年1000台微耕机从云南首次走出国门后,适应丘陵山地作业的小型农业机械出口正快速提升缅甸、越南、老挝等国的农业生产效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与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国签署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牵头成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qaxHuu5rJnHY4sc9punsZQ==流合作组”“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和“中国—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科技合作机制,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合作建设了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使得农业科技合作逐步深化,初步形成了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农业科技辐射中心。

“百团千员”成为科技助农增收骨干力量

发展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乡村振兴和助农增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云南始终高度重视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按照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的要求,针对云南农民收入长期主要来自农业的实际,《云南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将科技助农增收作为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重要措施之一,基本形成了以“两体系+两团”为主要骨架的科技助农增收服务体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实施的“百团千员助农增收”行动,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对象,聚焦全省农业重点产业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按照“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难题、服务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一批产业发展实用人才”的“五个一批”工作思路,组织1200余名科技人员(含基层农技人员)组成了129个农科服务团深入全省129个县,开启组团式科技服务。累计在全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应用面积达4200万亩,新增产值211亿元,培训科技骨干3.2万人次,建设科技示范基地203个,服务经营主体337家,试验推广新品种645个,引进推广新技术230项,涌现出了一批助农增收的典型。华坪县农科服务团推动华坪从“产煤县”变身“芒果乡”,成为云南第一、全国第二大芒果生产基地;东川区农科服务团使用自育品种“云薯702”,使东川“开花洋芋”重新声名鹊起;耿马县农科服务团通过推广“云蔗08-1609”等高产高糖新品种和系列绿色轻简生产技术,使耿马县蔗糖产量从28万吨提高到30.2万吨,综合产值达30亿元,让蔗农甜蜜的事业甜上加甜;维西县农科服务团推广种植蓝莓、苹果、草莓等,节省土壤改良成本40%以上,节肥节水60%以上,节省人力70%以上,辐射带动香格里拉、德钦、兰坪、贡山等“三区三州”区域特色水果产业发展。

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农业科技的创新活力

科技成果转化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外部环境、全链条的资金投入、专业的中介服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激发各主体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积极性、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云南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相继出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为代表的多项政策措施,赋予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更大自主权,激发了创新活力。制订发布《云南省科技金融结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云南省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激励社会资本加大力度支持创新创业,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围绕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等方面,相继出台配套制度68项,推进改革举措83项,促进人才结构持续优化。《云南省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20条措施》在省基础研究计划、科技人才和平台计划项目中推行经费包干制,支持项目承担单位实行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工资制,探索对急需紧缺、业内认可、业绩突出的极少数高层次科技人才实行年薪制,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生态。锚定产业所需、群众所盼,建设2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不断调优岗站布局,统筹推进突破共性技术、集成关键技术,研发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的“云系”特色新品种,集成了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形成了一批示范典型,提升农业科技整体创新效能,成为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的有效途径。

(陈良正为九三学社社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施婕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关所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本文为云南省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云南省兴滇英

才支持计划-云岭学者〔YLXZ-2019-013〕、

云南省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专项“科技支撑云南产业强省建设的思路、重点及对策研究”〔202304AL030013〕成果)

责任编辑: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