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满含热泪,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邓稼先传》,书中充满了许鹿希和孩子们对亲人深深的怀念与追忆。“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学习、继承和弘扬九三楷模、“两弹元勋”邓稼先爱国、奋斗、献身的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付出我们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是对邓稼先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的最好缅怀。
邓稼先的一生,是以身许国、功勋卓著的一生。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拒绝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带着当时物理学、核科学的最新成果,毅然决然回到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祖国。邓稼先深知,虽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让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但是国际上核讹诈、核垄断形势依然严峻。所以,在组织安排他从事核研究工作时,他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28年的默默无闻、隐姓埋名,换来的是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试验成功,换来的是中国在世界上响当当的核大国地位。而他却因在核试验中受到强烈核辐射,肝脏和骨髓严重受损,最终罹患直肠癌,为国家至高利益付出了自己的生命。1986年3月,在第二次手术期间,他忍受巨大的病痛,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他敏锐的远见使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继续辉煌了10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实验室模拟水平,这同时也成就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对他一生心系祖国、科技报国崇高精神的最大肯定。
邓稼先的一生,是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一生。为了国防事业,邓稼先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呕心沥血、忘我奋斗,为祖国铸重器,树立了一座无言的丰碑。自从接受主持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后,他没有再出国,没有再发表学术论文,没有再公开做学术报告;不能和朋友交往,不能说自己在哪里工作,更不能说在做什么,以至在邓稼先追悼会的第二天,他的夫人许鹿希工作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领导才从报纸上知道他是做什么的。书中清晰记录了邓稼先接受任务后的彻夜难眠——研制原子弹的困难一般人难以想象,一方面,茫茫戈壁滩,人迹罕至,环境恶劣;另一方面,苏联撤走了全部的专家,带走了原子弹的有关技术资料。没有技术人才、仪器设备、图纸等,只有用算盘、计算尺和仅有的手摇计算器代替。邓稼先白天工作,晚上还要给他从北京高校挑选的大学生组成的第一批研制原子弹队伍授课,甚至连讲义都要自己编写。他常常对同事们说:“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国外对我们封锁,专家也撤走了,现在只有我们自己了。我们要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还要吃苦担风险。但是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他在中国西北的大漠深处风餐露宿,用最原始的办法探寻着原子弹的奥秘。即使在病重期间,也时刻不忘国家的核武器事业。
邓稼先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一生。担负二机部九院院长的重任后,邓稼先更致力于核武器的改进、发展工作。从理论设计、加工组装、实验测试到定型生产,他总是深入一线考察了解情况,遇到重大问题,无不亲临现场指挥、处理。他和同事们一起以坚定的信心克服了种种困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成功、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立下卓越功勋。这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对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邓稼先从时任副总理李鹏手里接过全国劳模证书和奖章时,却说:“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只能做一个代表而已。”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厚情谊的挚友杨振宁说:“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各阶层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说:“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邓稼先用智慧、青春和热血,创造了功勋伟业,为后代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永远铭刻史册。
学习邓稼先,就是要学习他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邓稼先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在病床上对夫人许鹿希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正因为有了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才有了一生的至诚报国,才有了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家核武器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意志。
九三学社作为以科技界人士为主体的参政党,要带领广大社员巩固拓展“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活动成果,重温九三学社同中国共产党并肩奋斗、携手前行的光荣历史,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胸怀强烈报国之志,自觉将个人理想和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要不忘合作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中国共产党、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学习邓稼先,就是要学习他严谨拼搏的奋斗精神。面对极端艰苦的环境和条件,邓稼先和广大科技人员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运用有限的科研资源和实验手段,突破众多技术难关。每一个数值都要反复核对,确保准确无误,一扎扎、一捆捆演算纸堆满了整个屋子。一个关键数据算一遍要有上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开五六个方程式。后来被华罗庚评价为“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一次关键数据的计算,邓稼先带领大家反复演算九遍,演算纸从地面堆到了房顶。连他的挚友杨振宁都无法想象“年轻的新中国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才能让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巨响震撼全球”。这不正得益于邓稼先等人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科学精神吗?
九三学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每一位社员都要心怀“国之大者”,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树立严谨务实勤勉的工作态度,立足岗位,埋头苦干、顽强拼搏;要练好内功,练就过硬的本领,勇于担当作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紧紧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调查研究,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准确把握民主监督性质定位,扎实开展民主监督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认真参与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推动重大问题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学习邓稼先,就是要学习他默默无闻的献身精神。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时任国务委员张爱萍在邓稼先追悼会上致悼词说“邓稼先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崇高献身精神”,这是对邓稼先默默无闻献身精神最真实的概括。在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中,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在地上却未出现蘑菇云,作为理论设计总负责人的邓稼先不顾众人劝阻,亲自登上吉普车,冲入茫茫戈壁滩,寻找碎片,查明原因。找到碎片查明原因的同时,他的身体也受到致命伤害。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工作经历才得以披露。默默付出,不计回报,终生心系家国,用一生诠释“鞠躬尽瘁”,用实际行动书写“中国脊梁”,将生命之光融进国防事业。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像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的埋头耕耘,才有了我们现在引以为傲的大国重器。我们要学习邓稼先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沉下心来,潜心研究,坚持不懈。
九三学社安庆市委会要团结带领全市各级社组织和广大九三社员,树立“选择九三,就是选择奉献”的意识,合理统筹好本职工作与党派工作。努力挖掘九三学社历史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宝藏,继承弘扬九三优良传ZF1d1ihTqF/+AM69qES5Xw==统和九三先贤的崇高风范。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抓好能力提升,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参政党履职的特点和规律,发挥九三学社的科技特色和人才优势,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中展现新作为。
学习邓稼先,就是要学习他高尚纯粹的人格魅力。“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这是与邓稼先前后共事20多年的老领导张爱萍将军在得知邓稼先逝世的消息后书写的悼词,充分展现了邓稼先伟大的无我境界。作为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典范和楷模,邓稼先身上独特的精神气质、高尚纯粹的人格魅力,点亮了一代又一代九三人的人生。
作为新时代的九三人,我们要以邓稼先等九三先贤为榜样,汲取宝贵精神力量,严于律己,严以修身,淡泊名利。要强化自我修炼,注重身心修为、自我约束,时常回望合作初心、检视言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初慎微慎友,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要严守纪律规矩,洁身自好,不存非分之想、不图虚浮之荣、不谋特权之利,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合作初心的诺言。
(作者为安庆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安庆市委会主委,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林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