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家乡

2024-09-11 00:00方远
当代小说 2024年8期

那天,从家乡莱州一回到济南,我就急匆匆地赶往南部山区,参加“谁不说俺家乡好”作家行活动。想想挺有趣,我竟然有两个家乡,分别是济南和莱州——生在济南,长在莱州,工作后在两地间不停地奔跑,倒也乐此不疲。

一个家乡有波澜壮阔的大海,另一个家乡有绵延不断的群山,从一望无际到层峦叠嶂,巨大的反差让我一时难以适应,而别样的家乡又让我感到兴奋异常。

济南的南部山区村落密布,而我们选择了在柳埠镇泥淤泉东村驻足。这是因为,这里有古槐,有名泉,也有红色革命基地;并且,幽幽山谷里从来不乏引人入胜的民间传奇故事。

槐是唐槐,有1300多年的树龄;泉自然是泥淤泉,为济南72名泉之一。唐槐依泥淤泉而生,先有泉而后有槐便是肯定的了。

那么,就先说泉。

“泥淤泉”,顾名思义,泥沙常常淤塞泉眼,屡挖屡淤,淤而再挖,如此周而复始。其实,泥淤泉原名“印度泉”。相传在唐朝末年,村里来了九位印度高僧,修行修得炉火纯青,自然慧眼识珠。高僧们发现这是块风水宝地,便在此安营扎寨,传授佛法。未承想,此后大旱三年,树木枯死,庄稼颗粒无收,从而饿殍遍地,村民们只得背井离乡。佛家以慈悲为怀,高僧们决意挖井以拯救百姓。水源找到了,却没有掘井的工具,高僧们便以头掘井。九位高僧先后以头撞地,相继殒命。上苍有眼,第九位高僧撞地后,终于撞出了一股清泉。有了泉水,便有了生命,村民们从此便安心地在此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因此,清代郝植恭在《济南七十二泉记》中将其称之为“印度泉”。村民们心怀悲伤地将高僧们掩埋在泉边,又在西北50米处建造了雕梁画栋的庙宇“九圣堂”,以纪念并缅怀普度众生的高僧们。

实际上,关于“印度泉”有多种说法。比如,九位高僧并不是撞地而死的,而是因无水缺食又日夜掘井累死的。民间故事多有传奇色彩,不必深究,后人们口口相传,抱着感恩的心态使故事更加曲折,动人心魄,当是情有可原。施仁布德,知恩图报,诸如此类的正能量让这个民间故事有了更多积极的现实意义。

坐在泉边的石案前,听罢村民关于泥淤泉的生动讲述,我品味着由泉水沏成的酸枣芽茶,目光便不由自主地落在了千年唐槐上。

北国多槐树,而古槐大多被称为唐槐,这或许是唐代皇帝喜欢槐树的缘故。遥想当年,长安城大道旁的槐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唐高宗李治与唐玄宗李隆基各率文武百官在泰山封禅的时候,也在泰山上栽下了大量的槐树。

上行下效,唐人种槐蔚成风气,那么,在泰山山脉北麓的泥淤泉畔有槐树茁壮成长便不足为奇了。星移斗转,岁月如梭,如今,一千多年过去,这棵唐槐历经火烧及腐朽,已成空心状。树皮斑驳,枝条盘虬,却也生机勃勃,遮天蔽日。

千年唐槐历尽沧桑而巍然屹立,这是它的幸运,也是泥淤泉东村人的幸运。它与泥淤泉及村民们相依相伴,共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

泥淤泉东村坐落于崇山峻岭之中,绵延不断的群山成为其天然屏障,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堡垒。在距泥淤泉不远的地方,有一处拙朴的老式四合院,抗战胜利后,为适应新的形势,中共山东省委和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都曾在此设立办公场所。

如果说坚韧不拔的千年唐槐是泥淤泉东村的精神支柱,那么,清澈见底的泥淤泉便是村子的灵魂了。傍晚时分,我在村里悠然漫步。这时,夕阳似火,云雾笼罩着山脊,如梦似幻。抬眼望去,风格迥异的民宿身披晚霞、星罗棋布,展示着它们独特的美丽。赏泉,听泉,远离城市的喧嚣,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好不惬意。生活需要亲情,带上一家老小,在民宿小院里暂住一两天,自己动手做一桌乡间美味,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有山有泉有故事,这是泥淤泉东村宝贵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把民宿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这些,都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白天看美景,夜晚观星星,路边有泉水汩汩流淌,这不由得令我想起了我的另一个家乡莱州: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蓦然间,民宿里有女童的歌声传来,婉转悠扬,在山谷里回响,犹如天籁之音。谁不说俺家乡好,这是中国人的普遍情感诉求和共同心声,对我而言,别样的家乡,自然也不例外。

当代小说2024年8期

当代小说的其它文章
小串这么一撸
青鸟
铁匠铺
别情
两只猫
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