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是千百年来嘉绒藏族为适应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充分利用资源,在不断创新和吸纳汉族挑花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据丹巴罕额依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骨质纺轮”证明,早在距今45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嘉绒地区的纺织技艺就已出现端倪。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嘉绒藏族先民依靠当地丰富的藏山羊畜牧资源和剑麻作物资源,加工生产具有嘉绒地区特色的毛麻织品。
隋唐以前,嘉绒藏区史称“嘉良”,居住于此的嘉绒藏族先民被称为嘉良夷。在《北史·附国传》中记载:“嘉良夷政令系之酋帅……其俗以皮为帽,形圆如钵,或带幂敦。衣多毛毼皮裘。”文中所记“毛毼”即指用羊毛纺织的毯子。
唐代,成都平原以西岷江、大渡河流域被称为“西山”,在《旧唐书》《新唐书》中的《东女国》即有关于“西山诸羌”的记载。在西山诸羌中最为有名的部族被称为“西山八国”。唐朝西山一带为唐蕃政权交往之冲,唐蕃统治者皆欲拥有西山诸部,其中的哥邻等部渐融于藏族。《旧唐书》中曾记载:“立悉等数国王数来朝,召见于麟德殿……其年松州生羌等二万余众相继内附,其粘信部落董梦葱、龙诺部落主董辟和,皆授试卫卿立悉等并赴明年元会讫,赐以金帛各遣还。”此时,汉地挑花刺绣传入今天的四川藏羌地区(指唐时西山八国地)。
元明清时期,四川西部藏区均推行土司制度,历代中央政权除在区内加强政治统治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逐渐频繁,不断推进嘉绒藏族织绣工艺的发展。
清中叶,乾隆征伐大小金川后,汉族移民进入嘉绒地区,这些汉族移民也随之带来汉族地区的挑花刺绣技艺,嘉绒藏族在原有织绣的基础上,吸纳了更多的汉地挑花刺绣技艺,使嘉绒藏族织绣技艺更加成熟,自成体系,并一直传承至今。
2011年,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