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莓茶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特产,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永顺莓茶干茶条索紧细、卷曲、匀齐,白霜满披。内质香气清越高长,汤色黄亮清澈,滋味醇厚回甘,叶底嫩黄明亮。
莓茶种植区域位于武陵山脉中段,海拔300—1000米,森林覆盖率80%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1360毫米以上,4-10月降雨占全年80%以上,年积温5196℃;沅水、澧水贯穿全境,大小河流182条,山泉水、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壤以黄红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永顺莓茶氨基酸、二氢杨梅素及黄酮类化合物积累,形成了永顺莓茶的独特品质。
永顺莓茶的历史悠久,已有千余年。据史籍《永顺县志第三册》记载:“溪州灵溪郡贡茶芽通典、唐代溪州即以茶芽入贡,若野茶则有观音寄生白花。”这里的“观音寄生白花”指的就是当地的莓茶。据史籍记载,到唐代中叶,永顺(溪洲)人民将莓茶作为药物使用,他们在野外采摘野生莓茶的根、茎、叶熬汤,用于治疗腹泻、痔疮、咽喉炎等疾病。
1949年以后,野生莓茶已不能满足需要,农户开始尝试将山上的野莓茶树根挖回去,进行驯化栽培,便于随采随用,为后来的人工栽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一些农户仿照绿茶加工方法开始生产莓茶,通过水煮杀青、搓揉、晒干制成莓茶,主要作为自饮或待客。
20世纪90年代后,莓茶需求量增长较快,用户对莓茶的口感要求更高,一些农户尝试将“水煮杀青”改为“锅炒杀青”,莓茶口感有所改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集市上开始出现莓茶交易。
进入21世纪,永顺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对永顺莓茶人工驯化栽培和加工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鲜叶单产和成茶品质不断提高,市场价格逐年攀升。
随着莓茶产业的发展,技术难题逐渐显现。永顺县通过与湖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制定《永顺莓茶栽培技术规程》《永顺莓茶加工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实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和湖南省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全覆盖。
通过与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吉首大学等科研团队进行深度合作,加强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以及基地建设和品种选育等方面的支持。2023年吉首大学乡村振兴工作队入驻永顺县润雅乡五官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筹措、智力支持、产业规划、农产品推广以及环境改善等多方位手段,促进了五官村莓茶产业的发展。2024年,吉首大学人文学院陈茜老师带领湘西农趣团队积极投身于第三届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利用所学知识,参与莓茶产业的种植、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中,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永顺莓茶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永顺莓茶已成为富民强县、推进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为全县茶农增收致富提供新的途径。
(来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