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市铎山镇东部的花桥村,古称花桥关,清朝道光年间始建驿站,是从湘西进入长沙的重要陆路交通驿站。
曾经,花桥村的集体经济主要依赖矿产资源,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集体经济衰弱,基础设施缺损。2016年,花桥村的煤矿全部关闭,一度辉煌的花桥村集体经济彻底断源。
除了煤炭产业,过去的花桥村还有一大特色产业,那就是牛肉餐饮业。花桥村“全牛席”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一本《牛经》流传至今。花桥村村民根据《牛经》里的“解牛”技艺,将牛头到牛尾等各个部位做成鲜美的“全牛席”,逐渐兴起牛席一条街。
上世纪80年代,第一家吃牛席的酒家在花桥营业,“花桥牛席”店陆续开业。“花桥牛席”选材讲究,所用之牛多为湘西黄牛,当地人又叫黄牯,这种牛肌肉发达,四肢精健,是非常理想的肉牛。牛席菜品也十分丰富,从牛头到牛尾,黄牛通身是宝。但凡来此品尝“花桥牛席”的顾客,莫不纷纷点赞:花桥牛席,名不虚传。
告别了资源开采型产业,近两年,花桥村开始重点打造牛席一条街“餐饮+文旅”项目。如今,数百米长的街道上林立着近20家牛席城。在众多商铺中,“花桥铺里”牛席城以其古色古香的装饰、优雅别致的环境备受食客青睐,“花桥铺里”创始人,正是花桥村的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苏慧明。
2021年,苏慧明积极响应“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号召,放下在广东打拼的事业毅然返乡,利用自己在外经商时积累的经验和经济实力,结合花桥村“牛文化”的深厚底蕴,对“花桥牛席”发展、村级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以村集体经济入股的形式,开起了这家“花桥铺里”。
为了体现花桥村“牛文化”特色,苏慧明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在外经商的乡贤,修建了现在的“一站式”村级服务平台,打造了极具代表性的“三牛广场”。
“三牛广场”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中心,丰富娱乐活动项目,让村民业余有活动、活动有场所。同时组建了“人居环境整治”“安全文化教育宣传”“理论文化宣讲”“牛席文化传承”4个志愿服务小分队,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村民群众逐步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花桥牛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省内外顾客。牛席一条街几百米长,一年接待顾客达40多万人次,食用黄牛10000多头,直接经济收益超5000万元。“一头牛致富一方”的故事,在这里精彩上演。
立足“牛文化”底蕴,花桥村还成立了“花桥牛席”餐饮协会。苏慧明说:“通过创新研制,‘全牛席’的主打菜品从12道增加到28道,味道囊括酸辣甜咸酥麻,做法从煎炒煮拓展至炸焖炖焗,已发展成致富一方的地域餐饮品牌。”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桥牛席制作技艺》于2023年被娄底市人民政府列为娄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22年10月,“全牛席”搬上第二十三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品牌变得更加响亮。目前,花桥村着眼打造牛全产业链,念好“新牛经”,做活“牛经济”。依托“全牛席”餐饮优势,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条。以花桥现有牛席一条街和集体经济产业为基础,结合牛文化、斗牛、傩戏等文化元素,“横”向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出娄底第一个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
如今的花桥村,一改往昔面貌,实现了从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到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的飞速发展。
周边5个村也被花桥村带动,围绕养殖、餐饮、屠宰、加工、文旅等环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已有10多家合作社加入其中,全村“牛产业”年产值突破2亿元,书写出“一头牛带富一方”的产业振兴新“牛经”,为当地解决了300余人的就业问题,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通过探索股份合作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做大做强牛产业链,花桥村走出了一条“牛气冲天”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2021年、2023年花桥村成功举办了两届“千叟宴”,邀请了全村60岁以上的长者同庆同享,为“长寿老人、金婚夫妇、自卫反击战的战斗英雄”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给贫困老人送温暖与关怀。村容面貌的改变和活动的举办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短短两年内,花桥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苏慧明成为全娄底2015个村/社区唯一一名担任湖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的村支书,并获得首届“湖南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湖南省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2023年度“优秀省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花桥村的做法也在2022年入选“湖南集体经济百村案例”。
“未来,花桥村将建设3000平方米现代化肉牛屠宰厂,完善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拓展牧草种植、预制菜、包装食品等,做活‘牛经济。’”看着红红火火的牛席一条街,苏慧明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