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书屋——全民阅读的有益探索

2024-09-11 00:00:00周志晟
农家书屋 2024年8期

40年多前,中国教师里出现了一个被很多人熟知的名字:张在军。1964年11月,张在军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泉庄镇西棋盘村。1980年,16岁的张在军高考落榜后回村担任了民办教师。

十几年后,这位刻苦好学的年轻人,成长为著名特级教师。他先后被授予“临沂地区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民办教师”等荣誉称号。

1996年,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唯一一名教师代表,他被授予首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是那次表彰的12名代表中唯一一位教师代表,也是山东省第一位获得此荣誉的共产党员。

参加工作之初,张在军的教育教学方法几乎是空白。于是,他开始自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周围的几个乡镇能借到的书他几乎都借遍了。实在没处找了,又去县教育局、县图书馆借阅。西棋盘村到县城来回70多公里,十几年间他几乎每周一个来回。

教育、文学、哲学、历史、经济……先后读了上千本,仅读书笔记就摘抄了70多斤。慢慢地,他的视野开阔了,底蕴丰厚了,上课也更受孩子们欢迎了。他的公开课从县市省再到全国,连连获奖。

孩子们没钱买课外书,他就找村支书把村里订阅的党报、党刊拿给孩子们看,孩子们一般都是先读副刊,再依次往前翻阅。这些报纸上的文章大多文笔流畅、文辞优美,对培养孩子做人、做事,提高综合能力很有好处。

他还创新探索了山区复式班授课的排座方式,教室里四面墙上都挂上黑板,不同年级的孩子面向不同方向而坐,有效减少了不同年级的相互干扰。

复式班的学生学习也有优势。比如阅读,低年级的孩子识字少,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读给他们听。遇到不会的字,高年级的孩子就查字典,把读音备注在报纸空白处,好让低年级的学生看懂。久而久之,孩子们说话就拥有了高度和内涵。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沐浴传统文化的芬芳,张在军亲自把经典名著进行改编,在保留经典的基础上,剔除和孩子们认知水平不符的内容。改编、编写古典名著、现当代作品解读赏析《快乐大语文》系列几十种。先后出版《向着梦想出发》《和米小雅一起学作文》《读故事写作文》《小学生古诗文分级阅读》等专著,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拓宽视野、提高能力的两大法宝。大量课外阅读让西棋盘小学的孩子们打开了了解外界的窗口,写的文章上百次发表、获奖。沂水县教委专门印发了张在军教书育人的成果专辑《张在军和他的山芽芽》,并在全县推广。

1992年,张在军开始筹建沂蒙书屋。12月4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沂蒙青年张在军创办沂蒙书屋、扶乡村文化之贫”的报道。之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央视“新闻联播”“东方时空”“国际频道”等上百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团委带头组织了捐书活动。

沂蒙书屋创办后,以农民阅读为依托,对群众进行科技、文化、乡风等方面的熏陶,成为上世纪沂蒙山深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沂蒙书屋的创办,对全国广大农村、基层社区设立各类书屋,提供了积极引领作用。

来采访的记者翻着那些泛黄的报刊,看到上面的文章大多被学生勾画,很多文章的旁边被歪歪扭扭的红字、蓝字做了批注,不禁感慨:西棋盘村里的孩子恐怕是这些党报、党刊最虔诚、年龄最小的读者。沂蒙书屋倡导的“全民阅读、知行合一”之风在全镇得到推广。实现了“村村有书屋,户户飘书香”的氛围,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2024年初,沂水县委县政府把“全民阅读”列为全县“七大战略”之一,将全县农家书屋纳入图书馆管理服务体系,建立了以县图书馆为“龙头”、镇文化站图书馆为“龙身”,农家书屋为 “龙尾”的“龙型”网络布局,全方位履行公共阅读服务职能,坚持不闭馆,全天候开放,并坚持活动引领,仅2024年上半年就开展青少年诗词大赛、全民阅读朗诵大赛等活动300余场次,推动了全县全民阅读持续升温。沂蒙书屋也开始拓展空间,建筑面积达到1000多平方米,补充藏书2万册,陆续开设书法课堂、乡村振兴大讲堂等功能板块,同时,还在沂蒙书屋院内建成了中国乡村教育史志馆。

乡村教育孕育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延绵不绝,为马克思主义落地根植中国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该馆用科学详实的资料、珍贵生动的图片,形象展现中国几千年乡村教育走过的发展历程,对各个历史时期乡村教育的重大事件、鲜明特点和乡村教师在各个阶段做出的贡献进行详细介绍。

阅读仿佛是一场积土成山、日积月累的修行之旅,更是一场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事劳作。张在军表示,全民阅读的主体是中小学生,要让阅读离孩子更近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阅读中受益,感受知识的力量。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历经30多年的探索创新,沂蒙书屋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全新的姿态,更好地探索全民阅读的方式和方法,为乡村振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