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心引新 激活嵩口新脉动

2024-09-11 00:00:00陈爽林璐
农家书屋 2024年8期

千年古镇嵩口,以其独特的“嵩口模式”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古镇复兴的典范。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群年轻人正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书写着属于嵩口的新篇章。近年来,嵩口镇坚持“内挖工匠,外引团队”的人才培育模式,对内选贤任能,对外招才引智,不断优化服务,以人才赋能古民居活化,提速古镇发展。

“心的力量”

用青春筑梦家园

“在乡村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出生于1992年的林露露,是个土生土长的嵩口人。十年前永泰镇引进了台湾“打开联合”乡创团队到嵩口落地,还在读大三的林露露就被招募到团队中,参与古镇建设、业态规划、民宿运营等方面的工作。

毕业后的林露露毅然返乡,投身乡村振兴。她把在“打开联合”团队中学到的经验应用于自己驻扎的龙湘村。作为永泰县“最年轻的、文凭最高的村支书”,林露露通过各种方式推动村里的产业发展。为使农产品既有口碑又能为村民增收,林露露改造了嵩口供销社,融入全新设计理念,将其升级为对外展示的新窗口新平台,在售卖村里特色农产品、小吃以及文创产品的同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消费体验。这些新业态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此外,她还致力于打造酿酒实验室、食养中心、文创文化中心,实现了对本地水果李梅的深入研发,运用科技力量提高李梅的附加值,让村民分享发展红利。

为走出一条乡村发展新路,林露露还积极拓展渠道,与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等单位成立融建党支部,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将大学生实践与村庄整治相结合,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星级文明户”和“美丽庭院”创建评比,助力龙湘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与中国移动进行党群共建,率先探索乡村数字化治理新模式,在全村安装移动看家监控系统,将龙湘村打造成全省首个平安乡村示范村……

从一名平凡的大学生到返乡创业青年再到村支书,林露露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作风赢得了村民的肯定,她用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嵩口,以林露露为代表的返乡青年不在少数,这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年轻开拓者们,汇聚青春力量,将嵩口改造提升的前路不断向纵深拓展。通过他们的带动,古镇的旅游业已经越来越红火,更多的人愿意留在镇上发展,加入返乡创业的队伍。

“引的力量”

促资源回流乡村

走进嵩口镇大喜村,只见村内屋舍俨然、环境优美;村后古木森森、翠绿千顷;村前170多亩的大喜水库碧波荡漾,与青山、村庄、道路相映成趣。

原本基础设施薄弱、村民经济困难的落后村庄是如何变成今天这幅美丽模样的?这一切要从2012年说起。那一年,黄时杰回村担任村委会主任,上任后他组建班子,带动退伍军人黄梁杰、张华孟等一帮志同道合、愿意建设家乡的人,共同加入村两委队伍。有了队伍,他们就开始走村入户,摸清“家底”、制订规划,动员村民积极参与村庄建设。

为了促进当地以儿童研学为代表的文旅产业发展,黄时杰一群人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鹇来谷(福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陈坑自然村设立“鹇来谷”观鸟摄影基地,打造野生动物摄影学习平台。同时,积极引进小海狸研学团队,流转生产队旧址,打造喜气山房,开展美食营、绘画营、儿童旅社等活动。小到一颗李子,大到永泰庄寨文化,都能在大喜村变成一节研学课程,吸引全国各地的儿童和家长参与其中。

此外,大喜村还通过租赁代管,由村两委牵头成立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以“企业出资、村集体公司出地、第三方公司运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干股分红”的模式进行整村运营开发,将闲置的农宅、校舍资源发展成为喜乐小院、雨和民宿等精品网红民宿,改造旧供销社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通过统一规划,全村累计盘活流转了100亩耕地、700亩经济林地、21栋房屋。

在黄时杰等人的带动之下,大喜村近几年取得了傲人成绩:2023年大喜村全年累计游客量达8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超65万元,先后获得“全国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国家森林村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福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童趣福见,小村大喜。作为大喜村蜕变之旅的亲历者,黄时杰始终认为大喜村有着独特的魅力,能让每一次的相遇都成为“皆大欢喜”的回忆。

嵩口的这些年轻人,是一代代人为嵩口模式提档升级而不断蓄力的缩影,他们散落在嵩口镇的各个村落里,以整村运营为发展新思路,不断阔步向前,为了嵩口的繁荣发展而努力着。

“聚的力量”

让年轻人在嵩口扎根

石浩男和谢方玲夫妇2016年就开始参与嵩口乡建,他们手中的“黎照居”以共建民宿的方式,综合多种业态形式,成为嵩口古镇上一处特别的所在,既是许多外地人了解嵩口的一扇窗,也聚集了不少本地人来共同参与乡村的活化。

空间只是载体,重要的是其中所聚拢的人和引发的行为方式。乡村在发展,业态的规划需要有预见性,因此空间的改造和运营也需要考虑未来的可能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与当地居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撬动经济价值,一直是他们探索乡村活化重要的一步。

黄海溶在团队里负责着日常运营与园艺管理,原先的她从厦门辞职回到家乡,只是想有一份简单的工作,但却意外发现了工作与生活的另一面。黄海溶说:“我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它可以这么有趣,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的这种状态。通过团队,我也更了解了乡村建设,更爱我的家乡——嵩口。”除了她,乡建木艺师张育铭、乡建策划师林钰霞等人也因嵩口焕新的魅力而返乡创业,重回嵩口的他们在这里重新认识嵩口,找寻自己。

乡村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唤醒一栋、两栋的旧宅,要想让乡村能够可持续发展,更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更是需要有人、有“聚”的力量。谢方玲说:“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当大家没有团结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但大家团结在一起后就能汇聚成一个群岛,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还能互相帮助、资源互补。我觉得每个人只要在成长,团队就在成长;团队在成长,乡村就在成长。”

嵩口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慢慢集聚了像谢方玲、石浩男、黄海溶这样切实关心嵩口发展及踏实做事的嵩口“新村民”。他们深入挖掘与了解本地,创造诗社书屋、儿童口袋公园、共享茶亭等更多空间,推进三类农房改造,他们说只有让更多人看到老房子、老巷子的价值,才能“对本地有信心”,嵩口的发展才能持续。

昔日沉睡的空巢古村落如今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先前无人问津的传统手艺如今成为了游客争相体验的热门项目;曾经默默无闻的乡村青年现已转变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这群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年轻人。嵩口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让嵩口留住了当地年青一代,回流了外出务工的人,更吸引了两岸青年创客,乡村也不再是年轻人的退路,而是人生的更多可能。

(作者单位:永泰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