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福建“嵩口模式”

2024-09-11 00:00:00福建省委宣传部课题组
农家书屋 2024年8期

守护“根”与“魂” 激发“活”和“用”

古镇和古村落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是人们乡愁的来源。福建全省有200个名镇名村,全省历史古镇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涌现出许多亮点,福州市永泰县的“嵩口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藏在深山人未识,撩开面纱惊八闽”是习近平总书记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对永泰县的生动描绘。2014年,永泰县嵩口镇被列入全省1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试点项目之一。嵩口镇曾因商贸古渡口优势繁荣一时,也因城市化冲击一度落寞,像大多数传统村镇一样,嵩口镇是一座新旧杂糅、古今重叠的古镇,但又与大多数传统村镇不同,这座古镇没有因旅游开发让原住民搬离,没有走商业化开发的路子,而是以“尊重历史、最小干预;新旧融合、打开联合;文化活化、物产活用;村民主体、以人为本”为基本理念,在守住古镇文化根脉的同时,让古镇活起来,旺起来,成功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嵩口模式”。

坚持保护为先,“针灸疗法”微改造机制再现乡愁形态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小镇是他们的精神原乡。“琴拨幽静处,茶煮溪桥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古镇面临着千篇一律的水泥路和楼房,村庄新了,人却空了。当游客风尘仆仆到达一个个古镇,看到一模一样的仿古建筑,逛着一个个“披着古镇外衣的小商品城”,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在疾驰的城乡发展进程中,永泰县嵩口镇坚持规划为先,科学布局,通过修复明清古建筑,恢复旧有文化元素,融合现代功能,重塑千年商贸气息,再现乡愁之美。

通过调研、走访,调研组认为嵩口古镇坚持科学规划,引领保护改造。先后制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嵩口)保护和发展规划》《嵩口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各村村庄规划,划定保护区、缓冲区、景观控制区,严格控制古镇的保护层次和总体范围,让古建筑群在当今物资富足时代有了生存空间,保留古建筑群原貌整体,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有的社会形态和自然生态。

坚持尊重历史底蕴,铸魂文化脉络。在文脉上,致力于留住“嵩口人自己的古镇”,从既有村落和日常生活中挖掘传统的生活方式、审美理念,与现代生活重新对话,注重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延续千年渡口商贸底蕴,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通过积极活化古厝启动研学空间,重塑崇儒尚学文风,其间保护修缮明清古民居51座,重塑书院、学堂12处,恢复历史文化遗迹点22处,创建国家级传统村落8个。

坚持“针灸式”疗法,焕新千年风貌。在改造过程中,嵩口不是要把整个乡镇推回从前,而是需要在这个节点给它一个机会更好地往下走,让当代人产生对它的喜爱。因此,嵩口镇坚持以“自然衣、传统魂、现代骨”的负建筑修复理念,持续施展“针灸疗法”,即20%启用新东西,80%借助已有资源,在硬件上不大拆大建,按照“局部微干预、结构不破坏”的原则,用最小的干预重塑古城文化生态宜居空间。尽量用原材料、原工艺、隐蔽的现代科技,既原汁原味保留历史,又让现代人住得舒适。修复后的建筑,门楼、挑檐依然是那样的气势恢宏、威严自豪,雕刻精美的窗棂、屏风、柱础和金碧辉煌的雕梁画栋,依然顽强地散发着古建筑艺术不朽的生命力。对现有钢筋混凝土建筑,不简单地一拆了之,而是通过色调调和、加挂骑楼、绿化装饰等,软化“新”的突兀,使得新旧自然并存。通过微改造,成功修复鹤形路、千年渡口、龙口厝等文化遗迹22处,重现南宋爱国词人张元幹故居风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传统村落推动古厝保护与活化利用,让嵩口古镇“根”与“魂”得以延续。

调研组发现,划定保护区后,原住村民因婚嫁生子居住需求增加,但却没有足够的土地可供新建房屋。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在县城购买房产,导致人口迁移,给古镇的发展带来了人口负效应;此外,古民居的产权分散且复杂,多数属于祖房性质,属于集体产权,这给整体性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下一步,永泰县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建房管理制度,对古镇保护区内的土地进行整合和规划,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为原住村民提供新的住房用地,加大农村集中建房项目,并制定相应的建筑规范,确保新建筑与古镇风貌相协调,平衡好古建筑的历史风貌展示与现代生活功能需求的矛盾。在集体产权问题方面,永泰县探索采用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经验,在建房用地指标上倾斜,筹备古建筑使用权的登记发证,从而更好活化古建筑群的使用。

深化闽台融合,“点面交辉”展示千年古镇历史文化风貌

嵩阳古镇,古韵悠长,印满青苔的古驿道,写满沧桑的古民居,神秘莫测的古院落,喧嚣充耳的古码头,无不令人浮想联翩。来到嵩口,可尽情领略宋元时期千年渡口的商贸气息,更能感受崇儒尚学的状元文风,以及抬眼可见、古今重叠的乡愁。一直以来,嵩口镇坚持把保护建筑文化与历史文脉相结合,在车马喧嚣的城镇呈现历史文物古迹之美。嵩口镇引进台湾“打开联合”设计团队入驻改造古镇,采取驻村陪伴服务方式,做到项目施工全程技术跟踪指导。台湾设计团队注重特色文化的多维度开发,强调文化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并遵循一定的社区营造规律。利用当地的独特文化资源,如大溪古镇宋明风格交错的建筑,以及上楼村的闲置石头厝等,开始了“闽台融合化学反应”。

通过调研、走访,调研组了解到嵩口古镇持续活化文化窗口,展示古城风韵。被称为“明清建筑博物馆”的坤门兜和关帝庙街,是规模较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建筑群,也是海丝文化深厚底蕴的重要窗口。

历史上,这里曾涌现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元幹、唐末梁国公张睦和闾山派道教宗师张慈观等为代表的名人,享有“山区文化走廊”的美誉。台湾设计团队在推进古镇改造过程中,创造出具有多元性的社区空间,有序恢复古集市赶圩、藤编、武术等传统元素,持续开展三出宴、盘诗、伬唱、纸狮等民俗活动。将供销社改造成李梅果酒研发体验中心,杨氏祖厝修复为非遗文化展示空间等,改造文化展示窗口建筑31座,帮助古镇更好地找回千年文化密码,让传统文化在古建筑的空间里重生,也赋予沉睡百年砖瓦结构新的活力气息。

持续重视文化赋能,提升文化业态。嵩口镇利用千年古镇的资源优势,将文化融入古建筑群中,通过传统文化的内动力激活古建筑的生命力,展现出浓厚的历史古韵。为了避免同质化,在活化前期确保有人要、后期用得好,嵩口镇充分融合了耕读、商贸、民俗等文化元素,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丰富业态,延伸了消费端吃穿住行的产业链。嵩口旧医药公司遵循商贸赶圩习俗,改造成了全省首家乡镇级民俗博物馆,让各个景点有了串珠成线的效果。结合发展前景和难易程度等因素,嵩口镇打造了“打开嵩口”文创概念店和社区公益图书馆业态示范点,形成了局部区域的人气聚集地。同时,不断完善聚集地周边的旅游生活配套设施,让古建筑风貌与现代生活功能实现古今交融。通过示范点的成功带动,嵩口供销新社的活化利用以及黎照居古韵民宿的成功出圈,成为了网红打卡地。2022年,嵩口注册的影响力自媒体账号数量接近300个,粉丝人数达到了800万。

持续厚植文化自信,丰富历史内核。嵩口古镇有自己的故事,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张肩孟一家的科举辉煌。在宋皇祐五年(1053年),张肩孟高中进士,成为嵩口镇月洲村的骄傲。他的家族中共有六位进士,五子同朝,祖孙三代共拥有十八条官带,这一成就堪称空前绝后。为了挖掘和传承嵩口古镇的文化脉络,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首先,他们持续举办嵩口的“转鸡头”饮食文化习俗和纸狮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表演,让游客亲身体验古镇的传统文化。同时,还举办了嵩口故事会,邀请当地的老人讲述古镇的往事,将这些珍贵的记忆编成图文并茂的画册《大美永泰》和《那诗那韵》等。此外,嵩口古镇还邀请了福建《HOMELAND家园》杂志团队入驻,通过持续采访与记录策划出版《嵩口慢慢走》和《嵩口模式》等刊物,用文字与插画讲述嵩口古镇的变化,记录古镇改造的另一种可能。嵩口古镇还举办了全国传统村落IP设计大赛、李梅文化节、闽台柿染艺术节等活动,组建嵩口少儿合唱团编排了《嵩口谣》等歌曲,用歌声表达千年古镇的乡愁与征程,进一步诠释千年古镇的文化内涵。但在调研中发现,在当前的旅游市场中,年轻游客更向往大都市、大景区,对于古镇的美与价值了解不足,究其原因系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不够紧密,还缺乏科技、潮流、时尚、创新等元素产品。下一步嵩口镇将从宣传推广、文化活动、导览服务、旅游设施和合作交流等方面入手,提高游客对历史文化古镇的认知和兴趣;结合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加大对历史文化古镇的宣传力度;引入数字化展示技术,向游客展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元明清建筑内涵,唤醒古厝审美意识,增进对古镇审美能力。

聚焦人城共生,“源头活水”为历史文脉持续涌动流淌提供守护和滋养

这座背靠大樟溪的古镇,曾因迎来送往的渡口和商队而繁华。但随着陆路交通逐渐发达,古镇逐渐沉寂为一座普通的山中城镇,出外求学打工的年轻人不愿归来,老人们守着祖屋,和古镇一起无可奈何地衰老。事情在近十年间有了转机,从古镇“活化”改造开始,这里对内对外的磁吸效应明显,使本地人口持续回流,外地创客不断涌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嵩口模式”,使得这里人没搬、屋没拆,整个古镇的精气神却活了。

通过调研、走访,调研组发现嵩口镇不断创新人才机制,强化服务保障,坚持实施“共建共管共享”,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共建,挖掘本土能工巧匠,发挥传统手艺特长,用传统工艺对古民居进行修复。共管,成立古民居管理理事总会,推选村民或离退休干部作为理事,充分调动民力、民智和民资参与古镇建设,群众不仅自发组建起“老年人诗歌协会”“少儿合唱团”,还有更多的人陆续参与到古镇的管理运营、宣传讲解、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共享,以股份制的形式,鼓励村民以出资、劳动、经营等形式参与乡村建设和开发,让群众成为“股东”获得盈利分红。

坚持引导“本地人做本地事”,鼓励原住民参与。政府修路,村民修厝,协助政府共同完成鹤形路的修复,通过循古法改造,鹤形路焕发出仙气飘飘的氛围,很快成为网红打卡点。龙口祖厝坍塌的几间房修葺后,形成一个大空间,变成族内新的公共活动和议事场所,郑家人在祖厝举办了多场盛大的谒祖庆典,许多常年在外的宗亲回来后,看到重修成的鹤形路和祖厝大为感动,现场就有人再次给祖厝理事会捐资。对于老百姓来说,屋子新了,人气聚起来了。而对于政府来说,用小投资撬动了民间力量的共同参与,将整片区域打造成了镇里的示范景点,是一次双赢的尝试。

坚持推进“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做好人才文章。通过搭建创业平台,嵩口镇成功打造了福建省对台交流中心、市级创业创新示范中心、闽台文化交流中心和永泰县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同时,还建立了人才驿站,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保护古建筑方面,嵩口镇探索建立了“闽台设计运营驻地团队+返乡青年+原住民”模式,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开展节点改造。完成中山街外立面改造,打造鹤形路、松口气客栈、黎照居、嵩口供销新社等网红打卡点。为了提升古镇知名度,嵩口镇举办了“嵩口野好——大樟溪畔游园会”活动等,并邀请姚晨、周迅、阿雅等明星参加。同时,充分结合省、市、县已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的落地实施,通过提供免费办公场所、补贴店面装修费用以及办理注册登记等服务,吸纳台湾创客、返乡青年、外来大学生等群体来嵩口创业。此外,嵩口镇还实施创业人才扶持政策,打造闽台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创建乡村振兴产业孵化中心,成功引进台湾“打开联合”、清华同衡等一批有情怀、有创意、稳定可持续的人才队伍扎根嵩口,陪伴发展。

但在调研中发现,非遗保护利用机制还不健全,经济效益不高,非遗从业人数锐减,一些老技艺、老工艺传承乏力,后继无人。下一步,嵩口镇将着力举办各种手工艺品市集、展览等活动,增加传统手工艺品的销售渠道。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传统手工艺人进行创新设计,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提高其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强化活态传承,“因时而新”让文化古镇绽放时代光彩

嵩口物产丰富,又地处四市五县水陆交通要冲,早在南宋时期就已发展小集市,元、明时商业活动渐为繁荣,并逐步形成赶墟习俗。到清末,镇区已形成东西横直两条街,呈丁字形,街道以条石和鹅卵石铺成,屋舍商店多为土木结构,有商店及摊点百余家。为了进一步活化历史建筑,嵩口镇以一街区一特色、一院落一故事、一店铺一业态的形式进行规划引导,打造富含文化底蕴和现代特色的活力街区。成功打造黎照居、木工坊、长坪寨星空露营地、玉湖越野露营公园等特色业态,丰富游客消费体验。

通过调研、走访,调研组发现嵩口镇按照“文化活化,物产活用”理念,根据千年商贸、崇儒尚学文化特征,不盲目争取大项目、大投资,不完全商业化,引入市场运营,融入传统文化,培育特色业态,着力以“文化+”模式赋能古厝经济发展。

丰富产品供给,培育文旅新兴业态。嵩口赶墟固定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每逢赶墟日,邻县及周边乡镇的商贩和群众纷纷前来,街市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热闹非常,嵩口镇成了远近闻名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因此嵩口深化闽台两岸融合,引进台湾文创、乡建乡创等团队,将传统文化融入商品开发,打造富有乡愁元素款式,使濒临失传的非遗藤编、剪纸等本土传统手工艺获得新生。升级传统手工艺配方,研发本地青梅汁、李子酥、鬼针草奶茶等独具永泰山区特色的农特产品,引进口袋精酿啤酒生活馆等特色业态。2023年上半年,嵩口旅游商品收入同比增长7.89%,销售额达0.32亿元。

激活古厝生命力,打造多元化研学空间。嵩口文风鼎盛,在各家祖宅里,书斋的地位极高,小小镇子,就有多所书院,如“道南书院”“龙口书斋”“格致学堂”“嵩口泮水”……营造了嵩口浓厚的教育氛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其中“龙口书斋”值得讲一讲,它是郑氏住宅改建的家族义学,除了本家族子弟就学外,别的孩子来读书也以义学待之。书院位于鹤形路入口处,以“琅琅书声似鹤鸣”来比喻书院学子的勤奋刻苦,也预示着郑家人丁兴旺。因为嵩口镇通过租赁、代管、补助和使用权置换等方式激活古厝生命力,提升改造龙湘学堂、书法名家驿站等弘扬耕读文化,闽中革命旧址教育基地打造红色研学,开发大喜村森林教室、建筑写生基地感受生态美学,打造黎照居、木工坊、长坪寨古建筑研学基地。2023年上半年,嵩口研学人数达3万人次,同比增长128%。

增强“留客”能力,持续做旺文旅消费。文化赋能,让嵩口镇成为福州后花园传统村落的示范热门景区。中秋国庆假期,古厝坊巷深处,到处都是到福州以及周边City Walk(城市漫步)的游客。据统计,整个假期,嵩口镇共接待游客2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9.61万元,人数、收入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逾1倍。在此游客数量基础上,嵩口镇以古镇建筑群为核心,大力发展古厝民宿经济,同时整合镇内及周边乡镇旅游资源,串联梧桐山外康养温泉、百漈沟生态旅游景区、同安庄寨群等,组建古镇旅游半小时经济圈。打造耕读文化街、民俗文化街、美食文化街,完善古镇旅游配套。紧抓时代风尚开发星空露营地,山地越野等新兴产业。对接福建省自驾游协会,规划自驾游体验游线路,发展后备箱经济。目前,嵩口景区内有各类民宿客栈、农家乐40余家,旅游饭店60余家,旅游商品经营户120余家,解说员近80人,旅游行业从业人数达千余人,2022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2亿元。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发现嵩口镇高速通车后,古镇的客流量反而出现了下降的现象,形成了一种经济悖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嵩口古镇文化黏性不足,无法吸引和留住游客。而交通的便利性,反而让游客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增加了他们快来快走的可能性。下一步嵩口镇将深化文化挖掘,提升历史古镇的文化内涵,将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大科技融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互动体验,让历史古镇的文化传承更加生动有趣。紧跟潮流时尚,结合当下流行趋势,将潮流元素融入历史古镇的文化产品中,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提高古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强化创新设计,支持设计师和企业进行创新设计,将历史古镇的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

典型引路示范,“培根铸魂”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样板

“嵩口模式”在古建筑文化遗产改造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值得借鉴和推广。永泰县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乡村旅游得到了提档升级,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数量达到了4个,福建省旅游特色村数量更是高达35个,这些数据均位居全省第一。2022年全县接待游客数量达到了1093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2.68%,同样也是全省第一的成绩。

通过调研、走访,调研组发现永泰县充分尊重基层首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桃李争妍”,示范带动全域推进。从“嵩口模式”中“毕业”的优秀干部还有很多,他们在其它乡镇继续推动古镇改造和乡村振兴工作。同安镇党委书记汤炎灯,曾任职嵩口镇镇长,带着古镇改造的经验在同安镇活化庄寨,前些年,爱荆庄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仁和庄入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梧桐镇镇长林昌栋,曾在嵩口镇担任党委副书记,借鉴古镇开发新业态的模式,他在梧桐镇推动打造了春光里、临水山居等特色民宿,春光村成了网红村……

漫步千年古镇,“走”出了新商机。“深入乡村肌理、探索古镇脉搏”,伴随嵩口古镇的City Walk模式走红,永泰县各地正推行并转化结合,推出了City Walk路线,这种旅游方式发源于英国伦敦,意指几个人在专业领队的带领下,以徒步方式游览乡村街道,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底蕴。今年暑假以来,这种旅游方式突然走红了。与传统旅游方式不同,City Walk没有长途跋涉的困顿和既定路线的束缚,自由度很高,还能兼容社交需求,因此,City Walk成为年轻人钟爱的旅行形式之一。为此,同安镇推出“我在庄寨画个圈”City Walk活动,梧桐镇推出包括适合首次来樟游客体验的“历史圈”、适合家庭游客的“宝藏圈”,葛岭镇推出适合深度游的“慢享圈”、适合美食爱好者的“夜色圈”等。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永泰县游客增长近九成。到店消费规模占比超64%,来自美团的数据显示,“城乡漫步游”搜索量环比节前增长228%。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发现古镇+旅游的固定组合在经济方面略显疲态。如何在其他领域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容易导致旅游经济变得千篇一律。下一步,永泰县计划升级打造“古镇+服务”的新行业结构,将古镇与特定主题相结合,如历史、科技、艺术等。通过打造独特的主题景点和活动,提供专项性体验。例如,古镇+健康养生,结合古镇的自然风光和健康养生服务,如温泉疗养、中医养生等,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改善身体健康。古镇+科技体验则将古镇的历史和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虚拟现实旅游体验、智能导览系统等,用数字文化产业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古镇的历史文化,并提高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坐在古码头已斑驳数百年的石阶上,抚摸古人们的匆匆脚步踏出的油亮的历史印迹,凝眸不远处波光粼粼的东逝流水,眼前不断幻化出楼下潭曾经停泊的点点白帆……随着城乡的繁荣,“嵩口模式”是不是可以复制?外来的年轻人如何更好融入?嵩口古镇显然已经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历史文脉究竟该怎样传承,才能做到保得住、留得下、传得开?这个问题在长时间里被反复提起。像嵩口一样,一个个被选中的“试验田”有的走出了样本,有的却归于沉寂。无论成功与否,总有一批人寄情乡村,希望探索出让“乡愁”更美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