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山东省乡村社会多维互动式治理探索

2024-09-11 00:00:00吴春
北方经济 2024年7期

摘 要: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基于山东省实践调研发现,数字时代,乡村社会多元化治理主体以数字化信息平台为支撑,从主体维度、资源维度、制度维度、改革维度等出发,形成集成式治理、敏捷式治理等新型治理方式。数字时代,乡村社会多维互动式治理应注重创新机制、配置优化资源、激发主体活力,打造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整体发力、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

关键词:数字时代 乡村 社会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中办、国办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数字乡村列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并提出要积极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中,将数字技术与乡村社会治理相结合,运用多维互动方式,促进多元主体互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积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数字时代乡村社会多维互动式治理的内涵及治理方式

(一)数字时代乡村社会多维互动式治理的内涵

单向度治理、双向互动式治理已经难以满足乡村社会需要,多元化主体参与,主体、资源、信息等多维互动治理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谓乡村社会多维互动式治理,就是以善治为目标导向,以数字化信息平台为支撑,从主体维度、资源维度、制度维度、改革创新四个维度出发,通过集成式治理、互动式治理、参与式治理、敏捷式治理等多形式治理方式,促进多元化主体互动、多样化资源整合、多方法配合,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整体发力、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

(二)数字时代乡村社会多维互动式治理的方式

乡村社会多维互动式治理的方式围绕着“主体维度-资源维度-机制维度-改革维度”四个维度展开,从主体维度出发,在多维互动式治理中,运用数字平台,将基层政府职能部门、村支委、村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整合起来,实现集成式治理、协同式治理、参与式治理;从资源维度出发,打破资源分散格局,进行跨主体、跨部门、跨层级的资源整合,实现互动式治理;从机制维度出发,完善制度机制,优化程序,实现敏捷式治理;从改革维度出发,主动出击,找准问题,全面改革,挖掘内部及外部潜能,突破单项治理维度,重塑治理结构,实现赋能式治理。乡村社会多维互动式治理通过多维度出发,实现集成式治理、协同式治理、参与式治理、互动式治理、敏捷式治理等多方式治理,治理方向实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左右多角度互动。

(三)数字时代乡村社会多维互动式治理的特征

1.治理平台数字化。数字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将运用数字技术搭建数字化治理平台,以信息流更好地带动资金流、人才流,充分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2.治理对象去中心化。不同于传统社会管理的线性管理,数字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改变传统的“命令—服从”式的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管理的强指令、强结构、强控制的中心化结构,凭借技术的联结整合功能和赋权参与,多元治理主体被赋予平等自主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治理权,形成更加开放、扁平、网状的治理结构,实现“去中心化”治理。

3.治理方式智慧化。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证明,在国家和政府支持下,乡村社会治理具备搭建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能力和潜力,在广阔的乡村吸引人才可以大力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现代化。

4.治理资源可视化。在大数据、数字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通过大数据平台设置,记录各种资源,资源利用、整合、使用情况以及资源流向都清晰可见。

二、数字时代多维互动式治理对乡村社会治理的作用机理

(一)回应治理需求:乡村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

乡村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的是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满足公众的需求,维护好公众的根本利益。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嵌入和应用,为乡村社会通过多维互动式治理回应公众需求创造了更多机会和可能。 首先,工具与载体的迭代更新为信息传播提供了重要场域和媒介,在广纳信息基础上,公众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更加强烈。其次,新兴技术手段的采用,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加快捷地传播党中央的治理理念,让公众迅速及时地接受到党和国家的政策,从以往被动执行制度的对象,通过参与式治理,转变为主动执行制度、建言献策的主体。最后,信息技术将乡村社会中的人、事、物、机构等充分链接起来,能及时精准地获取不同人群的诉求,更好地满足公众。

(二)主体整合力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作用着力点

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乡村社会治理的纵向、横向链接及机制的整合力都会得到快速提升。数字时代,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依托,发挥数字社会的“技术化自治”作用,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多元化主体之间的上下沟通和左右互动,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线上线下乡村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搭建乡村社会治理在线合作平台,拓展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渠道,破解当前乡村社会治理碎片化、裂解化局面,凸显公共性、多元性、合作性、协同性,加强上下协同互动、左右合作,实现扩大治理共同体范围,主体整体力提升。

(三)治理资源共享:乡村社会治理的价值归属

共享是一种治理理念,也是一种治理模式,更是社会治理的共同价值归属。数字时代通过数字赋能,按照平等、协商、合作的理念,以集成式治理、协同式治理、参与式治理、互动式治理等方式实现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构成资源共享的价值基础;通过数字赋能形成去中心化的组织结构,架起资源共享的组织平台,提升政府资源、市场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多维互动式治理中,乡村社会治理中倡导的共享理念不仅仅是治理的成果,也体现了治理过程中转变观念,共同承担乡村社会治理的任务的勇气和担当。

三、数字时代山东省乡村社会多维互动式治理的探索实践

(一)资源下沉,推动条块良性互动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通过资源下沉,以信息化平台为纽带,促进上下层之间的积极沟通,是数字时代乡村社会多维互动式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助力打造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必然要求。近些年,山东省各地区积极选派干部下农村,增强乡村社会治理力量。比如山东省济南市实施“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整合机关、企业等资源,每村下沉1名驻村第一书记、1家企业团体。有的地方以驻村第一书记为纽带,以数字平台为支撑,推动村庄连片融合发展,将地域相近、资源相似、交通相连的村庄,组建成联合体,共享中央扶持资金、共享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加强产业整合;有的地方以第一书记驻村为契机,加强党组织建设,增强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以党建为引领,带动村风民风建设。自“千村提升”项目实施以来,济南市共有111家市直单位、555家区县直单位、33家中央和省驻济单位以及142家国有企业、1361家民营企业参与,帮扶村数量占全市总数的51.8%,仅2023年一年时间济南市共向2429个村选派市县干部2237人担任第一书记。截至2023年12月底,为帮扶村增加集体收入7000余万元,带动村民增收4000余万元①。“千村提升”工程,不仅为帮扶村增加了收入,而且有效地带动了各种资源向乡村汇集,为乡村社会治理夯实了治理基础。

(二)加强技术支撑,推进乡村“智能”化治理

信息时代,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变革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提出,要进行“数字社会构建全面发力”,山东省在乡村社会多维互动式治理探索中重视技术要素的开发与应用。

1.重视政策支持。山东省推进数字强省建设战略,出台《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 年年底前,山东省要建成 5000 个以上智慧社区(村居)。

2.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提升“智能+乡村社会治理”建设,山东省加快提升乡村移动宽带网络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乡村网络接入能力和速率,加快推进乡村5G网络布局。

3.积极打造治理一体化平台。近些年,山东省开通了覆盖全省范围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并建成“爱山东”移动政务服务总门户,“一部手机走齐鲁”,打造政务服务“随时办、随地办、随手办”。有的乡村还加快了地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比如,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在村级公章使用上实行智能化管理,群众用章“一次办好”;在村级事项上实行在线管理,村务审批“一网通办”;在村级事务上实施“码上公开”,村务村情推进“一码通晓”。山东省枣庄市西岗镇建立综合性云端服务平台,积极打造“一网连万家、一屏管全镇”。

4.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向乡村基层延申,通过推行“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

(三)重视制度创新,凸显基层善治

有效的制度创新能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巩固机制,数字时代山东省积极利用数字平台、信息技术展开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创新多元化主体互动机制。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推出“支部书记话振兴”制度,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聚谈活动,由镇街党支部书记主持,参加成员包括各镇街支书、优秀企业家代表、返乡创业青年人等,通过线上、线下座谈讨论涉农惠农政策、乡村治理服务等问题,集思广益,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2.创新矛盾调节机制。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方下街道创立“四式”工作法,通过数字化一站式受理、点穴式分流、暖心式解结等方式方法,及时发现矛盾、调节矛盾、化解矛盾;菏泽市成武县苏张庄村探索信访代办工作机制,整合村“两委”、网格员力量,对矛盾问题进行分类、建立数字台账,依照规范流程调节、上报、解决,把矛盾纠纷发现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3.创新志愿服务机制。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望夫台村探索“1+5+N”信用体系,以“信用积分超市”为抓手,村民参与不同的志愿服务可以获得不同的数字信用积分,信用积分不仅可以兑换商品,还激发了村民养成美德健康生活的新时尚。

四、数字时代多维互动治理驱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一)主体维度——打造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协同式治理

作为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工程,乡村社会治理涉及地域广、涉及人员、工作事项繁重,因此,数字时代,利用有效、快捷的数字平台,促进多元化主体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形成上下协同、左右合作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成为必然选择。

1.建立多方合作机制。以数字平台为支撑,建立合作社、联合体等组织形式,加强政府、村民、社会组织等各方之间的协作关系,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利,推动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

2.设立协调机构。通过设立专门的协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推动多元化主体的协商合作,此协商机构应保持中立性,并设立协商、申诉数字窗口,促进多元化主体的积极沟通。

3.激发主体活力。将乡贤能人、老党员、志愿者等各种力量纳入数字化人才管理系统,以柔性手段调动各主体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治理及基层矛盾的调节;开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联席会议、村民议事会、座谈会等,让社会组织、村民、企业等主体能够有机会、有途径表达意见和需求,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全过程。

(二)资源维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集成式治理

1.进行资源评估。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各种乡村资源纳入大数据信息平台,对各类资源进行全面评估,了解乡村社会治理中资源的可持续性及可利用行,为后续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2.搭建完善数字化平台。运用“技术+”“数字+”等新技术,搭建起村务管理系统、数字化村庄信息平台,对各种资源采取信息化管理,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乡村社会单向治理向共建共治共享治理转变。

3.多渠道信息公开。可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社交媒体、公告牌、传单等各种方式,及时公开村务、政策等各种信息,提升信息透明度,加大资源共享。

4.加大对乡村治理的投入。一方面,鼓励政府等多元主体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对乡村治理的投入;另一方面,可引入市场机制,通过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治理,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三)协同制度维度——“软硬结合”,促进参与式治理

1.加强制度梳理。制度完善是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大数据信息化系统,梳理、汇总和解释政府涉及乡村社会治理的相关政策规定和村规、村章、村风等正式或非正式制度规,挖掘制度在乡村社会治理的潜在价值,激发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整体合力。

2.加强监督机制建设。村民、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不仅仅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对象和被动的承受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监督者、共治者。应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增强治理主体共识,拓宽社会参与的数字化渠道,鼓励媒体、社会、村民等各方监督对治理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并通过数字平台,可进行及时的评估、反馈,确保治理过程和结果的公正透明。

(四)加强改革维度——打开思路,促进赋能式治理

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山东省应以改革创新为内驱动力,推进技术改革、产业改革、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文化机制改革等,通过各方面改革赋能乡村社会治理。

1.党建赋能。将现有农村党员纳入党员数据管理系统,积极开展业务及政治培训,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纪律性、业务能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注重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党员,提高村级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和治理能力。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并以此赋能乡村社会治理。

2.数字赋能。以信息技术再造乡村治理流程,实现基于数据信息的治理服务流程再造,与政府服务相协同,实现“数据多跑路,村民少跑腿”。

3.组织赋能。推进“放管服”改革,以资源下沉方式推动条块之间良性互动,鼓励引导市、乡镇干部下沉村庄一线,以组织赋能、人才赋能更好地推动乡村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黄博. 数字赋能: 大数据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三维审视[J]. 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23(6):28-36.

[2]邓剑伟,杨艳.“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评价: 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J].求索,2018(1):107-114.

[3]沈费伟,袁欢.大数据时代的数字乡村治理: 实践逻辑与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20(10):80-88.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