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需关系角度谈我国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4-09-11 00:00:00罗瑛杰吴捷
北方经济 2024年7期

摘 要:家庭财产保险是历史悠久的保险险种,但在我国业务规模、投保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从供需关系角度分析,家庭财产保险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不对称是主要原因。近年来,行业在家庭财产保险产品、渠道、模式创新方面做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未来应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供需结合通道,创新推动我国家庭财产保险业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供需关系 家庭财产保险

家庭财产保险(通常称“家财险”)是以城乡居民所居住的房屋主体及附属设施、室内财产等为承保标的的保险,是历史最悠久的险种之一。西方发达国家家财险投保率通常可达到70%、家财险保费规模占财产险行业的比重超过15%,而在我国这两个数据不到10%和仅为1%-2%,差距十分明显。家财险作为保险产品之一,其市场规模、发展程度,由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所决定。本文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角度,对我国家财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家财险发展策略提出相关建议。

一、制约我国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需求侧问题分析

1.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民众保险意识较为薄弱。其一,受千百年来管理型政府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深远影响,民众形成了“有困难,找政府”的固有思维,采用商业保险等市场手段来分散风险、管理风险的意识较为薄弱。其二,我国实行以政府救助为主体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发生地震、火灾等影响面较大的灾害事故时,政府主导下的“举国体制”优势凸显,家财险等商业保险发挥的作用不显著。

2.从城乡结构和地域分布看,家财险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从城乡差异看,我国《住宅建筑规范》对城镇住房的建设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城镇住房对地震、暴风雨等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相对较高,因此城镇居民对房屋主体受损的风险感知不强、保险需求不高;农村居民自建房较多,对雨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风险感知较为强烈,但购买力相对有限,投保意识不强。从地区差异看,居民家庭财产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主要来自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地震灾害,不同地区的实际风险特点及保险需求差异很大。

3.从保险险种递进发展逻辑看,家财险在我国仍属于“弱刚需”产品。综观国内外保险发展历史,不同险种的发展趋势背后是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科技的大环境演变,带来保险需求的演变升级,进而推动保险供给升级。21世纪初,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促成《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等法规出台,推动车险业务快速增长,成为财险行业“压舱石”险种;近10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演进、医疗费用高企,民众对健康医疗保险的关注度快速提升、需求持续释放;展望未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民众购买力增强、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可以预期家财险、责任险等保障需求将逐步得到释放。但现阶段,相比车险、健康、医疗等保险产品,家财险还属于“弱刚需”产品。

(二)供给侧问题分析

1.家财险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目前,保险行业家财险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保障责任、费率定价、产品设计等方面大同小异。比如通用家财险责任一般都包括:火灾、爆炸、雷击、台风、龙卷风、暴风、暴雨、洪水、雪灾、雹灾、冰凌、泥石流、崖崩、突发性滑坡、地面突然下陷。而从地区实际差异看,内陆和西北地区遭受台风袭击的可能性很小,南方发生雪灾的机率则很低。通用家财险条款没有突出不同地区客户实际面临的不同风险,给客户的直观感受就是为了根本不需要的保障花费了更多保费,导致家财险产品吸引力不足。

2.行业对承保多发性风险较为谨慎。从需求角度看,对于发生频率高、可能损失大的风险,比如管道破裂及水渍险,客户的保险保障需求更高;而从供给侧角度看,保险公司对承保这类风险非常谨慎,往往采取调低单项保额、搭配其他盈利性条款的方式来确保盈利,属于较为典型的供需矛盾。其结果就是陷入“产品吸引力下降—承保面降低—经营结果变差—进一步限制高风险业务—产品销售更困难”的不良循环。

3.缺乏针对民众高价值财产保障需求的创新供给。据《胡润百富20nzUMgFHcR7E4WbTOK7lJtA==23中国高净值家庭现金流管理报告》,中国拥有千万家庭净资产的“高净值家庭”211万户,拥有亿元家庭净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13.8万户。高净值家庭对珠宝首饰、收藏品等财产的风险保障需求较强。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估价、鉴定能力和风控能力,保险公司既无法在承保时准确评估其实际价值,也无法在损失发生后确认实际损失情况,因此普遍将金银、珠宝、钻石等列为除外责任,无法予以承保。

(三)供给-需求连接问题分析

1.传统保险业务员营销渠道。由于家财险单均保费较低(低者不到百元,高者也就三五百块),销售收入低,加之客户群体分散、营销难度大,业务员的销售意愿不强,对公司下达的家财险任务很大一部分都是业务员自己购买,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化销售能力。

2.政策性家财险销售渠道。治安保险、综治保险、农房保险等政策性家财险业务,主要模式是由政府主导制定保险方案、政府补贴一部分保费、农户自愿投保。由于政府出面组织公信力较强,且通过保费补贴减轻了农户负担,此类业务保费规模一度占到家财险业务总量的一半以上。但近年来由于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公共财政支出用途受限等原因,此类业务处于收缩状态。

3.银行代理销售“房贷险”渠道。本世纪前20年,国内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壮大,贷款买房成为诸多购房者首选。由于银行对于贷款房屋具有部分所有者权益和保险利益,一些银行参照国外通行做法,要求贷款人购买“房贷险”,以确保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房屋主体受损时,银行利益得到保障。近年来,由于房地产市场下行等原因,此类业务已严重萎缩。

4.燃气公司等外部入户渠道。针对家财险客户触达困难的问题,一些保险公司与燃气公司等入户场景合作,销售涵盖燃气爆炸、火灾等责任的家财险产品。由于燃气设备日益线上化、智能化,入户频次减少,此类渠道业务亦呈现下滑趋势。

二、近年来行业家财险创新发展实践

(一)产品创新

1.特殊标的家财险。此类业务的承保标的通常超出房屋主体及附属设施、室内财产等传统家财险范畴,扩展到电子产品、预定费用、银行账户、虚拟财产等个人财产类标的,其特点是责任单一、客群集中,依托互联网等场景和渠道,实现较快增长。

2.保额共享型家财险。针对当前家庭拥有多套房产的实际情况,提供一张保单覆盖所有房产、保额由多套房产共享的“一站式”风险保障,由于所承担的总风险额度和损失率提高,此类家财险的价格也相对较高,适合风险意识强、购买力较强的城市中产以上家庭。

3.服务型家财险。针对传统家财险业务互动频次低、客户触点少、体验不佳的痛点,一些保险公司推出“服务型家财险”产品,将家用电器维修清洁、居家开锁、马桶疏通等家政服务项目与家财险传统保障相结合,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和产品吸引力。由于全国各地家政服务成本、服务水平千差万别,提供统一化、规范化、高水平的居家服务难度较大,难以大面积推广。

4.综合保障型家财险。在家庭生活场景中,客户面临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的房屋及室内财产损失,还包括家庭成员意外伤害风险、给左邻右舍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第三者责任风险,等等。对此,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销售涵盖家财险、意外险、责任险在内的综合保障型产品,一张保单满足客户居家生活的全部风险保障需求。

(二)渠道创新

1.随车销售。据统计,2022年底我国私人载客汽车保有量超过2.5亿辆,同年我国车辆保险保费收入达到8210亿元。车险客户特别是家用车客户收入水平较高、保险认知较强,这一客户群体的家财险需求,已成为行业共识。2022年1月1日起实施的《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进一步促使各公司加快业务转型,推动2022年行业家财险保费达到164亿元,同比增长67.22%,创近年来新高。

2.线上销售。随着移动互联快速普及,网络购物规模高速增长,手机碎屏险、航空延误险、预定取消险、账户安全险、退货运费险、虚拟财产损失险等新型家财险业务规模迅速扩大。此类业务的渠道客户流量和话语权掌握在互联网平台手里,保险公司盈利空间较小,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三)模式创新

1.巨灾保险共同体模式。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后,保险行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积极试点推动巨灾保险,目前已经形成全国地震巨灾+地方综合巨灾相结合的巨灾保险体系。全国地震巨灾方面,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累计为全国1674万户次城乡居民提供6424亿元的巨灾风险保障,累计支付赔款7037万元。地方综合巨灾方面,已在广东、四川、宁波、深圳等十多个省市落地实施,但保险责任大多以人身意外伤害和救助费用为主,较少涉及房屋和家庭财产损失。

2.普惠型家财险模式。此类业务2022年7月发端于成都市,已在重庆、杭州、上海等多个城市落地。其特点一是普遍由监管部门牵头,主要保险公司共同组成共保体,确保充足偿付能力;二是费率低、保障全,提供多个方案供客户按需选择,且通过“保险+服务”提升产品吸引力;三是进行“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销售,提升产品公信力、知名度和认可度。从运行情况看,该模式对提升家财险社会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投保率仍处于较低水平(2%-3%),赔付状况和可持续性有待观察。

三、我国家财险发展对策及建议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这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引领家财险业务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1.推进巨灾保险立法和制度建设。我国自然灾害高发多发,不仅造成人身伤亡和大量财产损失,也给政府带来较重的财政负担。针对巨灾保险覆盖率低、企业与个人投保意愿不足的现状,应加快巨灾保险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通过法律适度强制、政府适当补贴等方式,提升巨灾保险投保率,发挥商业保险在风险管理、损失补偿、数据应用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成为灾害救助的重要力量,减轻政府财力负担。

2.参照机动车交强险进行家庭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立法。我国房地产市场化已30多年,随着房屋老化、水暖管爆裂等事故频发,导致第三者财产损失。家庭燃气爆炸、火灾事故造成的第三者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则更为严重发生此类事故后,虽然相关责任人会被依法追究责任,但往往因责任人赔偿能力不足,导致受害方无法得到补偿。通过立法手段,强制家庭投保充足的第三者责任保险,既能够促使民众增强风险意识,也能够确保受害方得到应有补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产品供给差异化。一是体现地区差异。针对不同地区的风险,提供不同责任的家财险产品。比如北部地区提供雪灾、冰冻等灾害责任;西南地区应涵盖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责任,东南沿海地区提供台风、暴雨等责任,确保产品设计符合实际风险保障需求。二是体现客群差异。不同客户的家庭状况不同、消费能力不同,适销的产品也应不同。针对家庭成员多、消费能力强的家庭,可提供风险责任全、保障额度高、价格相对较高的综合产品;针对高净值客户群体,探索提供珠宝首饰、艺术品等高价值财产保险;针对出租房房主群体,提供房屋主体损失、出租方责任等风险保障;针对出行、支付等场景客户群体,提供费用损失、支付安全等碎片化保障,提升产品适配度。

2.保险责任服务化。针对传统家财险出险率低、客户互动频次少的问题,嵌入居家场景常用的紧急开锁、管道疏通、家电维修清洁等服务项目,通过高频次居家服务。提升民众对保险的感知度、认同度。保险公司应严格服务规范、统一服务标准、确保服务质量,避免因服务不到位导致客户利益和保险形象受损。

3.风控及服务智能化。智能化家庭清洁、家庭娱乐、家庭护理、安全监控等设备普及,为升级家财险承保、理赔、风控、服务模式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一是承保理赔升级。在承保中自动统计、更新投保物品清单,事故发生后在线智能报案、定损、理赔,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体验。二是升级风控和服务。借助智能家庭设备,为客户提供燃气泄漏、暴雨防范、陌生人员入户、独居老人行为异常提示等日常风险监测和预警服务,实现家财险从单纯“理赔”模式到“预防+赋能+理赔”模式升级。

(三)打通供需结合通道

打通供需结合通道的核心,是要求供给方突破传统思维,实现思维导向用户化、渠道拓展场景化。具体来说,就是从用户家庭面临的实际风险出发去设计产品,从用户的生活场景出发去找销售渠道,实现用户、场景、渠道、产品四要素的精准匹配,从而提高家财险供给和触达能力。比如,针对房屋出租场景,可通过房屋中介,向租户销售包含室内财产损失、房屋押金损失、搬家财产损失等责任的家财险产品,向房主销售包括房屋主体损失、出租人责任、租金损失等责任的保险产品。针对购买新房的客户,可通过房地产公司、物业等渠道,销售包括房屋主体损失、家庭装修财产损失、家用电器安全等责任的产品等。

参考文献:

[1]刘树峰.家财险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J].上海保险,2022(02):58-60.

[2]童元松.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路径探析[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04):30-34.

[3]唐声强等.火灾对我国家庭财产保险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23(03):416-421.

[4]王少康,刘美琳.巨灾保险发展的创新路径[J].中国金融,2023(21):55-56.

[5]张卢阳.我国家财险现状及产品创新方向探析[J].上海保险,2019(05):61-64.

[6]孙素英.我国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管理观察. 2014(01):66-68.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人保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