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

2024-09-11 00:00:00王颖王利清
北方经济 2024年7期

摘 要: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更是应对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的必然选择。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更应该走好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尽管当前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仍存在农牧业供给结构性失衡、农畜产品品牌溢价有限以及农牧业科技要素助力不足等问题,需要着力构建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建立多主体联动品牌培育网络、积极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绘就内蒙古农牧业不断上扬的现代化“曲线”。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农牧业 内蒙古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党中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不断发出重农强农的信号,锚定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致力于打造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内蒙古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不仅推动农牧业生产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还为提升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强基固本、蓄势赋能,推动内蒙古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发展现状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发展规划》以及《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的印发和落实,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农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农牧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农牧业绿色发展持续深入,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农牧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其一,在耕地问题上,内蒙古自治区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质量建设,为确保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已达到5237万亩,支撑起了2/3的粮食产能,实施了黑土地保护工程50万亩,保护性耕作1936万亩,开展盐碱地改造10万亩,切实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①。其二,粮食生产上,202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698.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5%;粮食产量3957.8万吨,比上年增长1.5%,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生产能力稳步增长(如图1所示)。其三,畜牧业发展上,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过质量兴牧、绿色兴牧、品牌强牧等一系列措施以及加大对畜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有效提升了畜牧业生产保供能力(如表所示)。

(二)农牧业绿色发展持续深入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以农业控肥、控药、控膜、控水“四控”行动为抓手,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统筹推进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促进农产品提档升级,探索出一条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2023年实施农业统防统治面积5696万亩、绿色防控面积5567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全区秸秆饲料转化量保持在2700万吨以上,饲料化利用率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居全国首位,秸秆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如图2所示)。此外,内蒙古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退耕还草、退牧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2023年,内蒙古累计完成造林556万亩、种草1743万亩、防沙治沙950万亩,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①。通过以上举措降低生态风险,为农牧业生产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

(三)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

为了强化装备支撑,满足农牧业生产对机械化的需要,全面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农牧业机械化发展规划》,自治区加快补齐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和畜牧养殖机械化主要生产短板。随着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实施,全区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到2023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4924.9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上升(如图3所示),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32.9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这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生产条件和强有力的农业装备支撑②。

(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牧业产业化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引导农牧业资源向优势产区和产品集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丰富,产业化优势突出,具有奶业、玉米、肉牛、肉羊、羊绒、马铃薯、饲草等7大重点产业链,紧扣“粮肉乳草、地水种技、链服融改”等重点开展工作。2023年内蒙古全链条发展成为产业新动能,聚焦7大农牧业重点产业,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国家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9家,自治区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到711家,全区创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500家①。新创建奶业、马铃薯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3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和8个产业强镇,创建数量全国第一②。全区农牧业产业竞相发展,农牧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现代农牧业体系加快构建。

三、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农牧业供给结构性失衡

从“量”上看,内蒙古农牧业当前面临着种植业玉米“一粮独大”的现象。玉米产量占比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在市场需求增加的条件下,高效益和高投入的粮食作物与粗放经营的低投入杂粮作物相比具有较强优势。但种植结构的不均衡会导致生产销售时间集中,收储加工压力加大,轮作倒茬空间有限等问题凸显。畜牧业出现“一羊独大”的现象,2023年年末,羊的存栏数达到了6180.6万只,与2022年相比一年时间内就增长了56.5万只。这与内蒙古畜牧业的产业结构有关。但过度依赖单一牲畜品种会导致经济波动,当市场需求下降或供应过剩时,牧民将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从“质”上看,内蒙古的畜牧产品虽然品质优良,但市场上产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让消费者难以辨别优质产品,从而影响了产品的定价和销售。同时,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性,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和忠诚度,进一步削弱了优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农畜产品品牌溢价有限

品牌溢价是衡量品牌资产的重要手段,而溢价多少体现品牌投资效果和品牌发展程度。目前内蒙古相当部分的农畜产品还停留在“有优无势”的水平上。一方面,农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内蒙古农畜产品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农牧民基本上是分散、独立生产经营,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低,产能有限,难以形成规模。较多的产品评选、品牌认定活动多而散,商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消耗了地方培育品牌、宣传推介的资源,不利于产业培育和品牌打造,导致品牌溢价能力受限。另一方面,农民作为农畜产品的生产者,在流通链条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缺乏议价能力,很难与中间商进行平等的价格谈判。这导致农民在销售产品时往往只能接受较低的价格,只是粗放经营农畜产品中的一元价值,忽视了农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多元经济价值,无法享受到品牌溢价带来的好处。

(三)农牧业科技创新不足

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牧业的发展速度,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须科技要素的助力。随着“科技兴蒙”行动的深化,全区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有所提升,2023年内蒙古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6%,但这与江苏省的71.8%、浙江省的67%以及山西省的63.5%仍有一定差距,农牧业科技研发能力相对不足。同时,农牧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服务体系在村级存在断层现象,导致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许多先进的农牧业科技无法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基层农牧民手中。并且科技推广主要依赖于传统的面对面培训和现场指导方式,这种手段虽然直接有效,但由于受到时空因素的限制,推广范围和效率有限,推广平台相对单一。

四、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一)着力构建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适当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注重粮食作物、高收益的经济作物和饲草业协调发展,以降低对单一作物的依赖,形成多元支撑的农牧业发展格局。在畜牧业发展上,依据“稳羊增牛扩猪禽”的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作为增加效益的“指向灯”,结合需求量和生态环境条件,科学规划牛、羊、猪、禽等畜种的养殖比例。发展特色畜牧业,如骆驼、马等,增加畜牧业产品的多样性和附加值。提高肉、蛋、奶等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推进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发挥好农牧结合的传统优势,大力推动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和良性循环经济。

(二)建立多主体联动品牌培育网络

首先,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农牧业企业、农民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参与品牌建设,提高品牌建设意识。建议加强对品牌认证机构的管理, 对不合格的认证机构, 坚决取缔认证资格, 追究认证人员责任。其次,农牧业企业作为品牌建设的主要力量,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通过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由农民合作社组织农民参与品牌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议价能力。协调好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最后,根据品牌产品的特性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利用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发展“互联网+”的农畜产品产业,提高品牌曝光率,打造网红产品和品牌IP,提高品牌影响力和溢价能力。

(三)积极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

首先,精准对标找差距补短板,通过加大对农牧业科技要素的投入,优化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农牧业科技要素的不断更新换代,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牧业。其次,强化创新协作攻关,压实政府和科研主体的责任,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最后,按照“一主多元”和“一性三化”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思路,提升农技推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运用好“数字+”为农牧业赋能,构建“互联网+农牧业科技”的综合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齐发力,为农牧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应用途径,推动农牧业向高质量、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昀.2024年内蒙古农牧业形势分析与展望[J].北方经济,2024(01):23-25.

[2]刘慧,段宇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对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8,(06):34-37.

[3]韩一军,高颖.挖掘农业品牌溢价激发品牌活力[J].中国农垦,2023,(03):92-94.

[4]李园,郑圆圆.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实现路径研究——以西藏山南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06):80-83.

[5]王璟璇,于萨日娜,丁继.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农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2023,48(04):3-9.

[6]萨其拉.乡村振兴视阈下推动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08):229-232.

[7]姚春玲,张鑫.内蒙古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困境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3,21(01):100-104.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