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喜怒哀乐

2024-09-03 00:00:00蒋律师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社戏藤野三味书屋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里收入了鲁迅的多篇作品,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涵盖了散文、小说、杂文等多种体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文字犀利,字里行间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作品来探究鲁迅的喜怒哀乐。

■阅读思考1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是如何表现其苦与乐的?

【探究文本】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 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父亲的病》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

【分析明确】

从体裁来看,这三篇文章都属于回忆性散文。从内容来看,这三篇文章分别代表着鲁迅成长的三个不同阶段,即童年、少年、青年时期。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运用细致的描写描绘出绿绿的草地、飞舞的蜂蝶、悦耳的鸟鸣声、百草园的传说等,表现了童年时期的快乐。这短暂而美好的童年回忆寄托着鲁迅对童年的向往。

《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两文则侧重于描述鲁迅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故事,着重描述成长阶段的苦涩。在《父亲的病》一文中,鲁迅以悲痛的情感基调,将两位“名医”的药引作对比,讽刺并批判了庸医误人、草菅人命的现实状况,也从侧面暗示了他的生活经历以及心理变化的原因。而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则直接地表达出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同胞无知、麻木的痛惜之情。

■阅读思考2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探究文本】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社戏》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故乡》

【分析明确】

鲁迅在《社戏》中对平桥村、赵庄、掘蚯蚓、跳船拔篙、归程偷豆、“客”等物、事、人进行描写,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情图,表达了他对故乡的喜爱和留恋之情。从文本内容出发,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社戏》中表达的更多的是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农民质朴、纯良精神品质的赞美。

《故乡》一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如将碧绿的瓜田与萧索的荒村作对比,将隆重的祭祀与易主的老屋作对比,将刺猹的少年闰土与迟钝麻木的中年闰土作对比,表达出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阅读思考3

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看客”形象,鲁迅对这些“看客”是什么态度呢?

【探究文本】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药》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祝福》

【分析明确】

鲁迅自己曾说,他的小说“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小说对麻木的“看客”的揭示入木三分,将火一样的激情隐藏在冰一样冷静的叙述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的文字中体现出了大悲悯、大情怀、大境界。 鲁迅是一位“医生”,他所做的正在于想塑造一种懂得自尊与自强的民族精神。

▶小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从洋务救国到学医救国再到文艺救国,对“路”的探寻既是失意的过程又是诗意的历练,其中承载着鲁迅的喜怒哀乐。将现实中深刻的失意与矛盾转为永恒的诗意与追求,成就了鲁迅精神独特的价值。

(作者任教于辽宁省实验学校赤山校区,系沈阳市初中语文朱敏南名师工作室成员。本文为沈阳市规划课题“‘三融六域’深度学习提升质量的实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社戏藤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8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8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7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3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
语文知识(2014年8期)2014-02-28 22:00:3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