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时代之一,它曾一度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唐朝的盛世离不开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奠基。李世民在位期间的言行政绩被史官记录下来,写入《贞观政要》一书中。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从中能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经典拾遗】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分为十卷共四十篇。全书以记言为主,记载了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等大臣的对话,以及大臣的谏议和奏疏、政治上的重大措施等。书中提出的以民为重、民族融合、用人唯贤、广开言路、仁德先行等思想主张至今仍具有极大价值和影响。该书不仅阐述了治国之道,还集合和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例如:《君道》为全书的第一篇,讲述了君主有道与否和国家兴亡盛衰的密切关系;《慎终》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篇,强调了善始善终的精神。
【精选精读】
(一)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①,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②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选自《贞观政要·任贤第三》)
(二)贞观七年,太宗幸③蒲州。刺史赵元楷课④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召而数之曰:“朕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以元楷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
(选自《贞观政要·杜谗邪第二十三》)
【注释】①殂逝:去世。②触龙鳞:比喻臣子对君主的过失犯颜直谏。③幸:巡幸。④课:此处指规定服装质色。
【素养提升】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以铜为镜 /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二章》)
B.每显予过 /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C.各悉乃诚 /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D.召而数之曰 /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2.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其逝也,虽过莫彰。
(2)凡有所须,皆资官物。
3.用“/”给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言 而 不 用 朕 所 甘 心 用 而 不 言 谁 之 责 也
4.两篇选文中,唐太宗李世民对待臣子的态度有何不同?
【参考译文】
(一)后来唐太宗常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经常用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如今魏征去世了,我就失去了一面镜子!”为此哭了好长时间。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经常指出我的过失。自从他去世后,虽然我有错,却没人指出了。难道我只在过去犯错,而现在做的事都是正确的吗?或许是百官苟且顺从,不敢触犯龙颜吧!因此我虚心地征求他人的意见,以便使头脑清醒,反省自身。若你们直言相谏而我不采纳,我承担责任。如果我要听你们的意见而你们却不进言,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呢?从今以后,大家都要竭尽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你们要直言规劝,不要有所隐瞒。”
(二)贞观七年,唐太宗巡幸蒲州。蒲州刺史赵元楷为此规定,当地百姓一律穿上黄纱单衣,在路边迎接拜谒,并大肆装饰官署,营建城楼雉堞用来献媚讨好;他又私自养了几百只羊、几千条鱼,准备馈送朝廷贵戚。太宗知道后,将他召来并训斥道:“我此次巡察黄河、洛水一带,历经数州,一旦有需要都是官府供给。而你却在这里养羊、养鱼,雕饰院宇,这些坏习惯都是过去隋朝所有的,现在不能再这样做了。你应该了解我的心意,将这些不好的作风改掉吧。”因为赵元楷过去在隋朝就是个奸邪谄佞的官吏,所以太宗说这一番话来警诫他。赵元楷听后既羞愧又害怕,好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不久就死了。
【参考答案】
1. C 2. (1)自从他去世后,虽然我有错,却没人指出了。(2)一旦有需要都是官府供给。 3.言而不用 / 朕所甘心 / 用而不言 / 谁之责也 4.文(一)中,以魏征为镜,防止自己犯错;文(二)中,严辞警诫赵元楷,批评他谄媚的作风。
(作者单位:湖南省浏阳市澄潭江山下中学"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浏阳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