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往今来,历史上的文人雅士创作了灿若星河的诗词作品,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当为拥有这样的诗词文化而自豪。然而,单单是自豪并不能让这些诗词的内涵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为此,我们需要掌握诗词常识,提升语文素养。
一、基础素养——构筑诗词的常识
(一)知晓诗词演化
诗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文学形式,它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而演化。《诗经》是先秦时期的集大成者。后来,屈原的《离骚》的出现,让诗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再后来,诗由“离骚体”演变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言诗体,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而初唐时期的歌行杂体的出现,让诗进入巅峰时期,这就是唐诗。词出现后,词比诗更具普及性,因为它对格律的要求比律诗和绝句更宽松,且以长短句为主,篇幅较长,更能精准体现思想。再后来,词演化成了曲。曲与生活的联系性更加密切,它迎合了人们对生活的新要求。以上就是诗的演化浅析。
(二)分清题材和体裁
题材与体裁在读音上非常相似,很多同学也容易将其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根本上不是一个概念。细细说来,“题材”就是表现诗词主题的素材。我们知道,诗词来自生活,更反映生活。而不同的诗人由于不同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经历,他们会写出不同内容的诗词。最经典的莫过于陶渊明。他在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后便弃职而去,从此纵情山水田园之中,写就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以山水为素材的诗词,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和对官场的鄙夷(主题)。又比方说,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借月亮(素材)来表达对故乡亲友的想念(主题)。因此,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知道,所谓的题材就是借生活中的素材来寄寓作者的情感或者思想。
体裁是诗词的格式或者形式。比方说《诗经·关雎》这首四言诗,通篇都是每句四字。乐府诗也是如此,最经典的莫过于曹操的《观沧海》。后续的唐诗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唐诗讲求格律,它有律诗和绝句之分。所谓律诗,基本上都是八句,比方说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但律诗有七言律诗(陆游的《游山西村》)和五言律诗(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之分。但有的诗是四句的,比方说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是绝句,跟律诗一样,它也有七言绝句(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五言绝句(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之分。
至于后续的词和曲,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格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比方说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上阕/上片)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下阕/下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一般地,词和曲都有上、下片之分,相比较而言词分上、下阕的现象比曲相对多一点,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阕。跟诗相比,它的内容比较丰富,在形式上较为灵活,但也依然讲究押韵(《卜算子·咏梅》的“主”“雨”“妒”“故”的韵母都是“u”)。词和曲在标题上与诗最大的不同是:词牌名(曲牌名)在前,主题在后。比方说《卜算子·咏梅》,前者是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后者是主题。毛泽东也有一首《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两首词,格式和标题都是一致的,但主题不同,那就好比“卜算子”是一个歌谱,词的具体的内容就像歌词一样有所不同。总之,题材与体裁是学习诗词的基础,希望大家略花时间理解。
二、提升素养——读懂诗词的内核
(一)区分意境与意象
跟前文谈及的题材和体裁一样,“意象”和“意境”在字面上也很相似。实际上,它们表达的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意象”说得通俗一点其实就是诗词当中所借用、所描绘的景物和事物,只不过它被赋予了诗人的某种思想和感情。比方说,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事物“梅”就是诗中的物象,它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生长、绽放,其本身就代表了坚贞不屈的品性。而“意境”比较抽象,它存在于人的大脑当中,是诗人通过诗词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这种生活图景与诗人的主体审美情感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臻美的艺术境界,更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奇妙空间的整体意象,此之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效果。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诗中有很多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西风、瘦马、夕阳”等,这些黄昏中的景象无一不带有“悲伤”的色彩,“枯藤、老树”都是生命即将凋谢的景象,“昏鸦”也将随着夕阳的下沉而消失,只留下声声鸦鸣在寂寥无边的苍穹中回荡,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在寂寥地骑着马,而最悲苦的是居然乘坐的马也是瘦弱的,就像是一个瘦弱的老人一样,两者相互依偎。这个时候,西风紧,夕阳坠,流水潺潺。流水奔流尚有目的地,而旅人呢?无处可去。这就在无形当中让读者衍生了一种无奈的感想:我将走向何方?但没有答案,只见夕阳无语,只听乌鸦无声,唯有断肠人在无声地呜咽,那种悲凉和孤寂顿时涌上心头。因此,概括来说,诗人诗中所寄寓的那份伤春悲秋、离愁别绪或者欣喜若狂的心情,无不借用斑斓多姿、丰富多彩的意象来表现。而这些被精心选取的意象,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无形当中为诗词注入了含蓄隽永的韵味,最终荟萃成中国传统诗词特有的臻美的艺术境界。
(二)品味手法和效果
在中考古诗词鉴赏的题目中,总有让考生费解的题目。比方说,“诗词当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它有何表达效果”。很多同学对于这两者的关系、概念难以理解。实际上,诗词当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如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比方说象征,在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中的“蜡炬”就象征着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而表达效果其实就是运用这种手法所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不妨以下面的中考题目为例:
请阅读下面的诗词,请分析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效果。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本题当中,苏轼的《江城子》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在上阕的“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其典故的出处是《三国志》,当中记载了孙权在一次出行中,他的坐骑为虎所伤,但他镇定地在马前射杀了老虎。这种用典的方式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借此抒发了苏轼那份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下阕的“何日遣冯唐”一句也是运用了典故,其典故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书中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因虚报战功,被汉文帝雪藏。后经冯唐代为辩白后,文帝就派冯唐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换句话来说,苏轼也希望在朝廷上有这样的人为自己伸张正义,让自己能够重回朝廷,重新披挂上阵回报国家。诗歌中的情感较为含蓄,而用典的效果比起直接的表达更为灵动、隽永。诚然,不同的表现手法有不同的效果,需要我们进入诗词当中才能读出它的意蕴。
文明的长河缓缓流淌,文学也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语言素养。建议大家多读诗词,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心中之所想、之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