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培养思辨能力

2024-09-03 00:00:00宋雅淑
课外语文·上 2024年9期

在21世纪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思辨能力已经成为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思辨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它包括理解、推理、批判性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思辨性阅读”要求对每一个阅读层面的理解都是有依据的理解。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曹冲称象》课文为例,开头交代有人“送”了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带着儿子曹冲和官员去“看”。有了“送”大象和“看”大象,才引发了下面一系列的故事。接下来,文中用“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两个夸张的比喻来描写大象,突出它的“又高又大”,顺其自然地引出了官员议论大象“到底有多重”的情景。“到底”这个副词,既表明官员探究的态度,也表明探究时间的长度,间接地传达了称大象这一问题的难度。官员好奇大象的重量,曹操自然也不例外,情节自然地由官员的议论转移到曹操如何称象的提问上。接下来,通过列举几位官员的不可行、不靠谱的称象方案进行“抛砖引玉”,突出七岁曹冲的机敏聪慧。文中用一个“才”字,突出曹冲虽然年龄小,但却有超乎年龄的大智慧,他提出的称象方案极具可行性——“把”象赶上船,画上吃水线;“再把”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吃水线位置为止;“然后”将船上的石头进行称重计数。三个有条不紊的称象步骤,可见曹冲的发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最后曹操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案进行操作,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通过对文章字词进行仔细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精妙的文字安排,增强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深入思考其文字表达对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在思维培养中,推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学会运用逻辑推理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是提升思辨能力的重要环节。推理,即通过逻辑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要求我们不仅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需要对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以《曹冲称象》一课为例,我们可以运用推理能力判断文中曹操为何会选择曹冲的方案,而不是其他大臣的提案。根据课文我们可以推理出来,官员们提出的两个解决方案——造杆大秤或分割大象,前者可行性低,一来缺少足以撑起大象的秤杆,二来缺少足以提起大秤的人力;而后者虽能得到大象的重量,但却以牺牲大象的性命为代价。而曹冲的方案,既能称出大象的重量,还不需要破坏、杀害如此珍贵的大象,所以获得了曹操的青睐。接下来,我们可以继续探讨推理:为什么曹冲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是可行的?这个方法背后有什么科学原理?通过这些问题,对曹冲的方法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将语文的学习与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的学习进行联动,通过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高推理判断能力,助推思辨性思维的养成。

思辨性阅读中的“思”与“辨”在逻辑上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具有一定的递进属性。经过理解、推理,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思辨性阅读中“思”的阶段,建立起对阅读内容的初步思考,为后续的“辨”,也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定下基调。在21世纪,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海量的信息,仅仅了解表面并不能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批判性思维让我们能够审视信息的可信度,辨别观点的合理性,不仅仅停留在接受信息的层面,更能够深入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根据。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观点和论据进行质疑和反思的能力,它要求我们能够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审视,也就是要学会质疑,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批判性思维是思辨能力的关键,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好奇心是我们探究各种知识的内驱力,也是思辨性阅读的重点所在。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提问和质疑的时候,就是提升思辨的开始。我们需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诚然,教材课本中的文章,是经过专家们精心选取的,构思精妙,详略得当,但是这也导致了不少学生认为教科书课文是无可挑剔的,课文内容就是正确的、结构就是严密的,产生了“理所应当”的惰性思维。这种思维定式很容易导致他们不去深入思考,不敢挑战课文的权威,失去质疑的勇气,从而缺乏形成自我见解的机会,缺少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锻炼,不利于提高思辨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自我认知大胆质疑和探究,在读懂课文的前提下,对课文所表达的内容、观点、结构等进行质疑和追问,养成有根据地思考的思维品质。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开放的引导性问题,激发大家的思考欲望,从而锻炼、提升批判性思维。以《曹冲称象》为例,我们可以探讨并思考:按常理来说,年龄更大、见多识广的官员与一位七岁的孩子在面临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官员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应该比孩子更优秀、更可行,但是为什么七岁的曹冲提出的方案却比官员更加优秀呢?这件小事可以说明曹冲比各位官员更加厉害吗?绝大部分人认为,从曹冲称象这一件小事能够以小见大地看出七岁的曹冲是比官员更加优秀的人,从小故事中得出“年龄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唯一标准”的感悟。但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正确”的标准答案,不能据此断定曹冲的智慧一定胜过各位官员。比如,虽然官员们在称象方案的选择上不如曹冲,但是他们也有他们擅长的方面,比如治国理政、带兵打仗等,只是从这个故事中没有体现出来。倘若官员的水平和能力处处不如曹冲,那么他们为什么能担任官员呢?曹操作为领导,会愿意带领水平低下、能力不行的官员吗?

总而言之,在实际操作中,批判性思维并非一味否定,而是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质疑和评价。在读懂课文的前提下,对课文所表达的内容、观点、结构等进行质疑和追问。这样的质疑不是对教材的否定,而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态度,旨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批判性思维的锻炼能帮助学生发展出不以片面的角度看待问题,从全局进行思考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其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能够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并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评价所学知识。

理解判断和批判性思维是思辨能力的显现,它要求我们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和评判,形成具有深度的观点。而在这个深度理解的过程中,情感观念和价值导向也显得至关重要。情感观念和价值导向指的是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文本中蕴含的价值观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信仰和追求,更可能代表着一种社会共识或文化认同。通过分析理解文本中的价值取向,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进行思考。

要想敏锐地捕捉到作者通过文字所传达的情感色彩,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这要求我们在阅读中保持敏感度,能够分析理解并接受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和价值取向。以《曹冲称象》为例,作者通过对比的方式,将曹冲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年幼的曹冲以他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大人们都无法解决的难题。故事中蕴含了对智慧、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推崇,还传递了一种反对歧视和偏见的价值观。这种对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文本产生共鸣,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念,有助于提升思辨阅读的能力。

由此可见,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由理解引出推理,再结合批判性思维最终形成自身的观点。同时,文本背后所蕴藏的情感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是思辨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一环,让我们能从更广泛的角度和更深的层次去理解文本,从而提升我们的思辨能力。

总的来说,在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小学语文阅读与思辨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语文阅读为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推理和思考,在分析文字表达、推断隐含信息、比较不同观点的过程中,思辨能力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阅读,对文章内容和表达等方面的理解更加深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